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古代文学史总绪论知识点整理

阅读: 评论:0

袁行霈古代文学史总绪论知识点整理
1.第一节 文学本位、史学思维与文化学视角
1)文学史与文学史学
史家记述文学: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齐梁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南朝宋)范晔撰《后汉书》,始创《文苑传》等
目录学著作:班固《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
诗文评:(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以下20篇论及文体形成过程;(梁)钟嵘的《诗品序》、郑玄《诗谱序》、(西晋)挚虞《文章流别论》从文体流变角度,论述文学发展等。
文学史著作:滥觞是林传甲《中国文学史》,此外谢无量、胡适、郑振铎、刘大杰、游国恩等人也著有中国文学史。分体文学史:王国维《宋元戏曲史》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综上,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文学史才成为独立学科。
2)文学本位
文学史著作应立足于文学本位,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特有的艺术感染力与审美价值。
文学史
主体:文学创作
三个层面(由外层到核心)
创作背景:社会政治经济
作家:生平、思想、心态等
作品(核心)
两翼
文学理论(创作前的指导);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文学创作后读者中的反应)
文学传媒(口头流传到书写传抄到印刷出版)
3)史学思维:变定性式的评价语言为“描述式的语言”,注重说明解释
4)文化学视角:与其他学科(宗教、哲学、考古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交叉研究,从广阔的文化学角度考察文学。
5)文学史的写作具有当代性,写给当代人的。注意当代的价值判断、审美趣味以及文学创作。
6)文学史史料学(包括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等)是文学史的基础性工作,体现学科的分工。
2.第二节 中国文学的演进
1)推动文学发展的外部因素
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春秋大变革社会的百家争鸣、汉代大一统社会的汉赋与汉代散文、汉末军阀混战下的建安文学等、唐代的对外开放交流、宋代印刷术的发展、元代士人地位低下走向市井、明中叶以后商业化发展等等;
2)内部因素:
一、文学发展不平衡
(一)文体发展不平衡:(形成时间相差很远)
诗歌与散文最早形成,成文各种文体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小说初具规模,唐代中期才有成熟的小说;
宋代杂剧和金代院本标志着中国戏曲的形成;
飞行交响乐骈文形成于魏晋以后
词形成于唐代中叶
白话短篇小说形成于宋代
白话长篇小说形成于宋元之际
(二)朝代不平衡
各个朝代有其相对发达的文体:汉代的赋、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曲、明清的小说
一种文体在一朝代的前中后期发展情况也不同
(三)地域不平衡
不同朝代,各地文学发展情况不同
建安文学集中于邺城
梁陈文学集中于金陵
唐代诗人中河南山西的较多
宋代诗人中江西的最多
明清两朝中江苏、浙江的作家最多
不同地区孕育的文体不同,文学发源地不止一个
《楚辞》带有明显的楚地特
五代词有江南特
杂剧有强烈的北方特
南戏有突出的南方特
二、一些相反相成的因素的互动推动文学演进
(一)雅与俗
“国风”、梁陈宫体诗、词、戏曲都是由俗逐渐变雅的
(二)各种文体相互渗透融合
unixlinux诗者缘情,赋者体物;诗不忌简,赋不厌繁;诗之妙在内敛,赋之妙在铺陈;诗之用在寄兴,赋之用在炫博
魏晋以后赋吸收了诗的特点,抒情小赋兴盛起来,抒情小赋是“诗化的赋”;初唐诗吸收赋的特点,出现“赋化的诗”,如卢照邻《长安古意》
苏轼以诗为词,模糊了诗与词的界限;周邦彦以赋为词,其词极尽铺张之能事;辛弃疾以文为词,缩小了词和文的距离。
小说吸取诗词,出现诗话、词话、戏曲的唱词也是一种诗
(三)复古与革新交替碰撞
初唐陈子昂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实际是促成了声与性情的统一的的改革,是推动唐诗达到高峰的原因之一;
中国包装总公司
唐中叶,韩愈柳宗提倡复古三代两汉的古文;
铣床夹具
宋代欧阳修、苏轼等再度提倡古文,确立了古文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文与道的离合
文学适合儒家思想,出现了杜甫、韩愈、白居易、陆游等
文学部分地离开儒家思想,出现了陶渊明、李白、苏轼、曹雪芹等
唐以后“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与强调“独抒性灵、审美娱乐”相互碰撞相互补充。
市民阶层反抗封建伦理道德
3.第三节 中国文学史分期(三古七段双视角)
1)三古七段: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人体结构学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公元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战争(1840)
第七段: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2)分段依据:文学本身的发展
创作主体
作品思想内容
文学体裁
文学语言
艺术表现
文学流派
文学思潮
文学传媒
接受对象
3)分段概述
一、上古期划分依据
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这一时期:散文-甲骨卜辞、诗歌-《诗经》汉乐府、小说-神话传说《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辞赋-《楚辞》、戏曲-《九歌》
中国文学的思想也孕育于上古期。儒家、道家影响着此后几千年间作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儒家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道家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这在上古期已经形成,出现“诗言志”、“法自然”、“思无邪”、“温柔敦厚”等
.士大夫成为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文字作为传播的主要媒介,都是在上古期奠定的格局;
第一段 先秦的划分依据
创作主体由体到个体:由唱的《诗经》到屈原的出现
史从巫中分化出,专门从事人事记录;
士兴起活跃;
文史哲不分(先秦散文等历史著作以及《周易》《老子》等哲学著作),诗乐舞结合(诗歌最初与音乐舞蹈结合)
第二段 秦汉的划分依据
srtp●创作主体处境变化,士聚集形成若干作家体,以歌功颂德或讽喻谲谏为己任。
四言诗僵化,楚辞变赋、汉乐府新生、五七言体历久不衰
二、中古期划分依据
这一阶段开启了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语言由古奥转向浅近;
包含了诗词曲三种体裁的鼎盛期;
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先后成熟
文学传媒出现印刷、演唱、舞台表演等新形式
文学创作的主体和对象包括了宫廷、士林、乡村、市井等各个方面。
总之,中国文学的所有因素在这个阶段都齐备了,也成熟了。
第三段 魏晋至唐中叶的划分依据
(1)五七言古体诗繁荣发展并达到鼎盛,五七言近体诗兴起、定型并达到鼎盛。文向诗靠拢,出现骈文;赋向诗靠拢,出现骈赋。杜甫承前启后。“建安风骨”和“盛唐气象”两个诗歌的范式确立;

本文发布于:2023-07-06 02:40: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63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文学   文学史   出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