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主观能动性是人们特有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 它包括互相联系着的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想”。
第一,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是在社会实践根底上形成和进行的。
第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能动的。
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人在实践根底上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还表现在,在实践根底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 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②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做”。
第一,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的发挥和改造世界活动的开展是在认识的指导下进行的。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把客观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把思想、方案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用于指导实践,以自己创造性的活动改造客观世界,到达预期的目的。
雷可德>阿伊努人 第二,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的根本点是它的创造性。随着科技的开展,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人们按照自然规律改变自然物原先的形态和内部结构,创造了许许多多自然界原来不存在、单靠自然力量也不能产生的事物。与此同时,人们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创造活动,就不会有当今的世界。
第三,人们改造世界活动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有利的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③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河北华裕家禽育种有限公司
精神状态包括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吃苦耐劳的牺牲精神,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孜孜不倦的务实态度,等等,这些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这些精神状态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它直接关系着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取得的效果。
总之,主观能动性的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着的。“想”是在“做”的根底上的“想”,“做”是在“想”的指导下的“做”,精神状态表达在“想”和“做”之中。
(2)随着社会的开展,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断得到增强
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周围环境的差异,每个人能动性未必都能得到比拟充分的发挥。当代青年学生,应珍惜青春的大好时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开展,为将来在社会生活中充分而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打下良好的根底。
(1)三者的区别
第一,人类认识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社会实践的根底上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突出地表现为我们通常所说的“想”。这种能力与活动突出地表现在,在实践根底上所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具有目的性和方案性,因而能指导人们的活动。
第二,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及人们在认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做”。随着科技的开展,这种能力与活动越来越具有创造性。这种活动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发挥其对人们的有利作用,限制其破坏作用,甚至变有害为有利。
第三,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具有的精神状态,即通常所说的决心、意志、干劲等。
(2)三者的联系
载体桩
第一,“做”是“想”的根底。能动地认识世界的活动是在实践的根底上进行的,认识世界的能力是在实践的根底上形成的。
第二,“想”指导“做”。在实践根底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指导人们的行动取得成功;人们的生产实践需要有思想、方案和方案等观念性的东西为指导。
第三,“想”和“做”的过程,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做支持,精神状态也必然表现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
第四,这三个方面都表达了“能动”的含义:首先认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即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积极的能动反映——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使认识能指导人们的活动。其次,改造活动具有能动性。在改造事物中虽然有适应事物的一面,但改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那么是主要的。创造性最能表达主观能动性,并且人还可以改变规律起作用的形式,这更表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最后,精神状态具有能动性,它贯穿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之中,对这些活动的导向与选择、激发与抑制、控制与调节有着巨大影响。
要正确区分“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解析:“主观能动性”是指“想”和“做”。“想”是认识世界的能力与活动,做是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主观能动性”既包括“意识能动性”,也包括实践活动,而且这两项内容密不可分。
“意识能动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意识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二是指意识能动地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世界。可见,第一,意识能动性不等于主观能动性,它仅限于“想”,不包括“做”,属于意识范畴;而主观能动性除了“想”,还包括“做”,包括实践。意识能动性虽然表达在“做”即实践中,但实践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第二,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意
识能动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也不能把意识能动性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等同起来。
“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是指以意识为指导,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它既不等于意识的能动性,更不等于主观能动性。
以上分析说明:“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属于“意识的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属于“主观能动性”;后者比前者的外延要大。
园林通 例题 (xx全国Ⅰ)“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此关键时刻,坚决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说明,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
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
毫米波天线 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点评:此题应选D。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认为对未来有信心能够改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观点,以及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的观点,夸大了意识和精神的作用,违背了客观决定主观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精神,故①③错误。②④看到了正确的意识、良好的精神状态对事物开展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