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病的概念与意义

阅读: 评论:0

第一节“病”的概念与意义
乐视云视频
早在甲骨文中即有记载疾病的概念,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疾病的病种不断地充实,对疾病机理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现在临床上所形成的中医内科、外科、骨伤科、妇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各科,都有各自的病种范围,并且都以病为纲进行诊断与。
一、“病”的概念及症、病、证的关系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与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正常状态下,人体生理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处于相互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即所谓“阴平阳秘”,乃是“健康”。而“疾病”与“健康”(WH0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指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满状态)是相对而言的,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在古代,“病”与“疾”的概念相同,合称疾病。二者微小的差别是疾较轻而病较重,诚如《说文解字》所说:“疾,病也”、“病,疾加也”。实际上现在已将“疾”与“病”互相通称,如疟疾、痢疾,也可称为疟病、痢病。癫病也可称为癫疾。
一般地说,“疾病”是在病因的作用下,机体邪正交争,阴阳失调,出现具有一定发展规律的演变过程,具体表现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各阶段的相应证候。
从上可知,所谓“疾病”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笼统概念,它可以包括各种具体的病种、病状(症状及体征)、证
华硕u6候以及病因病机等内容。临床时,我们显然不能满足于是“疾病”还是“健康”的简单结论,而是要根据病人的病史、病因和临床表现等,具体地诊断出疾病的病种和证候,即作出病名诊断和证名诊断。
由于各种疾病中的病因、病状、病机、病程各有不同,因而对临床上特异性的病种,应当赋予一个恰当的特定性的名称,以代表该病种的本质及特征,这就是“病名”。如将湿浊蕴结、下焦,与尿浊相裹,结成砂石,表现以腰腹作痛、尿血、小便间或排出砂石,或经X 线等检查发现结石阴影为特征的肾系疾病称为砂石淋;将风热湿邪客于胞睑,以睑缘赤烂、痒痛不适为主要表现的眼睑疾病称为睑弦赤烂;将接触生漆所致,以皮肤红肿、焮热痒痛,出现丘疹、水疱、糜烂流水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称为漆疮。因此,每一具体病名是医学上对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如病因、病机、主要临床表现等)与规律(如演变趋势、转归预后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与抽象,是对该具体病变的本质性认识,为该具体疾病的代名词。
中医诊断虽始于识病,但病、证、症等概念常混淆不清。从字义上看,“证镫”、“症”以及“征”,其含义有互通之处,在医学上都是指疾病的征象、证据、验证。然而,在近代中医学中,已逐渐约定了证、症、征的各自含义。“证”是中医学的特有概念,包括证名与证候,证名是对疾病所处一定阶段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所作的概括;证候是指该证的特定临床表现。”“症”指病人主观能感觉到的单个症状,如头痛、胸闷等。“征”指能被客观发现的体征,如目赤、苔腻、脉弦数等。症状与体征又可统称为“症”。
症、证、病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
症是最基本的要素—“点”,是诊断疾病和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诊断的思维过程必须围绕症来进行,症是原始的病情资料,是内在病、证本质的客观反映,离开了症就很难作出病、证诊断。但是症仅仅只是疾病的现象,而不是病变的本质,特别是临床上还存在着舌脉、脉症等不相应,有的症难以反映疾病的本质等情况,因此必须将各种病状综合起来进行分析,才有可能将其上升到证乃至病的高度上加以认识,抓住本质,对疾病作出准确诊断。
由于“病”与“证”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而以往对病与证的概念又缺乏严格的规定,并且都是以病因、病性、病位、病状等作为命名的主要依据,因而病与证的概念常有混淆。病(病名)代表该具体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是疾病的根本性矛盾;证(证名)代表疾病当前所处阶段的主要矛盾。病的本质一般规定着症的表现和证的变动。病的全过程可形成不同的证,而同一证又可见于不同的病之中,因而病与证可理解为具有纵、横交错的相互关系,
所以临床有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异病异证、同病同证等情况。
对于异病异证、同病同证不难理解。所谓同病异证,是指病名诊断虽然相同,但因患者内在状况、外界环境、诊治经过、病变阶段等的不同,可表现为不同的证候,如感冒,因外感邪气及体质等的差别,而有风寒束表证、风热犯表证等的不同;又如胸痹,因痰湿质、阴寒质的差别,可分别表现为痰浊停聚、阴寒凝滞、瘀血内阻等证候。
