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氨纶再生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氨纶是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是一种弹性纤维。氨纶一般由多根长丝组成,氨纶丝全名氨纶纤维是聚氨基甲酸酯纤维的简称,由ptmeg与mdi聚合而成,是现代服饰工业材料,再生氨纶是将市场上的氨纶废丝进行回收,在经过重新加工而成,为此需要相应的系统将氨纶废丝转换为再生氨纶纤维。
3.现有的氨纶废丝再生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低温粉碎,粉碎前需要对低温处理过的氨纶废丝进行打散,多数装置在对氨纶废丝后,无法对附着在其刀片表面的纤维进行脱落处理,增加后续清洁负担,并且无法对刀面进行有效打磨,影响后续打散操作,无法对打磨产生碎屑进行收集,除此外,在使用液氮低温处理前,未对低温储存端进行预冷操作,容易导致装置产生较大形变。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系统对氨纶废丝打散后,无法促进附着在其刀面端氨纶废丝脱落,无法对刀面进行打磨等问题。
5.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壳,所述壳体内侧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伸长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下端滑动连接的挡板,所述冷却壳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靠近冷却壳内部同轴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底端固定连接有输送柱,所述壳体远离第一气缸端固定连接有空气压缩机,所述空气压缩机排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第一三通阀,所述第一三通阀上端固定连接有导管,所述导管靠近空气压缩机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三通阀,所述第二三通阀下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排气管,所述排气管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喷气板,所述第二三通阀侧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所述第一三通阀侧端固定连接有涡流管,所述壳体靠近涡流管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输出端连接有分别与壳体、输送管连接的打散机构,所述壳体底端连接有除油系统,所述除油系统侧端连接有干燥溶解系统,所述干燥溶解系统侧端连接有回收系统;
6.所述打散机构由第一锥齿轮组件、齿轮组件、第一粉碎刀、切割辊组件、第二锥齿轮组件、第二粉碎刀、连接壳构成,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一主动锥齿轮一侧与第二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另一侧与切割辊组件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一从动锥齿轮与壳体转动连接并与齿轮组件连接,所述齿轮组件与壳体连接,所述齿轮组件内端从动齿轮下端与第一粉碎刀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与壳体连
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切割辊组件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二从动锥齿轮下端与第二粉碎刀同轴固定连接并与壳体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壳与壳体固定连接并与输送管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连接壳转动连接;
7.所述切割辊组件由转轴、第二气缸、连接板、筒体、磁铁片、牵引杆、刀片、打磨件、防堵件构成,所述转轴与第一锥齿轮组件内端第一主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分别与第二气缸、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与筒体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靠近筒体内端与磁铁片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伸长侧靠近筒体内端与牵引杆转动连接,所述刀片与筒体滑动连接并与牵引杆转动连接,所述筒体靠近刀片端与打磨件连接,所述打磨件与刀片连接,所述筒体远离第二气缸端与防堵件连接;
8.所述打磨件由连接框、滑杆、弹簧、连接块、打磨辊、定位柱、第三气缸、刹片构成,所述连接框与筒体固定连接并分别与刀片、滑杆滑动连接,所述弹簧分别与连接框、滑杆固定连接,所述滑杆靠近刀片端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与打磨辊转动连接,所述打磨辊与刀片贴合,所述打磨辊与定位柱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靠近定位柱端与连接块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伸长端与刹片固定连接,所述刹片与定位柱贴合。
