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扩红研究

阅读: 评论:0

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扩红研究
张森林
〔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干部学院)贵州遵义 563006〕
[摘要]扩红对党和红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具有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前后,党和红军把扩红工作放在首位,通 过报刊、传单、标语、歌曲等实物和口头宣传相结合,积极动员,在遵义扩红5400余人,并建立了苏维埃政权。遵义扩红成功,补充了革命力量,既是遵义会议实现转折的重要成果,也是遵义会议精神的实践体现。
[关键词]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扩红;红基因;革命精神
[作者简介]张森林(1992-),男,贵州桐梓人,中共遵义市委党校(遵义干部学院)基础理论教研部助教,历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和西南区域历史与文化。
[课题]中共遵义市委党校2019年度课题“遵义会议前后中央红军扩红研究”(19ZYDXKTYB01)最终成果。
[中图分类号]D23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031 (2021 ) 06-0045-04
扩红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研宄扩红运动可以深化对 红军初创时期扩红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认识,有利于对其作出 客观、全面的评价。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及现实原因,扩红 运动一直未能进入学术界的研宄视野,随着近年来中央苏区 史研宄的兴起,扩红运动也逐渐进入到学者们的研宄课题当 中。专门集中于红军长征时期贵州的扩红宣传工作,特别是 遵义会议前后,有关中央红军扩红取得的成效、红军的战略 转变以及对长征胜利的意义研宄尚属空白,本文将以此展开 论述。
张志俊解密太极拳_、遵义扩红背景:红军入黔与“伟大的开始”
(一)黔政羸弱为红军战略转移提供良好机遇rq
红军长征历时三个月到达黔北,冲破四道封锁线,人数 锐减。此时红军面临的境地,主要是来自国民党中央军、湘军、黔军、川军等追堵部队的前后夹击;同时,红军内部经历湘 江战役后,消极情绪蔓延,部分士兵开小差,在战斗伤亡之 外造成了非战斗减员。所以,红军进入贵州后处在了外有强敌,内部减员的危险境地。党和红军急需转变战略路线、整顿部队、扩充兵源,以便建立新的根据地应对新的形势。
此时的贵州,地方势力派系林立,常年混战,黔政羸弱 以致民生凋敝。由于贵州地处边陲要隘,是西南地区的战略 中心,位置正好处于西南几省关键位置,控制了贵州,东可 窥湘,西可挟滇,北扼四川,南制广西,且贵州省地瘠民贫,入不敷出。川滇黔湘粵桂等省长期由地方军阀割据一方,与南京
国民政府貌合神离。国民政府借“追击”红军的机会期 望解决西南地方势力。蒋介石一边积极“追击”红军,一边布置收拾黔政,利用“剿灭”红军的军事行动,配合国民政 府政治经济等政策,以图完成对贵州政权的改造。贵州省情、民众基础以及南京国民政府制黔策略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和 遵义扩红顺利开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二)革命战争的需要和长征以来的战斗损失成为扩红 的动因
扩红的根本原因,主要是革命战争发展的需要。1929年 12月,古田会议决议就指出红军宣传工作的任务,就是扩大 政治影响争取广大众,从而组织众、武装众、建立政权、消灭反动势力、促进革命高潮等。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扩大 红军的总策略即为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 展以与工人斗争集合。红军扩大的计划,必须首先从扩大与 集中农民武装的组织,坚决地肃清反动武装,广大地宣传工 农众投身红军,推进全国革命形势的到来。后来在苏区的 数次反“围剿”斗争中,继续把扩大红军同赢取革命胜利全 局的需要联系起来,尽量扩大与巩固红军,尽量吸收雇农与 工人加入红军加强红军中工人阶级的骨干,把扩大红军工作 列在苏维埃政府工作安排的第一位,所以扩红成为中共武装 斗争、革命战争发展的必然要求。
扩红的直接原因,是长征以来党和红军遭受重大损失。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为了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红 军积极开展扩红,提出扩红10万的目标。红军长征出发后,面临国民党追剿部队布置的林州地震
