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与各界校友保持联系,对已经开始创业或创业成功的校友进行邀请,来给学弟学妹们讲授下创新创业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创新创业的教师队伍中引入企业家、创业人士、校友等,大大增强了这支队伍的专业力量。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品质和综合素养,让他们快速的成长起来,从而能够理性的分析当前形势,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的目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进程奉献出自己的一臂之力。 (三)增加社团和项目,提供资源平台,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业信心
高校创业教育要以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核心,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是推动产业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新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首先要引导和教育大学生有这种意识,要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凭借所学的专业知识、市场的现状去开创自己的事业。当代大学生个性张扬、标新立异,对于不属于自己所必须去学习的课程会有一定的抵触心理,这个时候就要发挥老师和学校的作用。在学校宣扬自主创业先进典型,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大学生去树立创新创业的意识,增强创新创业的信心与勇气。学校要通过一系列的课程教育、引导学生去了解自主创业的内涵,鼓励学生切身的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尝试通过讲座、各种竞赛等方式,以社团和项目为载体形成“创业教育”体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以实际的形式去引导大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更设 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身处地的了解自主创业。与公司合作开展一些更加专业的竞赛,选拔出较为优质的创业设计还可以实训的形式进行尝试,学生的兴趣与专业更好的结合在一起,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潜移默化的增强。政府和高校要积极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资源平台,挖掘社会资源,积极与当地企业密切联系,实现校企合作,共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
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时代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发展的需求,我们肩负着民族发展的责任,因此,我们要具备创新创业的品质,从多方面多角度出发,去分析当前形势,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去努力培养出一代代具有胆识和胆略的创新创业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从而促进当前经济形势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乔佳汝.“双创”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途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16):136-137.
[2]刘秉涛,闫金霞,李国亭.论创新基地建设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作用[J].高教学刊,2019(13):20-21+24.
中华研修大学[3]唐亚南.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1):116-117.
[4]吴孔阳,杨娆,娄亚芳,杜如月.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驱动下大学生自我管理途径及对学生能力的影响[J].科技经济导刊,2018,26(36):102-103.
[5]黄莉,李永佳,张泽昊,刘付伟梅.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8(23): 353-354.
作者简介:
郭红梅(1982.11-),女,河南信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法律基础教育。
2013年,习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率先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概念,同年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又提出了“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二者统称为“一带一路”。经过一段时期的筹备,三部委于2015年公布了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拉开了这实现这一伟大蓝图的序幕。现在“一带一路”已经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短短几年间“一带一路”从构想到建设,飞速发展,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新内涵。 彩影2010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新支点
“一带一路”的整体战略意义已由原来的“抽身亚洲一路向西”转变为“立足欧亚面向世界”。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实力不断壮大,世界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剧,世界实力分布的变化又引发了大国之间
结构性矛盾突出。无论是奥巴马的“重返亚太”,抑或特朗普的“印太战略”,都表明美国在把关注重心逐步转移到亚洲太平洋地区。而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秉承着“围棋哲学”,尽量避免与
美国在亚洲的舞台上进行对决。正如韩国《中央日报》分析的
那样:“被动应对对手的布局思路会导致围棋结局的失败”。
因此中国面对美国的战略重心转移,却避其锋芒,转身向西开
拓发展,利用“一带一路”连接亚洲和欧洲两大陆地板块,畅通
东西双方的商贸往来。然而在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明确
指出,中国已经迈入了“新时代”。在这个新的历史方位,我们
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宏伟目标前所未有的接近。
要想继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就不能仅仅局限于自身GDP的成长,而是要获得国际话语权和政治影响力。而“一带一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局限于连接欧亚,还辐射非洲,涉及
拉美,延伸至南太平洋地区,助力中国发展的同时,也和缓了
中国的能源困境与化解了中国周边的潜在风险,成为一张中
国在国际社会上面向世界的新名片。
(二)“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带一路”有利于中国平衡开放格局、优化产业结构、实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的新内涵
金鑫
(中共抚顺市市委党校)
摘要: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在短短几年间从构想到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已经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十九大报告和党章,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同时,不断被赋予丰富的新内涵。
关键词:
“一带一路”;重大倡议;新内涵
127
现产能互补、获取投资回报、以及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回顾中
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利用劳动
力和原材料价格低廉的比较竞争优势吸引欧美发达地区产业
转移现在中国的劳动。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对外出口拉
动中国经济。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发达国家市场
