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背景技术:
2.显示面板技术发展至今,屏幕的屏占比成为产品差异化的重要标准。如今,显示面板越来越朝着全面屏的方向发展。在显示面板设计中,边框设计所占宽度变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显示屏占比,所以窄边框化设计备受瞩目。传统显示面板一般采用第一
栅极层、第二栅极层横向布线用来传输栅极驱动信号,采用第一源漏极层、第二源漏极层纵向布线用来传输数据信号和电源信号,在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进行扇出走线(fanout)布线把显示区中的
数据线连接到非显示区,该扇出走线一般采用第一栅极层、第二栅极层进行交替走线。其中,非显示区是所有驱动信号走线的通道,由于非显示区的数据信号走线的间距远小于显示区的数据线的间距,且非显示区还设置有其他信号走线,其他信号走线与数据信号走线排布设计会导致出现扇出走线布线高度,会占据很大的下边框空间,导致需要的下边框宽度较宽。
3.随着越来越窄的边框需求,布线空间越小,走线间距几乎接近产线生产极限,甚至即使采用极限间距进行设计依然无法满足窄边框设计需求。故,有必要改善这一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较宽,无法满足窄边框设计需求的技术问题。
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
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所述第二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
传输线,每条所述第一传输线至少与一条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一传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的间距。
6.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区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距离中,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7.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传输段和第二传输段,所述第二传输段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输段的一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段电连接。
8.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的间距。
9.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显示区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
距离中,所述第二传输段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0.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多个通孔,所述第一传输段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
11.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多个所述子像素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列,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列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有重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12.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至少一条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两侧。
13.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传输段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传输段与所述第二传输段电连接的一端远离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一侧。
14.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关于所述第二传输线对称设置。
15.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一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虚拟中轴线,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虚拟中轴线重合。
16.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传输段的长度沿远离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方向逐渐减小。
17.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重合。
18.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条电源线,所述电源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电源线重合。
19.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栅极层和第二栅极层;所述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一侧;所述第二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层和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所述第二栅极层电连接。
20.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21.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金属层以及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设置在衬底的一侧,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第二金属层设置在第一金属层远离衬底的一侧,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显示区的第一传输线,每条第一传输线至少与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第一传输线的至少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第一传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数据线之间的间距;本发明通过采用第二金属层进行第一传输线布线,通过第一传输线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传输至显示区的数据线,可实现将扇出走线置于显示区(fanout in aa)的设计;而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第一传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数据线之间的间距,可以使第一传输线
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传输线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缩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23.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输线的走线示意图。
26.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传输段与数据线电连接的示意图。
27.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源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栅极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29.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栅极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0.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金属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1.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二金属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2.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33.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附图中,为了清晰及便于理解和描述,附图中绘示的组件的尺寸和厚度并未按照比例。
35.如图1、图2、图3及图4所示,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一传输线的走线示意图及第一传输段与数据线电连接的示意图,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a1和位于所述显示区a1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a2,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11、第一金属层20以及第二金属层30;所述第一金属层20设置在所述衬底11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20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a1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data;所述第二金属层30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0远离所述衬底11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30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a1的第一传输线301,每条所述第一传输线301至少与一条所述数据线data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301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一传输线30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data之间的间距。
36.可以理解的是,现有技术通常在非显示区a2内设置扇出走线,从而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传输至显示区a1内的数据线data,但扇出走线所占的空间较大,导致显示面板的边框无法进一步压缩,导致无法满足窄边框的设计需求。本发明实施例通过采用第二金属层30进行第一传输线301布线,通过第一传输线301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传输至显示区a1内的数据线data,可实现将扇出走线置于显示区a1的设计;而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第一传输线301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数据线data之间的间距,可以使第一传输线301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第一传输线301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