9.优选的,所述冷却壳上端设有开槽,所述涡流管冷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固定连接的冷气管,所述冷却壳内端设有与冷气管连通的夹层,所述夹层远离冷气管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释放管。
10.优选的,所述冷却壳内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头,所述涡流管热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干燥溶解系统连接的热气管,所述搅拌杆末端固定连接有刷毛端与冷却壳内壁贴合的脱落刷。
11.优选的,所述连接板通过螺钉与筒体固定连接,所述筒体与连接壳内端连通,所述筒体靠近刀片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环,所述连接块由摩擦材料制成。
12.优选的,所述筒体外侧靠近打磨件端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转动端固定连接有与筒体固定连接的扭簧,所述转板内端设有与刀片两侧贴合的清洁海绵。
13.优选的,所述筒体远离第二气缸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防堵件由叶轮、连接轴、清洁刷构成,所述叶轮与筒体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分别与叶轮、清洁刷固定连接,所述清洁刷刷毛端与滤网表面贴合。
14.优选的,所述第一三通阀、第二三通阀均为三通电磁阀,两个所述喷气板分别位于打散机构两侧。
15.优选的,所述空气压缩机抽气端固定连接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内端固定连接有防堵滤网。
16.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7.步骤一:使用时,使用者启动第一电机、空气压缩机、第二电机,第一电机带动搅拌杆、输送柱转动,空气压缩机将外界空气抽入并压缩,而后空气压缩机将压缩空气经第一三通阀注入涡流管中,涡流管通过涡流转换将压缩空气转换为冷气与热气,其中冷气经冷气管导入冷却壳内的夹层中,对冷却壳进行预冷操作,最终冷气从冷却壳侧端的释放管排出,第二电机通过第一锥齿轮组件带动齿轮组件运作并使得切割辊组件转动,齿轮组件带动第
一粉碎刀转动,切割辊组件另一端带动第二锥齿轮组件运作,第二锥齿轮组件下端带动第二粉碎刀转动,将氨纶废丝经冷却壳上端开槽导入冷却壳内,冷却壳内的搅拌杆、输送柱对氨纶废丝进行搅拌,将适量液氮从冷却壳内上端喷头喷出到倒入冷却壳中,加速氨纶废丝冷却固化,降温后,液氮汽化,待氨纶废丝冷却完毕后,启动第一气缸,第一气缸带动挡板打开,固化的氨纶废丝在转动的输送柱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待氨纶废丝经过切割辊组件时,转动的切割辊组件将固化的氨纶废丝打散,最终氨纶废丝经过第一粉碎刀与第二粉碎刀之间时被刀片粉碎,最终粉碎的氨纶废丝落入除油系统内,除油系统将氨纶废丝洗涤除油,而后运送至干燥溶解系统内,干燥溶解系统将氨纶废丝混合物干燥后,进行溶解、脱气泡等操作最终将成型的氨纶纤维输送至回收系统内;
18.步骤二:在步骤一中,冷却壳预冷完毕后,使得第一三通阀换向,第一三通阀将压缩空气经导管、第二三通阀注入喷气板内,喷气板喷出压缩气体对第一粉碎刀、第二粉碎刀进行吹拂,促进第一粉碎刀、第二粉碎刀表面附着的氨纶纤维脱落,在步骤一完毕后,使得第一气缸带动挡板复位,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带动其伸长端沿水平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二气缸通过牵引杆带动刀片往复收缩,当刀片经过转板时,转板内侧的清洁海绵对刀片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扫,促进刀片表面杂质脱落,当刀片刀片端进入筒体时,转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对刀片进行覆盖,此时启动第三气缸,第三气缸带动刹片对定位柱进行压固,进而对打磨辊进行固定,打磨辊在滑杆、弹簧的作用下与刀片表面进行紧密贴合,并对其刀面端进行打磨,使得刀片刀面变锋利;
19.步骤三:在步骤二中,刀片刀面未进入第一粉碎刀且第三气缸未启动时,打磨辊在刀片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在第一三通阀换向后,定时使得第二三通阀换向,第二三通阀将压缩空气经输送管导入连接壳内,连接壳将压缩空气经滤网导入连接板内,对连接板内因打磨产生的铁屑吹至另一端,磁铁片对铁屑进行吸附,与此同时,压缩空气经过防堵件时,叶轮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转动,叶轮通过连接轴的作用下带动清洁刷转动,清洁刷刷毛端对滤网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洁。
20.优选的,所述步骤一中,涡流管因涡流转换产生的热气经热气管导入干燥溶解系统内,加速混合物干燥,转动的搅拌杆末端的脱落刷刷毛对冷却壳内壁附着氨纶废丝进行清扫,促进氨纶废丝脱落。
21.有益效果
22.本发明提供了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23.(1)、该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通过在切割辊组件内设置第二气缸,启动第二气缸,第二气缸带动其伸长端沿水平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二气缸通过牵引杆带动刀片往复收缩,当刀片经过转板时,转板内侧的清洁海绵对刀片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扫,促进刀片表面杂质脱落,当刀片刀片端进入筒体时,转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对刀片进行覆盖,避免刀片附着杂质,影响和后续切割。
