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及建构途径(1931 - 1934)恩丹西酮
黑榆
甲亢平片作者:杨帆 熊坤敏
来源:《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共青团是党领导的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红中华》对于党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发动众参加革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政策、文件、法令、新闻、消息等形式出现在众面前的语言集合,就是党的革命话语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运用、创造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丰富革命话语。在实践运用之中,党的革命话语表现出阶级性、革命性、战斗性、科学性等特点。这些内容和特点的背后,是《红中华》建构党的革命话语的艰辛过程。通过话语主体完成的话语生成、传播、引导、互动等环节,最终建构出符合党的革命需求、能够对党的革命战略提供支撑的革命话语体系。
乙二醇单丁醚
[关键词]红中华;革命话语;内容建构
[中图分类号]D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599(2018)04-0061-08
[收稿日期]2018-03-25
[作者简介]杨帆(1980—),男,江西南昌人,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研究中心副教授,同济大学马克思
永田晴康
主义学院、江西红文化研究与传承应用协同创新中心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红文化资源。熊坤敏(1976—),男,江西丰城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培训部学院工作二处副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中共党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体系的建构及应用”(立项批准号:16XDJ02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能够运用、创造自己的话语体系,不断丰富革命话语。《红中华》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创办的第1份中央机关报,运用具有鲜明特和丰富内容的革命话语,如“革命”“阶级”“斗争”“苏维埃政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列宁小学”等等,树立了革命的立体图景及符号意义,将原本晦涩、带有不可知性的、强烈的苏俄式特点的革命话语引入众的日常生活,把党的意识形态内化为众的革命符号与心理记忆,“引导工农众对于自己的政权,尽了批评,监督,拥护的责任,还要能热烈的参加苏维埃政权的工作”[1],从而在革命话语的建构之中实现了政治宣传与动员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