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河道、湖泊底泥生态系统监测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


背景技术:



2.底泥为河流、湖泊等水域的水生植物生长提供了营养物质和根系固定条件,也是多种水生动物的栖息场所。同时,底泥中还富含多种多样的微生物,是微生物活动最频繁的中心,开展底泥生态监测对于掌握水体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3.此外,当外部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数量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时,易沉积在水体底部并导致底泥污染,在一定条件下污染物释放到水体中,对水质带来不利影响。因而,在实施生态清淤前,对底泥开泥检测、掌握不同深度底泥的污染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4.传统的抓斗式底泥采样器只能采取表层底泥样品,一些柱状采样器虽然能采集到位置较深的底泥,但在提升过程中底泥容易在重力作用下脱落。专利公开号为cn215262605u及cn212110661u的专利虽然可解决底泥脱落的问题,但每次只能取特定深度的底泥,不满足一次性采取不同深度底泥的要求。专利公开号为cn215865883的专利,可满足一次性分层采样的需求,但系统复杂且缺乏驱动装置,取样装置可达到深度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提供一种可一次性满足底泥分层采样需求的装置,同时解决了采样过程中采样装置钻进困难、提升过程中底泥易脱落的问题,且装置易于拆卸及组合、操作便捷。
6.本技术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装置、套筒、传力杆、切削刀头、贮泥管、底部刀头;套筒分为套筒上部和套筒下部,在套筒上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若干轴向通孔,套筒下部的内管侧壁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内管开口,套筒下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为空心结构;多个传力杆分别通过所述轴向通孔穿入套筒下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且穿入的深度可调节;传力杆的首端凸出于套筒顶面,并与套筒顶面可拆卸式连接;传力杆的尾端与切削刀头铰接,切削刀头的刀体位于套筒下部的外管和内管之间,刀尖卡接在内管开口内,使传力杆向下时得以带动切削刀头挤入内管中;所述贮泥管位于套筒内,与套筒可拆卸式连接,贮泥管的管壁紧贴套筒的内管内壁,管尾位于内管开口的上方;电机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于套筒的顶端,用于带动套筒转动;底部刀头固定连接于套筒的底端。
7.可选地,内管开口处卡接有弹性定位套,弹性定位套的开口与切削刀头的形状相适应,使切削刀头卡在弹性定位套开口处或受阻力地穿过内管开口。
8.可选地,弹性定位套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切削刀头的最大宽度,弹性定位套开口的高度小于等于切削刀头的最大厚度。
9.可选地,套筒下部与套筒上部为分体式且可拆卸连接;套筒下部分为外壳和内胆,外壳和内胆的管径大小分别与套筒上部的外管和内管相同;外壳为顶面敞口且底面固定连接有圆环的筒体,底面的圆环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在外壳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
置有一组径向对称的卡槽;内胆在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和外壳侧面的卡槽相配合,使内胆和外壳相对固定;套筒下部的顶面上设有圆环状的定位板,定位板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通孔,定位通孔的位置和大小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一致,使传力杆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穿过定位板上的定位通孔,并伸入套筒下部的内胆和外壳之间。
10.可选地,所述套筒上部由多段单元套筒连接而成,各单元套筒之间可拆卸连接。
11.可选地,传力杆由多段单元传力杆可拆卸连接而成,位于最尾端的单元传力杆底部设有径向通孔,切削刀头上开设有刀头通孔,铁销穿过径向通孔和刀头通孔,形成传力杆和切削刀头之间的铰接结构。
12.可选地,所述贮泥管由至少2个管瓣合并形成;每个管瓣的形状由贮泥管沿管长方向切割形成。
13.可选地,贮泥管与套筒在上下两端的管壁上分别设置通孔,通过设置螺栓横向穿透所述通孔并配合螺母而紧固连接。
14.可选地,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传力杆顶端的按压把手,按压把手为t字形。