24.(2)、该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通过在切割辊组件内设置打磨件,启动第三气缸,第三气缸带动刹片对定位柱进行压固,进而对打磨辊进行固定,打磨辊在滑杆、弹簧的作用下与刀片表面进行紧密贴合,并对其刀面端进行打磨,使得刀片刀面变锋利。
25.(3)、该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通过在筒体内设置磁铁片,在第一三通阀换向后,定时使得第二三通阀换向,第二三通阀将压缩空气经输送管导入连接壳内,连接壳将压缩空气经滤网导入连接板内,对连接板内因打磨产生的铁屑吹至另一端,磁铁片对铁屑进行吸附。
26.(4)、该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通过在装置内设置夹层,涡流管通过涡流转换将压缩空气转换为冷气与热气,其中冷气经冷气管导入冷却壳内的夹层中,对冷却壳进行预冷操作,避免直接添加液氮导致冷却壳发生较大形变。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发明的正视图;
28.图2为本发明内端低温粉碎系统的正视剖面图;
29.图3为本发明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30.图4为本发明内端低温粉碎系统的结构后视图;
31.图5为本发明内端打散机构的剖视图;
32.图6为本发明内端切割辊组件的剖视图;
33.图7为本发明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34.图8为本发明内端打磨件的剖视图;
35.图9为本发明内端打磨辊及其相关组件的放大图;
36.图10为本发明内端防堵件的放大图。
37.图中:1、壳体;2、冷却壳;3、第一气缸;4、挡板;5、第一电机;6、搅拌杆;7、输送柱;8、空气压缩机;9、第一三通阀;10、导管;11、第二三通阀;12、排气管;13、喷气板;14、输送管;15、涡流管;16、第二电机;17、打散机构;171、第一锥齿轮组件;172、齿轮组件;173、第一粉碎刀;174、切割辊组件;1741、转轴;1742、第二气缸;1743、连接板;1744、筒体;1745、磁铁片;1746、牵引杆;1747、刀片;1748、打磨件;17481、连接框;17482、滑杆;17483、弹簧;17484、连接块;17485、打磨辊;17486、定位柱;17487、第三气缸;17488、刹片;1749、防堵件;17491、叶轮;17492、连接轴;17493、清洁刷;175、第二锥齿轮组件;176、第二粉碎刀;177、连接壳;18、除油系统;19、干燥溶解系统;20、回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38.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39.请参阅图1-10,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包括壳体1,壳体1内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壳2,壳体1内侧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伸长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2下端滑动连接的挡板4,冷却壳2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第一电机5输出端靠近冷却壳2内部同轴固定连接有搅拌杆6,搅拌杆6底端固定连接有输送柱7,壳体1远离第一气缸3端固定连接有空气压缩机8,空气压缩机8抽气端固定连接有抽气管,抽气管内端固定连接有防堵滤网。空气压缩机8排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壳
体1固定连接的第一三通阀9,第一三通阀9上端固定连接有导管10,导管10靠近空气压缩机8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三通阀11,第二三通阀11下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排气管12,排气管12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喷气板13,第二三通阀11侧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14,第一三通阀9侧端固定连接有涡流管15。
40.冷却壳2上端设有开槽,涡流管15冷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2固定连接的冷气管,冷却壳2内端设有与冷气管连通的夹层,夹层远离冷气管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释放管,涡流管15通过涡流转换将压缩空气转换为冷气与热气,其中冷气经冷气管导入冷却壳2内的夹层中,对冷却壳2进行预冷操作,最终冷气从冷却壳2侧端的释放管排出。冷却壳2内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头,涡流管15热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干燥溶解系统19连接的热气管,搅拌杆6末端固定连接有刷毛端与冷却壳2内壁贴合的脱落刷,将适量液氮从冷却壳2内上端喷头喷出到倒入冷却壳2中,加速氨纶废丝冷却固化,降温后,液氮汽化,待氨纶废丝冷却固化,便于后续粉碎。
