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莱士访华与美国“重返亚洲”

阅读: 评论:0

华莱士访华美国“重返亚洲”
张明媛
【摘 要】1943年二战战局扭转,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的考量将外交政策重心从欧洲转向了亚洲,华莱士访华正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产物.华莱士访华以经济利益为主导,并对中美战时和战后的经济合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达到了双赢的效果,一方面国民政府获得了梦寐以求的经济军事援助,另一方面美国也收获了一个资源丰富、市场广阔的“小伙伴”作为战后经济发展的“新边疆”.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35)006
【总页数】4页(P113-116)验收测试
【关键词】华莱士;美国对华政策;“重返亚洲”
【作 者】张明媛
五常论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
何小伟【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15
1944年5月20日,罗斯福总统正式发表声明派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6月18日,华莱士一行乘机抵达中国迪化(今乌鲁木齐),开始了战时中国之行。陪同华莱士副总统访华的随员有:美国国务院中国司司长范德宣、战时情报局海外分局副局长拉铁摩尔、对外经济处对苏供应科首席联络官哈查德等。在先后访问了迪化、重庆、昆明、成都、兰州之后,华莱士副总统等人于7月2日结束了在中国的访问,返回美国。①关于华莱士一行人的离华时间,俞国认为1944年6月24日上午10时,华莱士等人就结束了为期五天的在华访问行程(参见俞国:《论华莱士1944年访华》,《扬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2卷第3期),很明显他的依据是郭荣赵编译的《蒋委员长与罗斯福总统战时通讯》中整理的《华莱士总统离华声明》一文,但是根据更为可靠的早期史料,即1944年的《华莱士访华》与《华莱士在华言论集》以及另外一部国民党整理之史料《战时外交》(一)的共同记载,郭荣赵所谓的《华莱士总统离华声明》实为华莱士离开重庆前与蒋介石对新闻界所发表的共同声明,
发表日期是1944年6月24日,并不是真正离开中国的时间。(参见李明瀚编:《华莱士访华》,重庆:沙坪书店,1944年,第56页。唯明编注:《华莱士在华言论集》,重庆:世界出版社,1944年,第49页。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第三编《战时外交》(一),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年,第869页)华莱士访华是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第一步,开启了中美经济战略合作的大门。
山魈魔怪
中国自参战以来就被同盟国主美国冷落在旁,不仅在美援贷款物资方面与欧洲存在差距,在重要的同盟国事务的参与程度上也处于边缘化地位。国民政府曾多次尝试摆脱这种状态,但始终孤掌难鸣。直至1943年欧洲战局扭转,美国出于其全球利益的考量,将中国列入战后国际秩序的蓝图之中,“重返亚洲”的外交政策才得以贯彻。
1943年5月13日,宋子文在致罗斯福总统特别助理霍普金斯函中,用略带讽刺的口吻强烈要求中国参加同盟国的“三叉会议”,共同讨论对日战争问题:
“当卡萨布兰卡讨论中国问题之时,由于中国未派代表参加,故未参与磋商。他们于获得决议后,始通知国民政府。在目前的同盟国会议中,讨论对日战争问题时,我相信我会被邀请参加……”[1]107
8月18日,宋子文在与国务卿赫尔利的谈话中直截了当地提醒赫尔利,希望中国可以成为处理军火委员会的委员之一。同日致赫尔利的电报中,宋子文再次重申了希望中国可以加入同盟国一些重要组织,参与作战计划制定的观点。其字里行间虽流露出极大的愤慨与不满,但仍表现出了强硬的积极争取之态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国代表一再要求参加这些机构,但均遭拒绝……因此,中国政府坚决主张:(1)现在的联合国机构,如军火分配委员会应扩大由中国代表以平等地位参加。(2)盟国间的机构,中国应有平等代表权,以保证彻底合作执行联合作战的决议。”[1]109-110
虽然国民政府积极抗议争取,但这一尝试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尴尬地位,也没有改变美国对于中国的轻视态度,因为美国对华政策始终以维护本国利益为出发点。因此,直至欧洲战局出现转机时,美国才抽出精力重返亚洲战场,开始改变对中国的态度。
远东司司长汉密尔顿清醒地认识到了之前轻视中国的状态将不利于美国太平洋政策之实现:
“同盟国把对付轴心国家的战略计划与战争实施只当作英美之战,这种感觉对中美两国对付日本的合作努力有损害。如任其如此,可能变成危险……因此吾人建议,在可能最早时间内……使其对美国在最短时间内击败敌人,并在太平洋地区创造长久和循序进化之情况而拟定之太平洋政策之成就,有所贡献。”[1]105-106
此时,拉中国入四强、彻底击败日本,已经成为美国实现全球战略之“永久”与“循序进化”的太平洋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美国开始将远东的主要战场——中国视为忠实盟友,并主动提升了中国在同盟国中的地位,使其成为同盟国的核心成员之一。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美新约》的签订,美国主动放弃了美在华治外法权;二是1943年的开罗会议,这是战时唯一有中国政府首脑同美英两国首脑共同参加的一次盟国最高级别的会议。此外,美国“重返亚洲”政策为了凸显中国的重要地位、稳定远东战局、扩大美国在华经济利益、实现美国对战后国际格局的规划,罗斯福总统派出了华莱士副总统访问中国。
健儿贴美国“重返亚洲”政策的第一由副总统华莱士打响。为什么是华莱士?除了上文所述考虑到华莱士高级别的政治地位外,回答这一问题还需理清罗斯福总统派遣华莱士访华的真正
目的是什么。关于华莱士访华之目的,学者们各执一词,以调解中苏矛盾、调解国共矛盾两种说法最为盛行,然笔者认为华莱士访华焦点主要集中于经济利益,包括战时的经济援助与战后的经济合作。
首先,选择副总统华莱士本身就暗示着罗斯福对于加强中美间经济合作的愿望。华莱士是著名的农业经济学家,曾担任美国农业部长,在任八年期间一改经济危机之后美国农业经济的颓势,极大促进了美国农业的繁荣。罗斯福也曾明确表示选择华莱士的原因:“由于副总统之地位,及其本人在经济与农业方面之学养,实为至恰当之人选。深信能带回给本人及美国人民最有价值第一手之报告。”[1]222
其次,“重返亚洲”政策使美国由消极小范围援助转向积极大范围援华,包括军事物资,工农物资,贷款等等。当时美国的各大媒体争相表态,支持美国大量援华,希望可以通过华莱士访华了解真实的中国农工业情况以及提供真实的贷款诺言。
华莱士访华首先可以帮助美国直接了解中国的立场见解以及农工业发展情况,方便制定出合理的援华政策。例如美国无线电台评论员金敦称:“副总统或为全世界之第一流农业政治家,渠有充分准备,可以研究中国之经济及农作情形,而提归之报告,或可据以决定战时
战后在此方面协助中国之种类及范围。”[2]68此外,美国反对政府的独立民主党报纸《太阳报》发文就美国未能及时兑现援华贷款方面谴责了美国政府,并希望华莱士访华期间能够解释其未能如期履行“对话诺言”之原因,并提供真实可执行的援助而不是华丽的诺言: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4:22: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8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美国   中国   经济   总统   访华   同盟国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