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古代档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分期,在档案管理的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在对档案的分类管理上尤为明显。从宏观上讲,宋人对归中央所有的档案进行了两大部类的划分,即皇家档案和国家档案。皇家档案是宋皇室所 形成的一系列档案,形式以玉牒、圣训、圣政记、御书御制等为主,以皇帝言行为中心,同时涵盖其他皇室成员在内的所有重要档案,这完全是一种特权档案,以天潢贵胄为其保管对象;国家档案则是君临天下施政决策的档案,包括其行政决策的各个方 !!!!!!!!!!!!!!!!!!!!!!!
若璩的著作:“《古文尚书》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科书,尤其是‘人心惟
危,道心惟微,惟精唯一,允执厥中’十六个字是所谓‘尧、舜、禹相授之心法’,成为宋、元、明理学的最神圣的信条,竟给阎氏推陷廊清,实在不能不说是学术界中最突出的一件事。”⑤梁启超也因此称阎若璩对《古文尚书》的“证伪”是“毅然悍然辞而辟之,非天下之大勇,固不能矣”④
。“不能不认为近三百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⑥动滑轮的支点
从以上学术名流的极高赞誉中,完全能感受到《疏证》一书所达到的学术境界,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多么地深远。
总之,通过对阎若璩代表作《疏证》的研读、总结和分析,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阎若璩所用的辨伪方法,掌握“由根柢而之枝节”的方法论在具体辨伪过程中的运用。有效地借鉴这些方法,就能更好地从事档案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作为档案文献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必要措施,档案文献的鉴伪,十分有益于保护档案文献的原始凭证作用,进而维护
档案的历史真实性。不辨伪书,将会给历史研究造成混乱,导致“深入人心”的误传,甚至是在政治上
形成不良后果,甚至干扰经济文化建设。惟其如此,对阎若璩《疏证》一书的内容及其在辨伪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加以疏理和探讨,便是档案文献编纂学中不可或缺的大事。本文写作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注释:
①[清]张穆.阎若璩年谱[M].北京:中华书局,1994:15。
②[清]永瑢,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
书局,1965。
③[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M].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1987。
④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台北:水牛出版社,1998。
⑤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M].第一集.北京:
中华书局,1955:5。
⑥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上海:东方
出版社,1996:86。
李国华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沈阳
110036)
[摘要]从宏观上讲,宋人将归中央所有的档案进行了皇家档案和国家档案两大部类的简单区分,这符合
古代中国“家天下”的政治属性。这种区分表现在三个方面:档案的收集、档案的编纂及档案库房建设和具体保管。在宋代形成了皇家档案和国家档案两大档案体系,并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为后世所效仿。
[关键词]档案部类皇家档案国家档案编纂保管[分类号]G272.5
Abstract :From a macro point,Archives was divided into royal archives and national archives in Song Dynasty.The evident distinction exist in two sorts from its birth relating to national mode of traditional China and playing a practical role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modern archives project to be stored finally,which were performed in three areas:Collection\Compilation\Treasury building and Custody.
Keywords :Archives categories;royal archives;national archives;compilation;custody.
