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炜博; 钱建平; 王子为
【期刊名称】《《云南地质》》
【年(卷),期】2019(038)003
【总页数】6页(P337-342)
【关键词】构造控矿; 热液型矿床; 矿化蚀变; 湖南桃源马家坡 【作 者】漆炜博; 钱建平; 王子为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广西桂林541006; 湖南省地质测试研究院 湖南长沙410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P618.51阻垢剂评价
湖南马家坡金矿位于桃源县茶庵铺镇内,区域构造上位于著名的雪峰古陆弧形构造带的中段,雪峰山又是重要的钨、锑、金等有金属成矿带[1],该成矿带上最为代表的是沃溪大型钨-锑-金矿床[2、3]。近年来,随着地质技术与手段的不断发展,对湖南中大型金矿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为类似矿床的勘探提供了借鉴途径。本文通过分析以往地质资料和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区及矿床地质特征,总结了马家坡金矿床的控矿条件和矿标志,对进一步的矿及类似矿床的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1 马家坡矿区区域地质背景
马家坡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叠台隆北侧,雪峰山弧形构造带上[1],沅陵至益阳金矿成矿带中。沅陵至益阳地区是我省重要的金矿成矿带,该成矿带上已知有湘西金矿、冷家溪金矿、沧山金矿、黄土坡金矿、黄土店金矿等大中型金矿床分布。金矿化带严格受元古界浅海相沉积的一套浅变质粘土(碎屑)岩及构造控制,金矿体为受构造控制的脉状矿体[4]。
该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冷家溪小木坪组、上元古界板溪马底驿组、五强溪组,震旦系椿木组、民乐组、洪江组、金家洞组、留茶坡组;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第三系剪家溪组及第四系[5]。区内有大片板溪出露,走向为近东西-北东东向。
马家坡区域内构造极为发育,根据构造形迹特征,可将区域内的构造分为东西向构造带、北东向构造带及北北东向构造带。它们彼此限制与改造。东西向构造带为该区域内主要控矿构造,该构造带属蒋家溪~兴隆街区域北东向构造带的组成部分。从前期普查工作及区域内的已知金矿床、重砂与化探异常的空间展布特点分析,上述三组构造带的复合部位,更有利于成矿。
区域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仅在矿区南西侧等地见有燕山晚期的酸性和基性小岩脉出露。
区域内矿产资源相对丰富,主要为金、锑、铜、铅、锌、锰、钒等金属矿产,部分矿产已被当地开采利用。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从老至新为上元古界板溪马底驿组、五强溪组;震旦系下统椿木组、民乐组、洪江组;震旦系上统金家洞组、留茶坡组;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及第四系(图1)。各地层单元叙述如下:
(1)板溪马底驿组(Ptbnm)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三段,区内仅出露两段。
马底驿组第二段(Ptbnm2):为本区金矿赋矿层位,于矿区中部分布,岩性主要为含粉砂质板岩、板岩、绢云母粉砂质板岩及条带状含粉砂质板岩,夹绢云母板岩以及绿泥石石英粉砂岩、绢云母石英粉砂岩。 马底驿组第三段(Ptbnm3):于矿区北西部分布,岩性主要为石英细砂岩,夹绢云母板岩及绿泥石绢云母板岩。本段与下伏第二段呈整合接触。
蒲公英的遗产(2)板溪五强溪组(Ptbnw)根据岩性特征分为上、下两段。
五强溪组上段(Ptbnw2):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含凝灰质长石石英砂岩夹条纹状绢云母板岩、含粉砂质绢云母板岩、粉砂质板岩、含凝灰质石英粉砂岩。本段与下伏第一段呈整合接触。
五强溪组下段(Ptbnw1):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含粉砂质板岩、含砂质绢云母板岩及含粉砂质板岩;砂质板岩呈砖红薄至中层状。本段与下伏马底驿组第三段呈整合接触。
华能国际电子
(3)震旦系下统清官渡椿木组+民乐组(Z1c+m):下部为含冰碛砾中至细粒石英砂岩;中部为石英砂岩,及含砾石英砂岩及砂砾岩,细粒石英砂岩;上部为泥质白云岩,碳质板岩,细晶泥质白云岩及硅质岩呈黑中厚层状。