15.可选地,套筒的轴向通孔数量为四个,并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传力杆、切削刀头以及内管开口数量与轴向通孔的数量一致,均为四个;切削刀头为板状,上部为长方形,下部刀尖为三角形,厚度从上到下递减;底部刀头为三角形,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16.本技术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通过电机驱动装置带动套筒转动,并带动在套筒底部设置的底部刀头转动,减小了装置下沉时的阻力,有利于装置达到特定底泥采样深度。在装置钻到特定深度后,停止转动,调节传力杆的穿入深度,使传力杆向下,带动切削刀头从套筒下部预留的内管开口上挤入内管,并插入到套筒内部的底泥中;然后重新驱动采样装置,套筒转动而带动切削刀头转动,在切削刀头的作用下,套筒内底部的底泥被切割,与下方的底泥断开。同时,在采样装置上提过程中,多个切削刀头在内管中能够起到托举的作用,因而有利于减少底泥样品在提升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而脱落,并取得完整的、未被干扰的断面底泥样品。当完成底泥的取样,而将采样装置取出水面后,可将传力杆和套筒拆除,取出贮泥管,即得到分层的、未经扰动的原状底泥。
17.进一步地,套筒和传力杆的总长度可通过连接不同数量的单元件而进行调节,以符合实际河湖深度条件。此外,通过将贮泥管设置为多个管瓣合并拼成,在取出采样装置后,可直接拆开管瓣,进而便捷地取出位于贮泥管内的未经扰动的不同深度的底泥,以获得良好的底泥样本。
18.可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可一次性满足底泥分层采样需求,取出的底泥包含不同的深度,并能在采样过程中保持原状,极大地提高了采样的效率。同时本装置解决了采样过程中采样装置钻进困难、提升过程中底泥易脱落的问题,且装置易于拆卸及组合、操作便捷。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
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采样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取样完成状态的采样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传力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定位套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弹性定位套的正视图;
25.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筒下部的结构示意图;
26.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切削刀头取样完成状态下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27.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筒间连接结构示意图;
28.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切削刀头与传力杆连接结构示意图;
29.图10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切削刀头与传力杆连接结构剖视图;
30.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底部刀头仰视结构示意图;
31.图1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套筒与贮泥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32.图中,1-电机驱动装置,10-上部紧固件/螺帽,2-套筒,21-套筒上部,212-套筒上部外丝22-套筒下部,221-内管开口,222-外壳,2221-圆环,2222-卡槽,223-内胆,2231-固定杆,224-定位板,2241-定位通孔,23-连接螺母,24-弹性定位套,241-弹性定位套开口,242-上下凹槽,3-传力杆,31-传力杆内丝,32-传力杆外丝,33-按压把手,34-径向通孔,4-切削刀头,41-刀头通孔,42-铁销,5-贮泥管,6-底部刀头,71-成套螺丝,72-垫片,73-成套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34.实施例1