萎缩,又以投资促进发展。然而当下中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东
强西弱、海强边弱”,东部沿海地区工资价格上涨,劳动密集型
产业亟待转移。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又催生了
大量产业的蓬勃发展,产业产能利用率不超过65%,远远低于IMF测算的创利产能利用率应当在85%以上的数值。并且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投资拉动效应也逐渐减弱,泡
沫风险不断增大。而“一带一路”推进中国沿边开放,丰富对
外开放布局。涉及国家人口众多,地缘广阔,吸纳中国富余产
能的同时也能为中国提供新产能。并且生产力水平不高、处
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家不仅可以吸纳中国的产业转移,
也是海外投资的价值洼地。现在中国与一些国家建立的双边
本币互换协议相当于建立了一个以人民币为中心的“一对多”
的交换融资清算系统,将缓解人民币作为支付储备货币在世
界份额中占比偏小的困境。
(三)“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华文化传播的新途径
通过“一带一路”,中国软实力正在不断的提升。曾经中
国的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的独领风骚。然而15世纪地理
大发现后,欧洲走向海洋,以殖民方式开启全球化。从此,正
如《共产党宣言》描绘的那样:“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
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
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与之相反,
中国文明却日益封闭保守,清朝末期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
建、军阀割据的状态。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崛起取代了欧
洲世界中心的位置,美国文化占据世界舞台中央直至今日。
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前欧洲殖民地,博物馆历史文化大
多由宗主国或者现在的西方国家书写。中国面对的是一个非
西方却西化的世界,这些中国邻居们的民众心理与西方更接
气液分离器
近。习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
而发展。中国利用“一带一路”推动沿线共同经济繁荣的同时,
也在积极实现民心相通,与其他国家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
民间交往等领域开展了多层次人文合作,寻求突出中华价值理
皮托管念精髓与他国优秀文化的共同之处,并相互尊重彼此间多姿多
彩的差异所在。这种文明和谐共处之道争取了各国民众对政
策的支持和爱戴,反过来又助推“一带一路”的发展。
(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经验示范的新平台
借助“一带一路”,中国的发展经验正被更多的发展中国
家所效仿借鉴。中国经验的魅力之处在于鼓励各国走符合自
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并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发展之路。
面对经济陷入困顿的拉美国家与东欧、前苏联,“华盛顿共识”
以新自由主义为理论基底,开出的药方是全面照搬照抄西方
的经济规则体系,鼓吹这些国家实行全面的资产私有化、经济
市场化、以及金融自由化。结果,设想中的经济转型在这些国
家并未如期而至,如西方发达国家般的先进更是渺无踪迹。
与此相比,中国发展以马克思实践的真理观为哲学基础。马
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新唯物主义,
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带一路”契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历经挫折试炼,是
中国国内“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互联互通”等经验的外延。因
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摆上各国政要、行业精英案头;中国
以钉钉子的精神搞建设的干劲也激励着多个国家。因为中国
倡导的“一带一路”能够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带去:中国渐进式
改革、通过产业园区、经济走廊等试点然后总结推广的改革开
放经验;基础设施先行、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工业化经
验;改革开放成果要惠及民生的脱贫致富经验;普及教育建立
人才梯队储备的战略发展经验。
(五)“一带一路”倡议是世界经济共赢的新框架
“一带一路”以发展为导向,正在推进合作共赢的新型全
球化。传统的全球化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手促成
的,并且以资本为导向。就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论述的那样,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资本与劳动的矛盾,或者说市场效率和
社会公平的矛盾不仅没有解决,反而不断激化,引发社会的撕
裂以及精英与民众阶层的对立和对抗。因此,西方国家黑天
鹅事件频发,英国脱欧,美国特朗普当选,以及欧洲地区换届
选举各种极端思潮此起彼伏。这些现象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
在传统的全球化进程当中,不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一些
发展中国家被边缘化,就连发达国家内部的财富分配也差距
明显。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调查报告表明:2005-2014年间,25个发达经济体中65%—70%的家庭实际收入出现停滞或下降。因此,在发达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和民粹主
义等“逆全球化”现象。而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经济
实力不断攀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美欧日之和。
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做互联互通,
已经形成“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结构布局。这种投资实体经
济,而不是制造金融泡沫的举措立足于国家间合作共赢,凸显
发展导向。据美国彭博社预测,到2050年,“一带一路”将新
增30亿中产阶级。
(六)“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治理完善的新机制
“一带一路”是中国为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物品,也是推
动全球治理向公平化发展的有力途径。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
时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曾
说:“中国应当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只不过碍于自身实
力,中国不得不独善其身。现在中国的国家实力水平都有了
较大的提高,自然开始兼济天下。在世界公共产品供给缺口
日益扩大的情况下,美国领导能力、意愿、诚信却全面下滑,中
国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国责任,为整个国际社会提供诸如全
球能源互联网之类的物质性公共物品、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
行等制度性公共物品、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性公共物
品。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通过“一带一路”,其他国家搭乘中
国的便车,得到实惠发展;中国通过为人类做贡献,获得政治
影响力、以及制定规则标准的权力。由于中国融入世界的时
间较晚,多数国际规则制度已被以美国为主导的西方国家制
定完成,全球治理体系不能公平地体现发展中国家的意志利
益。现在中国通过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式,获得了
更多话语权决定权之后,必将站在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发声,进
而推动整个全球治理向越来越公平的方向发展。中国也实现
了从国际规则的被动接受者和执行者向规则标准的制定者和
腺苷蛋氨酸
引领者的转变。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