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属性
∙临汾十中【制定机关】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公布日期】2021.08.13
∙【字 号】漳政办〔2021〕36号
∙【施行日期】2021.08.1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卫生应急
正文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漳州市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
漳政办〔2021〕36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漳州、常山、古雷开发区管委会,漳州台商投资区、漳州高新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
《漳州市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8月13日
曹韵贞教授
漳州市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起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行动计划的通知》(闽政办〔2021〕11号)精神,全面提升我市应对重大疫情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件能力,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制订本行动计划。 一、目标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总结并固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做法,坚持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突出预防为主,提升应急能力、完善措施保障,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公共卫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2年,基本建成体系完整、职能明确、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
江西殡葬改革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
1.提高风险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海关、交通、市场监管、教育等部门的协同监测和信息共享,构建覆盖口岸、客运场站、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学校等重点公共场所和医疗机构门诊、药店等重点部位的监测哨点布局,进一步健全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及信息直报系统。改进和完善不明原因疾病、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强化急性呼吸道和肠道感染病例、自然疫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等疾病“症候”哨点监测。各级疾控机构要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做好风险监测预警工作。各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包括传染科在内的多学科专家会诊机制,及时处置不明原因发热、疑似传染病等患者。〔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管委会,市卫健委、商务局(口岸办)、教育局,漳州海事局,市委网信办,市市场监管局、交通运输局,漳州海关、东山海关、古雷海关、漳州车务段分工负责,2021年12月前完成。以下各项任务均需各县(区)人民政府、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提升口岸公共卫生能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完善口岸公共卫生核心能力建设,确保全系统脱敏疗法案例
市所有对外开放口岸达到公共卫生核心能力标准并通过考核。提升口岸传染病防控等常规能力水平,强化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构建由属地政府牵头,海关、口岸、卫健、生态环境等相关部门参与的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并纳入所在地应急管理体系。〔市商务局(口岸办),漳州海关、东山海关、古雷海关,市卫健委、生态环境局分工负责,2021年12月前完成〕
3.提升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依托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与指挥决策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健全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实现对全市卫生应急资源的快速调度和卫生应急处置的高效指挥。修订完善《漳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漳州市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预案》等预案,加强卫生应急综合培训和演练。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强市、县级各类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和保障制度建设,确保每个县(区)至少建设1支不少于20人的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和1支不少于10人的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队伍,提升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水平。加强突发化学中毒、核和辐射事故事件卫生应急救援能力建设,依托市疾控中心和市医院建设市级突发化学中毒事件应急救援基地,将古雷开发区作为能力建设重点区;依托市疾控中心和市医院建设重点市突发核和辐射事故卫生应急救援基地,将核电站所在地云霄县作为能力建设重点县。依托市医院龙文分院和
正兴医院现有直升机起降点,继续强化航空紧急医学救援建设。(市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分工负责,2022年12月前完成)
褚世新 (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
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推进全市疾控机构基础设施、设备配置建设。提升市疾控中心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能力,强化专业技术指导服务职能。加快芗城区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强化5个开发区(投资区、高新区)疾控机构补短板建设,进一步健全全市疾控体系。(市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分工负责,2021年12月前完成)
5.加强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能力。组织实施市疾控中心生物安全二级(P2)负压实验室建设项目,同时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全市疾控机构生物安全二级(P2)实验室网络。市、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基本检测项目分别不少于500项和200项。推进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队伍建设,每个县(区)建立不少于30人的专业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其中常住人口在50万以上的,其流调队伍人数不少于50人)。依托市疾控中心建立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训平台,完善统一协调的人员调配和指挥机制。(市卫健委、发改
委、财政局、科技局分工负责,2021年12月前完成)
6.建立健全医防协作机制。建立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能力。强化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职责,二级以上综合性医疗机构要设置独立的公共卫生科,指定相关专业人员负责承担有关公共卫生职能;建立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情况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医疗机构年度绩效考核和院长年薪制考核内容。市、县两级疾控机构要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密切配合,实现信息共享。县级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建立紧密型的联动工作机制,带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水平。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交叉培训计划,培养医防融合复合人才。(市卫健委、人社局、教育局、科技局、发改委分工负责,2022年6月前完成)
(三)加强医疗救治能力建设
7.规范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建设。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方式,进一步规范设置全市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优化服务流程,配齐配全设施设备,实现发热门诊患者全封闭就诊服务。2021年底前,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设置发热(哨点)诊室和留观室;2022年底
前,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业务用房优化发热(哨点)诊室设置。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发热门诊诊疗中的作用,实施若干发热门诊常见疾病的中医药方案和临床路径。(市卫健委、发改委、财政局分工负责,2022年12月前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