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高社
摘要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的先河,被称为“隐逸诗之宗”。文学大家袁行霈在《中国文学史》一书中,将陶渊明与建安风骨和整个两晋诗坛作为并列项来研究,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可见一斑。陶渊明的一生,以彭泽令为界,前半生在仕隐逸之间摇摆不定,痛苦挣扎,后半生选择彻底归隐田园。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可以怨。1因此,本文将通过陶渊明的诗文来分析其人格和思想矛盾性和复杂性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关键词:陶渊明思想形象复杂性
陶渊明思想形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其理想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冲突,仕进之心与归隐之念的反复。陶渊明矛盾人格的形成有着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一是陶渊明具有传统士大夫人格发展的局限性,二是陶渊明无力调和儒道这两种文化的矛盾冲突。这些皆在诗文中有所表现。
一、陶渊明复杂思想和形象的形成原因
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东晋立国的第一功臣,握强兵镇守芜湖地区,兼任荆、江二州刺史,为南北势援,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后父亲去世,
外祖父孟嘉是当世名士,“冲默有远量”,“温雅平旷”,“常会神情独得,便超然命驾,径之龙山,顾景酣宴,造夕乃归”,“行不苟合,言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饮”,外祖父家藏书多,尤其是老庄学说。这对陶渊明的性格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装了一肚子经史子集,受官僚家庭的影响,儒家学说的熏陶,使他少年时就有一种“猛志逸四海”“大济于苍生”的壮志,可是东晋末年战乱频仍,
1李学勤.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7.
官场黑暗,他的理想被击得粉碎。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同时,他也受到外祖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仕途不前之下,最终他选择了回归道家思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他是意兴洒脱的五柳先生,以写文章为乐,好读书却不求甚解,常有会意便能废寝忘食,在读书的境地体味世态炎凉、即使环堵萧然,草盛豆稀,却一往常态忘言真意,携酒辄尽,悠然洒脱地享受生活真谛。
他是志趣高洁的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不留恋沉迷于官场的尔虞我诈,毅然决然,顺从本心,选择隐居生活,细嗅菊花心有豆瓜、怀良辰而耕耘,付真心于悠然,在他看来的富贵只不是一纸糊砂,倒不如置身于世外桃源,做一位最淳朴的耕耘者。
二、陶渊明复杂思想和形象的表现
1.仕进之心与归隐之念的反复
陶渊明的一生呈现出仕与归隐,然后再出仕与再归隐的循环模式,这源于他仕进之心与归隐之念的矛盾。儒家文化的积极入仕思想对陶渊明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他将“修己以利百姓”和“兼济天下”作为职责和努力的目标,并积极进入仕途,展现自我抱负。陶渊明虽然早年拥有积极的进仕之心,但是,当他真正看清官场后,加上热爱自然,心中便早早有了归隐之念。首先写诗人本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再写出仕情况,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怀念与不舍。陶渊明的一生在进仕与归隐之间反复纠结。在《杂诗十二首》中写道: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戚,终晓不能静
可见,隐居后的陶渊明在到了心中的桃花源后,依然没有摆脱仕宦思想带来的矛盾与痛苦。
2.对生活自由、人格独立的执著追求
《归去来兮辞》写道: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这便是《归去来兮辞》小序中所谓的“质性自然”,和《归园田居》中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重合,表达了陶渊明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的生活执著追求。
九歌迷梦
3.力耕农亩,热爱农村劳动和自然风光、用心生活
以耕为隐,古已有之,陶渊明却以劳动为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田间劳动虽然很苦,但少了官场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烦恼,陶渊明自甘其苦,赋予了农耕生活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加迷人的情趣。
他把生活,过成了诗。他爱花,爱琴,爱酒....于五柳先生而言,湖光水皆情语。在天地间,见证一次次罕见的奇迹,他志得意满,眼热心跳。淡泊傲然的他,一如心爱的秋日金菊般风流雅逸。撷朵花小酌几杯,扯片云当被子来盖。欹枕着窗格外的花影,诗意的荷尔蒙被春风吹得自骨子里外泛,胸腔里吵嚷的才情搅得他沸沸扬扬。扶疏的叶片间,便是与天地连接的媒介。刚添上根粗柴的炭火噼啪几声,冒几缕灰烟;唰唰两下,扫帚在沙土上留下细....桌面叩着起承转合的拍子,笔下的文字纯粹地与山河相袖,严丝合缝。
4.乐天安命,顺应天命思想
陶诗有不少地方表明诗人相信“天命”,一切听从命运的安排。陶渊明认为只要承认天命即得到自由。而陶渊明以此作为重要的思想依托。陶诗中很多所谓见道语都是讲天命,讲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于他的《自祭书》中:
阿彻他的奋斗>涡流管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罄,絺绤冬陈。含欢谷汲,行歌负薪,翳翳柴门,事我宵晨,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籽,乃育乃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乐天委分,以至百年。
惟此百年,夫人爱之,惧彼无成,愒日惜时。存为世珍,殁亦见思。嗟我独迈,曾是异兹。宠非己荣,涅岂吾缁?捽兀穷庐,酣饮赋诗。识运知命,畴能罔眷。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
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
三、陶渊明复杂思想和形象的现实意义
陶渊明实现了儒道的结合,就个人的道德修养而言,是儒家;就生活态度而言,是道家。
陶渊明又是一位创新的先锋。他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他的耿介清高、洒脱恬淡、质朴真率、淳厚善良,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
每有衰世乱世,陶渊明便是中国古代士人心灵净土并异代偶像,因其是“温养人性”的范式,至今日也未有变化。中国历代文士,才富者众,气高者不孤,然可作用后学之精神的,最推屈原并陶渊明。
参考文献
[1]顾农. 从《陶渊明集》看他的思想与人生[N]. 中华读书
报,2020-02-26(014).
[2]刘克敌.陈寅恪“易代之叹”与陶渊明“安身立命”哲学探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06):45-56.
[3]张楚. 归去来兮—陶渊明和梭罗的回归自然思想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19.
[4]蔡晴.浅析《归园田居》中陶渊明的休闲思想[J].大众文
艺,2019(07):44-45.
[5]方淑瑶.陶渊明“新”自然到“新”自然境界的生态思想——以《桃花源记(并诗)》为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8(03):45-50.
[6]黄茂玲.归隐与“中隐”:陶渊明与白居易仕宦经历、隐逸动机比较[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8,34(03):6-7+62.
[7]谢泳.试说陈寅恪《论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本事[J].书
屋,2016(12):47-49.
[8]向淞.儒为骨兮佛为肤——陶渊明思想浅论[J].亚太教育,2016(2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