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属于环保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将浓水做零排处理,污水“零排放”指无限制地减少污染物和能源排放直至到零的活动。一是要控制生产过程中不得已产生的能源和资源排放,将其减少到零;二是将那些不得已排放出的能源、资源充分利用,最终消灭不可再生资源和能源的存在。
3.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0150894u的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高效节能型零排放处理装置,它属于污水深度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包括塔体,塔体顶部设有出风口,出风口内设有风机,塔体内自上至下依次设有喷淋管、第一填料层、第二填料层和收水池,喷淋管上均匀分布有若干喷头,喷淋管连接有进水管道,塔体的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本实用新型利用出风口处的风力带动塔体内的自下向上空气流动,空气在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内与从喷淋头喷出的高浓度的盐水充分接触,携带大量的水分从出风口排出,将高浓度的盐水中的水分和盐分分离,结构简单,维修方便,工艺流程精简,无需考虑结垢、腐蚀问题,设备规模大幅度减少,零排放成本大幅度降低,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4.由于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均位于塔体内部,因此收集填料层上的盐分时均较为不便,从而导致整体装置的实用性降低;同时由于仅将喷淋管一端贯通,因此导致在清洁整体装置时,需要将喷淋管与外部浓水存储装置分离,再与清水水源连通,整体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能够方便整体的清洁,提升装置的实用性。
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包括塔体,塔体内由上而下依次设有圆管、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塔体的顶部设有风扇,塔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圆管的两端穿过塔体并向外延伸,圆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阀和进料阀,进料阀一端的圆管与进料管对接用于进料,进水阀一端的圆管与进水管对接用于进水,圆管设有进料口,进料口设于进水阀和进料阀之间,第一填料层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塔体转动连接,第二填料层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塔体转动连接,第一转轴设有第一皮带轮,第二转轴设有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之间设有传动皮带。通过两端连通的圆管,一端能够连接进水阀,一端连接进料阀,在需要分离盐水中的水分与盐分时,仅打开进料阀和风扇即可。而在需要清理时打开进水阀关闭进料阀,并转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即可方便整体的清理,能够方便整体的清洁,提升装置的实用性。通过传动皮带的设置,实现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同步转动,使得翻转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更加方便。
8.进一步,塔体的底部设有收集箱,收集箱的底部设有出料管。通过收集箱和出料管能够对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上的固体物质进行收集,方便了塔体内部和填料层的清理,使得清理更加方便,清理效果更好。
9.进一步,出料管设有出料阀。出料阀能够控制出料管的开合,方便固体物质的收集和处理。
10.进一步,第一皮带轮设有槽轨。通过槽轨的设置,能够方便第一转轴与外部动力源的连接,实现一个动力源驱动两个转轴,降低装置整体功耗。
11.进一步,进料口设有若干喷头,喷头等距离设置。等距分布的喷头,能够方便进水的均匀喷洒,提高装置的水盐分离效果。
12.进一步,进风口设有百叶窗。百叶窗能够起到阻挡大颗粒物体进入塔体的效果,保证塔体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能够调节塔体的进风量。
1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4.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将圆管的两端分别与污水和清水连通,使得整体装置的清洁较为方便,提升了整体装置的便捷性。
15.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使其二者分别带动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转动,从而使得两个填料层上附着的物质便于收集,提升了整体装置的实用性。
16.3、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传动皮带将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连接成一体,从而减少了驱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转动的动力源,降低了整体装置的能耗,节约了能源。
附图说明
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塔体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塔体顶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的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塔体;2-圆管;3-第一填料层;4-第二填料层;5-风扇;6-进风口;7-进水阀;8-进料阀;9-第一转轴;10-第二转轴;11-收集箱;12-出料管;13-出料阀;14-第一皮带轮;15-第二皮带轮;16-传动皮带;17-槽轨;18-喷头;19-百叶窗。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至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包括塔体1,塔体1内由上而下依次设有圆管2、第一填料层3和第二填料层4,塔体1的顶部设有风扇5,塔体1的侧壁设有进风口6,圆管2的两端穿过塔体1并向外延伸,圆管2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阀7和进料阀8,进料阀8一端的圆管2与进料管对接用于进料,进水阀7一端的圆管2与进水管对接用于进水,圆管2设有进料口,进料口设于进水阀7和进料阀8之间,第一填料层3设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与塔体1转动连接,第二填料层4设有第二转轴10,第二转轴10与塔体1转动连接,第一转轴9设有第一皮带轮14,第二转轴10设有第二皮带轮15,第一皮带轮14和第二皮带轮15之间设有传动皮带16。
24.塔体1的底部设有收集箱11,收集箱11的底部设有出料管12。通过收集箱11和出料
管12能够对第一填料层3和第二填料层4上的固体物质进行收集,方便了塔体1内部和填料层的清理,使得清理更加方便,清理效果更好。
25.出料管12设有出料阀13。出料阀13能够控制出料管12的开合,方便固体物质的收集和处理。
26.第一皮带轮14设有槽轨17。通过槽轨17的设置,能够方便第一转轴9与外部动力源的连接,实现一个动力源驱动两个转轴,降低装置整体功耗。
27.进料口设有若干喷头18,喷头18等距离设置。等距分布的喷头18,能够方便进水的均匀喷洒,提高装置的水盐分离效果。
28.进风口6设有百叶窗19。百叶窗19能够起到阻挡大颗粒物体进入塔体1的效果,保证塔体1的正常运行,同时还能够调节塔体1的进风量。
29.工作原理:在该零直排处理装置使用时,将圆管2固定连接有进料阀8的一端与外部单元的污水储存装置连通,将圆管2固定连接有进水阀7的一端与外部单元的清水存储装置连通。使用时启动风扇5,使其将塔体1内部的空气抽离,塔体1内部形成负压,外界空气从进气口不断进入塔体1内部,此时关闭进水阀7和出料阀13,并打开进料阀8,使其外部单元的污水经圆管2和喷头18作用均匀喷洒在塔体1内部,外界的空气源源不断的进入塔体1内部,将污水中的水分吹散雾化从风扇5的上方排出,污水中的固体物质落在第一填料层3和第二填料层4上,完成污水的零直排。当需要清洁整体装置的时候,关闭进料阀8,打开进水阀7和出料阀13,并将第一皮带轮14的槽轨17与外部动力装置连接,使得外部动力装置通过带动第一皮带轮14转动,由于双第一皮带轮14和第二皮带轮15之间通过传动皮带16连接,因此第一皮带轮14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二皮带轮15转动,两个皮带轮的转动分别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转轴9和第二转轴10转动,两个转轴的转动分别带动与之固定连接的第一填料层3和第二填料层4翻转,从而使得两个填料层上的固体物质掉落在收集箱11内,进而穿过出料管12,输出至外界。
30.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以本实用新型为基础,为解决基本相同的技术问题,实现基本相同的技术效果,所作出的简单变化、等同替换或者修饰等,皆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技术特征:


