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c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征分析作者:罗山鸿甲基化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08年第12期 [摘 要] 我国辅导员队伍发展经历了萌芽、初创、确立、低潮、恢复、发展和专业化、职业化七个发展阶段,在我国高校中逐渐探索出一种较为完善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纵观我国辅导员队伍发展历程,社会与时代对大学生培养要求始终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原动力与落脚石,辅导员队伍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专门化向职业化发展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职能化向专业化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辅导员真开心网 专业化 职业化
一、我国辅导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我国辅导员制度是为适应不同历史时期对高校人才的要求,在我国高校中逐渐建立起来的一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为维护高校和社会的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初创、确立、低潮、恢复、发展和专业化、职业化七个阶段。
1. 萌芽阶段——政治指导员制度(1933年~1948年)日照国际海洋城
1933 年,中国共产党在江西瑞金创办了第一所由中共中央直接领导的军事院校——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7 年,学校迁到延安,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日军政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在借鉴前苏联经验的基础上设政治指导员制度。学校对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学员编成若干大队,大队下设若干支队,支队下设若干中队,政治部给大队配备政治委员,支队配备政治协理员,中队配备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全面负责基层中队学员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为解放后我国高校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2. 初创阶段——政治辅导员制度(1949年~1953年)
1951年11月,政务院批准《关于全国工学院调整方案的报告》,首次提出建立政治辅
导员队伍。1953年,清华大学向高教部、人事部请示设立学生政治辅导员,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的蒋南翔同志率先提出并建立了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政治辅导员的工作紧扣“政治黑龙江文艺频道乡亲乡爱”二字开展,随时掌握学生政治思想情况。这是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开端。
>人的价值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