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九编 近代文学(下)【圣才出品】

阅读: 评论:0

第3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
3.1 复习笔记
一、黄遵宪与“诗界革命
1.“诗界革命”
近代后期由资产阶级文化思想更新带来的文学变革之一,是诗歌领域出现的“诗界革命”。鲜明提出“诗界革命”口号的是梁启超,而早已反映出诗歌变革趋向并获得创作成功,成为“诗界革命”旗帜的则是黄遵宪。
2.黄遵宪的新派诗
(1)厚重的历史现实内容
黄遵宪关心现实,主张通今达变以“救时弊”,在新的文化思想激荡下,开始诗歌创作的新探索,突破古诗的传统天地,形成了足以自立、独具特的“新派诗”。他的诗,广泛反映了诗人经历的时代,具有深
厚的历史内容。反帝卫国、变法图强是他诗歌的两大重要主题。如《悲平壤》《哀旅顺》《感怀》《杂感》等。
(2)反映新学理、新事物与“吟到中华以外天”
黄遵宪批判陈腐事物,赞赏派遣留学生和日本明治维新等新事物,讴歌变法维新,他还较早地描写了海处世界以及伴随近代科学发展而涌现的新事物,拓宽了题材和反映生活领域,写出了古典诗歌所没有的新内容。
(3)黄遵宪描写艺术的拓展
黄遵宪的诗在广泛吸取前人成就的基础上,本着“善作”的精神,沿着“矜奇”的趋势,
推陈出新,加以创造,形成自己的独特面目。
①他的诗主要是真切的写实。他有不少鸿篇巨制,篇幅都超越古人,往往自成某一方面小史,如《番客篇》《逐客篇》《渡辽将军歌》。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②为了表现丰富的现实内容,作者比较注意吸取古人以文为诗的经验。在篇章结构上,注意波澜曲折,长而不板;叙写上多用比兴与描写,减少抽象直陈;议论尽量精要。
③作者广泛采摘语言资料,同时又不排斥“流俗语”。这使他的诗歌词汇丰赡,富于表现力。但他用典雅词语过多,不免带来艰奥晦涩的缺陷。
黄遵宪的诗“以旧风格含新意境”,体现了由旧到新的过渡。
二、梁启超与新文体
1.思想界的陈涉
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催化的又一文学变革是“文界革命”。梁启超既是“文界革命”口号的提出者,又是新文体的成功创造者。他所创造的“新文体”散文,以比较通俗而富有煽动力的文字运载新思想,使他成为“新思想界之陈涉”。他的这种略有变革的文体成为我国散文由文言向白话过渡的桥梁,在近代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新文体”
(1)代表作
粱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过渡时代论》《呵旁观者文》《说希望》以及《变法通议》《自由书》《新民说》中的一些篇章都堪称“新文体”的代表作。
(2)特点
①比传统的古文语言通俗,条理明晰,“平易畅达”。
②广泛融汇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段,不避俚语俗言,吸收外国语法,不分骈散与有韵无韵,词汇丰富,句法灵活,音调铿锵,大大提高了散文的表现力。
③自由大胆地抒写己见,思想新警动人。
④笔锋充满感情,往往用铺排与奔腾的笔墨加强文章的煽动力、感染力。
(3)影响
梁启超的新文体散文,以其思想之新颖、形式之通俗、艺术上之魅力,影响几乎整整一代人,也对“五四”文学革命有着影响。郑振铎说新文体文章“不再受已僵死的散文套式与格调的拘束”,是“五四”时期“
文体改革的先导”。
三、近代后期散文
1.近代后期散文概观
散文,从文字深浅的角度说,大体有三派:
(1)“新文体”派,以梁启超为代表;
游园记(2)古文派,包括桐城余劲严复、林纾和尊崇魏晋文的章炳麟,他们虽坚持古文格调,思想却不再是封建的一套;
(3)白话文派,以全新的形式宣传新思想。
从文体说,三者有袭旧、革新之别;从思想说,则普遍趋新。其中在文坛上最有震撼力的是“新文体”派。
2.康有为与谭嗣同
(1)康有为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气魄宏伟,识见深敏。其政论文放言高论,瑰伟
恣肆。文体风貌上,析理深透,逻辑谨严,不拘骈散,明白晓畅,与新文体颇
银蒿多相近之处,如《上清帝第二书》《应诏统筹全局疏》等。
(2)谭嗣同是改良派中的激进分子,文章思想大胆,笔墨泼辣。他的《思纬氤氲台短书·报贝元徵》《仁学》等对君主之害的攻击力度,不减于革命派。
3.严复与林纾
(1)严复和林纾是思想上倾向于改良主义、文学上坚守桐城古文的人物,是近代著名的翻译家。
联通cdma
(2)严复按着“信、达、雅”的译述标准“即义定名”,所拟译词既善传西学新概念的本义,又符合古文规范,毫无生硬杈桠之态,这是他译笔散文的重要特。他翻译了西方的多部作品。《救亡决论》《辟韩》等一批政论文,揭示中国积贫积弱的根源,抨击君主专制以及“无实”“无用”的旧学之害,疾呼变法图强,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