1.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包括塔体,所述塔体内由上而下依次设有圆管、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所述塔体的顶部设有风扇,所述塔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的两端穿过所述塔体并向外延伸,所述圆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阀和进料阀,所述进料阀一端的所述圆管与进料管对接用于进料,所述进水阀一端的圆管与进水管对接用于进水,所述圆管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设于所述进水阀和所述进料阀之间,所述第一填料层设有第一转轴,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塔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填料层设有第二转轴,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塔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转轴设有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二转轴设有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和所述第二皮带轮之间设有传动皮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塔体的底部设有收集箱,所述收集箱的底部设有出料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设有出料阀。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皮带轮设有槽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设有若干喷头,所述喷头等距离设置。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口设有百叶窗。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零直排处理装置,包括塔体,塔体内由上而下依次设有圆管、第一填料层和第二填料层,塔体的顶部设有风扇,塔体的侧壁设有进风口,圆管的两端穿过塔体并向外延伸,圆管的两端分别设有进水阀和进料阀,第一填料层设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与塔体转动连接,第二填料层设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与塔体转动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方便整体的清洁,提升装置的实用性。升装置的实用性。升装置的实用性。


技术研发人员:

张芸华 汪凯 黄海峰 俞龙 梅炳文 陈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中国电建集团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10.11

技术公布日:

2023/3/28

本文发布于:2023-03-31 10:38:2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8420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转轴   填料   进料   圆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