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可划分为高能量的游离辐射和较低能量的游离辐射。高能量的游离辐射(通称放射线)如X射线、α(阿尔法)射线、β(贝塔射线)、γ(伽马)射线等,此即所谓放射线。较低能量的游离辐射(通称电磁波)如微波炉、移动电话、电台、变电所、显像管等发出的电磁波。游离辐射大时可致人或生物产生病变或死亡。
较低能量的游离辐射,即为电磁辐射,按震动频率的不同可分为微波、超高频波、调频波、低频波、极低频波等。已有研究表明,它们已经成为现代人类病变的最新威胁。 电磁辐射既包括手机、计算机、电视机、微波炉等使用时产生的电磁辐射,也包括电视台、变电站、电磁波发射塔等运行时产生的高强度电磁波。这些电磁辐射充斥空间,无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多种物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辐射剂量的环境中,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手机、电脑和家用电器的低频电磁辐射对人体有伤害,伤害作用因人不同而有所差异,妇
女、少年儿童、老年体弱者为敏感人,特别对胎儿损害更大;受害程度与接受辐射的积累剂量有关。低频电磁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循环系统功能和生命发育功能等产生影响。
如何有效预防减轻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伤害
作者:屠少萌 文章来源:人民法院报 点击数: 1635 更新时间:2005-4-14
电磁污染之害
电磁辐射污染又称电子雾污染,高压线、变电站、电台、电视台、雷达站、电磁波发射塔和电子仪器、医疗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和微波炉、收音机、电视机以及手机等家用电器工作时,会产生各种不同频率的电磁波,这些电磁波充斥空间,无、无味、无形,可以穿透包括人体在内的任何物质,当电磁波辐射的强度超过人体或环境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就会对人体造成污染。一些受到较强或较久电磁波辐射的人,已经有了病态表现,主要反映在:(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表现为头痛,心悸,部分女性经期紊乱,心动过缓,心搏血量减少,窦性心律不齐,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乏力,免疫功能下降等;(2)对
神经系统的影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容易激动,失眠等;(3)对视觉系统的影响:表现为使眼球晶体混浊,严重时造成白内障,是不可逆的器质性损害,影响视力;(4)对生殖系统的影响:表现为性功能降低,男子精子质量降低,使孕妇发生自然流产和胎儿畸形等;(5)长期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使血液、淋巴液和细胞原生质发生改变,影响人体的循环系统、免疫、激素分泌、生殖和代谢功能,严重的还会加速人体的癌细胞增殖,诱发癌症以及糖尿病、遗传性疾病等病症,对儿童甚至还可能诱发白血病;(6)装有心脏起搏器的病人处于高电磁辐射的环境中,会影响心脏起搏器的正常使用。
说起电磁辐射的致害原理,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委员赵玉峰教授说道:“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一个同步振荡的过程,比如过去我给一百个学员讲课时让同学们向左转、向右转,如果我喊得速度慢同学们可能会很自如地配合我,如果我一秒钟以内喊很多次那么就会不同步了,就会互相撞击。冬天穿棉衣时间长了会脱掉就是因为引起机体分子的振荡然后产生热作用。国际上普遍认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主要作用就是致热作用和非致热作用。电磁辐射包括非电离辐射和电离辐射,电离辐射作用在机体分子里面可以把有机分子正负电荷给拉开,然后就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器质性病变。非电离辐射就是一般讲的无线电类的辐射,它的量子携带能量很小,不足以把分子正负电荷分开,在去掉外部
作用场或者在场强低的情况下还可以恢复到有机分子。”
有关研究表明,电磁波的致病效应随着磁场振动频率的增大而增大,频率超过10万赫兹以上,可对人体造成潜在威胁。在这种环境下工作生活过久,电磁波的干扰,使人体组织内分子原有的电场发生变化,给组成脑细胞的各种生物分子以一定程度的破坏。产生过多的过氧化物等有害代谢物,甚至使脑细胞的DNA密码排列错乱,制造出一些非生理性的神经递质。人体如果长期暴露在超过安全标准的辐射剂量下,人体细胞就会被大面积杀伤或杀死。
预防之道
关于电磁污染标准的学界争论还在继续,但我们还需在各种电磁辐射环境中工作与生活,作为这世界上平凡而弱小生命的一员,人们又该如何预防并减轻电磁辐射对自身的伤害呢?
1.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重视电磁辐射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危害,多了解有关电磁辐射的
常识,学会防范措施,加强安全防范。如:对配有应用手册的电器,应严格按指示规范操作,保持安全操作距离等。
2.不要把家用电器摆放得过于集中,或经常一起使用,以免使自己暴露在超剂量辐射的危害之中。特别是电视、电脑、冰箱等电器更不宜集中摆放在卧室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