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雨污分流
管道的铺设方法。
背景技术:
2.雨水分流是一种排水体制,是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进行输送,然后进行后续处理。目前雨水分流管道在铺设时,先开挖沟槽,然后将若干个管道依次排布在沟槽内,接着将相邻的两个管道相连接,最后回填沟槽并夯实。但是在连接相邻的两个管道时,一般都是人工进行托扶,将两个管道对齐,然后将两个管道连接,利用人工对齐的方式,影响管道的连接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3.为了提高管道的连接精度,本技术提供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
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挖槽:开挖沟槽;安装:将若干组
底座依次布置在沟槽中,每组底座数量为两个,每个底座上均设置有两端均贯穿的限位槽,利用连接件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相连接,且使得底座上的限位槽相对,将管道放置在每组中的两个底座上,接着利用调节机构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齐,将两个管道相连接,最后利用定位件将底座固定在沟槽中,完成安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管道的拼装;回填沟槽。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底座先布置在沟槽中,接着利用连接件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相连接,使得底座上的限位槽相对,将管道放到每组中的两个底座上,且利用调节机构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其,因此提高了管道的连接精度。
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
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一竖板和第二竖板,所述第一竖板靠近所述第二竖板的侧壁上开设有升降槽,所述升降槽的相对槽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
螺纹杆,所述第一螺纹杆上螺纹连接有升降块,所述升降块滑移连接在所述升降槽的槽壁上,所述升降块上连接有升降板,所述升降板远离所述第一竖板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所述第二竖板上;所述升降板上转动设置有两个夹持件,所述升降板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件同时转动的驱动件。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带动升降块在升降槽内滑移,升降块带动升降板滑移,使得两个夹持件位于管道的两侧,然后利用驱动件带动两个夹持件同时转动,且抵紧在管道的外管壁上,从而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利用夹持件和驱动件的配合,便于对不同尺寸的管道进行限位。
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夹持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升降板上的套管,
所述套管的外管壁上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铰接有夹板;所述升降板上开设有滑移槽,所述驱动件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滑移槽两个相对槽壁之间的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上螺纹连接有两个滑移块,两个所述滑移块均滑移连接在所述滑移槽的槽壁上,每个所述滑移块上均连接有支撑板,每个所述支撑板上均转动连接有摆动杆,其中一个所述套管套设在其中一个所述摆动杆上,另一个所述套管套设在另一个所述摆动杆上,且所述套管与对应的所述摆动杆滑移连接。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双向螺杆,双向螺杆带动两个滑移块在滑移槽内滑移且相互远离,摆动杆发生转动且带动套管转动,套管带动转动杆转动,使得夹板抵紧在管道上,完成对管道的限位;夹板铰接在转动杆上,方便夹板对管道进行抵紧。
1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第二竖板上开设有滑移孔,所述滑移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升降板滑移连接在所述滑移孔的孔壁上,所述升降板上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滑移连接在所述导向槽的槽壁上。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孔的设置,方便对双向螺杆进行调节;利用导向块和导向槽的配合,提高了升降板滑移的稳定性。
12.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件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底座上的第二螺纹杆,所述第二螺纹杆上转动连接有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上连接有第一插杆,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插杆插入的第一插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二螺纹杆,第一插杆和第一插槽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定位板滑移且抵紧在沟槽的槽壁上,完成对底座的定位。