35.本实施例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电机驱动装置1、套筒2、传力杆3、切削刀头4、贮泥管5、底部刀头6;套筒分为套筒上部21和套筒下部22,在套筒上部21的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若干轴向通孔,套筒下部22的内管侧壁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内管开口221,套筒下部22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为空心结构;多个传力杆3分别通过所述轴向通孔穿入套筒下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且穿入的深度可调节;传力杆3的首端凸出于套筒2顶面,并与套筒2顶面可拆卸式连接;传力杆3的尾端与切削刀头4铰接,切削刀头4的刀体位于套筒下部22的外管和内管之间,刀尖卡接在内管开口221内,使传力杆3向下时得以带动切削刀头4挤入内管中;所述贮泥管5位于套筒2内,与套筒2可拆卸式连接,贮泥管5的管壁紧贴套筒2的内管内壁,管尾位于内管开口221的上方;电机驱动装置1可拆卸连接于套筒2的顶端,用于带动套筒2转动;底部刀头6固定连接于套筒2的底端。
36.具体地,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中传力杆3为丝杆,包括传力杆内丝31和传力杆外丝32;在传力杆的首端凸出于套筒顶面的位置上,可通过螺帽作为上部紧固件10而紧固在套筒2的顶面。当需要调节传力杆3的穿入深度时,松开螺帽10然后上下调整螺帽10的位置,当传力杆3到达所需深度后,再次通过螺帽10与套筒2顶面紧固。套筒上部21和套筒下部22可以为一体式,也可以为分体式。当为分体式时,两者间可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可拆卸式连
接,当为分体式时,两者通过连接螺母23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电机驱动装置1可选用商用搅拌器,将商用搅拌器的搅拌杆上的螺母套在最上端套筒的外丝上,在电机作用下搅拌器带动套筒旋转。
37.在本实施例中,在套筒下部的内管侧面上开设有方形的内管开口221。开口的长度和宽度要和切削刀头相适应,开口不宜过大,避免切削刀头无法卡接于内管开口处,例如脱落或直接滑入内管而无法实现切削刀头的相对稳定。
38.作为优选,内管开口221处卡接有弹性定位套24,弹性定位套24的开口241与切削刀头4的形状相适应,使切削刀头4卡在弹性定位套开口241处或受阻力地穿过内管开口221。弹性定位套开口241的宽度大于等于切削刀头4的最大宽度,弹性定位套开口241的高度小于等于切削刀头4的最大厚度。
39.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内管开口221的形状为长方形,如图4所示,为弹性定位套24的中央剖视图,剖视切口可参照图5的剖视标记。从图中可以看出,弹性定位套24通过设有上下凹槽242而卡接于内管开口221上,弹性定位套从侧面看整体形成工字形结构,从而卡接于内管开口221处。
40.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切削刀头4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板状,如图5所示,相应地弹性定位套开口241设为窄长条状,高度略小于切削刀头4的最大厚度,宽度则略大于切削刀头4的最大宽度,加之橡胶材质带来的弹力、摩擦力和延展性,使得切削刀头既能卡接在弹性定位套上保持相对稳定,又能穿过弹性定位套开口241而使刀身进入内管。
41.作为优选,如图2所示,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传力杆顶端的按压把手33,按压把手33为t字形。
42.具体地,按压把手33上设置内外丝,可与传力杆3首端突出于套筒顶面的部分螺纹连接。
43.实际使用时,将本技术的采样装置缓慢插入到水体中,待采样装置触底而不再继续下沉后,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套筒2旋转而带动底部的底部刀头6切削坚硬底泥,使装置整体顺畅地下沉,底泥进入到贮泥管5中。当套筒2长度不足时,取下电机驱动装置1,重复上述连接步骤增长套筒2的长度,并继续向下钻进,直至达到所需深度。
44.在达到所需深度后,取下电机驱动装置1,松开上部紧固件螺帽10,将按压把手33固定在露出的传力杆首端的传力杆外丝32上,并用力向下按压,直至传力杆3下降到带动切削刀头4挤入套筒内管中并抵住而无法再下降;当各个传力杆3都按压到相应位置后,将上部紧固件10紧固于套筒顶面。然后,将电机驱动装置1重新连接套筒2,再次启动电机。在多个切削刀头4的共同作用下,套筒下部22内的底泥与河底底泥切断。取下电机驱动装置1,将整体装置缓慢从水中取出,在多个切削刀头4共同形成的托举作用下,底泥不易从底部脱落。取出水面后,将传力杆3拆除和套筒2拆除,取出贮泥管5即得到分层的、未经扰动的原状底泥。
45.作为优选,套筒下部22与套筒上部21为分体式且可拆卸连接;如图6所示,为套筒下部22的结构示意图,套筒下部22分为外壳222和内胆223,外壳222和内胆223的管径大小分别与套筒上部22的外管和内管相同;外壳222为顶面敞口且底面固定连接有圆环2221的筒体,底面的圆环2221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在外壳222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径向对称的卡槽2222;内胆223在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与卡槽2222相配合的固
