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三集: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永恒天沙

阅读: 评论:0

    这是一尊用石灰岩制成的塑像,他的姓名已无从考证。我们只知道,他来自四千五百年前的古埃及。在卢浮宫,人们称他为坐着的书记官。正是他,将引领我们走进神秘的古埃及。他将为我们诉说一个怎样的世界。
埃及,金字塔的王国,尼罗河穿越整个国土。古代埃及人相信,人和太阳一样,能循环往复,死而复生,那么他们如何生活,创造了怎样的艺术,向往着怎样的完美。我们或许会进一步的追问,古代中国人和埃及人到底有何不同。在卢浮宫和紫禁城里,我们开始探索关于生命,死亡,权力和永恒的故事。
第三集:永恒天沙
0313我的职位是书记官,我是古埃及里专门书记和记录历史的人。1853年,我离开了我的故乡,被法国人带到了巴黎,人们说我的到来是由于两个著名法国人的作为。在这里,人们都非常喜欢我,甚至都来看我,谈论我。我不知道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欢迎。
欧洲的文明源于古希腊,到了十六世纪很多欧洲人猜测古希腊的文明源于古埃及,这种对自身起源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索古埃及的热情。然而,想要破解古埃及文明,已经困难重重。
1798年,法国皇帝拿破仑远征埃及。这场企图占领古埃及的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三年后,与拿破仑同行的一百五十多名学者们却带着成箱的笔记和搜集来的物品回到法国,这成就了埃及考古学的发端,再次引发了古埃及热潮。但是。历史的风沙早已掩盖了昔日的文明,没有人能读懂他们。直到1822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年,一个叫商博良的人破解了埃及的文字,就让我们跟随商博良离开博物馆到古埃及人栖息的大地上去寻答案。
这里是帝王谷,安葬着六十多位埃及法老。1822年,商博良在这里墓中生活了三个月,他逐渐发现埃及文字实际上是由特定符号构成的象形文字。这是墓室里的一块壁画,画面上的女神叫哈索尔,她正在地府的入口处等待着法老塞提一世。人们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呢?原来在壁画上方的象形文字是由表意符号、表音符号和限定词三部分构成的。他根据这一点破译了壁画上方的象形文字塞提一世。这尊陵墓的主人,终于大白于天下,他就是法老塞提一世,在塞提的名字旁还写着这样一行字:您将如太阳神般长存。商博良将这幅壁画带回了法国,如今已成为卢浮宫的一大亮点。破译方法公布后,商博良赢得了荣耀和地位,被称为欧洲的埃及学之父。从此神秘的古埃及文明得以被世人所重新认识。1826年,商博良受国王查理十世之命成为卢浮宫埃及文物最早的管理者。这时候,英国驻开罗领事萨勒特收集的近四千件文物也被运到了巴黎。商博良亲自参加了卢浮宫埃及馆展览的
布置和设计,相继建成了众神厅、民间文物厅和两个墓葬文物厅。
伊丽莎白Elisabeth女士是卢浮宫埃及馆的现任馆长:在各个领事之间存在着竞争,他们积聚了庞大的埃及收藏,正是通过这些收藏,埃及的法老世界才为欧洲人所知。远远大于拿破仑远征埃及的作用。伊丽莎白Elisabeth女士是卢浮宫埃及馆的现任馆长,在她的引领下我们对这尊不知名的书记官有了相对深入的了解。他的眼睛镶嵌在青铜眼眶里,是岩水晶做成的,水晶表面有凹陷,凹陷处捕捉光线,产生类似瞳孔的感觉,他的目光会跟着你们移动,不管你们站在什么位置。这不是一位正在书写的书吏,而是正在聆听的书吏,这非常罕见。
是的,我在聆听,我们书记官是王国里极少数能识文断字的人,这种权力是伟大的神授予我们的,因此我们深受子民的敬佩和法老的器重。我们聆听法老的旨意把听到的雕刻在方尖碑上巨大的神庙里或者是墓穴的墙壁上。更多的是写在一种用莎草做的纸上。
这是一个中年人,我们知道他是一个中年的男人,因为他赤裸上身,皮肤下垂。他穿着筒裙,绷得很直,可以把纸放在上面书写。
芳香胺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广告时间10351530
