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章⼈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课时
●教学⽬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把握“拒检运动”与“第三条道路”报刊出现等问题。从中感受到新闻界为争取新闻⾃由⽽作出的努⼒。 ●基本要求:
1、了解新闻事业中⼼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争
2、把握“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由的⽃争机会
3、了解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4、了解⼈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5、了解新华社作⽤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
本次课的重点问题是“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由的⽃争,以及“第三条道路”的报刊。
●授课内容:
⼀、国统区国民党新闻统制的重建与新闻界的抗争张闾实
1、新闻事业中⼼的东迁与争夺新闻阵地的⽃争
1945年9⽉10⽇,南京《中央⽇报》复刊;上海和其他地区国民党党营报刊的复刊或新办;国民党报团组织的出现;1946年4⽉,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将其总社迁回南京;1946年5⽉5⽇,国民党中央⼴播电台迁回南京。 1945年8⽉16⽇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领导创办的报刊《新⽣活报》;1946年6⽉3⽇《众》迁上海出版;“中联⼴播电台”--党在国统区唯⼀的⼀家⼴播电台;进步⼈⼠和民主党派报刊的创刊和复刊;资产阶级民营商业性报刊的发展。
2、“拒检运动”与新闻界争取新闻⾃由的⽃争
1945年8⽉7⽇,黄炎培《延安归来》;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中国共产党⽀持国统区出版界这场⽃争;9⽉后,运动扩展到新闻界;玩弄“和谈”阴谋的国民党当局陷⼊被动;国统区进步新闻⽂化界提出新的⽃争⽬标;国民党没有放弃新闻统制政策。
⽺枣⽣平;1945年8⽉28⽇,重庆谈判期间《中央⽇报》宣传⽅针的调整;
《新华⽇报》同《中央⽇报》、《和平⽇报》、《⼤公报》的论战。
3、新闻统制在内战中强化与民营新闻事业的衰落
国民党对新闻界实施全⾯统制政策;对⼴播等事业有关法规的⽇趋完备;国民党摧残《新华⽇报》、《众》;报业中⼼上海遭国民党当局破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刊转⼊“地下”秘密出版发⾏;“⽂萃三烈⼠”;第⼆条战线的形成和相关报刊。
“第三条道路”所谓“第三条道路”就是既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反对共产党的⼈民政权,强调在中国建⽴⼀种类似于美国的民主政治。有⼈认为其实质是代表资产阶级和上层⼩资产阶级利益的道路;国共两党对“第三条道路”的态度。
我生活在幸福之中《观察》与储安平
⼆、解放区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新闻⼯作中两条战线的⽃争
1、⼈民新闻事业的发展与收缩
华北:原在⾩平出版的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机关报《晋察冀⽇报》,于1945年9⽉12⽇迁⾄张家⼝市出版,⾸改为对开四版,成为解放区第⼀份在城市出版的⼤型⽇报。
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民⽇报》,于1946年5⽉15⽇在邯郸市创刊,⽇出对开四版;在⼭西兴县出版的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机关报《抗战⽇报》于1946年1⽉改版为《晋绥⽇报》,发⾏地区较前⼤为扩展;⼭东:《烟台⽇报》、《新威⽇报》;
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华中版),于1945年12⽉9⽇在淮阴地区的清江市创刊;1946年12⽉26⽇停刊;1947年3⽉27⽇,延安《解放⽇报》终刊。
黑箱方法1945年12⽉9⽇中共中央华中局机关报《新华⽇报》(华中版)创刊。第三种温暖
1946年5⽉15⽇中共晋冀鲁豫边区中央局机关报《⼈民⽇报》在邯郸市创
刊。
中共吉林省委机关报《吉林⽇报》于1945年10⽉10⽇在吉林市创刊;
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报》于11⽉1⽇在沈阳创刊,⾃1946年5⽉28⽇起在哈尔滨市出版。
1945年8⽉中旬,延安新华⼴播电台恢复⼯作并试验播⾳;9⽉11⽇,延安新华⼴播电台正式开播;呼号XNCR;“陕北新华⼴播电台”;1945年8⽉20⽇,哈尔滨⼴播电台开播;1946年下半年转移到佳⽊斯,并于9⽉13⽇起改组为东北新华⼴播电台,由中共中央东北局领导;1945年8⽉24⽇,张家⼝新华⼴播电台开始播⾳,1946年10⽉转移到⾩平⼭区,并改组为晋察冀新华⼴播电台,于1947年元旦开播。
2、新华社作⽤的加强与军事宣传报道的发展
1946年4⽉,新华社在国内已建成总分社9个、分社40多个;“全党办通讯社”;业务上提出了提⾼报道⽔平、改进新闻写作、加进业务学习等任务与要求;1947年3⽉14⽇,新华社与解放⽇报社⼤部⼈员撤离延安;“四⼤队”及其主要⼯作任务;新华社临时总社;新华总社。1948年3⽉,新华总社分批离开太⾏向平⼭转移;组织机构调整充实;陕北新华⼴播电台1948年5⽉23⽇起在平⼭播⾳;1948年6⽉15⽇,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民⽇报》在平⼭创刊;实际上发挥党的全国性机关报作⽤。
1948年6⽉15⽇,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民⽇报》在平⼭创刊,由原《晋察冀⽇报》和晋冀鲁豫《⼈民⽇报》合并改组⽽成。
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宣传报道:《解放⽇报》加强了形势与任务的宣传;新华社的军事报道⽹;⽑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消息、评论,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别了,司徒雷登》等;新华社和新华⼴播
电台⽡解敌军和争取蒋军家属的宣传报道;《对国民党军⼴播节⽬》。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
1、简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2、简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的背景,结局如何。
3、《新华⽇报》与《⼤公报》如何进⾏论战的?
