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敏:运用历史细节激发智慧火花

阅读: 评论:0

              运用历史细节激发智慧火花
——以《西安事变》一课为例
内容摘要:在教学中的运用历史细节可以丰富课堂,培养学生智慧,提高历史课堂的质量。本文以《西安事变》一课中历史细节的运用为例,探索历史细节在教学中的使用。上海公安局长张学兵
关键词:历史细节,学生智慧,西安事变
精彩的历史课堂离不开历史细节的支撑,但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囿于篇幅,文本内容精心提炼,史实陈述过于抽象、理性,历史人物形象干瘪。若要学生从课堂感受到历史的魅力,就要求教师捕捉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细节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生动再现。随着新课改的推行,教师逐渐意识到“课堂教学要有‘核心’,要结合历史教育目的、历史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提炼出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因此,在历史细节的选取上,必须围绕一堂课的“灵魂”或“主题”,服务于选择的作为核心目标的某些维度。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恰当的历史细节无疑可以充当火引,将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有趣、化难为易,将
历史学科充满人文情怀、智慧与感情的一面点燃。本文以《西安事变》为例,尝试运用媒体报道的细节诱思释疑,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
西安事变的过程峰回路转,由箭拔弩张到化干戈为玉帛,多方力量的博弈扣人心弦,其中国民党在事件发生时的强烈反应与最终的和平解决形成鲜明对比。教师提供三则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人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
材料一:“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
            ——《中央日报》19361217日《讨逆——我们的十字军!》
材料二:夫以张氏变乱所为,毁法蔑纪,几令国家遭受不可挽回之损失,幸而悔悟甚早,送还统帅,随行待罪,时论对之,始转缓和,军法裁判,以从末减。
                        ——《大公报》193715日社评
材料三:这次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它的行动,它的纲领都有积极意义,就是在它自卫的出发点上也是革命的……他同我们的友好是公开的,(事变)把我们从牢狱的情况下解放了出来,因此西安事变是革命的,是历史事业,是应该拥护的。
    ——1936121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报告
学生比较三则材料可知:《中央日报》痛骂张学良,《大公报》评价是“变乱所为,毁法蔑纪”,应该“送还统帅”、“军法裁判”,则认为西安事变是“有革命意义的,是抗日反卖国贼的”、“有积极意义”、“是革命的”。 其中,作为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的《中央日报》,采用“西安的贼首张学良,他是绑匪,他是草寇,祖宗是马贼,子孙还是马贼……”这样谩骂、人身攻击的语句,“绑匪”、“草寇”、“马贼”等字眼十分生猛,态度跃然纸上,非常特。
教材对西安事变及张学良均是正面评价,学生想不到当时的评价却是如此差异,认知上受到巨大的冲击。《中央日报》文章这一细节,颠覆学生认识,让学生产生疑问,这正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火引,“因为疑点是每个学生或每堂历史课无法避免的,疑最容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有疑才能不断拓宽思路。同时,历史细节还可以巧妙地设‘障’立‘疑’,创设思维空间,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历史知识,解决心中的疑点。”
    西安事变多方力量参与,教材说“对待西安事变的问题上,意见不一”,本课把“认识西安事变的解决是多方力量努力的结果,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难点,所选
择的历史细节作为课堂的拓展,也就要服从主题思想的表达。为达成目标,教师提供四份代表不同力量的报纸报道:
   
  1 《中央日报》报道          2 《大公报》报道
   
  3 《西北文化日报》报道      4 《解放日报》报道
借助报纸影像,让学生思考:如果生活在1936年,阅读其中某一份报纸,对西安事变会有怎样的看法?同时,引述“报纸,这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说法,简述四份报纸的办报背景:
《中央日报》中国国民党的机关报,报社位于南京
《大公报》1902年创刊于天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西北文化日报1931年创刊于西安,为西安绥靖公署的机关报。
《解放日报》西北抗日联军的机关报。西安事变的当天,东北军派人接管。
学生发现:《中央日报》和《大公报》态度好像一致,都认为西安事变是“叛变”,对张学良要“严办”;《西北文化日报》和《解放日报》跟它们不一样:《西北文化日报》说是“兵谏”,是为了“争取中华民族生存”才进行的兵谏;《解放日报》也说是“兵谏”,但跟《大公报》不同,认为蒋委员长不是“被留”,而是“硼砂溶液被保护”。
wb193
借助报纸报道,设置情境,降低难度,通过不断追问,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为什么媒体报道会不一样?不同力量控制下的报纸为什么会观点不同?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现在媒体的信息?学生通过思考逐渐意识到媒体都有各自的政治取向和媒体态度,我们要注意辨别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信息,才能对事物有客观的认识。此处细节设计利用历史这面镜子认识社会,关注现今的媒体报道,培养对媒体舆论的辨别能力,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小见大,将教学难点化抽象为形象,由形象再向抽象过渡,从而使教学得到升华和深化。在今天这个海量信息的世界里,获取信息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辨别信息的能力才是最主要的。
苯丙酮酸尿症    “我们的历史课堂要让学生能够得到一种现实的启示,既能够把他们自己穿越到历史情境中去‘以古鉴今’,也能够回到现实中‘彰往察来’。”这些细节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有助于学生通过史料多角度观察、思考历史,培养发散思维。
独立空间初中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性质中强调人文性和综合性,要求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历史,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在教学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历史细节可以让历史更客观与真实,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发挥历史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西安事变》一课因历史细节而细腻生动,历史课堂也需要敏锐地捕捉更多典型、生动的细节信息,深入挖掘,才能激发学生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质量。
【作者简介】钟小敏,男,1983年生,广东揭阳人,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教于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主要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本文发布于:2023-06-28 03:22: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xueshu/13960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历史   学生   细节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