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F3/34
1.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15-30份、黄 芪15-30份、麦冬12-25份、茯苓15-22份、山药10-18份、熟地8-16份、炙甘草6-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 成,太子参15份、黄芪15份、麦冬12份、茯苓15份、山药10份、熟地8份、炙甘草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 成,太子参30份、黄芪30份、麦冬25份、茯苓22份、山药18份、熟地16份、炙甘草12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特征在于: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 成,太子参25份、黄芪25份、麦冬18份、茯苓18份、山药15份、熟地12份、炙甘草9份。
5.根据权利要求1~4其中之一所述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特征在于,其制备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 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8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 袋2-4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袋泡茶,尤其涉及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袋泡茶横跨茶饮料、保健品、药茶三大黄金行业,既可品茗,又能保健,又可养生。 随着人们养生意 识的增强,在茶饮料市场迅速扩大之后,以茶为原料,传统中草药为主要 成分的保健茶已成为个大市场的新亮点。而中国食品监督局据统计2007年保健茶年销售额 为5000万,2008年袋泡茶年销售额为1亿,2009年袋泡茶年销售额为3亿,2010年袋泡茶年销 售额为已破10亿元,而比较早开始生产袋泡茶的生产厂家为湖北芝元堂生物医药科技有限 公司,袋泡茶已成为现阶段养生趋势,而现阶段销售公司有如联合利华的立顿系列占据主 要市场。
袋泡茶慢慢的也受到了全国大众的喜爱,市场上袋泡茶种类繁多,现很多药店,商 场,酒店,超市都已经有了袋泡茶,而现阶段很袋泡茶生产厂家把袋泡茶生产成为保健茶, 比如风湿骨痛的藏御骨泰茶,以灵芝为主要成分的又降压作用的神农灵芝降压茶,戒 烟的悦克戒烟茶等等,而现阶段比较成熟的生产袋泡茶的厂家湖北芝元堂生物医药科技有 限公司,也可提供保健茶加工,袋泡茶已是一个很大的发展趋势。
市场销售礼品装的袋泡茶只有上百个品种,远远不够现阶段市场的发展,袋泡茶 市场前景一片光明将会有一个大飞跃。但是在现有的市场上还没有一款具有组分简单、饮 用方便、无副作用,安全有效的参芪麦冬袋泡茶的销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组分简单、饮用方便、无副作用,安全有 效的参芪麦冬袋泡茶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 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15-30份、黄芪15-30份、麦冬12-25份、茯苓15-22份、山药 10-18份、熟地8-16份、炙甘草6-12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15 份、黄芪15份、麦冬12份、茯苓15份、山药10份、熟地8份、炙甘草6份。
进一步地, 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30 份、黄芪30份、麦冬25份、茯苓22份、山药18份、熟地16份、炙甘草12份。
进一步地, 所述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25 份、黄芪25份、麦冬18份、茯苓18份、山药15份、熟地12份、炙甘草9份。
进一步地,所述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 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8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 袋2-4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的制备方法简单方便,仅仅只是把原料破碎按 配比混匀,所制备的茶包甘甜清新,口感好。
本发明中太子参的加入:甘,微苦,微温。入肺、脾经。具有补益脾肺,益气生津作 用。治肺虚咳嗽,脾虚食少,心悸,怔忡,水肿,消渴,精神疲乏。
黄芪的加入:甘,温。归肺、脾经。具有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作用。用于 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麦冬的加入:甘、微苦,微寒。归心、肺、胃经。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作用。用于肺 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治肺燥干咳,吐血,咯 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
茯苓的加入: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作用。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 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山药的加入:山药具有滋养强壮,助消化,敛虚汗,止泻之功效,主治脾虚腹泻、肺 虚咳嗽、糖尿病消渴、小便短频、遗精、妇女带下及消化不良的慢性肠炎。山药最适宜与灵芝 搭配服用,具有防治糖尿病的作用,山药在食品业和加工业上大有发展前途。
熟地的加入:味甘、性温。归肝、肾经。具有补血滋润、益精填髓的作用。用于血虚萎 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崩不止、肝肾阴亏、潮热盗汗、遗精阳痿、不育不孕、月经不调、崩漏 下血、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目昏花、须发早白、消渴、便秘、肾虚喘促。
炙甘草的加入:现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 学 成分,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 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 代,可解附子毒。
本发明具有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搭配巧妙,组分合理,为低血压的人提供一种 补益脾肺,补气补血、滋阴润肺、健脾宁心的茶饮,本发明以升压茶为基础,用具有补气固 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的作用的黄芪代替大热的肉桂。并且精选纯天然植物中草药为原 料的药食同源饮品,其配方科学,经现代生物技术加工制成的产品,效果明显,适用性强,食 用过滤纸袋封装,使用方便,长期服用无副作用。并且本发明的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还具有 补益脾肺,补气补血、滋阴润肺、健脾宁心的作用,特别适用于面苍白、头晕、精神疲乏、惊 悸失眠的低血压患者饮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但实施例并不对本发明做任何 形式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15份、黄芪15份、麦冬12份、 茯苓15份、山药10份、熟地8份、炙甘草6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 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 袋2.5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2
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30份、黄芪30份、麦冬25份、 茯苓22份、山药18份、熟地16份、炙甘草12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 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8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 袋4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实施例3
一种参芪麦冬袋泡茶,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太子参25份、黄芪25份、麦冬18份、 茯苓18份、山药15份、熟地12份、炙甘草9份。
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原料称取:按组分配比称取各所需的原料;
S11、原料干燥:将所称得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烘炒机内,烘炒时间根据不同组分的湿 度控制在1-5分钟左右,烘炒至完全干透即可;
S12、原料破碎:将烘炒好的原料分类分批送入粉碎机,使用60目筛网进行粉碎;
S13、原料混合:将各种粉碎好的原料按配比进行合料、搅拌,搅拌必须均匀;
S14、原料灭菌:使用辐射杀菌对所有干燥好待打包的物料进行红外线灭菌装置灭菌;
S15、原料包装:将杀菌好的物料装入自动造包机器中,一次成型装入食品过滤包中,每 袋3克,检验、包装即得成品。
本文发布于:2023-04-01 11:36:0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511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