面,这是严格意义上的行政档案,以天下事作为其保管范围。
皇家档案与国家档案分别是宋王朝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产生的档案,这种档案划分方法符合古人的哲
学及君权皇权至上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代“家天下”政治属性的必然结果。两宋时期,随着皇权的加强,从而进入了“皇帝的绝对独裁时期”①,同时两宋理学对皇权至上思想的宣扬,以文立国的两宋时期,国家机构文职人员陡增,公文也陡然攀升,这些都迫使两宋统治者在档案管理中突出皇族本身的档案,并作为其“母仪天下”的资本。
宋人从宏观上对档案所进行的皇家档案与国家档案两大部类的划分,反映在宋代文书档案工作的各个层面上,可以说,从档案的形成到最终保管都是有所区别的。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两大部类档案保管机构的建立
档案保管机构的不同,是两宋皇家档案与国家档案两大部类区分最为明显的标志,也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发展分期的一个重要分水岭。从宋真宗开始,两宋建立了保藏皇家档案和国家档案两种档案的保管机构。在这两大体系之下,对归王朝中央所有的档案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两宋时期,由于文书档案急剧增加,“在此背景下,架阁库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各级政权机关普遍保存文书档案的专职机构。并且,随着中央集权的空前强化,皇帝档案和世系从王朝中央档案保管机构中进一步分离,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的帝王档案库”②。皇帝档案库与架阁库是两个不同系统,均设有专门管理人员负责。
1.1皇帝档案保管机构的设置
“宋诸帝御集各建阁藏贮,自真宗始”③。龙图阁藏太宗御集,天章阁藏真宗御集,宝文阁藏仁宗、英宗御集,显谟阁藏神宗御集,徽猷阁藏哲宗御集,敷文阁藏徽宗御制御集,焕章阁藏高宗御制御集,华文阁藏孝宗御制御集,宝谟阁藏光宗御制御集,宝章阁藏宁宗御集,显文阁藏理宗御集。这11座皇帝档案库的建立,因其所藏均为御制,因而从其产生之日起,便备受朝堂关注。同时设有专门的御阁管理官员,学士、直学士、待制,前面冠以馆阁之名。
11座皇帝档案库的建立,折射出宋代档案管理中皇权至上的思想。(天禧四年十一月戊午)“上(真宗)御龙图阁,召近臣观圣制文论、歌诗。上曰:‘朕听览之暇,以翰墨自娱,虽不足垂范,亦平生游心于此。’丁谓等言:‘圣制广大,宜有宣布,请镂板以传不朽。’许之。”④遂建天章阁以贮藏真宗御集。赵翼曰:“每帝各建一阁,虽颇繁费,然亦足昭敬谨,且见诸帝文治之盛也。”⑤张围东认为皇帝档案库是“纪念性建筑”,以“保存前皇帝的档案和遗物”和“表示纪念⑥”为目的。笔者认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宣扬皇帝的文治德才,从而维护自己的江山社稷。因为并非所有的皇帝档案都编入御集,神宗御集曾两次编修,而两次数量竟相差8000篇,选择的标准则是符合继任者的利益。
1.2国家档案保管机构的设置
金耀门文书库是宋王朝设置的第一个中央国家档案保管机构,其设置时间应在景德年间。《续资治通鉴长编》载景德三年,“置金耀门文书库,掌三司积年案牍,以三班一人监之”⑦。《东京记》云“二年
置,掌三司积年文案”。因建于东京外城西北部的金耀门附近而得名。南宋李大异在《六部架阁库题名记》中指出:“旧制,金耀门文书库多藏三司帐籍,三司,今版曹也。”⑧同时北宋中央各机构都设有机构架阁库,神宗时史馆修撰曾巩曾上奏章《请改官制前预令诸司次比整齐架阁版籍等事》,“明谕有司,架阁有未备者备之;版籍有未正者正之,凡宪令图牒、簿书案牍,皆当次比整齐,敛藏识别”⑨。且诸司架阁库实行三日归档,“应令逐案承受文字,已结绝及无行遣,限三日发送上簿,接续结押”⑩。“成案留部二年,然后畀而藏之,又八年,则委之金耀”輥輯訛。
