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国企改革十大趋势

阅读: 评论:0

32
“十四五”国企改革十大趋势
国企改革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将会步子更大、节奏更快、举措更实、效果更好,可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
文︱李锦
FOCUS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的贯彻落实,“十四五”开局将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紧锣密鼓前行中到来。“十四五”时期,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将围绕“一个中心、三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开展。“一个中心”是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三个方面”包括市场体制的完善、市场配置的优化和市场主体机制建立。
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构建新产业链使得国有企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进一步得到提升。通过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改革有效拓展发展空间,充分激发增长潜力,国企改革在重点改革任务上,将会步子更大、节奏更快、举措更实、效果更好,可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获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国有企业正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酝酿下先手棋、抢抓改革机遇。局面变幻,然而中国企业的改革与发展是可以预料的,大体上将呈现出十个方面的趋势。
围绕国有企业功能配强主业
发挥战略支撑作用
2021年中国经济大概率强势复苏,如何利用周期反弹的机遇打开结构改革的空间,国企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发挥保障作用,强化在维护国家安全和产业基础的支撑能力,首先是围绕“主业”,重新洗牌,在产业链中高端上强化配置,有效推进专业化整合,是今后5年的重中之重。要提升国防军工、能源资源、
粮食、战略性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的保障水平。其次,国有企业将强化保
障公益民生和普遍服务能力,加大民生
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将进入新型消费
领域,包括保健、制药、食品等生命健
康领域,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局面
形成,非主业在相当范围也将会退出,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国企重组继续加快
带动整个国家进入大企业时代
中国经济总量迅速增加,中国企业
的规模越来越大。到2025年,世界500
强中的中国企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新
上榜的公司多为加快重组的地方国企,
总数有可能达到160家左右,亿万元俱
乐部成员增加。然而结构不合理、发展
质量不高仍然是主要问题,向科技进步
转型势头亦可期待。现代化经济体系的
目标,要求国有企业发挥国有经济战略
支撑作用,有效推进企业战略性重组和
专业化整合,是“十四五”期间的重中
之重。
显然,解决过剩问题的办法主要是
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不会出现
多米诺骨牌式的“倒闭潮”,可能出现
“兼并潮”;对民营企业、民营上市公
司由于高杠杆和股权高比例质押出现的
风险多采用并购方式解决,不少国企将
参与这场并购;而集成创新的需要,使
得很多企业并购获得了先进技术,在消
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大规孤独的人
模集成创新。当然最引人注目的是,各
省区市的整合将在今后5年持续不断地
推进,向重要行业集中,稳步推进装备
制造、煤炭、电力、通信、化工等领域
央企战略性重组,持续推动钢铁、海工
装备、环保等领域资源整合。兼并重组、
交叉持股、财务投资、战略联盟等多种
合作模式将大量涌现。
微观主体活力激发
jnc录音笔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活力”,是今后5年国
有企业改革的主题词。作为完善中国特
现代企业制度,央企的公司制改革已
全面完成,超过96%的地方国资委出
资企业完成改制,但是翻牌公司现象仍
然存在。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活力不
足,改革将加快完善中国特现代企业
制度,打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打好公司
制改革“收官”之战。党委会、董事会、
经理层与监事会等治理主体的权利、义
务和责任,将会进一步清晰界定,推动
章程和议事规则的个性化设计,建立有
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机制,重点解决所有
权与经营权分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
构和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推动市场经
济体制由中低级向高级转变。全面推行
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全面推行
市场化用工,用好国有企业激励“工具
箱”中较为丰富的方式方法,统筹运用
各类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市场化薪酬
激励机制。
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实施,国有企
业改革的综合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提升,
33
特别关注
异硫氰酸荧光素
ocus
34
使得国有企业的治理体系将更加成熟定型。为强化市场主体地位,将加快完成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能源、铁路、电信、公用事业等行业竞争性环节市场化改革与网运分离,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电力、油气等领域的实施细则和具体办法,大幅放宽服务业领域市场准入,向社会资本释放更大发展空间,等等。
加大授权放权力度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速构建国资监管“大格局”,将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改革试点工作转化为现实效应,试体制、试机制、试管控模式,有效发挥“两类公司”在国有资本布局上的调节作用。2021年在条件成熟的市场竞争性企业成立几家投资经营公司。同时,在重点领域制定科学、可量化、可考核的国资系统智能化监管指标,如利润率、资产负债率、劳动生
产率、资金回报率以及创新研发能力指标等,以此动态监管国有资本,并形成
风险预警机制。
混改分层分类推进探索建立新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人们期待的混改按照完善治理、强化激励、突出主业、提高效率要求,速度加快,规模扩大。混改主题由混资本为主向混机制为主转变,混改形式上从单一的混改走向以混改为主线、综改的新阶段。着力引入高匹配度和协同性战略投资者,给予其董事会席位,提高参与权,充分发挥战略股东在业务合作、改革发展等重大事项决策上的积极作用,探索有别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模式。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企与