四道封锁线,日行军平均70里以 上,所携带辎重家当较多,对于沿途的扩红,实属有心而无力,疲于应付。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此时经过湘江战役后,
从江西出发以来损失己达近5万人。1934年12月10日国民 党《中央日报》还报道了蒋介石发表《庆祝剿匪胜利之意义》谈话,宣告“剿匪胜利”,开始全国范围内庆祝“剿匪”胜 利活动。广西白崇禧、湖南何健也向南京报告称“歼灭”红 军达数万人,也侧面反映了红军遭受的巨大伤亡。所以,在 遵义地区开展扩红工作迫在眉睫。
二、动员与反攻:红军在遵义地区扩红的形式与内容
红军到达遵义地区后有两大亟需解决的问题:一是扩大 红军,及时恢复战斗力;一是改编部队,调整战略,实现转 折跳出国民党部队围追堵截的包围圈。再加上当时黔政混乱,占据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使得中央红军临时获得了立 足之地,在这样一种内外因素的共同促进下,开始了在遵义 前后3个月的扩红运动。
(一)把扩红宣传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红军长征到达黔北后,围绕建立新根据地的中心目标,中央指示要在全体红指战员中间进行广大的深入的宣传发 动,提高战斗热情,坚定胜利的信心,使部队得到休整,争 取广大众团结到苏维埃
的旗帜之下,坚决消灭当地反动军 队与地主武装,武装当地众,扩大红军,搜集资材,建立 政权。所以,在遵义扩红的目的就是:“号召和组织广大的 众在我们的周围,来迎接行将到来的大战。消灭蒋介石的 主力,为创造川黔边苏区根据地而斗争丨”同日,《红星报》社论中也指出了党中央和红军当前工作的重点就是“立刻准 备在川黔边广大地区转入反攻,主要是与蒋介石主力作战,首先消灭他的一部来彻底粉碎五次围剿,建立川黔新苏区根 据地,最近整治工作的中心应该是为这一反攻的全部胜利的 争取”。®为了实现建立苏区和反攻的目标,目前需要“相当 时间的休息”,并进行补充与整理的工作。一切的动员是为 了激发指战员的热情,克服部队的疲劳,为了努力扩大红军,努力筹款并征集资财,完成充实红军力量,迅速恢复部队的 战斗力的任务。
在遵义的扩红宣传中,主要通过报刊传单、刻印标语和 歌曲口号等方式进行。
报刊传单。长征期间,由于《红中华》《斗争》等停 刊,遵义会议后,《红星报》复刊,担负着党报和军报的双 重任务,成为党和红军进行宣传和动员的重要媒介。在黔期 间,从1935年1月15日到1935年4月10日,《红星报》累计油印发行15期(含号外1期),共42版面,每期数百份,下发至连队。《红星报》主要内容涵盖扩红政策、扩红成绩、扩红经验等,在遵义发行的第一期就号召“每三人扩大一个 红军”,并且组织广泛的革命竞赛,来实现每三人扩大一个 新战士的计划,当期第二版的全部版面用于扩红宣传,发表 了《扩大红军:他们永远是扩红的模范英雄谁来比一比》《扩 红工作在全师》《不要放松一点机会》《一个连队一天扩大 六名红军》等,开启了利用报纸在遵义进行扩红宣
传的热潮,要求所有红军基层所有连队将扩红的任务细化到每一个战士,并提出具体办法。据《红星报》1935年4月5日报道统计:一军团扩红2100余人、三军团1700余人、(兵团不详)400 余人、车委纵队310余人、九车团400余人、(兵团不详)540余人②,共计5400余人(不含遵义战役俘虏、投降新战士)。《红星报》关于扩红成绩的统计和扩红运动的宣传,目前已 成为研宄长征期间扩红的重要史料。
刻印标语。除了报刊传单,在遵义的11个县(区)市发 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红军是穷人的队伍”“只有 苏维埃才能救中国”等扩红标语,红军在遵义期间还在全军 举行写标语竞赛,提出:“一、凡是能写字的战士每人练习 写熟一条至十条标语;二、每人每天都写一条至五条标语;三、标语可用毛笔、炭灰、粉笔、石灰块等书写(不管字的大小);
四、凡是宿营地及大休息地方的墙壁都要写满标语。”®后第 六期《红星报》又发出写标语的号召,表扬宣传队在行军中 每天努力沿途写标语、张贴宣传品等,提出要“在所有的墙上、窗、房内、屋外,到处写满。写的时候,不当仅用粉笔,要 用各种颜料,写得清楚触目,不易抹去”。同时要注意:“一、多写对白军士兵的标语;二、多写关于众斗争的标语;三、照底稿写,反对敷衍了事;四、领导连队来写。”标语内容 主要是宣传中国共产党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反映工农红军 的性质和宗旨、建立苏区政权、宣传土地革命和反对帝国主义,共计有352条之多。这些标语有许多保留至今。通过标语这 样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宣传手段,广泛深入地进行战士动 员和众动员,扩大了
政治影响力和辐射力,直观反映了党 和红军的形象,使得党和红军的方针政策和革命目标深入人 心,积极推动了扩红工作。