南宋建立了六部架阁库,地位与金耀门文书库相当,“诸曹二十四司之文书尽归以待有用”輥輰訛,“文案已结绝过二年者,以岁月先后,分类字号,编次架阁。仍月轮逐曹官点检,具有无遗失,申尚书省”輥輱訛。此外还设有三省枢密院架阁库,负责保管三省枢密院文案。中央各机构也设有机构架阁库,与北宋设置相同。
2两大部类档案的收集
档案是库房管理的基础,宋王朝对两个体系的库房收藏都做了明确的规定。
2.1皇家档案的收集
玉牒是维系皇室血缘关系的重要凭证,与前朝一样,宋王朝设有宗正寺专司其事,负责皇室成员生死一生的档案的管理、整理和编纂。《职官分记》中载:
谨案宋制,掌皇族之政者,有宗正寺,有大宗正司,有宗学,有玉牒所,有外宗正司。宗正寺掌别属籍之亲疏。大宗正司掌训导宗子,而司其赏罚,观其岁录存亡之数,报宗正寺,则截然分掌輥輲訛。
熙宁二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诏:
近制皇族非祖免以下,更不赐名授官,只令应举。今后遇生男女及有死亡者,即令关报,逐祖下袭
公爵者,令各置籍纂录,岁终上玉牒所。其未出宫者,仰依旧入大小学輥輳訛。
政和七年八月十四日,宗正少卿上书令“宗室宗女生亡、迁转、出适,宗妇成礼,合其三代名衔、成礼月日等报寺”輥輴訛。南渡后,因玉牒祖簿等文字散失,绍兴二年七月二十八日,太常少卿兼宗正寺少卿李易言:
今相度欲乞,令大宗正司、西南两京外宗正司及内东门司,委自逐司取会应在州军县镇寄居侍阙见任并随司南班外官等,同宗室三代生亡年月日时、官爵及叔伯弟侄儿孙等异宗,女出嫁,夫系何官位、姓名,宗妇系何人家女逐一并具保明报寺。本寺置籍,依逐祖字、号、宫院编类成策。如续次有生亡等事,并有军前回归之人,亦行报寺輥輵訛。
11座皇帝档案库的收藏也有规定。宗正寺“每岁正月一日装写仙源积庆图、宗藩庆绪录各一本,供送龙图、天章、宝文阁”輥輶訛。欧阳修称编纂仁宗御集,“悉发宝文之旧藏”輥輷訛,可见仁宗御笔在未编
修仁宗御集前已在宝文阁收藏保管。诸司有御笔者,需送皇帝档案库保存。
熙宁五年九月辛亥,编排三司账案所言太宗尹开封日,移牒三司,有御笔见存,诏送天章阁。元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中书言路事孟述古编排诸房文字,得英宗藩邸转官六件文字,诏送天章阁。元丰八年六月十三日,诏延安郡王阖旌节择日移置天章阁輦輮訛。
同时对藏于别处的皇室档案的收集也很重视,一应发现,则敦促官吏编次呈上。徽宗政和中曾诏:“昭事祖考,遹追谟训,爰卜宫隅,鼎新层构,虔奉列圣睿文宸翰,垂训万世,永宝无穷。近闻金耀门文书库,有祖宗潛藩亲书朝讳奏牍。自元丰内批诏旨,皆得于尘壤之间。恭阅数四,残楮断幅,蠹腐不完,随手纷纷,怆然于怀。可委官编次集类来上”輦輯訛。南渡之后,高宗为编类徽宗御集,而诏令“有司广行搜访”,大量搜集散布于部门及民间的御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五八中载有哲宗朝规定三省所得诏旨、御批、手诏等及时收集保管的情况:
元佑六年五月癸未,三省言:“受圣旨并御批、手诏,并画制房分将承受簿划刷名件,职级常行点检,具无漏落状,于次月二十日以前,门下省送杂务房、中书省送催驱房、尚书省送知杂房类聚,本月内关送时政记房,如有漏落,本房并职级量事大小等第理过”。从之。
虽此处为三省编纂时政记所做的收集工作,可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对皇家档案的重视,并且“类聚”保管,
至于如何分类,是否存在皇家档案与国家档案分开管理,此处并未交代清楚。但元祐四年四月二十二日诏中明确云:“三省执政官,月以时政记及三省同得旨、宣谕事轮修”輦輰訛。此处则将圣旨、宣谕这些皇家档案单独列出。南宋时在三省枢密院架阁库也有用“朱箱金锁”区别保管前朝御笔的记载。可见在工作中人们已对皇家档案与国家档案做了区别处理。