14.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连接块,与所述连接块相对的底座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块插入的第二插槽,所述连接块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二插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块插入第二插槽中,然后利用第一螺栓将连接块固定在第二插槽中,完成相邻两个底座的连接。
16.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管道底部设置有加强件,所述加强件包括加强座,所述加强座上开设有用于供管道插入的凹槽,所述加强座背离凹槽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所述第三螺纹杆上转动连接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连接有第二插杆,所述底座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插杆插入的第三插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第三螺纹杆,第二插杆和第三插槽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使得底板滑移,且管道抵紧在凹槽中,完成对管道的加固。
18.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两个相邻所述升降板之间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上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升降板上。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的设置,对管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了管道受到的压力。
20.在一个具体的可实施方案中,所述挡板和所述加强座之间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连接有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通过第三螺栓固定在所述加强座上,所述安装板通过安装件与所述挡板相连接;所述安装件包括第二连接片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上的第三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第四螺栓固定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第三连接片通过第五螺栓固定在所述挡板上。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安装板的设置,对挡板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了对管道的保护作用。
22.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本技术中将底座先布置在沟槽中,接着利用连接件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相连接,使得底座上的限位槽相对,将管道放到每组中的两个底座上,且利用调节机构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从而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其,因此提高了管道的连接精度;2.本技术中转动第一螺纹杆,第一螺纹杆带动升降块在升降槽内滑移,升降块带动升降板滑移,使得两个夹持件位于管道的两侧,然后利用驱动件带动两个夹持件同时转动,且抵紧在管道的外管壁上,从而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利用夹持件和驱动件的配合,便于对不同尺寸的管道进行限位;3.本技术中挡板的设置,对管道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了管道受到的压力。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管道放置在底座上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调节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用于体现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7.附图标记说明:1、底座;11、限位槽;12、第二插槽;13、第一插槽;2、连接件;21、连接块;22、第一螺栓;3、调节机构;31、第一竖板;311、升降槽;32、第二竖板;321、滑移孔;322、导向槽;33、第一螺纹杆;34、升降块;341、导向块;35、升降板;351、滑移槽;36、驱动件;361、双向螺杆;362、滑移块;363、支撑板;364、摆动杆;37、夹持件;371、套管;372、转动杆;373、夹板;4、定位件;41、第二螺纹杆;42、定位板;43、第一插杆;5、加强件;51、加强座;511、凹槽;512、第三插槽;52、第三螺纹杆;53、底板;54、第二插杆;6、挡板;61、连接板;62、第二螺栓;7、安装板;71、第一连接片;72、第三螺栓;8、安装件;81、第二连接片;82、第三连接片;83、第四螺栓;84、第五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结合附图1-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9.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