41.壳体1靠近涡流管15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6,第二电机16输出端连接有分别与壳体1、输送管14连接的打散机构17,打散机构17由第一锥齿轮组件171、齿轮组件172、第一粉碎刀173、切割辊组件174、第二锥齿轮组件175、第二粉碎刀176、连接壳177构成,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主动锥齿轮一侧与第二电机16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一主动锥齿轮另一侧与切割辊组件174连接,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从动锥齿轮与壳体1转动连接并与齿轮组件172连接,齿轮组件172与壳体1连接,齿轮组件172内端从动齿轮下端与第一粉碎刀173同轴固定连接,第二锥齿轮组件175与壳体1连接,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切割辊组件174连接,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从动锥齿轮下端与第二粉碎刀176同轴固定连接并与壳体1转动连接,连接壳177与壳体1固定连接并与输送管14固定连接且连通,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连接壳177转动连接;
42.切割辊组件174由转轴1741、第二气缸1742、连接板1743、筒体1744、磁铁片1745、牵引杆1746、刀片1747、打磨件1748、防堵件1749构成,转轴1741与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主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转轴1741分别与第二气缸1742、连接板1743固定连接,连接板1743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连接板1743靠近筒体1744内端与磁铁片1745固定连接,第二气缸1742伸长侧靠近筒体1744内端与牵引杆1746转动连接,刀片1747与筒体1744滑动连接并与牵引杆1746转动连接,筒体1744靠近刀片1747端与打磨件1748连接,打磨件1748与刀片1747连接,筒体1744远离第二气缸1742端与防堵件1749连接;
43.打磨件1748由连接框17481、滑杆17482、弹簧17483、连接块17484、打磨辊17485、定位柱17486、第三气缸17487、刹片17488构成,连接框17481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并分别与刀片1747、滑杆17482滑动连接,弹簧17483分别与连接框17481、滑杆17482固定连接,滑杆17482靠近刀片1747端与连接块17484固定连接,连接块17484与打磨辊17485转动连接,打磨辊17485与刀片1747贴合,打磨辊17485与定位柱17486同轴固定连接,连接块17484靠近定位柱17486端与连接块17484固定连接,第三气缸17487伸长端与刹片17488固定连接,刹片17488与定位柱17486贴合。
44.连接板1743通过螺钉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筒体1744与连接壳177内端连通,筒体1744靠近刀片1747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环,连接块17484由摩擦材料制成,在第一三通阀9换向后,定时使得第二三通阀11换向,第二三通阀11将压缩空气经输送管14导入连接壳177
内,连接壳177将压缩空气经滤网导入连接板1743内,对连接板1743内因打磨产生的铁屑吹至另一端,磁铁片1745对铁屑进行吸附。筒体1744外侧靠近打磨件1748端转动连接有转板,转板转动端固定连接有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的扭簧,转板内端设有与刀片1747两侧贴合的清洁海绵,当刀片1747经过转板时,转板内侧的清洁海绵对刀片1747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扫,促进刀片1747表面杂质脱落,当刀片1747刀片端进入筒体1744时,转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对刀片1747进行覆盖。
45.筒体1744远离第二气缸1742端固定连接有滤网,防堵件1749由叶轮17491、连接轴17492、清洁刷17493构成,叶轮17491与筒体1744转动连接,连接轴17492分别与叶轮17491、清洁刷17493固定连接,清洁刷17493刷毛端与滤网表面贴合,压缩空气经过防堵件1749时,叶轮17491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转动,叶轮17491通过连接轴17492的作用下带动清洁刷17493转动,清洁刷17493刷毛端对滤网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洁。滤网避免铁屑进入。第一三通阀9、第二三通阀11均为三通电磁阀,两个喷气板13分别位于打散机构17两侧,使得第一三通阀9换向,第一三通阀9将压缩空气经导管10、第二三通阀11注入喷气板13内,喷气板13喷出压缩气体对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进行吹拂,促进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表面附着的氨纶纤维脱落,壳体1底端连接有除油系统18,除油系统18侧端连接有干燥溶解系统19,干燥溶解系统19侧端连接有回收系统20。