11座皇帝档案库随着时间的变化也逐渐发生变化。第一座皇帝档案库龙图阁,不仅收藏太宗御集、玉牒,还收集古籍图书字画等,内容繁杂,更像一个图书收集机构。到天章阁时已很少提及收集图书之事了,而英宗御集附宝文阁保管,则可见皇帝档案库收藏内容的专一化。南宋诸帝虽也建有收藏皇帝御集之阁,但“仅收藏各帝御制、御书,很少收藏其他图书”輦輱訛。因此南宋诸帝的皇帝档案库规模都比较小,空有阁名,“天章、龙图、宝文、显谟、徽猷、敷文、焕章、华文、宝谟九阁,实天章一阁”輦輲訛。这里的“天章、龙图、宝文、显谟、徽猷”均为南渡后重建的,收藏北宋诸帝御集,但由于仓皇南渡,御制散失严重,“绍兴二十四年十一月,始讨论制度,重建天章一阁,而诸阁所藏皆在其中,自龙图至(显)[敷]文之阁凡二十四字合为一扁”輦輳訛。以天章阁总领诸阁,南宋诸帝御集皆付其下。
2.1国家档案的收集与收藏
远程教育论坛金耀门文书库和六部架阁库主要收藏的都是“诸曹二十四司之文书”輦輴訛。天禧二年八月,三司定夺减省文字云:
乞自今应系已磨勘过诸般未发凭由,一时封送金耀门文书库收管。仍乞截自今据逐旋磨勘在京府界仓场等处界分应账、凭由、文旁,令逐年手分于每卷上批凿库务名目、某年月、凭由道数,写签贴,封记印押讫;每令手分供写单状,轮差后行一名取索单状,照证收掠凭由,置历,开说合封送库务名目、凭由年月、道数、都记几束,般载于金耀门文书库,交割架阁輦輵訛。
天禧五年二月,祠部请示将发放度牒的账目按形成时间分别交给三司架阁库和金耀门文书库保存。“自来所管账,令缘照证使用,虑恐损失不全,欲据今日以前账并从三司差人点检,如有损失,特与放罪。自天禧元年,账见在者,般赴三司,置库架阁。所有天禧元年以前账,即具现在道数编排于金耀门文书库架阁”輦輶訛。以天禧元年为界,划定三司架阁库和金耀门文书库的收藏范围。
李大异在《六部架阁库题名记》中也交代的很明确:
旧制,金耀门文书库多藏三司账籍,三司,今版曹也。自铨曹而下,储藏账籍之所未知详焉。其后置六部架阁库,大抵成案留部二年,然后畀而藏之。又八年,则委之金耀,今紧要无复曩日,则悉归于架阁库……而至于诸曹二十四司之文书尽藏以待有用,则今犹昔也輦輷訛。
南宋吴自牧也称:
六部架阁,其库在天水院桥,掌六曹之文书,主二十四司之案牍輧輮訛。
可见文书库中虽亦有御笔存在,但更偏重“二十四司之案牍”。存放在文书库、架阁库中的御笔都被区别保管。
3两大部类档案的编纂
宋代帝王非常重视档案的编纂,“故书榻前议论之词则有时政记,录柱下见闻之实则有起居注,类而次之谓之日历,修而成之谓之实录,所以广记备言,成一代之典也”輧輯訛。但在众多的编纂活动中,皇家档案的编纂和国家档案的编纂依然是有区别的。
3.1皇家档案的编纂
拟水狼蛛皇家档案编纂可以分为两部分,帝王档案由本人或者继任帝王主持过问,宗室档案则由宗正寺负责整理编纂,其编纂的皇家玉牒及其他谱籍同帝王御集一同保管。
皇族玉牒有修玉牒官负责,每十年恭修一次,除编修玉牒外,还有其他谱籍图录。“曰属籍,序同姓之亲而第其服纪之戚疏远近。曰宗藩庆系录,辨谱系之所自出,序其子孙而列其名位品秩。曰仙源积庆图,考定世次枝分派别而系以本宗。曰仙源类谱,序男女宗妇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叙而著其功罪生死。凡录以一岁,”图以三岁,牒、谱、籍以十岁修纂以进”輧輰訛。
皇帝御集的编纂由帝王本人或继任帝王主持编纂,由皇帝档案库官员待制及其他皇帝任命的官员负责
具体整理编纂。治平二年,欧阳修在宋英宗密旨代笔而作的《仁宗御集序》中说:
惟我仁考神文圣武明孝皇帝之作,二帝之言语而三代之文章也,是宜刊之六经而不朽,示之万世而取法。矧余小子,获承统业,其所以继大而显扬之者,方思敏焉,其敢失坠!乃诏尚书刑部郎中、知制诰邵必,右谏议大夫、天章阁待制吕公著,悉发宝文之旧藏而类次之,以为百卷。而必、公著勉朕以叙述之,曰:“是不可阙也”輧輱訛。