30.参照图1,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挖槽:开挖沟槽;安装:将底座1依次布置在沟槽中,底座1的数量可以为若干组,本实施例中底座1为两组,每组底座1数量为两个,每个底座1的顶壁上均开设有两端均贯穿的限位槽11,利用连接件2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1相连接,且使得底座1上的限位槽11相对,将管道放置在每组中的两个底座1上,接着利用调节机构3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11的槽底部,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齐,将两个管道相连接,最后利用定位件4将底座1固定在沟槽中,完成安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管道的拼装;回填沟槽。
31.参照图1,连接件2包括一体成型在底座1侧壁上的连接块21,底座1靠近连接块21
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插槽12,连接块21插入第二插槽12中,底座1的顶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22,第一螺栓22竖直设置且螺纹连接在连接块21上。
32.参照图2,调节机构3包括固定连接在底座1顶壁上的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2,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2均竖直设置,限位槽11位于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2之间,第一竖板31靠近第二竖板32的侧壁上开设有升降槽311,升降槽311的两个相对槽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3,第一螺纹杆33竖直设置,且第一螺纹杆33的顶端伸出升降槽311外,第一螺纹杆33上螺纹连接有升降块34,升降块34滑移连接在升降槽311的槽壁上,升降块34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板35,升降板35水平设置,第二竖板32的侧壁上开设有滑移孔321,滑移孔321的两个相对孔壁上均开设有导向槽322,升降板35远离升降槽311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滑移孔321的孔壁上,升降板35的两个相对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导向块341,导向块341滑移连接在导向槽322的槽壁上。
33.参照图2,升降板35上设置有驱动件36,升降板35的顶壁上开设有滑移槽351,驱动件36包括转动连接在滑移槽351两个相对槽端壁之间的双向螺杆361,双向螺杆361水平设置,双向螺杆361上螺纹连接有两个滑移块362,两个滑移块362均滑移连接在滑移槽351的槽壁上,每个滑移块362的顶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支撑板363,每个支撑板363均竖直设置,且每个支撑板363的端壁上均转动有摆动杆364;升降板35的侧壁上转动设置有两个夹持件37,其中一个夹持件37位于升降板35的一端,另一个夹持件37位于升降板35的另一端;夹持件37包括转动连接在升降板35侧壁上的套管371,其中一个套管371套在其中一个摆动杆364上,另一个套管371套在另一个摆动杆364上,且套管371与对应的摆动杆364滑移连接,每个套管371的外管壁上均一体成型有转动杆372,转动杆372远离套管371的一端铰接有夹板373,夹板373为弧形板。
34.参照图2,定位件4包括螺纹连接在底座1端壁上的第二螺纹杆41,第二螺纹杆41水平设置,且第二螺纹杆41上转动连接有定位板42,定位板42竖直设置,定位板42靠近底座1的侧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一插杆43,底座1靠近定位板42的端壁上开设有第一插槽13,第一插杆43插入第一插槽13中且第一插杆43滑移连接在第一插槽13的槽壁上。
35.参照图3,管道底部设置有加强件5,加强件5包括加强座51,加强座51的顶壁上开设有凹槽511,加强座51的底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52,第三螺纹杆52竖直设置,且第三螺纹杆52上转动连接有底板53,底板53水平设置,底板53的顶壁上固定连接有第二插杆54,第二插杆54竖直设置,加强座51的底壁上开设有第三插槽512,第二插杆54插入第三插槽512中且滑移连接在第三插槽512的槽壁上。
36.参照图4,两个相邻升降板35之间设置有挡板6,挡板6水平设置,挡板6的两个端壁上均一体成型有连接板61,连接板61通过第二螺栓62固定在升降板35的顶壁上。
37.参照图1和图3,挡板6和加强座51之间设置有安装板7,安装板7竖直设置,安装板7背离挡板6的侧壁上一体成型有第一连接片71,第一连接片71通过第三螺栓72固定在加强座51的顶壁上,安装板7的顶端通过安装件8与挡板6相连接;安装件8包括第二连接片81和一体成型在第二连接片81上的第三连接片82,第二连接片81和第三连接片82呈l型,第二连接片81通过第四螺栓83固定在安装板7靠近挡板6的侧壁上,第三连接片82通过第五螺栓84固定在挡板6的底壁上。
38.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的实施原理为:将底座1先布置在沟
槽中,接着将连接块21插入第二插槽12中,利用第一螺栓22将连接块21固定在第二插槽12中,完成相邻两个底座1的连接,且使得底座1上的限位槽11相对,将管道放到每组中的两个底座1上;转动第一螺纹杆33,第一螺纹杆33带动升降板35下降,使得两个夹板373位于管道的两侧;转动双向螺杆361,双向螺杆361带动两个滑移块362在滑移槽351内滑移且相互远离,摆动杆364发生转动且带动套管371转动,套管371带动转动杆372转动,使得夹板373抵紧在管道上,完成对管道的限位;转动第二螺纹杆41,使得定位板42抵紧在沟槽的槽壁上,完成对底座1的定位;将加强座51放到管道下,转动第三螺纹杆52,底板53滑移,使得管道抵紧在凹槽511的槽壁上,最后利用安装板7将加强座51和挡板6相连接,完成对挡板6的支撑。