所谓异病同证,是指病名诊断虽然不同,但因患者素体相同、邪正斗争的机理相同等情况,而于疾病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病位、病性相同的证候,如阳痿、哮病、肾水、崩漏等为全然不同的疾病,但若患者都具有阳虚体质等情况,则都有可能表现为肾阳虚证。
二、病名诊断的意义
每一种疾病都有各自的特殊本质与规律,即有病因可查、病机可究、规律可循、治法可依、预后可测,所以病名诊断是对任何疾病的诊疗不可缺少的内容,它不能由辨证(证名)或西医病名替代,否则必然难以按照中医学有关“病”的概念进行思维,从而影响诊疗的效果。
(一)把握病证规律
临床上若能明确病名诊断,便可根据该病的一般规律,把握该病的全局,有利于对该病的本质认识和辩证论治。如麻疹的根本矛盾是麻毒内伏,在其初起阶段,易与感冒、风疹、风温肺病等相混淆,临床诊断时若不能辨别病种,就易忽视麻毒内伏的关键,而限于祛风解表之类随证应付;若能明确麻疹的诊断,便胸有成竹,可从疹点透发的情况及伴随症状判断病变之顺逆,当病势顺时,即使有发热、咳嗽、喷嚏流泪等症,也可不必作特殊,但当麻疹难以外透时,则应及时透疹,并防热毒闭肺、疹毒内陷。又如中风病,可分为三个阶段:平素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麻欲仆以及一时性语窖等中风先兆,乃由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欲作化风之势;而一旦出现突然眩仆、昏不知人等症状则为卒中,
系肝风挟痰挟瘀、气血上逆、蒙蔽清窍而成;神清之后,往往脉络闭阻,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中风后遗症。此病出现了几种不同阶段的表现和证候,但始终沿着肝风挟痰挟瘀、上蒙清窍阻络的基本病机规律发展和变化。因此,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不能由证候诊断所代替。此外,由于中西医的基本理论和疾病认识角度上的差异,故也不能由西医诊断所取代。
(二)指导病证
以辩病为主所进行的专方专药,是中医学术发展和中医临床的一个重要内容。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说明不同疾病可有自己的专方专药。专病专方,如百合病用百合类方,肠痈用大黄牡丹皮汤或薏苡附子败酱散,郁病用逍遥散,脏躁用甘麦大枣汤,蛔厥用乌梅九等。专病专药,如海藻、昆布软坚散瘿,水银、硫磺疗疥疾,常山、青篙之截疟,黄连、鸦胆子之治痢等。这些专方专药对疾病的有很强的针对性。青篙有退虚热的功效,但青篙能截疟,主治疟病,所以如何寻求对疾病有效的药物,青篙素的研制成功给予我们有益的启示和思考。
第一次文代会同病虽可以异证,但无论证型有何差异,既然是一个病,那么辨证施治的同时,也必须针对病进行。如肺捞病,虽有肺阴亏损、阴虚火旺、气阴耗伤、阴阳两虚等不同的证型,应分别采取不同的治法,但治痨杀虫的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各证型的之中。异病同证,证同治虽同,但若仔细分析,同
中有异,即针对不同的病在相同证的过程中各有侧重。如同为脾虚证,见于胃脘痛、泄泻病之中,均应采取健脾的治法,但前者健脾的同时应结合理气止痛,后者健脾的同时应结合利湿止泻。可见,以上都是疾病诊断所采取的针对性的意义。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
上海电视台案件聚焦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病与辨证,是中医学从不同角度对疾病本质进行认识。临床若能将辨证与辨病有机地结合起来,则可深化对疾病本质的揭示,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才更有针对性、全局
性。
辨病为先,以病为纲。临床时病人欲知所患何病,诊断及疾病证明;疾病统计都是以病名为主,临床各科教材及著作也都是以病为纲,按病进行辨证论治。可见病名诊断为中医诊断所必须。病种纷坛,病情复杂,通过辨别,确定了病名,便可抓住辨证的纲领。因为每一病的常见证少则一二个,一般五六个,多则十来个,明确了病就可将辨证局限于该病的常见证范围之内,可以缩小辩证的范围,减少辨证的盲目性。因此,以病为纲,在诊断思维上可起到提纲挚领的作用,正如朱肱《南阳活人书》所说:“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无复疑虑,而处病不差矣。”工程概预算论文
从病辨证,认识深化。每种病的全部病变过程可分为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的病状、病性等不尽相同,
不同的病人其表现、转归也可能有所不同,因此,辨证诊断同样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疾病的初期阶段,或病情表现尚不够明显,因此,病种的确定有时并不容易,此时若能准确地辨证,便可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辨别当前阶段的病因病性与席位,从而及时进行,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向愈,并可佐证、加深对疾病本质的认识,有利于对病的诊断,这是由于“证”的变化,即各阶段病机的变化过程,便可反映“病”的基本特点和传变规律。
总之,辨病与辨证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认识,又有现实性和灵活性认识。辨病有助于提高辨证的预见性、简捷性,重点在全过程;辨证又有助于辨病的具体化、针对性,重点在现阶段。因此,辨证与辨病不可偏废,也不应互相替代。

本文发布于:2023-07-05 00:36:0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70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疾病   诊断   表现   辨证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