●试题考核⽅式
简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简述“第三条道路”的报刊出现的背景,结局如何。其他知识点以选择题为主。
●参考资料:复旦⼤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主编《中国新闻史⽂集》
★第三、四课时
●教学⽬的: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了解我国新闻事业发⽣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了解《晋绥⽇报》在反“客⾥空”运动中开展批评⾃我批评运动的意义,坚持新闻的
●基本要求:
1、重点把握反“客⾥空”运动
2、重点把握⽑泽东《对晋绥⽇报编辑⼈员的讲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3、了解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本次课的重点及难点:
本次课的重点问题是反“客⾥空”运动,⽑泽东《对晋绥⽇报编辑⼈员的讲话》,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授课内容:
⼀、反“客⾥空”运动与新闻⼯作中两条战线的⽃争
⼟地改⾰的宣传报道:以满腔的热情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改路线、⽅针与政策;⼤量刊登揭发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罪恶的报道与材料,积极反映农民的呼声,为农民伸张正义;
⼟地运动初期右倾错误;1947年6⽉起,《晋绥⽇报》发起了反“客⾥空”运动。
反“客⾥空”运动意义:⼀是发扬了批评与⾃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时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是克服了⼟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作者的⽴场与作风,提⾼了新闻⼯作者的政治素质。2015诺贝尔物理学奖
1948年4⽉2⽇,⽑泽东发表了《对晋绥⽇报编辑⼈员的谈话》:对包括《晋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作中经历的“左”、“右”两条战线的⽃争作了全⾯总结;精辟地阐述了⽆产阶级党报理论的⼏个基本问题:关于⽆产阶级党报的作⽤与任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针;关于⽆产阶级党报的风格;关于党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
⼆、中国新闻事业的划时代巨变
1、⼈民新闻事业的再发展与⾛向全⾯胜利
《新⽯门⽇报》——《⽯家庄⽇报》
《内蒙古⽇报》《吉林⽇报》《新民主报》《东北⽇报》
城市新闻⼯作的⽅针、政策的提出:城市新闻宣传⼯作“左”的倾向;《⽯家庄⽇报》;1948年下半年起,有关城市新闻⼯作⽅针的指⽰与决定的发出;1949年3⽉5⽇⾄13⽇,中共七届⼆中全会;加强新闻纪律,改变⼯作作风;加强新闻⼯作者的政治与业务修养。
1948年10⽉2⽇,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深刻阐述了新闻⼯作的作⽤与任务;提出了党和⼈民的新闻⼯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马列主义的修养;政策路线的知识;正确的基本态度;独⽴地做相当艰苦的⼯作。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构提出了改进与加强新闻报道问题:强调新闻报道要有全局观点;强调努⼒扩⼤报道范围;城市⼯⼈运动和经济建设;要求新闻报道必须准确、迅速、简练。1948年11⽉8⽇,中共中央颁布《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清理、接管旧有新闻事业;对于外国⼈在华新闻事业:帝国主义国家、外国私商进⾏清理;对于旧有新闻事业的⼯作⼈员区别对待、妥善处理。
1949年2⽉1⽇,华北《⼈民⽇报》北平版内部试刊,8⽉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1949年3⽉25⽇,新华通讯社迁⼊北平;6⽉24⽇,新任社委会成⽴;1949年6⽉25⽇成⽴中央⼴播事业管理处;9⽉27⽇成⽴北京新华⼴播电台;1949年7⽉13⽇,中华全国新闻⼯作者协会筹备会在北平成⽴
2、国民党新闻事业的全⾯崩溃
1948年,国民党系统的新闻事业发展到了顶点:国民党党政军系统主办的报纸遍布全国;
新闻通讯事业在这⼀时期进⼊⿍盛时期。
惯⽤的宣传⼿法:颠倒是⾮,混淆⿊⽩;歪曲事实,造谣中伤。
国民党“中央”字头的新闻机构陆续前往台湾:“中央⽇报社”、“中央通讯社”、“中央⼴播电台”
北平《华北⽇报》—中共中央机关报《⼈民⽇报》
南京《中央⽇报》—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报》
●作业布置及思考问题
1、简述反“客⾥空”运动。
2、简述解放战争期间⽑泽东、刘少奇对新闻界有何重要讲话?其要点是什么?
●试题考核⽅式
简述反“客⾥空”运动,简述解放战争期间⽑泽东、刘少奇对新闻界有何重要讲话?其要点是什么?其他知识点以选择题为主。
●参考资料:复旦⼤学新闻系新闻史教研室主编《中国新闻史⽂集》
cd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