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敏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1)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湖南出现大批难民,国民政府、湖南省政府及各届爱国团体、爱国人士、社会街头三维立体画
组织以各种形式救济难民,如拨款赈济、开仓放粮、募捐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时湖南的难民问题,同时对稳定社会秩序,保存抗战有生力量,支持抗战取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抗战时期;湖南;难民;《新华日报》;难民赈济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
小桥流水人家教学设计2017-01-05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编号:10301-01500202)作者简介:
中国成人通
刘敏(1965-),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馆员,E-mail:243023071@qq 。2017年第1期总第127期
No.12017Serial No.127
特立学刊
T E L I
callerlocJ O U R N A L
前言
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一场深重的灾难,造成了中国难以估量的损失。其中一个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为了躲避日军的蹂躏和奴役,成千上万的中国平民,被迫离开自己的家园,辗转流离沦为难民。近年来,有关抗战时期难民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多,如孙艳魁的《苦难的人流———抗战时期的难民》、程朝云的《抗战时期的难民內迁》、蔡勤禹的《国民政府救难机制研究—以抗战时期为例》
等论著。就区域史角度而言,则有赵红娟的《抗战时期四川难民问题研究》、许艳的《抗战时期湖北
山西储备物资管理局难民救济研究》和赵燕的《抗战时期河南的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等。但是,唯独湖南难民问题与难民救济事业却很少有学者关注,相关研究也很少见。湖南作为抗战时期正面战场的主战场之一,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牺牲,付出了重大人力、物力、财力代价,而相应的湖南难民问题在当时也是全国最为突出的省份之一。本文以1938年至1945年《新华日报》为史料依据,对湖南抗战时期的难民问题,以及民国政府与社会团体在当时实施的救济措施,做一个初步的研究。
一、抗战时期湖南难民概况
1937年7月7日,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就此全面开始。之后,随着日本侵略军向中国腹地进攻,江苏、安徽等地出现大批难民并迁徙至武汉。武汉会战开始前,国民政府又开始疏散在武汉的各地难民,长沙便是难民遣送疏散的目的地之一。1938年,蒋介石电令四川省政府、湖南省政府尽量收容战区难民。但不久,随着广州、武汉的沦陷,湖南也成为抗日战事的前线,湖南省的难民问题由此产生。
抗战时期湖南大致经历了六次比较大的战役,分别是1939年9月至1939年10月的第一次长沙会战(又称湘北会战)、1941年9月至10月的第二次长沙会战、1941年12月至1942年1月的第三次长沙会战、1943年11月至12月的常德会战、
猴子的B和人的B一样吗1944年5月至8月的长衡会战(豫湘桂战役在湖南境内称为长衡会战),以及1945年4月至6月的雪峰
山会战。
随着每次战役的爆发,湖南难民数量都会出现一个新的高峰。因此,湖南难民问题也随之大致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39年至1942年,伴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