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复习笔记及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晚明诗文)

阅读: 评论:0

第11章晚明诗文
11.1 复习笔记
一、李贽
1.价值观念中的叛逆彩
激进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接受了王阳明哲学理论的影响,思想极具叛逆彩与反抗精神,他从正面肯定人的生活欲望的合理性,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的观念相悖逆。他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否定了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这些重视个性与肯定人欲的言论,激进尖锐,对晚明社会反抗传统价值体系起着启蒙作用。
2.“童心说”
jpeg 图像古镇文化公园李贽的文学观念也包含离经叛道的因素。李贽在《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童心”,即“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
扰。天下的“至文”,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将那些传统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3.犀利坦直的文风
(1)和文学观念相一致,李贽的作品也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他的《焚书》等。
(2)他生平写作的一些书札,大多直述个人生活观念,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
质直见长,成为其文学创作中的重要部分。
【名师点拨】“童心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考研热点之一,尤其在名词解释中,更是频频出现。另外,“心学”是明代风靡全国、影响深远的一股思潮,而“童心说”正是其中举足轻重的一环,将其与思潮中其他人(如袁宏道等)的文学理论连在一起进行设问,也是考题之一,所以,关于“童心说”的知识要重点掌握。
二、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丙烯酸甲氧基乙酯
1.以“性灵说”为内核的文学主张
中国拟在建项目网
(1)在晚明文坛,公安派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2)“性灵说”是公安派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口号,出自袁宏道的《叙小修诗》“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它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倡导摆脱道理闻识的束缚。这一说法受到了李贽“童心说”的影响,将“无闻无识”与“真声”的创作作了因果联系,肯定人们“性灵”中蕴含的各各样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客观上要求削弱传统道德规范对文学的影响力。
(3)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公安派反对拟古蹈袭。针对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流派模拟失真的弊病,袁宗道在其《论文》篇中提出学古贵“学达”,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反对复古,而是觉得复古如限于“剿袭”,仅仅在形式上求得与古人相似,终会使创作走向失败。
2.直写胸臆的抒情特征
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而反映在创作上则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比如袁宏道《戏题斋壁》一诗。
3.清新轻逸的艺术风格
信手而成、随意而出的写作态度,使得公安派作家不太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他们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很少让人有雍容典雅、刻板凝重之感。如袁宏道《初至绍兴》。
4.浅率化的流弊
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也让公安派走上另一端。一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作者不经意的创作态度,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了作品的艺术美感,如袁宏道《人日自笑》。
三、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1.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继承与变异
(1)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是继公安派之后,在文坛上产生较大影响的一个派别。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
(2)在文学观念上,竟陵派受到过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尽管如此,竟陵派和公安派的文学趣味还是存在着差异。
①公安派主要还是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而竟陵派则看重向古人学习,达到一种所谓“灵”而“厚”的创作境界。
②公安派在“信心而出,信口而谈”的口号下,不免流于浅俗率直,而竟陵派则强调通过对古人“精神的接引”,在总体上追求一种幽深丰厚、静默虚寂、孤清奇峭的文学审美情趣,同公安派浅率轻直的风格相对立。
2.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幽峭而清寒的景象,在锺惺、谭元春等人的诗中多有呈现,由此凸显在诸诗中的幽寒凄清的基调,就是竟陵派作家所要追求的“幽情单绪”“奇情孤诣”的创作境界。
3.晚明文学思潮的回落
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与单纯在形式上蹈袭古风的做法有着很大的区别,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他们也敏锐地看到了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却并未真正准文学发展的路子,他们偏执地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这种超世绝俗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全部内蕴,将创作引上幽深奇峭的孤诣独造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也减弱了在公安派作品中所能看到的那种直面人生与袒露自我的勇气,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四、晚明小品文
1.小品文的兴盛
(1)小品文的创作在晚明文学发展进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小品文体制短小精练,体裁上不拘一格,大多数文体(如序、记等)都可适用。
(2)小品文的兴盛,与当时文人文学趣味发生变化有着重要的联系,人们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和创作的数量,一些小品文的选本和以小品命名的文集也随之出现。
2.小品文的创作特
(1)晚明小品文创作风格上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趋于生活化、个人化,不少作家喜欢在文章中反映自
己日常生活状貌及趣味,渗透着晚明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调和审美趣尚。公安派袁氏三兄弟的作品在这方面具有代表性。
(2)对个人游赏生活的投入和乐于在作品中给予表现,增强了晚明文人在日常生活中捕捉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了游赏小品的艺术价值,一些描写日常自然美景与反映赏玩情怀的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趋雅洁、精致。在表现生活化、个人化情调的游赏之作中,张岱的作品(如《陶庵梦忆》等)尤显出。
(3)晚明小品文往往从平常与细琐处透露出作家体察生活含义、领悟人生趣味的精旨妙意,情趣盎然,耐人寻味,如王思任的《屠田叔笑词序》。
(4)晚明小品文率真直露,注重真情实感,不论是描写个人日常生活,表达审美感受,还是评议时政,抨击秽俗,时有胸臆直露之作,如张岱的《自为墓志铭》。
3.小品文的影响
晚明时期小品作者层出,当时出现许多较有成就的名家。周作人注意到晚明小品对现代散文创作的影
响。林语堂则从公安派作家袁宏道等人文风中品味出“幽默闲适”的趣尚而加以提倡。可以看出晚明小品文在这些现代作家文学观念和创作中打上的某些印记。
【名师点拨】晚明小品文、竟陵派和“性灵说”(或公安派)都是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内容,也是名词解释中的“常客”,而公安派与锺、谭竟陵派,清代性灵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也需要考生明确地加以辨证。
五、明末文坛
1.复社与几社
崇祯初年,张溥、张采等发起带有政治团体性质的文社——复社,陈子龙和夏允彝、徐孚远、周立勋等创建了几社,与复社彼此呼应。这是两个在当时有较大影响的文人团体,他们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
2.陈子龙、夏完淳诗歌创作的时代特征
(1)陈子龙
熏洗仪
①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在文学主张上,他注重复古,提倡在学习古法中贯穿作家个人的真情实感,在肯定前后七子文学复古活动的同时,也指出他们的弊病,要求学古与求真相统一。
②陈子龙的创作以诗见长,尤长于七律,一些表达了自己建功树业的志向与壮士失意的胸臆,具有浓烈的感情彩;一些感时伤事,散发出慷慨激越、沉郁悲凉的气息,《秋日杂感》十首便是代表。
(2)夏完淳
夏完淳的诗歌创作为人所称道,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①前期作品受其师陈子龙复古思想的影响,注重摹古,讲究音调辞藻。
②明亡后,多有悼亡抒志及反映国变时艰的篇章,如《别云间》。
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焚书》作者是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研]
张瑛辞去成都市副市长职务
【答案】李贽
【解析】《焚书》是明朝晚期思想家李贽所著的哲学性、文学性著作。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成此书。《焚书》又称《李氏焚书》,共6卷。
2.公安派的创作主张是“独抒性灵,_____。”[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
相关试题:袁宏道《叙小修诗》云:“大都独抒性灵,_____。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3:20: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4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公安派   创作   影响   作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