(3)林纾陆续译出外国小说一百八十余种,他以古文笔录。其译文虽不尽忠实原文,但简洁传神,
时杂谐趣,颇能传达原著的情味。他的文章重视形象与意境,突出的特是善于以含蓄隽永的笔墨造境叙情。如《先妣事略》《苍霞精舍后轩记》等。
4.章炳麟的革命檄文
与当时大论争的形势相关,章炳麟特别看重论辩文,于古人中最推崇魏晋。他鼓吹革命和批判改良主义的议论文,以学识为根,析理深切,重证尚质,辩难有力,言辞明快,都明显地发挥了魏晋文的长处。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等。
四、近代后期诗歌
1.康有为与丘逢甲
(1)康有为作为改良派的政治领袖,表现出横扫陈腐诗坛、开拓诗歌新境的叱咤文坛的气概。其诗富于浪漫丰义彩,重在抒发主观感受,而在抒情写怀中,高视阔步,气魄宏伟,感情奔放,艺术上又兼有雄奇的想象,瑰丽的语言,磅礴的意象,颇有雄奇壮丽之美。
(2)丘逢甲所的写诗歌突出反映了失台的悲愤和光复乡国的心志。诗笔雄健凌厉,气足势刚。诗中的切肤之痛,啼血之悲,填海之志,感人至深。
2.女侠秋瑾
秋瑾是近代妇女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先锋,在新思潮的鼓荡下,她的诗激荡着挺身救国的激情,表现出一种勇往直前,誓把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撼人心魄的力量,并且洋溢着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自我牺牲激情,既有坚定的理想追求,又有凌厉的气势,独具一种巾帼英雄的雄豪气概。
3.南社及其代表作家柳亚子等
(1)南社的成立及特点
戊戌及庚子事变后,革命派政党同盟会成立。此种时局形势催生了革命文学社团——南社。南社的出现,改变了诗坛的格局和诗歌的主旋律,给文坛带来巨大的震撼和影响。以“南”名社,系对“北”而言,即明显寓有对抗清朝政府之意。南社的结社表现出鲜明的新特质,它与以往的文人结社不同,表现在:
①以往的文人结社无组织、不稳定;南社有着约束力的社规、完整的组织架构。
②除雅集之外,还出版有社刊《南社丛刻》,颇具有现代性社团的气息。
③南社有明确的政治与文学的追求目标:政治上以反清革命为职志,与当时的民主革命蓟县叠层石
运动紧密呼应,不少社中人是民主革命的直接参与者。
④南社成员志在引导文学的发展方向,改变文坛旧况,使文学成为民主革命运动的助力。
南社作为革命诗人体,创作了大量诗歌,充分反映了从庚子事变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近代最后二十余年历史,特别是本时期中震撼大地的反清民主革命风云。南社诗歌突出表现了革命者推翻清王朝、建立自由民主盛强国家的宏伟志怀与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镗辖之音,动人心魄。南社出现不少有成就的诗人,如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等。
(2)南社代表作家——柳亚子
武汛
柳亚子主张应使诗歌成为唤醒民众、鼓吹革命的武器。其诗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号角,集中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主题,充满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激情,有横槊赋诗的气概。他的诗以近体为主,尤以七律七绝为多,喜欢用事,文辞典雅,在严整的格律中有一股激昂豪宕之气,富于革命浪漫主义气息。
(3)苏曼殊是南社诗人中更富诗人气质的作家。他以小诗见长,清灵隽永,柔婉动人。
4.同光体的诗歌主张与创作
(1)光绪十年前后,近代后期的一些学古诗派在诗坛上更加活跃起来。陈衍日渐鲜明地打出“同光体”的旗号。光绪十二年王闿运在长沙创立碧湖诗社,汉魏六朝派开始壮大。同年,易顺鼎在苏州创立吴社联吟,一时颇盛,他与樊增祥齐名,皆以学晚唐香艳体为主,于是晚唐诗派也角逐诗坛。其中同光体诗人最多,影响最大,直到“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白话诗兴起,仍以旧体诗的代表与之对峙发展。
(2)同光体的突出作家当推江西派的陈三立、浙派的沈曾植、闽派的郑孝胥。“同光体”是指“同光以来诗人不专宗盛唐”一派诗人。“不专宗盛唐”一是隐隐与专宗盛唐的明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3:11: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48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革命   诗歌   南社   思想   散文   文体   文学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