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37.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1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距离中,所述第一传输线301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data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3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使第二方向上单位距离中的第一传输线301的数量比数据线data的数量多,可以使第一传输线301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第一传输线301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39.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金属层20是用于传输源漏极信号的膜层,第二金属层30位于第一金属层20和阳极层(图未示)之间。其中,薄膜晶体管(图未示)产生的驱动电信号从第一金属层20传输至第二金属层30,然后传输至阳极层。
40.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的扇出走线采用第一栅极层60或第二栅极层70走线,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第二金属层30走线,相较于第一栅极层60或第二栅极层70,第二金属层30的电阻更小,信号衰减程度低。本发明实施例将第二金属层30有效利用,进行第一传输线301的布线,相比现有的双源漏极流程的产品,本发明不需要额外增加其它膜层,也不需要额外增加光罩制程,未造成工艺成本上升,制备工艺简单,可实现量产。
41.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出了第二金属层3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线301包括处于所述显示区a1的第一传输段3011和第二传输段3012,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输段3011的一端与所述数据线data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段301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电连接。
42.具体的,第一传输线301分为第一传输段3011和第二传输段3012,第二传输段3012沿第一方向(即垂直方向)延伸,第一传输段3011沿第二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第二传输段3012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向上垂直传输,第一传输段3011与第二传输段3012相连,第一传输段3011将垂直传输上来的数据信号横向传输,其中,每一条第一传输线301上的数据信号对应传输至显示区a1内的至少一条数据线data。
43.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仅示出了一条第一传输线301的走线方式,从图2中可以看出第二传输段3012沿第一方向延伸,与第一传输段3011相连,第一传输段3011沿第二方向延伸与数据线data电连接,即数据信号通过第二传输段3012传输至第一传输段3011(数字标号4
→
5),从第一传输段3011传输至数据线data上,通过数据线data可传输至整列的任何子像素10,这样即可实现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传输至显示区a1。
44.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的标号1、2、3、4均对应第二传输段3012,均用于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垂直向上传输;标号5对应第一传输段3011,用于将第二传输段3012的数据信号横向传输至数据线data。具体的,如图3所示,标号1、2、3、4的走线通过标号5的走线横向传输,并通过通孔40传输至数据线data,从而实现数据信号的传输。
45.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扫描线scan,扫描线scan水平分布,用于传输栅极驱动信号,其中,栅极驱动信号的给入方式为从侧边框给入。
46.在一种实施例中,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data之间的间距。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使相邻两条第二传输段3012之间的间距更小,可以使第二传输段3012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第二传输段3012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
边框设计。
47.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显示区a1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距离中,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data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48.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使第二方向上单位距离中的第二传输段3012的数量比数据线data的数量多,可以使第二传输段3012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第二传输段3012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4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21,所述第一绝缘层21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0和所述第二金属层30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21包括多个通孔40,所述第一传输段3011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40与所述数据线data电连接。即第一传输段3011上的数据信号通过第一绝缘层21上的通孔40传输至第一金属层20的数据线data。
5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区a1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10,多个所述子像素10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列100,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列100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有重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51.具体的,从图3中可以看出,一个子像素列100与两条第二传输段3012重叠,因此,可以使第二传输段3012设置的更加密集,减小第二传输段3012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圆弧区(即图3左下角区域),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52.继续参阅图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金属层30包括至少一条处于所述显示区a1的第二传输线302,所述第二传输线302与所述数据线data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302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301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线302的两侧。
53.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数据信号不仅可以通过第一传输线301传输至数据线data,还可以通过第二传输线302传输至数据线data,其中,第二传输线302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即数据信号直接通过第二传输线302垂直传输至通孔40处,不需要通过横向传输,可降低布线难度,本实施例同时采用第一传输线301和第二传输线302传输数据信号,可提升布线灵活度。
5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段3011与所述数据线data电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传输段3011与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电连接的一端远离所述第二传输线302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一传输段3011设置为朝远离第二传输线302的方向传输数据信号,可避免第一传输段3011与第二传输线302之间发生短路,导致数据信号传输不良。
55.在一种实施例中,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301关于所述第二传输线302对称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多条第一传输线301关于第二传输线302对称设置,可使得第二传输线302两侧的多条第一传输线301均匀分布,减小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二传输段3012的布线长度,减小第一传输线301的阻抗,从而减小数据信号的衰减。
56.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一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虚拟中轴线l0,所述第二传输线302与所述虚拟中轴线l0重合。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传输线302设置在虚拟中轴线l0的位置,可使得第二传输线302左右两侧的空间大小相等,可以通过将第一传输线301靠近第二传输线302设置,从而预留出靠近显示面板的左右侧边框的空间,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的空间,实现窄边框的设计需求。
57.在一种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的长度沿远离所述第
二传输线302的方向逐渐减小。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第二传输段3012的长度沿远离第二传输线302的方向逐渐减小,以避免第一传输线301之间发生短路,其中,第一传输段3011的长度沿远离第二传输线302的方向逐渐增大,以平衡第二传输段3012逐渐减小的差异,使得多条第一传输线301的阻抗均匀分布,实现较好的传输效果。