定杆2231,所述固定杆2231和外壳侧面的卡槽2222相配合,使内胆和外壳相对固定;套筒下部22的顶面上设有圆环状的定位板224,定位板224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通孔2241,定位通孔2241的位置和大小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一致,使传力杆3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穿过定位板上的定位通孔2241,并伸入套筒下部22的内胆和外壳之间。
46.具体地,从图6可以看出,传力杆3按压向下后,将带动切削刀头4穿过内管开口221,而进入内胆223中。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内胆223也即套筒下部22的内管,内管开口221即设置在内胆223的侧面。图7为切削刀头4进入内胆223后的仰视结构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多个切削刀头进入内管、内胆223之后,形成支撑形态,能够对管内的淤泥起到托举作用。
47.作为优选,所述套筒上部21由多段单元套筒连接而成,各单元套筒之间可拆卸连接。
48.具体地,如图8所示,每段套筒可在上下端设置套筒上部外丝212,连接螺母23的内丝与套筒上部外丝212相匹配,各单元套筒之间通过连接螺母23螺栓连接。
49.作为优选,传力杆3由多段单元传力杆可拆卸连接而成,如图9和图10所示,位于最尾端的单元传力杆底部设有径向通孔34,切削刀头上开设有刀头通孔41,铁销42穿过径向通孔34和刀头通孔41,形成传力杆3和切削刀头4之间的铰接结构。
50.具体地,传力杆为丝杆,每段单元传力杆之间可通过内外丝连接。
51.作为优选,套筒2的轴向通孔数量为四个,并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传力杆3、切削刀头4以及内管开口221数量和轴向通孔的数量一致,均为四个;正如如图9和10所示,切削刀头4为板状,上部为长方形,下部刀尖为三角形,厚度从上到下递减;图10为剖视图,剖视切口可参照图9的剖视标记。底部刀头6为三角形,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如图11所示为底部刀头分布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52.作为优选,所述贮泥管5由至少2个管瓣合并形成;每个管瓣的形状由贮泥管5沿管长方向切割形成。
53.具体地,贮泥管为聚四氟乙烯材质,为空心圆柱形,管瓣为沿上下圆面的直径按管长方向轴向切割的两半,两个半圆柱两半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圆柱体。
54.作为优选,贮泥管5与套筒2在上下两端的管壁上分别设置通孔,如图12所示,通过设置螺栓横向穿透所述通孔并配合螺母而紧固连接。
55.具体地,如图12所示,套筒2与贮泥管5之间的连接由成套螺丝71、垫片72及成套螺母73完成。具体而言,在成套螺丝71的尾部上放置聚四氟乙烯垫片72,将成套螺丝71从套筒2的内部穿出,并在套筒2的外部将成套螺母73固定在成套螺丝71上,确保贮泥管5紧密的贴合在套筒2上。
56.实施例2
57.①
套筒
58.本实施例中,套筒上部称为通用套筒,套筒下部称为特制套筒,两者为分体式,可拆卸连接。
59.通用套筒(即套筒上部)为内径52mm、外径100mm的空心圆柱体,在通用套筒内管与外管之间的圆环上均匀、对称分布4个轴向通孔,轴向通孔的直径为15mm。套筒上部单根长
度500mm或1000mm,在通用套筒的上下两端各有长度为50mm的外丝,用于多段单元套筒之间的连接。同时,在距离上下两端各70mm的部位有预制的直径5mm的通孔,用于配合螺栓连接贮泥管。
60.特制套筒(即套筒下部)主要由外壳、内胆及定位板三部分构成,均为不锈钢材质。外壳为外径100mm的空心圆柱体,长150mm,上部敞口,底部焊接有同直径的空心圆盘,空心圆盘内径为50mm。在外壳的空心圆柱体侧面的顶层和底层各设置1对对称的卡槽,卡槽长25mm、高10mm、厚5mm;在外壳的外侧有长度50mm的外丝,用于和套筒上部的连接。内胆为内径50mm的空心圆柱体,与外壳等长,在其侧面的顶层及底层各有1对对称的固定杆,固定杆与外壳内侧的卡槽位置相对应。在内胆底部32mm上方处沿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对称设置有长30mm、高36mm的内管开口。定位板为外径95mm的空心圆盘,空心圆盘内径52mm,在空心圆盘上距离圆心37.5mm的位置均匀对称分布4个直径15mm的定位孔,和通用套筒的轴向通孔位置对应。
61.通用套筒(套筒上部)和特制套筒(套筒下部)通过内外丝以及连接螺母连接,连接螺母内径100mm、长100mm、厚10mm,连接螺母的内丝与套筒的外丝相匹配,用于通用套筒、特制套筒之间的相关连接。
62.②
贮泥管
63.贮泥管为聚四氟乙烯材质,外径52mm、内径50mm,长500mm或1000mm,当两片贮泥管瓣合在一起时为一个空心圆柱体,可紧密贴合在通用套筒内部。在每片贮泥管的曲面上距离首尾两端各70mm处设置有直径5mm的通孔,与通用套筒上的距上下两端各70mm部位的通孔相对应。