(4)震旦系下统清官渡洪江组(Z1hj):下部为含冰碛砾粉砂岩夹炭质页岩;上部为含冰碛砾粉砂岩、含冰碛砾粉砂质泥岩。
(5)震旦系上统安化金家洞组(Z2j):下部为泥质硅质岩夹页岩。本组与下伏洪江组呈整合接触;上部主要为粉晶泥质白云岩夹钙质页岩及页岩,泥质白云岩中偶然可见纹层状构造。本组与下伏洪江组呈整合接触。
北京庙会标王
(6)震旦系上统安化留茶坡组(Z2l):岩性主要为硅质岩夹薄层状黑页岩与硅质页岩。
(7)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1x):下部为炭质板岩夹硅质岩,局部含磷结核及黄铁矿透镜体;中下部为炭质板岩夹磷块岩透镜体;中部为炭质板岩,岩石中普遍含星点状黄铁矿;区内未见其上部。
(8)第四系(Q):主要在山坡与冲沟两侧分布,组成部分为残坡积层、坡积层及冲积层。
图1 马家坡矿区地质图Fig 1.Geological Map of Majiapo Orefield
1.第四系;2.寒武系下统小烟溪组;3.震旦系上统安化留茶坡组;4.震旦系上统安化金家洞组;5.震旦系下统官渡洪江组;6.震旦系下统清官渡民乐组+椿木组;7.板溪五强溪组第二段;8.板溪五强溪组第一段;9.板溪马底驿组第三段;10.板溪马底驿组第二段;11.金矿化带及编号;12.(半隐伏)金矿体及编号;13.实测推测地质界线;14.不整合地质界线; 15.实测推测压性断层;16.实测推测压扭性断层;17.实测推测张姓断层;18.实测推测张扭性断层;19.实测推测性质不明断层;20.岩层产状;21.挤压带。 2.2 矿区构造
矿区总体为一背斜构造(清山溪背斜),轴向近东西,局部发育次级褶皱。背斜核部出露为板溪马底驿组第二段。南翼被F1断层破坏,出露马底驿组第二段、五强溪组及震旦系,岩层倾角为20°~59°,北翼由板溪马底驿组第二段、第三段及五强溪组组成,岩层倾角25°~67°。
区内断裂较发育,该矿区构造主要为断裂,按其展布方向可分为近东西向、北东向、北东东向、北西向及北西西向五组。其中以前两组最为明显(图1)。
(1)北东向断裂:主要由F2 、F6组成该组断裂;其中以F2断层规模最大,斜贯全区。
F2断层:区内长约为4.5km,断层面沿走向与倾向均呈舒缓波状,断层倾角49°~58°,走向为北东47°~55°,倾向137°~145°。破碎带宽为3m~20m,带内见有碎裂岩、构造角砾岩、挤压片理及小揉皱,局部地段见有石英(细)脉沿裂隙充填,具硅化、退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上述特征表明,该断层为一压扭性断层。
国际金本位制(2)近东西向断裂:由F1 、F4 及F7组成该组断裂。其中以F1断层规模最大。
F1断层:断层走向80°~88°,向南倾,倾角42°~87°,破碎带宽5m~40m,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构造透镜体、挤压片理及小揉皱,具硅化、黄铁矿化、退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等蚀变现象。明显出现破碎带两侧岩石挤压特征,劈理或片理化带及牵引褶曲在局部发育。上述特征表明,该断层为一区域性的压(扭)性断层。
区内金矿化带和金矿体的空间分布被该断层控制,为区内金矿的导矿构造。
(3)北西向断裂:主要由一组张性、张扭性断层组成。本组断裂规模较小,其基本特征断层走向为325°~335°,倾向南西,倾角35°~55°,断面上见有水平、斜向擦痕与阶步。破碎
带宽1m~5m,带内见有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断层泥,角砾岩之角砾大小混杂,无定向排列。破碎带内及两侧岩石具硅化,局部见有裂隙被石英(细)脉充填,且具退化、硅化等蚀变现象。为一张扭性断层。
(4)北西西向断裂:本组断裂在区内发育规模较小。以Ⅲ号金矿化带矿脉断层为代表,其断面上可见水平、斜向擦痕与阶步。断层走向为285°,倾向北东,倾角70°~90°,破碎带宽为3m~10m,带内发育石英(细)脉、碎裂岩、断层泥、构造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角砾岩中的角砾略具有定向排列。破碎带及其两侧岩石都呈硅化、退化、黄铁矿化。为一(压)扭性断层,同时亦是区内金矿的容矿构造。
2006年高考试题
(5)北东东向断裂:本组断裂不甚发育,且规模较小,断层走向为80°~87°,倾向北北西,倾角65°~75°,断面上见有水平与斜向擦痕及阶步。破碎带宽为3m~15m,其中碎裂岩、断层泥、石英(细)脉、构造角砾岩及构造透镜体于带内可见。硅化、退化、黄铁矿化等蚀变与矿化现象出现于破碎带及两侧岩石。为一(压)扭性断层,同时亦是区内金矿的容矿构造。
2.3 矿区岩浆岩
区域内岩浆岩不甚发育,仅在矿区南西侧等地见有燕山晚期的酸性和基性小岩脉出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