58.在一种实施例中,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data重合。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通过将第二传输段3012设置在数据线data的正上方,可以屏蔽数据信号的跳变对子像素10的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即q点)的影响,还可以实现第二传输线302直接通过通孔40与数据线data电性连接的布线方式。
5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层20还包括多条电源线vdd,所述电源线vdd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3012在所述第一金属层2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电源线vdd重合。
60.需要说明的是,现有技术的电源线vdd设置在第二金属层30,本实施例通过将电源线vdd与数据线data同层设置是为了空出第二金属层30,方便第一传输线301和/或第二传输线302布线。另外,由于电源线vdd位于数据线data的内侧,将第二传输段3012设置在电源线vdd的正上方,也可以屏蔽数据信号的跳变对子像素10的像素电路中驱动晶体管的栅极(即q点)的影响。
61.继续参阅图2,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子像素10为7t1c的像素结构,7t1c的像素电路连接方式不属于本发明的重点,因此,不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有源层50、第一栅极层60及第二栅极层70,请参阅图5至图10,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有源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一栅极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二栅极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一金属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第二金属层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及子像素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发光单元80。
6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栅极层60和第二栅极层70;所述第一栅极层60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20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层30的一侧;所述第二栅极层70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层60和所述第一金属层20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301靠近所述非显示区a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栅极层60或所述第二栅极层70电连接。
63.具体的,请参阅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显示面板的基本结构示意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传输线301的第二传输段3012只是将数据信号从显示区a1底部垂直向上传输,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a2到显示区a1底部是通过扇出走线90进行传输。扇出走线90是通过第一栅极层60和第二栅极层70交替走线。从图11中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布线方式,可以缩窄显示面板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a3的空间,实现极窄边框设计。
6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终端,包括终端主体和上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所述显示面板的结构请参阅图1至图11及相关说明,此处不再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终端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数码相机、导航仪等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65.以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进行了详细介绍。应理解,本文所述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应仅被认为是描述性的,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
核心思想,而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技术特征: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和位于所述显示区至少一侧的非显示区,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衬底;第一金属层,设置在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第二金属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衬底的一侧,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传输线,每条所述第一传输线至少与一条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线的至少部分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所述第一传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的间距。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距离中,所述第一传输线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线包括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一传输段和第二传输段,所述第二传输段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传输段的一端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一传输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传输段电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所述数据线之间的间距。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区中,沿着第二方向,在相同单位距离中,所述第二传输段的数量大于所述数据线的数量,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第一金属层和所述第二金属层之间,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多个通孔,所述第一传输段的一端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区内设置有多个子像素,多个所述子像素包括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子像素列,至少一个所述子像素列与至少两条所述第二传输段有重叠,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金属层包括至少一条处于所述显示区的第二传输线,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所述第二传输线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中,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分别位于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两侧。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输段与所述数据线电连接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传输段与所述第二传输段电连接的一端远离所述第二传输线的一侧。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多条所述第一传输线关于所述第二传输线对称设置。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一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的虚拟中轴线,所述第二传输线与所述虚拟中轴线重合。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第二传输段的长度沿远离所述第二传输线的方向逐渐减小。
13.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数据线重合。1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条电源线,所述电源线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至少一条所述第二传输段在所述第一金属层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电源线重合。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第一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远离所述第二金属层的一侧;第二栅极层,位于所述第一栅极层和所述第一金属层之间;其中,所述第一传输线靠近所述非显示区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栅极层或所述第二栅极层电连接。16.一种显示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终端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至15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终端主体与所述显示面板组合为一体。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显示面板包括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显示区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数据线,第二金属层包括多条处于显示区的第一传输线,每条第一传输线至少与一条数据线电连接;第一传输线的至少部分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本发明通过第一传输线将数据信号从非显示区传输至显示区的数据线,可实现将扇出走线置于显示区的设计;而且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相邻两条第一传输线之间的间距小于相邻两条数据线之间的间距,可以使第一传输线设置得更加密集,减小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传输线整体所占的宽度,进而缩窄下边框的左右圆弧区,即在不增加工艺膜层的前提下,可实现极窄边框设计。计。计。
技术研发人员:
李晓康 何瑞亭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30
技术公布日:
2022/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