巫鸿曾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职,从事艺术史与人类学的研究,他将引领我们分享他对古中国和古埃及两大文明的独特理解。 “书记官是我们了解我们了解古代埃及文明的一把钥匙,因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文献。就是在莎草纸上留写下的文献,通过阅读这种文献,我们可以重构与想象当时人们的生活,当时的历史和发生的事情。”
引物那时候我们王国的核心就是法老在神的眷顾下,他独享着天下的荣耀。
我们相信人会永恒的活着。法老王在世的时候他们常常修建宏大的神庙和陵寝,死后就让人把自己的身体制作成木乃伊并施以咒法。使得肉身不灭,等待着来世的重生。
守候着卢浮宫古埃及馆入口处的这尊花岗岩雕刻的狮身人面像,它拥有狮子的身体和国王本人的面孔。在古埃及狮子是至高权利的象征,所以古埃及人常常把法老王的面孔和狮子的身体雕刻在一起,用它来赋予法老王野兽的力量与威严,守护着神庙和金字塔。金字塔是法老王权力的象征,法老王死后的旅途从这里开始。他的灵魂随着高耸入云的金字塔飞升到天际。
1820在卢浮宫埃及馆里最让人感到神秘的是这个在壁画里、雕刻上、坟墓里、神殿中无
所不在的鹰。因为每位法老王都是荷鲁斯神在人间的化身,荷鲁斯神又以鹰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鹰成为古埃及王国最为尊贵的动物。这种君权神授的理念,不仅仅存在与古埃及。
在中国,古老又有权威的周礼中中国皇帝也被当作天的儿子,人们干脆直接称他为天子。天子以天的意志统领着芸芸众生。他们建立的皇宫比对着天帝的紫微宫殿称之为紫禁城。紫禁城里龙是帝王的象征,也是中华名族的图腾,中国人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如果说金字塔是法老王权的象征,那么商周时期代表中国天子王权威仪的则是青铜大鼎。传说中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鼎从祭祀用的礼器而发展成国之重器。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成为定鼎,国灭则鼎迁。
巫鸿曾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哈佛大学任职,从事艺术史与人类学的研究,)“韩恩典埃及人和中国古人,特别是商周时期的社会,有很多类似因素。这种尊卑,上下的概念,在它的艺术中反响强烈。包括艺术的性质,常常是宗庙,墓葬,都是强调一种等级和权力。所以创造这些艺术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种,保持和增强权利的过程。因此这一时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社会性。”
每年七月,我们都会在焦虑和不安中度过,因为尼罗河的大洪水将会如期而至。对此我们却满怀期待,期待着尼罗河泛滥的洪水把沙漠变成了沃野千里的良田。我们用文字把它们记录下来,这幅图画就是我们使用过的文字,上面波浪形线条代表的是尼罗河,下面红的圆形是太阳,这样的意思就是代表永恒,我们就是这样,希望那个尼罗河水永恒的泛滥下去。
这幅壁画来自一个叫温苏墓穴的墙壁上,距今三千五百年左右。或许墓穴的主人为了绘画死后的生活。可他没想到的是这幅壁画却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当时尼罗河边埃及人的生活场景。一年一度的尼罗河洪水刚刚褪去,土地又重新出现在视线里。画面中男人们手持农具开始在土地上开垦播种耕作和收获,女人们紧跟在后面捡落下的麦穗,或者送水与送饭。那位身着豹纹筒裙,端坐在公牛脚上的时髦公主即便已经死去,也要用胭脂香料把自己妆扮的美艳无比,然后坐在桌前尽情的享用奴隶供奉的鹿腿、面包和啤酒。这些场景只不过是尼罗河边生活的一个片段,它可能年复一年的出现在古埃及的生活当中。直到某个工匠将它捕捉下来使它成为一件凝固了时空的作品流传至今。
    同样是古代文明的孕育着,黄河可不像尼罗河那样守时慷慨。它气势汹汹,脾气暴躁。
由于河水中夹带着大量泥沙,防洪堤坝只能越修越高越依旧不能遏制黄河泛滥成灾,淹没岸边的良田和生命。翻开中国的历史会发现,不同于埃及人对尼罗河的顶礼膜拜,古代的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在想尽办法约束黄河的泛滥,但是就是这样一条变化多段的河流孕育了中华文明。二百多年前,清朝乾隆皇帝命人把上古时期贤君大禹带人治理黄河的故事雕刻在巨大的玉石上。历代帝王都特别重视黄河的治理,不论是皇家艺术还是民间用品,人们用不同的形式叙述着这个大禹治水的故事。这个故事深深的塑造了整个民族的心灵。形成了黄河岸边华夏民族的坚韧与抗争的个性。
