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文博张莉
摘要:艺术的起源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艺术的起源,席勒、斯宾塞提出了“游戏说”,泰勒、弗雷泽提出了“巫术说”,“再现论”包含“模仿说”和“反映论”,“表现论”包含“直觉说”“表现说”“移情说”,“形式论”包含“媒介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等。这些理论均探讨了艺术的起源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艺术自然起源
人们通常把原始时代的打制石器视为艺术形成的标志,实际上,那时的人们并没有形成“美术”和“艺术”的概念,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而开始生产一些工具,以便于开展狩猎、劳作等活动,或防止其他动物袭击。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各种打制石器逐渐出现。这些融入了人类智慧、由石头、树木改造而成的物品,被人们视为最早的艺术品,如,各种打制石器,用石头或木头堆砌的建筑,经过雕琢的石刻、木刻,绘制在山洞里 的岩画,等等。 伴随着生产劳动过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产生出喜、怒、哀、乐等情绪,由此出现了欢快的舞蹈、悠扬的音乐、令人沉思的诗歌等。人们从蜘蛛织网中获得启发,学会了编织;人们从鸟叫中听到节奏,学会了歌唱;人们为了躲避其他物种的袭击,学会了建造房屋;人们为了获得食物,生产了工具;
人们为了记录事件,创造了图案。这些活动都是人类在与自然的斗争、共存过程中发生的,而这些人类活动与艺术的起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叫
一、“游戏说”与自然的关系
“游戏说”认为人类在游戏中获得灵感,通过对自然的加工改造愉悦自己。“游戏说”的代表人物席勒、斯宾塞认为艺术发生于游戏冲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受制于自然,而在游戏中,人们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通过游戏的方式忘记生活中的烦恼,表现生活中有趣的事情。这一理论认为,人需要游戏是为了消耗过剩的精力,游戏与审美的共同特征就是与功利无关。这一理论揭示了一些有价值的规律:一是人类需要先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有剩余精力才能从事游戏和美术活动;二是游戏与艺术确实存在娱乐性、非功利性和一定的规则。这些共同规律都体现了 人类从自然中汲取养分,又将过剩的精力通过不同的游戏形式反馈自然,使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虽然游戏与艺术有许多相似之处,但艺术的发生并不能等同于游戏的发生。因为人类往往从小都会做游戏,但是没有哪个孩子天生就懂艺术;况且,自然界的其他种在吃饱喝足后也会相互追赶玩耍。
二、“巫术说”与自然的关系
早期人类为了对抗自然灾害,让种能够顺利生存、繁衍,试图祈求超自然力量保护自己,巫术随之产生。“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泰勒、弗雷泽认为原始艺术起源于巫术。原始巫术根植于万物有灵的世界
观,原始人类通过运用绘制形象、图画造型的手段,达成相应的目的。同时,原始艺术伴随着巫术产生了。这种观点进一步说明了自然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当时的人们通过造型手段开展巫术活动,如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据考证,这些壁画创作的目的并不是鉴赏。当时的人们认为,在狩猎之前在洞穴中绘制什么动物,人们就会在狩猎中获得什么动物。因此,为了给狩猎带来好运,当时的人们在洞穴中绘制动物的图像。由此可以看出,"巫术说”理论认为,艺术造型在此时的作用在于满足人们获得超自然力量的需求,而非为了审美。
三、“再现论”与自然的关系
“再现论”通过对客观物象的再现与自然紧密联系。“再现论”包括“模仿说”和“反映论”,赫拉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达•芬奇等人都是“模仿说”的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度物象而取其真”;姚最在《续画品》中提出“心师造化”;王履在《华山图序》中提出“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这些论述均是在谈论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总结起来就是“师法自然”“模仿说”“再现说”在艺术起源的哲学问题上总结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弱化了艺术家本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强调再现客观。其结果是将艺术推向追求写实的一面,忽视了人在艺术活动中体现出的创造性。
“反映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模仿说”,与上文所说的“模仿说”内涵不尽相同。“反映论”
强调艺术表现的对象不是简单的自然,而是现实生活。“反映论”是现实主义美术的重要理论基础。恩格斯提出:“现实主义是除了细节的真实之外,还要正确地表现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反映论”的提出进一步说明了艺术与自然的关系,艺术是来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再现活动”
四、“表现论”与自然的关系
“表现论”通过对自然的再创造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该理论认为,直觉是人类具有的一种创造性认识能力和心理活动,是凭借直觉就能判定对象性质的能力,因此,这一学说被称为“直
crt
54
理论研究ART EDUCATION RESEARCH
觉说”该理论是关于艺术本质的学说,持“直觉说”观点的人认为,直觉现象在艺术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这种观点否认直觉的经验积累为现实基础,认为直觉是心灵的本能反应,直觉通过大脑瞬间反应与客观存在相统一,人们无需介入理性分析就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因此,“直觉说”认为艺术活动的实质就是面对自然的感性直觉活动“直觉说”认为灵光一现的直觉伴随着艺术的发生,是反理性的唯心主义美学理论。