64.套筒与每片贮泥管之间的连接由成套螺母及垫片完成,螺丝为不锈钢材质,直径4.5mm、长35mm。垫片为ptfe材质,直径8mm、厚度1mm。
65.④
传力杆与切削刀头
66.传力杆为直径10mm的不锈钢光滑丝杆,长度500mm或1000mm,在传力杆的上下两端分别有长度30mm、直径5mm的内外丝,用于两根传力杆之间的连接。
67.上部紧固件为内径10mm的螺母,可沿传力杆一端的外丝上自由移动,用于传力杆临时固定于套筒顶面。
68.传力杆最下端的那根,本实施例中称为特制传力杆。
69.特制传力杆外观与通用传力杆相同,长100mm,但在其下端为长
×

×
高=20mm
×
8mm
×
8mm的立方体,在立方体的中心有直径3mm的径向通孔。
70.本实施例中切削刀头为不锈钢材质,总长80mm,由上部膨大部分、中部规则矩形及下部尖锐部分构成,三者为一个整体结构。上部膨大部分长15mm、宽20mm、厚8mm,在其横向中心有长15mm、宽10mm、厚8mm的预留槽,且在距离纵向顶部5mm的部位沿横向预制直径3mm的刀头通孔;中部规则部分长40mm、宽20mm、厚5mm;下部尖锐部分总长25mm、顶部宽20mm,外观为等腰三角形。在尖锐部分的底部,刀头厚度由5mm逐步减小直至为零,呈锥形。
71.所述切削刀头与传力杆之间为铰接,本实施例中通过铁销连接,铁销直径2mm、长25mm。将特制传力杆放置在切削刀头上部膨大部分预留槽的中心,并将两者的通孔相对应,铁销从通孔中间穿过,则切削刀头与铁销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可自由旋转。
72.④
弹性定位套
73.所述定位套为橡胶材质,具有一定的弹性和软度。弹性定位套长30mm、高80mm、厚4mm。在其正中心有长22mm、宽6mm的开口,在按下传力杆后,切削刀头可从开口中顺利通过并插入到套筒内部;在其侧向上,上下两端各有深20mm,宽2mm的凹槽,该凹槽可卡在套筒的内管开口上。
74.⑤
底部刀头
75.底部刀头均匀对称焊接于特制套筒底部,每个刀头宽25mm、高25mm、厚10mm。
76.⑥
按压把手
77.所述按压把手为直径20mm、长60mm的光滑不锈钢圆杆,在圆杆中心的垂直位置上有深10mm、内径10mm的内丝。通过内丝,按压把手与丝杆顶部固定在一起,并可自由拆卸。
78.⑦
电机驱动装置
79.本实施例的电机驱动装置为商品大功率搅拌器,在其搅拌杆上连接有内径100mm的螺母,可直接与套筒上部的外丝固定。
80.实施例3
81.通过本实施例对装置的组装与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82.在底泥采样工作启动之前,首先对河道、湖泊的水深及底泥深度进行初步测试,以确定装置的拼接长度,并在岸上按照以下步骤进行预安装。
83.同样地,本实施例中,套筒上部称为通用套筒,套筒下部称为特制套筒。
84.将两片贮泥管从通用套筒的上端插入,拼接成一个规则的圆柱体。在成套螺丝的尾部上放置聚四氟乙烯垫圈,将成套螺丝从通用套筒的内部穿出,并在套筒的外部将成套螺母固定在成套螺丝上,确保贮泥管紧密的贴合在通用套筒上。将内部固定有贮泥管的多个通用套筒分别从连接螺母的两端拧入,并且每只通用套筒拧入连接螺母的距离为50mm,相互拼接。根据水深、底泥深度的初步测试结果,选择合适的拼接长度。
85.将弹性定位套上下两端的凹槽分别卡在特制套筒内胆内部开口上,并且弹性定位套的开口中心与内胆的内管开口中心重合。
86.将传力杆的尾端放入切削刀头的预留槽内,并将二者的通孔对齐,铁销穿过对齐的通孔,则切削刀头与特制传力杆形成铰接。
87.将切削刀头插入特制套筒内胆的开口,在弹性定位套的弹性作用下,切削刀头被临时固定在特制套筒的内胆上。将内胆放入特制套筒的外壳内,并且使内胆的固定杆卡入外壳的卡槽。将定位板放置在内胆上部,并将传力杆尾端穿过定位板上的定位通孔。
88.与套筒之间的连接类似,特制套筒通过连接螺母与通用套筒成为一个整体,并且保证定位孔与通用套筒上的通孔成一条直线。在连接好的通用套筒的顶端,用上部紧固件固定在传力杆的外丝上,并且紧贴在通用套筒的顶部,防止传力杆晃动。
89.将上述连接好的装置缓慢插入到水体中,待不再继续下沉后,将商用搅拌器的搅拌杆上的螺母套在最上端通用套筒的外丝上。在电机的驱动作用下,特制套筒底部的底部刀头切削坚硬底泥,装置整体下沉,底泥进入到贮泥管中。当通用套筒长度不足时,取下商用搅拌器,重复上述连接步骤增长套筒的长度,并继续向下钻进,直至达到所需深度。
90.在达到所需深度后,取下商用搅拌器,松开上部紧固件,将按压把手固定在露出的传力杆的外丝上,并用力向下按压,直至通用传力杆下降到带动切削刀头挤入套筒内管中并抵住而无法再下降;当各个传力杆都按压到预定位置后,向下滑动上部紧固件,并紧贴在
通用套筒的顶部。然后,将商用搅拌器的螺母重新套在最上端通用套筒的外丝上,再次启动电机。在切削刀头的作用下,底部特制套筒内的底泥与河底底泥切断。取下商用搅拌器,将整体装置缓慢从水中取出,在切削刀头的托举作用下,底泥不易从底部脱落。取出水面后,先将通用传力杆拆除,依次卸掉每段通用套筒,取出贮泥管即得到分层的、未经扰动的原状底泥。
