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编研究

阅读: 评论:0

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编研究
作者:罗冠华
来源:《戏剧之家》2017翻译家张培基逝世年第13
        【摘 要】宋元南戏明改本在史传、南戏和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虚构,产生了一实九虚虚实参半三实七虚这三种改编方式。明代改编者善于从各种前文本灵通英语第一册中吸取素材改写历史剧,增添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和戏曲情境,迎合大众心理和审美趣味,促进了历史剧的传播。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是连接宋元南戏历史剧和明清传奇历史剧的纽带,其戏曲史价值和意义应重新评价。
        【关键词】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04-06
        宋元南戏是宋元时期源生于南方民间的戏曲。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宫廷搬演南戏《琵琶记》,宋元南戏始进入明初宫廷和上层社会,并逐渐为明代文人接受和认可。今传世的宋元南戏,皆为经过明人增删改写后的明代刊刻本,本文称为宋元南戏明改本。这些剧本有两
种,一种是明初剧作家根据宋元南戏旧本而改编,一种是明中后期剧作家根据宋元南戏旧本和明初改本而改编。宋元南戏明改本是连接宋元南戏与明传奇的纽带。
qq空间登录网站
        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虽然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明人在改编过程中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虚构。前辈学人在研究宋元南戏明改本时,对艺术虚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间。有的前辈学者曾指出古代小说中史实和虚构的关系,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是三虚七实,《水浒传》为七虚三实载体构建”。郭英德指出明改本《东窗记》、《金印记》、《白袍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虽然有史实依据,然多采纳民间传说并且进行虚构,因为这些剧本出自下层文人或艺人之手,深受民间叙事传统的影响。[1]俞为民指出明代早期接近南戏原貌的改本即使是描写历史人物的剧作,也多不是按照史书的记载来设置剧情,而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故在情节上多与史实不符。”[2]朱恒夫指出《精忠记》等明人改本既取材于民间传说又背离了艺术真实。[3]然前贤多数把史实和虚构的关系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的视角,并未应用于宋元南戏明改本的研究;多关注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什么如何改,较少分析其改编原因;多研究个案,对整体规律的研究不足;较少关注剧本的虚实程度的相关性。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宋元南戏明改本明光市教育局淄博柴油机总公司历史剧的虚实程度,通过宋元南戏明改本与历史文本的比较,梳理改编者
改什么如何改,指出其改编方式并且分析改编原因。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2:54: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4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剧   改编   虚构   研究   艺术   进行   指出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