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解放战争
【踏雪寻梅】
1.了解国共内战是美苏全球争霸战略和冷战政策的产物。石墨烯膜
2.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美国冷战政策在亚洲失败的表现。
【按图索骥】
一、“缓兵之计”——重庆谈判
1.背景
(1)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 、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2)为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等赴重庆谈判。
2.成果: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 论文写作
,保证人民权利等。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3.结果: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是很快被国民党撕毁,全面内战爆发。
二、解放战争的爆发与转折:
1.第一阶段:战略防御(1946.6——1947.6)
(1)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 。
(2)结果:人民解放军以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以及对陕北和 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误区警示] 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又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是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而斗争的焦点在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问题。 2第二阶段:战略反攻(1947.6——1948.9)
1947年6月,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 。
3.第三阶段:战略决战(1948.9——1949.1)
1948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年秋,中共中央连续发动 、 、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1.和平的烟幕——北平谈判
(1)背景
①战场上的大溃败,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②为迅速结束战争,减少人民痛苦,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和平谈判的条件。
(2)结果:1949年4月,国共两党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
绝签字,和谈破裂。
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4月23日,解放军占领 ,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 取得基本胜利。
[诗歌欣赏]《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1)结束了中国近百年来屈辱的历史,迎来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2)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胜利,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
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的胜利。
[误区警示]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表明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但不能表明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范围内的胜利,也不能说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结束。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结束。
[知识链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课堂小结
【真知灼见】
材料 抗日战争的胜利,反而成为中国内战的开端。中日战争期间不断在华北日本占领区发展游击队的中共军队,战后迅速扩张至东北。而二次大战结束前立即占领满洲国的苏联,一方面拒绝撤军,另方面则扶持中共军队接替对东北的占领。直至民国三十五年苏军始从东北撤离,蒋中正亦派遣了最精锐的国军部队前去接收东北,内战遂于此时爆发。美国曾派遣马歇尔将军来华调停国共冲突,然国共双方皆缺乏停火诚意。国民政府本应利用战后复原的机会,努力经营已残破不堪的民生经济,然而大小官员以胜利者姿态回到东部,贪腐横行,接收一时被认为“劫收”。内战使得修养生息的期望顿成泡影,高额军事开支迫使国民政府采取错误的金融政策,随后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怨造成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效能愈益低落。然而致命的打击仍来自战场的失败。……民国三十八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于北京成立。
——摘自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第189到191页
(1)分析台湾历史教科书在“国共内战”的表述着力点的差异。
提示 从政治角度分析内战的起因及曾经执政党的失误。
(2)如果让你来编这段教科书,你将怎样处理?
提示 从多个渠道(如:大陆方面、台湾方面、美国方面等)获取相关史料,互相印证、去伪存真,客观公正的还原这段历史。
巧思妙记“解放战争的爆发”
蒋介石,打内战,假装和平要谈判;
,大仁义,为国为民赴重庆。
十月十日把字签,《双十协定》史册传。
美国出钱又出,支持老蒋打内战。
主席谋略看得远,运动战略把敌歼。
陕北山东齐努力,重点进攻被粉碎。
材料一 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双雄会”,记录的是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1)指出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提示 事件:国共重庆谈判。成果:签订《双十协定》,确立了和平民主建国的方针。
材料二 (抗日)战争结束后不久举行之政治商谈之目的固在于和平,即动员戡乱之目的亦在于和平。但是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产党。……政府……愿与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方法。反之,如果共产党始终坚持武装叛乱到底,并无和平诚意,则政府……自不能不与共党周旋到底,别无他途。
——蒋介石1949年元旦《新年文告》
(2)蒋介石提出的“和议”的目的是什么?“和议”是否真诚?并从材料中出证据加以说明。
提示 目的:获得喘息时间;保存反动力量,维护反动统治,以待反扑。“和议”是虚伪的。证据:一是坚持反共立场,诬蔑共产党搞“武装叛乱”;二是推卸内战责任,叫嚷着准备与共产党周旋到底。
巧思妙记
⊙中共中央所在地的迁移情况
【高瞻远瞩】
主题一 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1.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会改变。
2.中共代表全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要实现民主革命的目标,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3.抗战胜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切斗争必须服从这个主要矛盾的变化。
4.国共双方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
5.虽有和平谈判,但国民党方面是“假和平、真内战”;共产党方面抱着和谈诚意,同时也没有放松战争的准备。
6.二战后的国际大环境。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支持蒋介石政府发动内战。
主题二 重庆谈判与北平谈判的异同点
1.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蒋介石内战的准备工作尚未完成;后者是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
(2)目的不同:前者是国民党借和谈积极准备军事部署,为发动内战赢得时间,将发动战争的责任转嫁给共产党;后者是国民党在军事上败局已定的情况下,主动求和,企图通过缓兵之计达到日后卷土重来或“划江而治”的目的。
(3)结果不同:前者最终达成《双十协定》,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后者是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国内和平协定》上签字。
2.相同点
(1)形式:都是国民党主动提出和谈。
(2)国民党策略:都是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反革命两方面策略。
(3)中共策略:都采取了和谈与革命的两方面策略,既表达了和平诚意,赢得政治上的主动权,又打垮了国民党的军事力量。
(4)最终结果都是被国民政府破坏。
主题三 国共两党关系的演变及其决定因素
(1)两党关系演变
①合作→对抗→再合作
②再合作→再对抗
(2)影响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中国共产党代表工农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当阶级矛盾上升时,两党合作关系就有可能破裂,走向对抗。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插手,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学以致用】
1.(2015·辽宁五校联考)邓贤在《决定中国命运的700天》一书中这样描述:“(强渡黄泛区以后)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淮河岸边。渡口没有船,也没有桥,河水又深又急难以徒涉,尾随的追兵已经赶来,后卫阻击战全面爆发。情急之下,司令员亲自夜探淮河,经过寻访竟然到一处当地人过河的浅滩,为大军开辟了一条生路。”材料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
A.赢得了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反侵略斗争的胜利
B.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
C.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金基德时间
2.(2015行动研究法·湖北孝感统考)1945年8月和1949年4月,国共两党分别在重庆和北平举行了和谈。其共同之处是( )
A.国民党实行“假和平、真内战”策略
B.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发挥了作用
C.共产党在军事方面作了较大让步
D.两党达成的协定完全没有实施
3.图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 B.③②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②④①
4.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A.国民党“一大”召开 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 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5.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采取的国家形式,只能是第三种形式…… 这是一定历史时期的形式,因而是过渡的形式。”这里所说的国家形式是( )
A.民主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资本主义国家 D.社会主义国家
6.1948年zgbc6月,华侨领袖冯裕芳等人发表的声明中说:“一年以前,都市里许多不关心政治的上层人物,表示并不反对国民党打共产党,但希望早一点打完共产党,快点给他们和平。现在呢,他们改变了,他们希望共产党早点打完国民党,快点给他们和平。”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上层人物”
A.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失望 B.受到《国内和平协定》的影响
C.对政治局势缺乏正确判断 D.看到国民党军队主力已被消灭
7.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全党工作重心的转变,这意味着
A.农村土地革命的胜利完成 B.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阶段基本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