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复习笔记
一、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1.散文的萌芽: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1)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殷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日期、占卜人、所占之事,有的还包括日后吉凶应验情况,刻在甲骨之卜兆旁,此即甲骨卜辞。
(2)商周铜器铭文,反映了我国早期记事记言文字由简至繁的发展。同时还出现了与《尚书》诰命类似的记言文字,如著名的《毛公鼎》。
2.记言叙事文之祖:《尚书》《春秋》郧阳师专中文系
(1)《尚书》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2)《春秋》
《春秋》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订的鲁国的编年史。它
记载了自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的历史,对这一时期的史事作了简洁的大纲式的叙述,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春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具备了明确的时间观念和自觉的记事意识。但其记事都很简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 《春秋》的主要思想倾向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称为“春秋笔法”。
二、《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精矿粉
1.《左传》的成书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与《春秋》一样,《左传》不只是对历史事件作客观的罗列,还表达了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理解,并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作出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道德伦理评价。其中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反映了《左传》进步的历史观。 2.《左传》的叙事特征
建设r6《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左传》对《春秋》的继承和发展
①《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②《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
③《左传》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从而创立了一种新形式。
(2)《左传》的叙事方式
①《左传》作为编年史,其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同时还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
②《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是对战争的描写,而且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城濮之战、崤之战等。
③《左传》对事件因果关系的叙述常有道德化与神秘化的特点,反映了春秋时代人们的世界观和认识水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如对城濮之战的分析。
④《左传》有大量生动的戏剧性情节,使这部作品充满故事性。如对介子推母子间的对话的描写。
(3)《左传》中的人物描写
①《左传》中描写了各种人物,但人物的言行事迹大多分散记录在事件发生的各个年代,很少对某一人物集中描写,只有把同一人物在不同年代的事迹联系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如对郑庄公的描写。
②《左传》中还有一些人物,并不是反复出现而形成的一个完整形象,而是仅在某一时、某一事中出现,表现的仅仅是其一生中的某一片断,反映的是其性格中的某一方面。
③《左传》还展现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变化。如对晋文公的描写。
④《左传》主要描写人物的行动、对话,而绝少对人物进行外貌、心理等主观静态描写。通过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言行,人物性格得以展现,形象得以完成。如在描写齐晋鞌之战中表现人物个性。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⑤《左传》还大量地描写琐事细节,而使叙事生动传神,人物刻画更加精确。
【名师点拨】《左传》被誉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无论是情节的完整性、结构安排的合理性,还是人物形象的生动性、战争描写的高超性,《左传》都为后世叙事散文做出了典范,并对我国古代小说艺术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考生需掌握其叙事特征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左传》中的记言文学
《左传》中的记言文字,主要是行人应答和大夫辞令,包括出使他国专对之辞和向国君谏说之辞等。这类记言文字“文典而美”,“语博而奥”,简洁精练,委曲达意,婉而有致;同时还因行人身份和对象的不同,而风格各异。叙述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
三、《国语》的文学成就
1.成书及体制
《国语》是一部国别史,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成书约在战国初年,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2.记言为主记事为辅
前列舒安
(1)记言为主
《国语》以记言为主,所记多为朝聘、飨宴、讽谏、辩诘、应对之辞。其文字在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语化的特点,生动活泼而富于形象性。由于《国语》是各国史料的汇编,风格也颇有差异。
(2)记事为辅
《国语》没有单纯的议论文或语录,而是有一系列大小故事穿插其中,表现出叙事技巧和情节构思上的特点,有时也能写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有时也有情节生动曲折,极富戏剧性的叙事。有时在记叙某一国事件时,也会集中在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有向纪传体过渡的趋势。
总之,由于《国语》以记言为主,虽然叙事和刻画人物有一定特,但文学成就比《左传》还是稍逊一筹。
四、《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成书过程
《战国策》凡三十三卷,杂记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诸国军政大事。时代上接春秋,下迄秦并六国。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2.纵横家思想
与《春秋》《左传》《国语》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突出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在政治上,他们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则是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3.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1)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得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由于作者对这些人物心仪不已,颇为倾慕,甚至不惜脱离史实,以虚构和想象进行文学性的描写。夸张虚构不合史著的要求,但使叙事更加生动完整,更有利于塑造鲜明的
人物形象。
(2)《战国策》不满足于平铺直叙,而有意追求行文的奇特惊人,往往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如《燕策三》记燕太子使荆轲刺秦王。
(3)《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成立开创了先例,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传体的过渡。
4.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战国策》的“文辞之胜”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1)《战国策》主要为议论纵横的游说之辞,其风格“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这是《战国策》说辞的主要特。
(2)寓言的巧妙运用,成为《战国策》文章的一大特点。其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佚闻掌故来增强辩辞的说服力。
(3)《战国策》还大量运用对偶排比,使行文夸张铺陈。如对“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描写。
紫环颈椎仪(4)《战国策》的叙述语言往往长于铺张渲染。尤其是荆轲刺秦王的场面,其叙述语言运用之娴熟,令人惊叹。
《战国策》辩丽横肆的文风,雄隽华赡的文采,是当时纵横捭阖时代特征的体现,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的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