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区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

阅读: 评论:0

厦门特区 30年 当好三个排头兵
新华 08网厦门 12月 26日电 (记者项开来 12月 26日上午,纪念厦门特区建设 30周 年庆祝大会在厦门隆重举行。 30年来厦门特区在发挥改革开放 “ 窗口 ” 和 “ 试验田 ” 作用上不断 探索。着眼于自身的资源禀赋,厦门特区走出了一条 “ 小而精 ” 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其最大的 特就是不断探路科学发展模式,突出发展的协调性和均衡性 :实现了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 相协调; 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 护相协调。
—— 不比总量比质量
1981年底,厦门特区在湖里村 2.5平方公里内起步。 1984年 3月,国务院决定把厦 门经济特区的范围由 2.5平方公里扩大到整个厦门岛共 131平方公里, 并逐渐实行自由港的 某些政策。随后,国务院相继批准设立海沧、杏林、集美三个台商投资区,实行经济特区现 行政策。 1992年又批准设立象屿保税区。其间,国务院还批准厦门市为计划单列市,赋予 相当于省一级经济管理权。 1994年 3月,全国人大授予厦门特区地方立法权。
30年间,厦门市经济发展走上了快速通道。 1981年到 2010年,厦门市国内生产总值 由 7.4亿
元增长到 2060亿元;财政总收入由 1.95亿元增长到 526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 由 1.51亿美元增长到 570亿美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 1.78亿元增长到 1010亿元。
受小岛的地理条件以及福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厦门特区的经济总量一直偏小,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 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在最后。但在 15个副省级城市中, 30年来厦门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幅仅次于深圳市,位列第二。按常住人口计算, 2010年厦门 市人均生产总值为 6.01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 2.97万元高出 3.04万元,比福建省平均水 平 4万元高出 2.01万元。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得益于较高的经济增长质量,厦 门的财政收入一直保持较好水平。多年来,财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在 25%左右,今 年前三季度更达 27.9%。全市财政总收入由 1981年的 1.95亿元增至 2010年的 526亿元, 增长 280.6倍,年均增长 21.5%。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 25.5%,分别比全国、 全省平均水平高 4.6和 11.2个百分点。地方级财政实力较强, 2010年实现收入 289.17亿 元,占财政总收入的 5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 14%,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和福建省九 个设区市中均居首位。
2010年厦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 0.569吨标准煤, 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 54%、全省的 71%;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 0.408吨标准煤,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 36%。
每平方公里土地面积创造地区生产总值 1.31亿元、 创造工业总产值 2.40亿元, 分别是福建 全省平均水平的 11倍和 13.3倍,在省内乃至全国的大中型城市中也都处于领先的水平。
湖北医学院
—— 突出协调发展
不久前,在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颁布的《 2011中国城市发展综合评价报告》中,厦门 位列全国 20个 “ 科学发展典范城市 ” 榜首。
中共厦门市委书记于伟国表示, 30年来,厦门经济特区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 时,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生产稳健发展、生活富裕安康、生态优美宜人的 科学发展模式,集中体现为 “ 四个协调 ” 。
一是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相协调。 2010年,厦门以占福建全省 9.6%的常住人口和 1.3%的土地, 创造出占全省 14%的生产总值、 25.6%的财政收入和 52.4%的外贸进出口总 额。全市人均 GDP 超过 6万元,户籍人口人均 GDP 近 1.7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 入由 3
0年前的 482元增长到 29253元,农民年人均收入由 264元增长到 10033元。
二是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厦门市坚持把提高效率与注重公平紧密结合,全市 财政一般预算 60%以上用于民生保障重点领域。虽然经济规模在全国城市中并不占优,但 厦门市不断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多项改革举措领先全国。 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标准、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住房公积金制度,率先推行 “ 全民社保 ” ,率先实现基本医疗和基本养 老保险城乡一体化、 全覆盖, 率先建立多层次的保障性住房体系, 较好地做到发展成果惠及 全体人民。
三是城市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 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 厦门坚持抓精神文明, 坚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12月 20日, 厦门在全国文明城市复查考评中, 以总分第一的成绩 名列副省级和省会城市榜首。这也是自 2005年开展全国文明城市评选以来,厦门连续三届 荣获总分第一,实现 “ 三连冠 ” 。
四是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坚持注重生态文明建设,较早明确 “ 生态立市 ” 战略, 走集约发展的道路, 致力于建设环境友好型、 资源节约型社会。 2010年森林覆盖率近 50%, 人均绿地近 30平方米, 多项环保指标领先国内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先后荣获 “ 联合国
人 居奖 ”“ 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 等称号。
上海家校互动平台建设特区 30年来,厦门市实现了速度和结构、效益、质量相统一、相协调,城市综合 竞争力进入全国大中城市十强。
—— 当好三个排头兵
于伟国表示,特区建设 30年之际,厦门又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当前,厦门必须 努力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和平统一的排头兵。
indeo厦门市自身的资源拥有量不足,资源对外依赖性强,特区建设以来,厦门市坚持科学 发展观,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厦门市表示,要大力优化产业结构, 坚持二三产共同 推进, 打造海西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最具带动力的现代服务业积聚区, 领先发展的新兴 产业示范区。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产业链, 产业配套能力逐步强化, 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 造业基地加快形成,港口物流、旅游会展、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逐步形成第二、第 三产业共同推进全市经济增长的新格局。
胡德利不久前举行的厦门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打造 “ 五个厦门 ” ,其中 “ 创新厦门 ” 排在首位。
广东省环保局截至 2010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达 524家,占福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的一半。单位 面积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在第二位。 2010年厦门市 524家高新技术企 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 1315.28亿元,同比增长 45.29%,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35.84%。
作为经济特区,肩负着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重任。 30年来,厦门率先实施国企改革; 最早取消专业化行政管理机构; 最早开展利改税、 政企分开试点; 最早放开市场、 取消计划 供应,率先开辟生产资料市场、产权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第一个利用外资修建机 场、成立首家中外合资银行等等,闯出了一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适度超前、综合配套的 改革之路, 在我国改革进程中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率先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陈其刚
目前, 经济特区尽管在优惠政策方面的优势弱化, 但 30多年改革开放所形成的先行优 势还在,经济特区的特殊地位和作用没有改变。今后,特区不是 “ 特 ” 在优惠政策,而是 “ 特 ” 在特殊地位、特殊体制、特殊作用, “ 特 ” 在 “ 先行先试 ” 。目前,厦门市正以建设国家创新型 城市为载体, 重点推进多个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 其中包括创新两岸金融合作体制机制、 创 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
于伟国表示, 推动厦门特区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战略思路就是 “ 一体化 ” 和 “ 同城化 ” 。 其总 体思路是 :按照总书记关于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 “ 三个一体化 ” 的重要 指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全域一体、同城共兴,使城市格局由岛内一个 “ 拳头 ” 伸展为全 市一个 “ 手掌 ” ,真正建成全域特区,进而带动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同城化。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2:11:2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12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展   经济   城市   厦门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