39.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挖槽:开挖沟槽;安装:将若干组底座(1)依次布置在沟槽中,每组底座(1)数量为两个,每个底座(1)上均设置有两端均贯穿的限位槽(11),利用连接件(2)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1)相连接,且使得底座(1)上的限位槽(11)相对,将管道放置在每组中的两个底座(1)上,接着利用调节机构(3)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11)的槽底部,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齐,将两个管道相连接,最后利用定位件(4)将底座(1)固定在沟槽中,完成安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管道的拼装;回填沟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3)包括相对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第一竖板(31)和第二竖板(32),所述第一竖板(31)靠近所述第二竖板(32)的侧壁上开设有升降槽(311),所述升降槽(311)的相对槽壁之间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33),所述第一螺纹杆(33)上螺纹连接有升降块(34),所述升降块(34)滑移连接在所述升降槽(311)的槽壁上,所述升降块(34)上连接有升降板(35),所述升降板(35)远离所述第一竖板(31)的一端滑移连接在所述第二竖板(32)上;所述升降板(35)上转动设置有两个夹持件(37),所述升降板(35)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所述夹持件(37)同时转动的驱动件(36)。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件(37)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升降板(35)上的套管(371),所述套管(371)的外管壁上连接有转动杆(372),所述转动杆(372)上铰接有夹板(373);所述升降板(35)上开设有滑移槽(351),所述驱动件(36)包括转动连接在所述滑移槽(351)两个相对槽壁之间的双向螺杆(361),所述双向螺杆(361)上螺纹连接有两个滑移块(362),两个所述滑移块(362)均滑移连接在所述滑移槽(351)的槽壁上,每个所述滑移块(362)上均连接有支撑板(363),每个所述支撑板(363)上均转动连接有摆动杆(364),其中一个所述套管(371)套设在其中一个所述摆动杆(364)上,另一个所述套管(371)套设在另一个所述摆动杆(364)上,且所述套管(371)与对应的所述摆动杆(364)滑移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竖板(32)上开设有滑移孔(321),所述滑移孔(321)的孔壁上开设有导向槽(322),所述升降板(35)滑移连接在所述滑移孔(321)的孔壁上,所述升降板(35)上连接有导向块(341),所述导向块(341)滑移连接在所述导向槽(322)的槽壁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4)包括螺纹连接在所述底座(1)上的第二螺纹杆(41),所述第二螺纹杆(41)上转动连接有定位板(42),所述定位板(42)上连接有第一插杆(43),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插杆(43)插入的第一插槽(1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的连接块(21),与所述连接块(21)相对的底座(1)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连接块(21)插入的第二插槽(12),所述连接块(21)通过第一螺栓(22)固定在所述第二插槽(12)内。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管道底部设置有
加强件(5),所述加强件(5)包括加强座(51),所述加强座(51)上开设有用于供管道插入的凹槽(511),所述加强座(51)背离凹槽(511)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纹杆(52),所述第三螺纹杆(52)上转动连接有底板(53),所述底板(53)上连接有第二插杆(54),所述底座(1)上开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二插杆(54)插入的第三插槽(512)。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两个相邻所述升降板(35)之间设置有挡板(6),所述挡板(6)上连接有连接板(61),所述连接板(61)通过第二螺栓(62)固定在所述升降板(35)上。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板(6)和所述加强座(51)之间设置有安装板(7),所述安装板(7)上连接有第一连接片(71),所述第一连接片(71)通过第三螺栓(72)固定在所述加强座(51)上,所述安装板(7)通过安装件(8)与所述挡板(6)相连接;所述安装件(8)包括第二连接片(8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片(81)上的第三连接片(82),所述第二连接片(81)通过第四螺栓(83)固定在所述安装板(7)上,所述第三连接片(82)通过第五螺栓(84)固定在所述挡板(6)上。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市政工程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雨污分流管道的铺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挖槽:开挖沟槽;安装:将若干组底座依次布置在沟槽中,每组底座数量为两个,每个底座上均设置有两端均贯穿的限位槽,利用连接件将相邻两组中的底座相连接,且使得底座上的限位槽相对,将管道放置在每组中的两个底座上,接着利用调节机构将管道限位在限位槽的槽底部,且使得相邻的两个管道对齐,将两个管道相连接,最后利用定位件将底座固定在沟槽中,完成安装;重复以上步骤,直至完成管道的拼装;回填沟槽。槽。槽。
技术研发人员:
徐卫东 徐盛 王文 倪胜 陈亮 杨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宏腾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8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