46.本发明还公开了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47.步骤一:使用时,使用者启动第一电机5、空气压缩机8、第二电机16,第一电机5带动搅拌杆6、输送柱7转动,空气压缩机8将外界空气抽入并压缩,而后空气压缩机8将压缩空气经第一三通阀9注入涡流管15中,涡流管15通过涡流转换将压缩空气转换为冷气与热气,其中冷气经冷气管导入冷却壳2内的夹层中,对冷却壳2进行预冷操作,最终冷气从冷却壳2侧端的释放管排出,第二电机16通过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带动齿轮组件172运作并使得切割辊组件174转动,齿轮组件172带动第一粉碎刀173转动,切割辊组件174另一端带动第二锥齿轮组件175运作,第二锥齿轮组件175下端带动第二粉碎刀176转动,将氨纶废丝经冷却壳2上端开槽导入冷却壳2内,冷却壳2内的搅拌杆6、输送柱7对氨纶废丝进行搅拌,将适量液氮从冷却壳2内上端喷头喷出到倒入冷却壳2中,加速氨纶废丝冷却固化,降温后,液氮汽化,待氨纶废丝冷却完毕后,启动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带动挡板4打开,固化的氨纶废丝在转动的输送柱7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待氨纶废丝经过切割辊组件174时,转动的切割辊组件174将固化的氨纶废丝打散,最终氨纶废丝经过第一粉碎刀173与第二粉碎刀176之间时被刀片粉碎,最终粉碎的氨纶废丝落入除油系统18内,除油系统18将氨纶废丝洗涤除油,而后运送至干燥溶解系统19内,干燥溶解系统19将氨纶废丝混合物干燥后,进行溶解、脱气泡等操作最终将成型的氨纶纤维输送至回收系统20内;
48.步骤二:在步骤一中,冷却壳2预冷完毕后,使得第一三通阀9换向,第一三通阀9将压缩空气经导管10、第二三通阀11注入喷气板13内,喷气板13喷出压缩气体对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进行吹拂,促进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表面附着的氨纶纤维脱落,在步骤一完毕后,使得第一气缸3带动挡板4复位,启动第二气缸1742,第二气缸1742带动其伸长端沿水平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二气缸1742通过牵引杆1746带动刀片1747往复收缩,当刀片1747经过转板时,转板内侧的清洁海绵对刀片1747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扫,促进
刀片1747表面杂质脱落,当刀片1747刀片端进入筒体1744时,转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对刀片1747进行覆盖,此时启动第三气缸17487,第三气缸17487带动刹片17488对定位柱17486进行压固,进而对打磨辊17485进行固定,打磨辊17485在滑杆17482、弹簧17483的作用下与刀片1747表面进行紧密贴合,并对其刀面端进行打磨,使得刀片1747刀面变锋利;
49.步骤三:在步骤二中,刀片1747刀面未进入第一粉碎刀173且第三气缸17487未启动时,打磨辊17485在刀片1747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在第一三通阀9换向后,定时使得第二三通阀11换向,第二三通阀11将压缩空气经输送管14导入连接壳177内,连接壳177将压缩空气经滤网导入连接板1743内,对连接板1743内因打磨产生的铁屑吹至另一端,磁铁片1745对铁屑进行吸附,与此同时,压缩空气经过防堵件1749时,叶轮17491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转动,叶轮17491通过连接轴17492的作用下带动清洁刷17493转动,清洁刷17493刷毛端对滤网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洁。
50.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在步骤一中,涡流管15因涡流转换产生的热气经热气管导入干燥溶解系统19内,加速混合物干燥,转动的搅拌杆6末端的脱落刷刷毛对冷却壳2内壁附着氨纶废丝进行清扫,促进氨纶废丝脱落。
51.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5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壳(2),所述壳体(1)内侧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3),所述第一气缸(3)伸长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2)下端滑动连接的挡板(4),所述冷却壳(2)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5),所述第一电机(5)输出端靠近冷却壳(2)内部同轴固定连接有搅拌杆(6),所述搅拌杆(6)底端固定连接有输送柱(7),所述壳体(1)远离第一气缸(3)端固定连接有空气压缩机(8),所述空气压缩机(8)排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第一三通阀(9),所述第一三通阀(9)上端固定连接有导管(10),所述导管(10)靠近空气压缩机(8)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三通阀(11),所述第二三通阀(11)下端固定连接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排气管(12),所述排气管(12)底部固定连接有两个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喷气板(13),所述第二三通阀(11)侧端固定连接有输送管(14),所述第一三通阀(9)侧端固定连接有涡流管(15),所述壳体(1)靠近涡流管(15)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电机(16),所述第二电机(16)输出端连接有分别与壳体(1)、输送管(14)连接的打散机构(17),所述壳体(