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
2.1 复习笔记
一、赋及“九体”
1.贾谊与汉初赋
(1)贾谊的赋
汉赋有赋、汉大赋和抒情小赋之分,分别代表了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主流形式。汉初以赋为主,贾谊是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汉书·艺文志》记载他有赋7篇。今见属其名下的作品包括残文有4篇。其中以《吊屈原赋》和《鸟赋》最为著名。 (2)贾谊赋对屈赋的继承
梯度
贾谊和屈原同有不世之才和为国尽忠的报效之心,又同有不为所用、遭谗被放的悲愤之情,因而辞情风貌多有相类。在体制上,则表现为贾谊作品沿袭楚骚句式,多用兮字,通篇用韵,形式整齐,富于抒情
彩。
2.大赋与赋的相辅相成
贾谊之后,赋继有人作,即便在汉大赋如日中天的武、宣之世,骚赋的创作也从未间断过,与汉大赋一明一暗,并行不悖。如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哀秦二世赋》《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等都是优秀的作品。 3.依傍屈原的系列九体之作
最牛班规
在贾谊之后,出现了一系列以悼念屈原为主题的赋,诸如庄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王逸的《九思》等。尤其是《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赋的一种体制,虽然规模未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4.《招隐士》和《长门赋》
(1)《招隐士》
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赋写隐士所居山林的幽深险恶,是淮南文学体中仅存的一篇辞赋,也是两汉赋中极富意境的一篇。 虚拟演播室
(2)司马相如《长门赋》
《长门赋》可看作是两汉赋中最具情境的一篇。赋写陈皇后被废,幽居长门宫,苦闷抑郁,忧郁凄伤,将宫廷妇女失宠后的那种卑微屈辱而又梦寐望幸的哀怨心情写得深细入微,感人至深。
二、枚乘和“七体”
1.梁园文人体
对于汉代文学的发展,汉初诸侯王比最高统治者具有更直接、更重要、更深远的作用和影响。许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文学创作上。各路诸侯王也对此大加倡导,因而形成了多个以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体,其中梁孝王最为突出。有因其名望既高,又着意延揽士人,枚乘、庄忌、邹阳自吴王处转投其门下,公孙诡、羊胜等人也均聚梁园,形成“彬彬之盛”。而梁园的良好氛围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些人的文学才能,梁园文学体盛极一时。
2.枚乘独步
(1)枚乘其人其作
枚乘是梁园文学体中的杰出代表。其赋《汉书·艺文志》著录9篇,今存《梁王菟园赋》《忘忧馆柳赋》及《七发》等,前两篇均见于《古文苑》,《七发》见于《文选》,其中最可靠、最具影响力的是《七发》。李善在《文选》注中提出:“《七发》者,说七事以起发太子也。”赋中的劝诫之意是极为明显的,说明了逸豫亡身而明理救命的道理。
(2)《七发》的文学成就
①对先秦文学的借鉴。赋在继承中有创新,有不同于前代文学的取向和生命活力。
②逐步盘升手法的运用。赋中讽喻意图的表达通过重重超越和逐步盘升来实现。
③移步换形和铺夸手法的运用。赋写七事,一事一转,如行山间,人移景变,给人以耳目生新之感,俨然是后世山水游记的笔法精神。
总的来说,《七发》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
a.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具体表现为: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为问答的形式结纂全篇;笔墨铺夸,描绘精细;以叙事状物为主,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
b.标志着以地方诸王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终结,以京都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3.“七体”作品的陆续出现
《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自枚乘《七发》问世之后,后世仿作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如汉代有傅毅《七激》、刘广世《七兴》、崔骃《七依》、李尤《七款》、张衡《七辩》、马融《七厉》等等,数量众多。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名师点拨】枚乘的《七发》是梁园文学中最著名的作品,昭示着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考生需掌握《七发》的内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试题可能会以填空、名词解释的形式出现。