互联网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得互联网公
司可以进入国企,更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能力。 从外部看,由财务型投资向
战略性投资方向深化;从内部看,支持建立管理层骨干员工持股,推动发挥非国有股东的积极作用。
重构产业链条加强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未来5—10年是全球分工体系、价值链、供应链重组重构的过程,也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全球新的规则体系重
建的过程。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是一个新的课题,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释放国内需求
的过程。 而2021年将出现一个新现象,围绕重点产业链、重大投资项目,由国有企业领头,加大与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全方位合作,打通堵点、连接断点,
形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局面,以加强要素保障,保证各类商场、市场和生活服务业正常供给,深化产权领域合作发展,打造具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完整的产业链,发挥“国家队”在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作用,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体化协调发展转变,国企将向着中小企业血脉相连命运相依的生态发展。
科技创新空前突出攻关任务“揭榜挂帅”大都市、大企业成为中国的创新中心、经济极化地区,再通过协调机制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形成更大的辐射和扩散。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将发挥
新型举国体制当中的主体作用,加快国
2020年6月16日,江苏淮安,工人在芯片生产作业中。
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研发的平台建设,打造创新型的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看准的方向,超前规划布局、加大投入力度,在加速推动先进技术、前沿技术的工程化转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同时,还要形成一批不可替代的产品——破解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制约。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进行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可能在2035年前后出现捷报频传的局面。在企业科技创新中,进行大胆充分的激励,加强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从创造适合科技创新的环境和动力机制着手,健全科技成果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研发团队及重要贡献人员分享科技成果转化转让收益。包括风险降低机制、市场动力机制、制度激励机制、政府促进机制、现代创新爆发新机制。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
争力的数字产业集,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中国产业结构门类齐全、体系完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体系,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资产及市场体量大,业务链较长,体系较完整,在国内产业和供给链的作用举足轻重。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国有企业全力参与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培育数据基础端、平台端、应用端积累、开发及综合运用的能力。同时,国有企业加速基于大数据管
理及运用为基础的开放、扁平、灵活的
组织体系改造,带头做好经营管理和商
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重塑产业链、供
应链、价值链,改造业务、管理等流程。
在这个过程中,开始互联网公司撬动庞
大的央企资本,进入新的产业领域,更
好地发挥其技术和创新能力;接着将出
现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数字经济的局面。
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将成企业发展主方向
中国企业正在重视发展理念和认识
的转型 ,从2020年后的30年,将以管
理技术推动为主,重视新技术、新产品、
新模式、新业态,以内部资源配置优化
为主。现在企业发展、经济增长处于困
境中,出现了报酬递减的现象。原因就
是增长不主要依赖创新,而是依赖于各
种要素的不断投入增加,实为要素驱动
或投资驱动。如要打破这一规律,就必
须从管理入手,做出提高创新能力的改
变。中国唯有形成创新驱动型经济才可
以解决许多产业效益低的问题。目前,
诺贝尔生理医学奖中国企业正注重深化对管理技术转型艰
巨性、长期性和系统性的认识,站在时
代变化的高度,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管
理,提升管理在整个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与价值。21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将
进入新一轮的高繁荣期,这个高繁荣不
是指高增长,主要是经济质量效益的提
高,形成报酬递增的态势。中国的企业
会越来越像发达国家那样,形成主要靠
创新、技术、效益提升、人力资本和内
需潜力不断释放的高质量发展的经济。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
agagcl参比电极
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市场主体
优势,增强国企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
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国力增强。中国如
何在新的全球化中实现发展,这对中国
企业是一场考验,同样是难得的机遇。
过去中国开放程度的提高与贸易依存度
的提高有关,贸易依存度最高时达到了
64%。下一步贸易依存度的降低,并不
意味着中国不继续开放。跟发达国家相
比,中国企业的开放程度还不够,特别
是在服务方面,将掌握全面扩大开放这
张王牌,因为中国是大国,具有包容性,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
大。积极推进国企在“一带一路”发展,
对标世界一流企业,增强国有企业全球
化资源配置能力,提升对全球产业链和
价值链的控制力。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为骨架,以产业园区为平台,聚焦重点
深耕细作,强化国内发展与“一带一路”
建设的相互支撑,倡导和推动多边合作洛桑灵智多杰
机制,海外企业从并购获得了先进技术,
在消化、吸收这些技术的基础上再进行
大规模集成创新。
责任编辑:
王哲
35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2:03: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1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经济   企业   中国   发展   改革   机制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