1)底端连接有除油系统(18),所述除油系统(18)侧端连接有干燥溶解系统(19),所述干燥溶解系统(19)侧端连接有回收系统(20);所述打散机构(17)由第一锥齿轮组件(171)、齿轮组件(172)、第一粉碎刀(173)、切割辊组件(174)、第二锥齿轮组件(175)、第二粉碎刀(176)、连接壳(177)构成,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主动锥齿轮一侧与第二电机(16)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主动锥齿轮另一侧与切割辊组件(174)连接,所述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从动锥齿轮与壳体(1)转动连接并与齿轮组件(172)连接,所述齿轮组件(172)与壳体(1)连接,所述齿轮组件(172)内端从动齿轮下端与第一粉碎刀(173)同轴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175)与壳体(1)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切割辊组件(174)连接,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从动锥齿轮下端与第二粉碎刀(176)同轴固定连接并与壳体(1)转动连接,所述连接壳(177)与壳体(1)固定连接并与输送管(14)固定连接且连通,所述第二锥齿轮组件(175)内端第二主动锥齿轮与连接壳(177)转动连接;所述切割辊组件(174)由转轴(1741)、第二气缸(1742)、连接板(1743)、筒体(1744)、磁铁片(1745)、牵引杆(1746)、刀片(1747)、打磨件(1748)、防堵件(1749)构成,所述转轴(1741)与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内端第一主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741)分别与第二气缸(1742)、连接板(174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743)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1743)靠近筒体(1744)内端与磁铁片(174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气缸(1742)伸长侧靠近筒体(1744)内端与牵引杆(1746)转动连接,所述刀片(1747)与筒体(1744)滑动连接并与牵引杆(1746)转动连接,所述筒体(1744)靠近刀片(1747)端与打磨件(1748)连接,所述打磨件(1748)与刀片(1747)连接,所述筒体(1744)远离第二气缸(1742)端与防堵件(1749)连接;所述打磨件(1748)由连接框(17481)、滑杆(17482)、弹簧(17483)、连接块(17484)、打磨辊(17485)、定位柱(17486)、第三气缸(17487)、刹片(17488)构成,所述连接框(17481)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并分别与刀片(1747)、滑杆(17482)滑动连接,所述弹簧(17483)分别与连接框(17481)、滑杆(17482)固定连接,所述滑杆(17482)靠近刀片(1747)端与连接块(17484)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17484)与打磨辊(17485)转动连接,所述打磨辊(17485)与刀片(1747)贴合,所述打磨辊(17485)与定位柱(17486)同轴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17484)
靠近定位柱(17486)端与连接块(17484)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气缸(17487)伸长端与刹片(17488)固定连接,所述刹片(17488)与定位柱(17486)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2)上端设有开槽,所述涡流管(15)冷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2)固定连接的冷气管,所述冷却壳(2)内端设有与冷气管连通的夹层,所述夹层远离冷气管端固定连接且连通有与壳体(1)固定连接的释放管。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壳(2)内底端固定连接有喷头,所述涡流管(15)热气端固定连接有与干燥溶解系统(19)连接的热气管,所述搅拌杆(6)末端固定连接有刷毛端与冷却壳(2)内壁贴合的脱落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1743)通过螺钉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所述筒体(1744)与连接壳(177)内端连通,所述筒体(1744)靠近刀片(1747)端固定连接有排气环,所述连接块(17484)由摩擦材料制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744)外侧靠近打磨件(1748)端转动连接有转板,所述转板转动端固定连接有与筒体(1744)固定连接的扭簧,所述转板内端设有与刀片(1747)两侧贴合的清洁海绵。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744)远离第二气缸(1742)端固定连接有滤网,所述防堵件(1749)由叶轮(17491)、连接轴(17492)、清洁刷(17493)构成,所述叶轮(17491)与筒体(1744)转动连接,所述连接轴(17492)分别与叶轮(17491)、清洁刷(17493)固定连接,所述清洁刷(17493)刷毛端与滤网表面贴合。