三、司马相如的天子游猎赋
1.文学中心由地方向中央的转移
汉武帝即位之后,由于对文学的爱好和对文人的亲近,在其周围逐渐形成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蔚为壮观的文学体。由此汉代文学活动的中心由地方转移到了中央。
2.司马相如与《子虚赋》《上林赋》
(1)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是汉赋创作成就最高的作家。《汉书·艺文志》著录相如赋29篇,今存5篇。其中《子虚赋》《上林赋》是其代表作,也是汉赋中最优秀、影响最深远的典范作品。
(2)《子虚赋》
《子虚赋》是司马相如居于梁园文学团体时期的作品,叙诸侯之事。这篇作品后来被汉武帝所赏识,由此司马相如被武帝赏识,作《上林赋》。
(3)《上林赋》
①内容
a.帝国形象的塑造。赋中塑造了一个幅员极为辽阔,物质极为丰富,国势极其强大,国泰民安,崇德尚义,天下大治的盛世帝国形象,充分展示了汉王朝的宏大气象和赫赫声威,从而奏出汉世最强音。
b.大一统观念的弘扬。汉自贾谊以后就不断有人提出削减诸侯地方势力,实现中央王朝天下一统的主张,而以文学作品体现这种要求的,司马相如是第一人。作者希望建立中央王朝的中心地位和绝对权威,并由此实现了对大一统观念的阐释和宣扬。
c.时代精神的体现。赋中从多侧面,直接或间接地表现出中华民族处于蓬勃上升期的那种昂扬奋进、激励张扬、气势充溢、信心十足的精神风貌。天下大治的理想社会图景的描绘充分展示了国民的渴望和追求。
②艺术
二重感染这篇赋创造了一种巨丽之美,其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a.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这篇作品总体上按时空顺序进行推移,中间既遵循时间推移的顺序,又有空间的依次拓展。同时还有另一种铺陈方式,那就是以类相缀,把属于同类的事物连缀在一起。
b.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子虚、乌有和亡是公的对话,实际上是以辩难的方式进
行夸张艺术的表演和比赛,总的趋势是夸张的强度越来越大,都是后者超越前者,后来者踵事增华、变本加厉,最后把夸张推到极致,使作品呈现逐步盘升的走势。
c.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作者用大量的三言排比句式描绘天子的狩猎活动,这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首开风气之先。
【名师点拨】考生需阅读司马相如的名作,如《子虚赋》《上林赋》等,并掌握其内容及艺术特。
四、扬雄四赋
1.扬雄四赋的创作
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对汉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又一赋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以善于模仿著称的作家。其赋体创作大致可以44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陶瓷颗粒
(1)前期有为后世京都大赋之先声的《蜀都赋》,史称“四大赋”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2)后期有《解嘲》《太玄赋》《逐贫赋》和《酒赋》等,其中尤以《解嘲》和《逐贫赋》最为前人所称道。他晚年还提出了一些辞赋理论,认为赋是“童子影虫篆刻”“壮夫不为”(《法言·吾子》)等等,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2.理性精神和人文意蕴
(1)理性精神
与司马相如的赋相比,扬雄的赋更显理性特征,更显冷静沉着,如《羽猎赋》《长杨赋》。不但增强了作品的讽刺力度,而且扩大了描写范围,使大赋的内容虽以帝王为主要对象,却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宫廷生活的圈子,使作品更有深度。
宋照肃
(2)人文意蕴
扬雄的作品较致力于历史、社会和人文精神的挖掘,还体现出了一定的民本思想,非常鲜明地反对扰民、虐民的行为。虽然作者的最终目的是为统治者的长治久安计,但能有此爱民之心,亦属难能可贵。所有这些都使他的赋有别于司马相如而显示出开创精神,这也是扬雄赋的魅力所在。
3.讽谏意图与实际效果的疏离
《甘泉赋》和《河东赋》创作的年代略早,都有较强的针对性。赋前都有序文,以明创作主旨。但就作品而言,其讽喻主旨并不十分明显,没有达到序中所设定的目的。
4.《甘泉赋》
在扬雄的代表作品中,《甘泉赋》的艺术成就最高,在对景物的描写方面有新的发展。
(1)采用主体向观照对象逐步趋靠的方式进行铺陈。
(2)铺陈空间的多向维度,展示的是三维六合空间。
(3)对赋予新的功能。与之前主要用于言志抒情且多是以抑郁为基调不同,扬雄的《甘泉赋》采用表现汉代盛世和天子的声威,这在历史上是首创,扩大了的选材范围,也使这种文体正式融入主流文化。
五、西汉其他赋家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