2520  3040 
我们的王国第一次统一是在公元前3100年,在那之前整个埃及分为上埃及和下埃及两个王国。上埃及地区的人们喜欢白,他们的国王头戴白冠,崇拜兀鹰。下埃及地区的人们喜欢红,国王头戴红冠,以眼镜蛇作为守护神。后来上埃及政府了下埃及,埃及成为一个统一的帝国。一条弯曲的蛇盘踞在象征着宫殿的框内代表着王者。站在宫殿顶上的鹰,则是神的化身。蛇、宫殿和鹰的结合体现了王权的神圣和威力。这块蛇王碑成为古埃及国家统一的象征。
统一的国家,稳固的政治体制,不变的尼罗河涨落,肥沃的土地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生活的稳定和富足。这些恒定的模式一直延伸到了艺术领域,形成了古埃及仿佛千古不变的艺术风格。做一幅画或浮雕要有特定的人员遵照神圣的法则和尺度来完成,绝不可逾越规矩。绝大部分的埃及法老都喜欢以神圣的姿态被人们崇拜和纪念,男人的身体永远大于女人,肤永远深于女人。有身份的男人,他的双脚呈一前一后分开站立。如果是坐像,他们的双手会放在膝上。他们的身体呈正面,手与脚都是侧面的。但是这种稳定的艺术模式也曾被打破过,在十八王朝时期有一个特立独行的人改变了整个埃及,他叫埃赫纳顿,和其他法老王英俊威仪造像不同的是埃赫纳顿让工匠把自己的样貌如实的雕刻出来。这种表现手法使他成为注定以叛逆名垂青史的法老。在卢浮宫里埃赫纳顿法老时期的文物收藏非常丰富。有趣的是这个时期的埃及艺术品摆脱了以往的各种规范。埃赫纳顿时期的艺术就像夜空中的一颗流星短暂明亮。在他去世之后他的改革即被废除,埃及又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上。
“在从公元前2600年的古王国到公园前600年左右的新王国,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间中,埃及艺术基本保持了它的一些固定的特征和性格。如埃及的地理一样,巨大的沙漠和河流不曾改变。”
在我们眼里,生和死就如太阳每天的朝升幕落,尼罗河的干涸与泛滥一样循环往复。所以尼罗河就是我们的生死界限。我们将城市修在它的东岸,将神庙和坟墓修在它的西岸。这样死去人的神灵就可以在东方搭载上太阳神的宝船跨越天空大地和尼罗河回到坟墓里。我们始终相信,在神灵安排的某一天亡灵会回到肉身当中。
究竟是什么促使埃及人对死后世界的存在和对再生的可能如此坚信不疑。埃及文字里,船是旅行的意思。在卢浮宫,我们看到了一组行船文物,船的中央有一个凉棚,法老王的尸体被安置在下面,几个奴隶或蹲或站的守在他身旁,也许他们正在护送法老前往幽冥世界。在他们看来,人的一生就是一个由此岸到彼岸的过程。船头上画着神秘的眼睛,称为乌加特之眼,代表着重生与正义。埃及人认为死亡并非一切的寂灭终止,乃是再生的开端。对于死者来说,这双眼睛就像护身符一样保护着尸身完整,不受邪灵侵害,安全地等待再生。于是,他们把自己的肉体精心的处理好,把生前喜欢的物品甚至动物也一并处理,小心翼翼的收藏起来,就像一个要出远门的人一样把行李打包放好之后, 愉快而平和的踏上旅途。等到旅行结束之时再把包裹打开重回世间。所以,在埃及墓葬中会发现那么多人的木乃伊,甚至还有动物的。
“必须了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埃及人的思想中,他们的想法很明确,木乃伊或者死者作为物质载体必须要穿越永恒。尸体仍然要生活,在死后也一直生活着。”
我们在中国帝王的坟墓里也到了另一种处理尸体的方法。死者身体上包裹着用线穿起来的玉片,被形象的成为金缕玉衣。玉虽然是石头的一种,但是因为非常漂亮和灵动,人们根据这一特点,把它想象成一种成仙,或者美好事件的象征。这种象征性又使得玉变成丧葬艺术的一个重要部分,去想象一个美好的来生。汉代人制作的这件玉衣,有鼻子,有眼睛,有一个细细的嘴。它的手就是精心的雕琢出来的。他的肉体最后会腐烂会消失,这件玉的身体就代替他的存在,永远不会腐烂,永远不会消失,象征着死者永恒不朽的存在。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8:53:2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25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埃及   古埃及   尼罗河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