“表现说”与“模仿说”相对立,它是关于艺术起源和艺术本质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对内心
人口问题情感世界的表现,而非对自然的模仿。艺术的目的在于表现,尤其是表现人的主观情感和心理活动,艺术起源于人的内在情感“表现说”是在西方文化环境中产生的理论,而在中国古代社会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代表的文化氛围中,也存在类似于“表现说”的艺术观 点。如,《论语》谈到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充分证明了人借助艺术的形式表现对于真、善、美的追求。“表现说”引起了人们对心理作用的重视,从而促进了人们对于艺术形式内容的挖掘。但该理论过分夸大了直觉的作用,忽视了艺术心理对外界进行艺术实践的内在联系,最终可能会走向非理性的抽象表现主义、神秘主义“表现说”是一种试图脱离自然界而表 现心理活动的艺术学说。
“移情说”与“表现说”具有内在一致性。“移情”指知觉表象与情感活动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人类意识活动的结果,是主体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注入对象,从而产生主观彩的结果。移情冲动是理性的产物,抽象冲动则与原始的直觉或本能紧密联系。因此,“移情说”和“抽象表现说”又是相互对立的。沃林格认为,移情来自人与外界的同化关系,而抽象来自人与外界的对立关系。抽象的目的在于,从自然现象的杂乱无章中看出规律性和必然性。康定斯基认为艺术是时代的产物,艺术的创作任务是将形式服务于内在意蕴。沃林格和康定斯基的理论出发点虽然 不同,但是他们对抽象艺术的肯定是一致的,都认为艺术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类似于音乐的节奏感。
“表现论”的观点在挖掘人的主观精神的过程中发现了人的本能、直觉等非理性因素的作用。这一观点从表面上看似脱离了对自然的表现,但无论“直觉说”“移情说”还是“表现说”,其都不可避免地与人的潜
意识有关。但所谓的“潜意识”其实是意识的一部分,潜意识只不过是被人们压抑或者隐藏起来的部分意识。意识会与刺激其产生的条件共同存在,否则,意识就会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即便是灵光乍现的顿悟,也与大脑对外部自然的记忆痕迹密不可分。因此,人们依旧要认清心理活动是受到外部自然的刺激而产生的“表现论”看似脱离自然,实则与自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甜蜜家园糖尿病论坛五、“形式论”与自然的关系
“形式论”通过对媒介、画面形式的研究探讨艺术的起源,其媒介物与表现形式均来自自然“形式论”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腊。1世纪后期,为了推动现代主义相关艺术理论的发展,“形式论”的重要作用得到进一步凸显“形式论”研究艺术作品的形式构成、艺术语言及物质媒介,用艺术的本体语言阐释艺术的本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与节奏的和谐解释美,并发现了黄金分割比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追求美的比例和线条,其中,拉斐尔画的圣母像作品就是典型的代表。威廉•荷加斯在《美的分析》一书中尝试证明波状线和蛇形线是完美的线条。这些线条都是对理性美的归纳与概括,其在根本上均来自自然。如P,波状线源自自然中的水波纹,蛇形线源自蛇行走的轨 迹,等等。
“形式论”还包括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说”叮‘有意味的形式说”强调了艺术形式的价值,但并未具体地解释形式从何而来,什么又是“意味”,如何“激起审美感情”,忽视了从自然中发现奥秘、从自然中寻答案的重要性。
“形式论”还包括“媒介说”格林伯格提出了“艺术是媒介”的现代主义艺术命题这里的“媒介”从广义上讲就是作为物质属性的材料,如,油画创作用到的画框、颜料、媒介剂油,国画创作用到的笔、墨、纸、砚,综合材料绘画用到的各种物质媒介,等等;从狭义上讲就是表现画面需要的彩、线条、平面的不同形式组合。格林伯格认为,这些物质材料的特性决定着艺术的本质,并由此产生了抽象、统一、纯粹等带有极端倾向的现代主义艺术追求的法则。格林伯格的“媒介说”对抽象表现主义以后的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他把“艺术的自律”推向了极端。忽视“主题”,忽视对自然、主观情感的表现,最后只剩下“媒介”作为艺术的本质,这实际上割断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但是这种学说依然脱离不了与自然的联系,即便是艺术的形式脱离了一切,要想通过艺术表现“媒介说”这一理论,最终还是要用到原材料。这种由原材料组成的物质媒介依然是自然的产物,只不过通过所谓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
结语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学说都源自哲学层面的思考,但是追根溯源,艺术的产生跟人类的生产劳动难以脱离关系,艺术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人类的生产劳动实践。同时,艺术又不同于普通的生产劳动,艺术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而不属于物质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起源与自然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艺术又是自然经过人类大脑处理后的物化表现。
参考文献:
财政收入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
[]邵亮.新编美术概论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3](英)克莱夫•贝尔.艺术马钟元,周金环,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⑷(美)克莱蒙特•格林伯格.自制美学31],陈毅平,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
汉德森
sy118[5]王宏建.艺术概论3,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天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辑缪健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