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融媒体语境下时政新闻叙事创新路径作者: 蔡爽 黄子懿来源:《记者观察·中旬刊》2019年第05期 摘要:时政新闻是电视新闻中最为重要的题材类别之一,在媒体融合环境下,既有的时政新闻报道叙事面临着叙事形式僵化、叙事价值内涵失焦等困境。本文以广东广播电视台2019年《两会“懿”民生》新媒体栏目為例,试图在叙事学框架下从叙事主体、叙事形式、叙事模式等角度分析时政报道的创新路径。 烟台的海教学设计
关键词:融媒体;时政报道;新闻叙事意识的作用
时政新闻是指媒体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的报道,其叙事是传播者先根据传播目的“采集”,再运用视、听、读等语言系统进行重新建构,最终与新闻文本一起承担叙事任务的过程。但是目前部分时政新闻,特别是会议类时政新闻,空镜头过多,主要以画外解说词承担叙事任务,对新闻叙事的信息量和可视性产生了消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国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时政新闻报道的叙事形态进行创新,成为必然面临的挑战。名与实
(一)叙事手法、形式、角度僵化钠
黑箱方法
狭义上的时政新闻,主要报道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大国事活动与外交活动。而广义上财产继承权
的时政新闻,就是有关政党、政府的施政纲领、政治思想及其政治活动与政策发布的报道。时政报道叙事容易落入程式化报道的窠臼,不少时政新闻中一半以上篇幅都是在单调重复讲话和会议内容,叙事话语也常常是“名单+讲话”式的结构,叙述内容常出现空话、套话。
(二)叙事价值内涵失焦
新闻价值体现在记者对叙述内容素材的选择与重组的方式之中,它渗透着评价主体的主观意识,反映了特定的价值观,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部分时政报道由于对细节的过度叙述,导致叙事价值内涵失焦,过度的会议内容报道反而将新闻所要传达的精神价值和人文关怀弱化。
随着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变得日趋碎片化,人们希望新闻信息能够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获取,新闻叙事要求也随着发生改变。2019年全国两会报道中,广东广播电视台时政记者黄子懿推出融媒体栏目《两会“懿”民生》,用时下流行的短视频剪辑方式,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