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了 “三步走”的前两步,人民物 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社会文明程度上了新的台阶,为 农村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央关于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 的一系列战略思想,又为农村现代化的迅速推进带来了新的契机。农 业现代化是以实现农民富裕,缩小工农差别和城乡差别为目标,以建 设现代化农业为方向,通过生产条件、生产手段、经营管理的现代化, 特别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扩散,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机制的 引入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把传统农业转变为科学化、集约化、 市场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从而实现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 的转变。我省农业在山西经济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加快实现农业的 现代化应摆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作用下,山 西粮食连续增产,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增长,社会主 义新农村建设得到扎实稳步地推进。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 阶段农业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业基 础薄弱,农业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农业科技尚欠发达,农民持续增 收难度加大,山西农业现代化道路面临许多困境和制约。 一、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
(一)农业基础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广大农村存在白然条件和资源 禀赋的缺陷,农业生产经营粗放,加上城市倾斜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 工业抽吸农业、城市吸吮农村,国家对农业投入不足,宏观调控体系 不健全,农业科技含量低,技术装备水平差,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 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 1/8和第三
产业的1/4左右,农村生态环境不佳。特别是近年来农田水利设施老 化失修严重,据省农业厅的统计,2009年,山西省的耕地面积为4200 万亩,山西耕地有效的灌溉面积为 1610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8. 33%, 每年白然灾害损失的粮食就超过 350亿公斤。农业机械拥有量2655万 千瓦特。农业基础薄弱,影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二) 农业发展的资源约束条件。一是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目前农用
地面积为15218.7万亩,占土地面积的食品广告监管制度64.7% 耕地面积为6122.4万 亩,占农用地面积的40.2%。耕地大约有3/4的面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 区;耕地中,水浇地为1302万亩,约占耕地面积的21.3%,主要分布 在省内的运城、临汾、晋中、忻定、上党、雁同等几大盆地区。在耕 地分布方面,大约有四分之三的面积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区,四分之一 的面积分布在盆地和河谷的山间平地。水浇地面积约为 阳安江1, 700万亩,
占总耕地面积的22. 67% ;旱地5, 80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 77. 33%。;二是水资源短缺。目前山西人均用水量仅有 180立方米,
位列全国倒数第一。缺水困境使山西 2/3的供水必须依赖地下水,而 这直接导致地下水位出现大幅下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由于农 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不仅制约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的提高,而且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据统计,目前,我国化 肥年使用量达5460多万吨,氮肥当季利用率只有 30%左右,造成地表 水和地下水的污染;同时地膜的大量使用也形成了新的污染源。上述 条件的制约,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三) 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现代农业是依靠增加大量现代工业装备和
物质投入、开放的高效农业系统,以产业化为重要途径。通过多种形 式联合起来,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农业生产 呈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和商品化,使农业的内涵不断得到拓宽 和延伸,农业的链条通过延伸更加完善,这都需要强大的农业科技支 撑。但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不足,科技人员数量不多,科技成果的 转化和推广力度不够,制约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据 2010年山西科技
年鉴统计,山西农业科技贡献率只有 47% (2009年),我国农业科技 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51% (2009年)。
(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推动下,我国的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增产,不少农产品的生产总量 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从经济效益来看,仍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如我 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投入成本过高, 山西农产品主要是小杂粮、蔬菜和畜产品,农业比较效益低下,制约 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五)农村劳动力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 业的现代化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民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因而他们能 够接受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发展现代农业固然 必须提高农业的设施和装备水平,但归根到底,还必须依靠现代农民。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整体水平偏低,据调查显示,山西 1081多万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占 50. 2%,血染的图腾小学及以下文 化程度的占37. 3%,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 87%。农村劳动 力素质低,影响新知识的吸收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进而影响农业现代 化的推进。
二、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经验
农业现代化可分为三种模式,即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和西欧模式。
(一) 美国模式。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劳动力短缺的国家,它们以 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要目标,凭借发达的现代工业优势,大力发展农 用机械取代人力和畜力,通过扩大单位农场种植面积和经营规模,提 高农产品的总产量。
(二) 日本模式。日本是一个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缺乏的国家,它们 以提高生产率为主要目标,把科技进步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改良农作 物品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等措施,提高 单位面积农产品产量。
(三) 西欧模式。代表性国家有法国、德国、英国等,是土地、劳动 力比较适中的国家,它们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为主要目标, 既重视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科学技术推广应用。
三、山西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途径
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史表明,发达国家在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 都非常注重立足本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积极探索各具特的发展道路。 我们应该借鉴它们的经验,探索适合山西特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实现 途径。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山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户的经营 规模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人力 资本积累少,尤其是水资源奇缺,十年九旱。山西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实现途径是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化,农村城镇化。具体措施如下:
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实现农业现代化, 对农业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对农业的投入不少, 但相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尤其是农业基础建设方面资金的需求相 比尤显不足。农业基础建设既包括深化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保障农 产品供给,还包括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 系,同时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加强农 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内容。
石墨烯膜第一,完善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要按 照适合山西省情、着眼长远、逐步增加、健全机制的原则,坚持和完 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强化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加大对粮食蔬菜水 果及畜牧主产区的扶持力度。
1995年旧金山
第二,狠抓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抓紧实施病险水库除 险加固,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防治水土流失,加大农业机械化 推进力度,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农 村节能减排工作。
第三,加强农业科技人才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针对农业生产 薄弱环节,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第四,加快农村社会事 业发展步伐,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 障体系,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繁荣农村居民精神 文化生活,改善农村居住条件,同时利用国家扶贫开发,将公共资源 更多地用于农村,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差距。第五,稳定完 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村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二)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长期以来,农业经济发展是粗放型的,资 源消耗多,环境污染大,同时耕地减少,使粮食增产更加困难,同时 食品质量安全也面临许多问题。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以保障粮食等重 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 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主要目标,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 效率”的循
环经济农业,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推进农 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已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 的重要前提条件,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 制下,实行土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亦即农用地归集体所有,由 农户占有、支配、使用并依法处置,并使这些权能商品化、社会化, 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适当流动和集中。坚持和完善以农民家庭经营 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切实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按 照依法白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 理流动和适当集中。加快农村金融体制创新建设,妥善处置乡村债务, 保障农民及外出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农业现代化是以现代科技在农业中 的广泛应用为基础,合理开发应用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 业科技,农业设施,农业经营管理,农民素质的现代化和农业劳动生 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现代化,并得以可持续发展。山 西农业面临农业资源日益严峻的现实,要实现山西农业的可持续稳定 增长,就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力 度。在保护农业资源环境的基础上,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局耕地广 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走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在以国家为主体,企业、农民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中,
确保在农业科研和推广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科技成果的及时推广应用。 政府要采取有力政策措施,免费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提高现有农业 技术人员的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现代化水 平的基本标志。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挥农民的积极主动作用, 依靠政府的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民是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主体,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民这个主体, 只有广大农民主体积极主动作用,才能切实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当然政府的支持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政府的支农、惠农、强 农政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长效 机制。农业机械化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农业机械是 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促进法》,加 大补贴力度,大力发展农机作业合作社,改善土地耕作质量,推进农 业生产标准化,进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此外,还要制定严格的 耕地保护制度。发展龙头企业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抓了 龙头企业,就是抓了工业、抓了结构调整、抓了劳动力转移,抓了农 民增收。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必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山 西农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