歌曲口号。革命歌曲具有通俗易懂、取材广泛的特点,利用革命歌曲来传播革命主张,发动众,具有容易传唱、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优势。这些歌曲包括红军及游击 队创作的歌曲、红军自原苏区带入传唱的歌曲、众编唱的 歌曲。如今许多曲谱早已散失,但歌词被传承了下来。从江 西出发就一直传唱《当兵就要当红军》,欢迎工农众当红 军,一起打敌人,强调红军“官长士兵都一样”、官兵平等 的主张,欢迎工农大众共同完成革命事业。1935年8月初,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回师贵州取得遵义大捷,三军团莫休创 作《再战遵义歌》,用乌克兰民歌填词而成,在声讨王家烈、吴奇伟的祝捷大会演唱后,当时一度在军民中广为传唱,为 扩红工作打下了良好的众基础。遵义地区还流传下许多口 口相传的口号,如“打倒国民党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等,这些通过语言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的歌曲和口号,纷繁复杂、内容丰富,大部分的口号为扩红而临时创作,用以传播革命 道理、播种革命希望。有的歌曲和口号由红军成立的宣传队 进行宣传,针对红军全体指战员的,主要用来鼓舞士气、激 励红军团结友爱、保持革命的乐观精神。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的统战工作
红军入黔后,进入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地瘠民贫,苗
民甚多,苗族等少数民族约占当时贵州总人口四分之一,且 汉族多在交通要道及城市区域,苗彝则多居乡村。为了躲避 国民党部队的堵截,红军途径地大多为山高路险多民族杂居 的地区,红军即将进入贵州前,总政治部就专门拟定注意与 沿途苗民关系和加强红军纪律的指示。与此同时,积极在苗 民等少数民族开展扩红动员,主张:“反对苗、汉民族的对立,只有苗族与汉族的工农一体,同心打倒共同的敌人,苗族才 能得到彻底的解放!红军是推翻国民党军阀统治的唯一 武装方量,欢迎苗族兄弟加入红军”,鼓励少数民族众加 入红军队伍。在萧克带领红军入黔时,给当地汉苗众留下 了好感,并深受红军扩红影响,拥护党和红军,非但不受国 民党蛊惑,还有大量当地众加入红军。
此外,党和红军注重在遵义建立政权,巩固扩红成果。扩红与建立苏区是密不可分的,在江西苏区时期,红军历次 扩红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就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3 年在江西谈到扩红成功的关键,重点是:“(一)政 治上的充分的宣传鼓动,废弃一切强迫办法;(二)充分地 优待红军家属;(三)健全的编制与训练地方武装。”强调 扩红的办法与经验。指出:“这样大数量地扩大红军,如果不从经济上、生产上去彻底解决问题,是决然办不到的。只有拿经济上的动员配合着政治上的动员,才能造成扩大红 军的热潮”。®1932年后主要抓苏区政府的工作,总结出一套拥军扩红的办法:苏维埃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武装民 众,组织坚强的铁的红军,组织地方部队与游击队,组织关 于进行战争的给养与运输。苏区苏维埃的巩固和建设,为苏 区扩红,反击国民党“围剿”提供了重要保障。
红军长征转战入黔后,就开始寻求在川滇黔边区建立新 的苏区根据地。1935年1月12日,和朱德等参加在遵 义贵州省立第三中学操场举行的全县民众大会。在大会上发 表演说,讲述共产党与红军的各项政策,指出共产党愿意联 合各界人民、各方军队一致抗日,强调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大会宣布建立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工农兵临时政府。⑤经众选举,产生了铁工、木工、学生、农民等25人组成的遵 义县革命委员会⑥,下设组织、、教育、财政、文化、妇女、武装等委员,由红军干部罗梓铭担任革命委员会主席。随着 遵义县革命委员会的建立,黔北高原红军所到之处,纷纷建 立起工农自己的红政权。据不完全调查,遵义县的回山乡、团溪、尚嵇、懒板凳(南北镇)、茶山关、刀靶水、大院坝、三合市、老君关、三岔河及桐梓县的南郊、西郊、东北郊等 地区先后建立了20多个区、乡临时苏维埃政府或革命委员会,并且成立遵义赤工会、红军之友社、遵义革命先锋队、遵 义高坪抗捐委员会、遵义八里水年关斗争委员会、懒板凳抗 捐大会、大院坝抗捐队、倪家巷抗捐分队、湄潭县抗捐委员会、桐梓县工会等,有的地方还成立了政治保卫队、抗捐队和游 击队等革命众武装组织,在黔北地区的扩红工作顺利展开。
后来,随着中央红军离黔最终北上,这些地方苏维埃政权、众组织和众武装虽然大都被迫停止活动或转入地下,但是此后许多成员纷纷参加红军,如黔北游击队还在遵义、湄潭一带坚持斗争配合红军行动,为支持和拥护红军长征取 得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最终,遵义成为长征期间扩红人数最多的地方。据学者 研宄,整个长征期间,红一方面军长征中扩红
总人数约1.38 万人左右(不含日常零星扩红人数),从可统计的扩红人数 上来看,遵义直接扩红5000多人己经接近中央红军整个长征 期间扩红总人数的半数。遵义地区扩红成功,成为党和红军 贯彻众路线和民族统战工作典范。当然,扩红之所以能够 迅速展开,得益于苏区扩红长久形成的工作办法和经验,且 苏区时期党政军扩红的领导和骨干均参加了长征,在长征期 间这一特殊的征程中,扩红仍然在革命辐射影响相对不足、众基础相当薄弱的贵州,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对党 和红军实现伟大转折,夺取全国政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三、红军在遵义扩红成功的原因分析