可见仁宗御集是进行系统收藏的,经英宗下诏,由知制诰邵必、天章阁待制吕公编辑整理。在《赐刑部郎中充天章阁待制钱象先等奖谕诏》中,又指出:
省所进祫享诗事,具悉。祫,大祭也,礼久阙焉。朕因时孟冬,躬荐圭鬯。永惟祖考之烈,格于天地;礼乐之盛,昭乎物容。宜有儒学之臣,形为颂叹之美。览奏篇之来上,庆熙事之有成。文采可观,叹嘉于再。故兹奖谕,相宜知悉輧輲訛。
诏中讲述的是天章阁待制钱象先将先帝礼乐御笔编纂成集的事情,由此可知皇帝御集在皇帝生前予以收存,之后由皇帝档案库中的官员待制进行编纂整理。南宋时也以实录院编修御集,如绍兴二十四年实录院编类完成徽宗御集。
3.2国家档案的编纂
在宋代,国家档案的编纂以各机构的编纂为基础,以三省和枢密院的时政记房、起居注,及秘书省的日历、会要为中心,在这些编纂基础之上,由史馆进行国史编纂。
国家档案的编纂是目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蔡崇榜、宋立民、王盛恩以史学的角度,王金玉以档案学的角度,都对宋代档案编纂进行了研究,但均是以国家档案的编纂为重点研究对象輧輳訛。各机构内均设有专门的人员或机构,负责收集编修档案。如前文所知的门下省的杂务房、中书省的催驱房、尚书省的知杂房都负责平时收集,宋统治者历代都对国家档案的编纂格外重视,并形成了起居注、时政记、实录等史书进御制度,加强皇权对国家档案编纂的干预。编纂密度很大,起居注随月编纂,每季编次送史馆;中书与枢密院时政记也随月选进,于“次旬一日缴进”,后改为“于次旬终缴进”輧輴訛。时政记、起居注、日历的编修者均以本院(省)官员为主,而在史馆编修的则有帝王临时任命。如时政记就是“委宰相及参知政事每月轮次抄录,送付史馆”輧輵訛。“枢密院公事,亦令副使一人专加纂集,送史氏”輧輶訛。宋初日历由宰相监修,也由直史馆、翰林学士、修撰等编修,改制后,则以著作郎、佐郎修著,若著作缺官,则以秘书省校书郎或正字负责修纂。
4两大部类档案的保管
掌中宽带皇帝档案库和以金耀门文书库和六部架阁库为代表的中央国家档案机构的并行设置,充分说明了随着皇权的加强,皇帝乃至皇族档案成为一个独立档案体受到人们的格外重视。皇帝档案库的设置受政
治影响很大,但有宋一代却成“故事”因循。皇家档案和国家档案在两种档案库房中的保管各不相同。这种差异不是法律赋予的,而是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逐渐形成的。
4.1皇家档案的保管
玉牒殿是保管玉牒的地方,宗正寺丞王巩说:“国书严奉未有如玉牒者,祖宗以来,用金花白罗
纸,金花红罗标,黄金轴。神宗时,诏为黄金梵笑,以轴大难披阅也。予进《神宗玉牒》,始用此制。又以黄金为匣,锁钥皆黄金也。进毕,奉安于太庙南宗正寺玉牒殿”。且“玉牒殿安奉祖宗玉牒、官物浩瀚,全藉军兵昼夜巡警防护”輧輷訛。南宋淳熙十六年:“进呈《至尊寿皇圣帝玉牒》下项,合用匣仗、梵板、罗纸、帕复等,乞依体式,令文思院制造”輨輮訛。属籍以银轴,黑漆涂银饰匣保管。
皇帝档案库中的皇家档案更格外受到朝堂重视。皇帝御集很可能采用金匮保藏,欧阳修在《仁宗御集序》中云:“镂之玉版,藏之金匮,以耀后嗣而垂无穷。”輨輯訛虽除此之外,笔者未到其他关于御集金匮保存的记录,但金匮之说并非无中生有,宋太宗继位即因与太祖的“金匮之盟”,可见在宋初,已经开始用金匮保存皇家档案了。
库中档案也进行分门别类保管。虽皇家档案库在收集御集的同时也收藏图书,但保管时,帝王有意区分档案和图书管理。据《玉海》卷二十七所载:阁上藏太宗御书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太宗御制、御书、文集总五千一百一十五卷轴册,又有御书素扇数十。
