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编研究作者:罗冠华来源:《戏剧之家》2017翻译家张培基逝世年第13期 【摘 要】宋元南戏“明改本”在史传、南戏和杂剧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虚构,产生了“一实九虚”、“虚实参半”和“三实七虚”这三种改编方式。明代改编者善于从各种“前文本”灵通英语第一册中吸取素材改写历史剧,增添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情节和戏曲情境,迎合大众心理和审美趣味,促进了历史剧的传播。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是连接宋元南戏历史剧和明清传奇历史剧的纽带,其戏曲史价值和意义应重新评价。 【关键词】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编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3-0004-06
宋元南戏是宋元时期源生于南方民间的戏曲。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宫廷搬演南戏《琵琶记》,宋元南戏始进入明初宫廷和上层社会,并逐渐为明代文人接受和认可。今传世的宋元南戏,皆为经过明人增删改写后的明代刊刻本,本文称为宋元南戏“明改本”。这些剧本有两
种,一种是明初剧作家根据宋元南戏旧本而改编,一种是明中后期剧作家根据宋元南戏旧本和明初改本而改编。宋元南戏“明改本”是连接宋元南戏与明传奇的纽带。
qq空间登录网站
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虽然以历史事实为基础,但明人在改编过程中均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艺术虚构。前辈学人在研究宋元南戏“明改本”时,对艺术虚构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留下了研究空间。有的前辈学者曾指出古代小说中史实和虚构的关系,如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认为《三国演义》的艺术手法是“三虚七实”,《水浒传》为“七虚三实载体构建”。郭英德指出“明改本”《东窗记》、《金印记》、《白袍记》的主要人物和情节虽然有史实依据,然多采纳民间传说并且进行虚构,因为这些剧本出自下层文人或艺人之手,深受民间叙事传统的影响。[1]俞为民指出明代早期接近南戏原貌的改本“即使是描写历史人物的剧作,也多不是按照史书的记载来设置剧情,而是以民间传说为依据,故在情节上多与史实不符。”[2]朱恒夫指出《精忠记》等明人改本既取材于民间传说又背离了艺术真实。[3]然前贤多数把史实和虚构的关系作为一种文艺批评的视角,并未应用于宋元南戏“明改本”的研究;多关注宋元南戏“明改本”历史剧“改什么”和“如何改”,较少分析其改编原因;多研究个案,对整体规律的研究不足;较少关注剧本的虚实程度的“相关性”。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指出宋元南戏“明改本明光市教育局”淄博柴油机总公司历史剧的虚实程度,通过宋元南戏“明改本”与历史文本的比较,梳理改编者
“改什么”、“如何改”,指出其改编方式并且分析改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