91.以上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和范例性实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不过这些说明并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技术技术方案及其实施方式进行多种等价替换、修饰或改进,这些均落入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驱动装置、套筒、传力杆、切削刀头、贮泥管、底部刀头;套筒分为套筒上部和套筒下部,在套筒上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设有若干轴向通孔,套筒下部的内管侧壁上设有沿周向分布的多个内管开口,套筒下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为空心结构;多个传力杆分别通过所述轴向通孔穿入套筒下部的内管和外管之间,且穿入的深度可调节;传力杆的首端凸出于套筒顶面,并与套筒顶面可拆卸式连接;传力杆的尾端与切削刀头铰接,切削刀头的刀体位于套筒下部的外管和内管之间,刀尖卡接在内管开口内,使传力杆向下时得以带动切削刀头挤入内管中;所述贮泥管位于套筒内,与套筒可拆卸式连接,贮泥管的管壁紧贴套筒的内管内壁,管尾位于内管开口的上方;电机驱动装置可拆卸连接于套筒的顶端,用于带动套筒转动;底部刀头固定连接于套筒的底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内管开口处卡接有弹性定位套,弹性定位套的开口与切削刀头的形状相适应,使切削刀头卡在弹性定位套开口处或受阻力地穿过内管开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弹性定位套开口的宽度大于等于切削刀头的最大宽度,弹性定位套开口的高度小于等于切削刀头的最大厚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套筒下部与套筒上部为分体式且可拆卸连接;套筒下部分为外壳和内胆,外壳和内胆的管径大小分别与套筒上部的外管和内管相同;外壳为顶面敞口且底面固定连接有圆环的筒体,底面的圆环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在外壳内侧面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一组径向对称的卡槽;内胆在侧面的上下两端固定连接有与卡槽相配合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和外壳侧面的卡槽相配合,使内胆和外壳相对固定;套筒下部的顶面上设有圆环状的定位板,定位板的内径与内胆的管径相同,定位板上开设有若干定位通孔,定位通孔的位置和大小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一致,使传力杆从套筒上部的轴向通孔穿过定位板上的定位通孔,并伸入套筒下部的内胆和外壳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部由多段单元套筒连接而成,各单元套筒之间可拆卸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传力杆由多段单元传力杆可拆卸连接而成,位于最尾端的单元传力杆底部设有径向通孔,切削刀头上开设有刀头通孔,铁销穿过径向通孔和刀头通孔,形成传力杆和切削刀头之间的铰接结构。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贮泥管由至少2个管瓣合并形成;每个管瓣的形状由贮泥管沿管长方向切割形成。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贮泥管与套筒在上下两端的管壁上分别设置通孔,通过设置螺栓横向穿透所述通孔并配合螺母而紧固连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可拆卸连接于传力杆顶端的按压把手,按压把手为t字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其特征在于,套筒的轴向通孔数量为四个,并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传力杆、切削刀头以及内管开口数量与轴向通孔的数量一致,均为四个;切削刀头为板状,上部为长方形,下部刀尖为三角形,厚度从上到下递减;底部刀头为三角形,以套筒轴心为中心均匀分布。

技术总结


本申请涉及到河道、湖泊底泥生态系统监测及环境治理领域,具体为一种河道、湖泊水下底泥的采样装置。本申请的深层河湖底泥采样装置包括电机驱动装置、套筒、传力杆、切削刀头、贮泥管、底部刀头。可一次性满足底泥分层采样需求,取出的底泥包含不同的深度,并能在采样过程中保持原状,极大地提高了采样的效率。同时本装置解决了采样过程中采样装置钻进困难、提升过程中底泥易脱落的问题,且装置易于拆卸及组合、操作便捷。操作便捷。操作便捷。


技术研发人员:

刘伟 唐志强 常闻捷 蔡颖 张晓姣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05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06:04:3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44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套筒   刀头   装置   可拆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