(一)始终重视扩红宣传动员与反动员的斗争
长征开始后,红军一直重视扩红宣传。红军进入贵州后,一方面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动员,扩大红力量。强调红军 是工农众自己的军队,阐明红军的革命主张是“彻底没收 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为创造工农众自己的政权”;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严明红军纪律,“不拿众一点东西,借众的东西要送还,买卖按上市价”。另外,积极动员国 民党部队“拖过来当红军”,说明红军优待政策⑦加强对 国民党“追堵”军队的分化瓦解工作,进行宣传与反污名化 的斗争。
(二)黔北遵义地区有一定众基础和红底蕴
红军长征抵达遵义前,遵义已经建立了党的组织。贵州省党的组织和党的活动比较四川广西湖南等地较为薄弱,最 早的党组织是由四川省党组织和广西党组织分别在川黔边境 和黔桂边境建立的。四川省委川南地区先后在贵州建立了中 共赤(水)合(江)特支、中共赤水兵工厂支部、中共赤(水)合(江)特区委和中共赤水特支,中共赤合特支成立后,赤 水县的革命活动在党组织领导下蓬勃发展起来。从此遵义正 式有了党的组织并与四川党组织密切联系,在川黔边开展革 命活动,成为遵义红基因的发端,为遵义党的组织和红 力量壮大发展奠定了组织基础,也为扩红打下了众基础。贵州地区早期的地下活动,为遵义会议成功召开和遵义扩红 的成功开展奠定了众基础,形成了遵义的红底蕴。
(三)遵义会议推动遵义扩红最终实现伟大转折
遵义会议对1933年党和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得 失成败进行了检讨,会议决定方向以后,执行则显得非常急迫,而扩红的工作直接关系到整个局势是否能够按计划推进。此 时中央红军面临生死攸关的转折时期,这期间红军“十二天 中确有四五千人加入”,战士们容光焕发地继续行军,精神 面貌改变了,战士们个个斗志昂扬。®遵义会议后,在扩红取
japanese movement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军委对红军进行整编。通过缩编精减 机构、甩掉大量沉重的机器、设备等辎重以后,大量减少了 运输人员,干部层层下放,充实到战斗连队,将扩红与整编 部队相结合,提高部队战斗力,并且向基层传达遵义会议精神,广泛开展动员和宣传,凝聚意志,扩充实力实现转折。
遵义扩红是遵义会议召开前后进行的革命活动,在遵义 会议精神的推动下,最终实现伟大转折。此后,中央红军顺 利取得遵义战役大捷,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奇袭昆明、强 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成功北上会师,逐 步在陕北建立新的根据地,进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夺取 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综上所述,党和红军在遵义的扩红,上承自苏区扩红运动,不仅及时补充兵员,改编部队,提升了红军战斗力,遵义会 议后开启了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征程;遵义扩红同时也是党 和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民族统战政策实 践最好的体现,是党的理论方针最好的宣传。中国革命战争 的胜利,离不开遵义会议战略转折,更离不开遵义会议召开 前后遵义地区扩红的成功,扩红所动员广大人民众参加红 军,为长征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党和红军更是通过广 泛而深入地扩红,推动遵义红基因的形成和繁衍,也为遵 义打下鲜明的红烙印。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遵义的扩红 壮举,践行了遵义会议精神,也将成为新时代遵义传承红革命传统的良好发端,是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
激励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竭力奋进。
[注释】
① 主编.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红星.湘 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389页,
② 主编.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红星.湘 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429页.