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阀(9)、第二三通阀(11)均为三通电磁阀,两个所述喷气板(13)分别位于打散机构(17)两侧。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机(8)抽气端固定连接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内端固定连接有防堵滤网。9.实施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使用时,使用者启动第一电机(5)、空气压缩机(8)、第二电机(16),第一电机(5)带动搅拌杆(6)、输送柱(7)转动,空气压缩机(8)将外界空气抽入并压缩,而后空气压缩机(8)将压缩空气经第一三通阀(9)注入涡流管(15)中,涡流管(15)通过涡流转换将压缩空气转换为冷气与热气,其中冷气经冷气管导入冷却壳(2)内的夹层中,对冷却壳(2)进行预冷操作,最终冷气从冷却壳(2)侧端的释放管排出,第二电机(16)通过第一锥齿轮组件(171)带动齿轮组件(172)运作并使得切割辊组件(174)转动,齿轮组件(172)带动第一粉碎刀(173)转动,切割辊组件(174)另一端带动第二锥齿轮组件(175)运作,第二锥齿轮组件(175)下端带动第二粉碎刀(176)转动,将氨纶废丝经冷却壳(2)上端开槽导入冷却壳(2)内,冷却壳(2)内的搅拌杆(6)、输送柱(7)对氨纶废丝进行搅拌,将适量液氮从冷却壳(2)内上端喷头喷出到倒入冷却壳(2)中,加速氨纶废丝冷却固化,降温后,液氮汽化,待氨纶废丝
冷却完毕后,启动第一气缸(3),第一气缸(3)带动挡板(4)打开,固化的氨纶废丝在转动的输送柱(7)的作用下逐渐向下移动,待氨纶废丝经过切割辊组件(174)时,转动的切割辊组件(174)将固化的氨纶废丝打散,最终氨纶废丝经过第一粉碎刀(173)与第二粉碎刀(176)之间时被刀片粉碎,最终粉碎的氨纶废丝落入除油系统(18)内,除油系统(18)将氨纶废丝洗涤除油,而后运送至干燥溶解系统(19)内,干燥溶解系统(19)将氨纶废丝混合物干燥后,进行溶解、脱气泡等操作最终将成型的氨纶纤维输送至回收系统(20)内;步骤二:在步骤一中,冷却壳(2)预冷完毕后,使得第一三通阀(9)换向,第一三通阀(9)将压缩空气经导管(10)、第二三通阀(11)注入喷气板(13)内,喷气板(13)喷出压缩气体对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进行吹拂,促进第一粉碎刀(173)、第二粉碎刀(176)表面附着的氨纶纤维脱落,在步骤一完毕后,使得第一气缸(3)带动挡板(4)复位,启动第二气缸(1742),第二气缸(1742)带动其伸长端沿水平方向做往复运动,第二气缸(1742)通过牵引杆(1746)带动刀片(1747)往复收缩,当刀片(1747)经过转板时,转板内侧的清洁海绵对刀片(1747)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扫,促进刀片(1747)表面杂质脱落,当刀片(1747)刀片端进入筒体(1744)时,转板在扭簧的作用下复位,对刀片(1747)进行覆盖,此时启动第三气缸(17487),第三气缸(17487)带动刹片(17488)对定位柱(17486)进行压固,进而对打磨辊(17485)进行固定,打磨辊(17485)在滑杆(17482)、弹簧(17483)的作用下与刀片(1747)表面进行紧密贴合,并对其刀面端进行打磨,使得刀片(1747)刀面变锋利;步骤三:在步骤二中,刀片(1747)刀面未进入第一粉碎刀(173)且第三气缸(17487)未启动时,打磨辊(17485)在刀片(1747)摩擦力的作用下转动,在第一三通阀(9)换向后,定时使得第二三通阀(11)换向,第二三通阀(11)将压缩空气经输送管(14)导入连接壳(177)内,连接壳(177)将压缩空气经滤网导入连接板(1743)内,对连接板(1743)内因打磨产生的铁屑吹至另一端,磁铁片(1745)对铁屑进行吸附,与此同时,压缩空气经过防堵件(1749)时,叶轮(17491)在压缩空气的作用下转动,叶轮(17491)通过连接轴(17492)的作用下带动清洁刷(17493)转动,清洁刷(17493)刷毛端对滤网表面附着杂质进行清洁。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涡流管(15)因涡流转换产生的热气经热气管导入干燥溶解系统(19)内,加速混合物干燥,转动的搅拌杆(6)末端的脱落刷刷毛对冷却壳(2)内壁附着氨纶废丝进行清扫,促进氨纶废丝脱落。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上端固定连接有冷却壳,所述壳体内侧中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伸长端固定连接有与冷却壳下端滑动连接的挡板,所述冷却壳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输出端靠近冷却壳内部同轴固定连接有搅拌杆,所述搅拌杆底端固定连接有输送柱,本发明涉及氨纶再生技术领域。该基于氨纶废丝的高稳定性再生氨纶纤维系统及其制备方法,启动第三气缸,第三气缸带动刹片对定位柱进行压固,进而对打磨辊进行固定,打磨辊在滑杆、弹簧的作用下与刀片表面进行紧密贴合,并对其刀面端进行打磨,使得刀片刀面变锋利。使得刀片刀面变锋利。使得刀片刀面变锋利。


技术研发人员:

秦春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杭州青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8

技术公布日:

2022/11/8

本文发布于:2022-11-26 03:17: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4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刀片   氨纶   气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