下设六阁:经典阁,总三千三百四十一卷,目录三十卷。史传阁,总七千三百五十八卷,目录四百四十二卷。子书阁,一万三百六十三卷。文集阁,其前一百零八卷。天文阁,二千五百六十一卷。图画阁,七百零一轴卷册。又,古圣贤墨迹二百六十六卷。虽然龙图阁收藏比较庞杂,但御制与非御制还是做了明确的区分,御制者存阁上,非御制者存阁下。阁上御集分类不详,阁下图书按照内容性质分为经典、史传、子书、文集和图画六部。哲宗绍圣中,将神宗御制分为文辞、政事和边防,共200卷。可见在帝王御集也按照内容进行分类。诸阁御集都装帧精良,“屡经雠校,最为精详”輨輰訛。有专门的装裁匠,“题记时事,片幅半纸及书在屏扇或微损者,悉加装褙”輨輱訛。
4.2国家档案的保管
两宋国家档案保存在架阁库中,中央以金耀门文书库和六部架阁库总领之。“文书库分三部各房架阁,文字逐案异架,一一交点。锁钥纳三司使初。如非时人吏私检文账,即行严断”輨輲訛。即文书库在排放架阁文书时,首先区分文书的机构来源,将所有文书分部、分库进行管理。然后按照三部(盐铁部、度支部和户部)内诸案,将每份文件依次排列架阁。库房钥匙由三司使负责管理,管理人员不得私检文账。在文书排架时,遵循千文架阁法,“置簿拘收,以《千字文》为号,周而复始”輨輳訛,“以岁月先后,分类字号,编次架阁”輨輴訛。南渡之后,宋王朝建立了三省枢密院架阁库和六部架阁库,三省枢密院架阁库分设四库,“库列诸房”,与金耀门文书库的“逐案异架”相同,且“两岁一遣架阁”。且对库中前朝御笔用“朱箱金锁輨輵訛”保管。宋王朝对文书安全相当重视,“三司捉到盗案账要切文书,
不以当职不当职,人吏并决配。吏人杂闲慢文字亦勒停。监门获盗者,等第给赏。文书库军事人吏通同盗出货卖,许人陈告,杖配。买人知情,与所犯分首从断绝”,并要求“每夜专轮知官一人押宿”輨輶訛。
尽管有宋一代,政府对文书库工作予以充分重视,但文书库实际执行工作却异常糟糕。政和五年二月,徽宗就感叹“自元丰内批诏旨,皆得于尘壤之间。恭阅数四,残楮断幅,蠹腐不完,随手纷纷,怆然于怀”輨輷訛。而从政和五年到元丰元年也不过三十八年而已,已是残楮断幅,蠹腐不完,随手纷纷,可见保管之不力。到南宋时,六部架阁库“其如岁月滋久,浸不加省,屋宇疏漏,风雨弗蔽,至其甚则吏恶害己而去其籍。臣每间四方之人经部陈理身事者,稍涉岁月,吏必以无案牍为解”輩輮訛,掷弃地间,无人顾省。可见此时王朝法令都成为一纸空文,盗卖文书、私改毁弃文书时有发生。同时应指出宋王朝建立中央文书库的缘起恰恰是国家文书保管不当。咸平五年,真宗下令查天下户籍,可三司长官却回,户部“簿书亡失”,难以查清。真宗大怒,三年后,建立金耀门文书库。但文书库建立后,管理依然散漫,臣公对其重视程度远不能与皇帝档案库比肩。
注释:
①白钢.中国皇帝[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162。
②薛匡勇.档案馆论[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22。
③⑤赵翼.廿二史劄记校证[M].卷二四“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521。
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九六.北京:中华书局,2004:2221。
⑥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M].台北:花木兰文化工作坊,2005:18。
⑦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六四.北京:中华书局,2004:1460。
⑧輥
輯
訛輥
輰
訛輦
輳
訛輦
輴
訛輦
輷
正二十面体訛輨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輵
訛潜说友,黄士珣.咸淳临安志[M].卷五“六部架阁”.清道光十年钱塘汪氏振绮堂刻板。
⑨曾巩.曾巩集[M].卷三十一“劄子六首”.北京:中华书局,1998:459。
⑩輨
輳
訛慕容彦:理会架阁札子[M].见王金玉: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