③ 董有刚主编,四川省文化厅等编.川滇黔边红武装文 化史料选编.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第77-86页.
③ 主编.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红星.湘 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409页.
④ 军事文集(第一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34-335页.
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年谱修订本(一八九三
dw15-1000----■九四九)(上卷)[M].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8月,第
442 页 .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⑥ 主编.红藏:进步期刊总汇(1915—1949)红星.湘 潭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392页.
⑦ 贵州省档案馆.红军在贵州史料汇编(上).贵州人民出 版社,2016年1月,第718页.
⑧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文集(第1卷)[M].中央 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第8页.■
(上接33页)
新时期党干关系的认识,增强了密切联系众的自觉性。
(三)利用传统和新兴大众媒体及文艺精品多种宣传手段 新时代弘扬沂蒙精神,不仅要运用传统媒体,如书籍、
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还要运用手机、互联网、抖音、
快手、、微博等新兴媒体广泛传播,更要注重让人民 众走上讲台,把话筒交给众,让沂蒙人民讲述自己的故事,
自己的亲历、亲闻、亲为的平凡小事,用简单朴素接地气的 语言让更多人感受沂蒙精神的魅力。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和 精神在人们心里播下种子,就能生根开花结果,就能转化为 崇德向善的实际行动。临沂在这方面己经有了较好的经验,
临沂宣传系统“七讲七进”活动,推动沂蒙精神进企业、进 农村、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基地、进网站,临沂开 展了 “沂蒙精神百校行”,深入全国一百多所高校宣讲;奔 赴嘉兴南湖,“沂蒙精神图片展”累计接待十多万人次;上 线运行沂蒙精神网上全景党性教育平台,让移动用户身临其 境……随着一系列传播载体、方式的创新,今天的沂蒙精神,
闪耀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正从“线下”走到“线上”,从齐 鲁走向全国,一步步走入世道人心。
(四)注重党建的引领作用
把沂蒙精神的弘扬融入党的建设当中,融入党员干部的 教育中,把学习弘扬沂蒙精神当作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
党建又给沂蒙精神的弘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在党员干部培训中,沂蒙精神教育是重要的课程内容,让沂蒙精神进课堂
进教材进头脑。党员干部在弘扬先进思想道德上作出表率、
见诸行动,就是重要的导向和最有说服力的教育。习近平视
察临沂时特别指出:“要继续弘扬沂蒙精神,把中国特社
会主义事业建设好,把老区人民的生活搞的更红火、更幸福。”
这也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办好
事关民生的事。要引导党员干部多想想当年为什么那么多沂
蒙红嫂乳汁救伤员、抚养革命后代、送儿送郎入伍、抢架火
线桥?那是因为各级党员、干部、人民军队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今天,各级党员干部更应该坚
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道德高地,坚决反对“四风”,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
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忠心拥护、用于自我
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参考文献】
[1] 孙诚秀.新形势下弘扬沂蒙精神的路径探讨[J].临沂大 学学报,2015(03):24-26.
[2] 孟庆银.沂蒙精神形成过程中的政党因素考察一一基 于政党认同的视角[J].党史博采(下),2019(07):21-22+42. ■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4:0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7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红军   扩红   遵义   革命   精神   宣传   群众   建立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