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无声按动笔。
背景技术:
2.按动笔通过按压就能够使
笔芯伸出或缩回至笔杆内,使用和携带非常方便,深受大众喜爱。传统的按动笔都具有一个特点:在按动笔时笔内运动部件会发生碰撞而发出“嗒嗒”的声响,对于一些比较安静的场合,这种声音会造成不好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声按动笔,以克服传统按动笔在按动时会发出噪音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无声按动笔,包括:笔杆、装设在笔杆内的笔芯以及弹性抵置在
所述笔芯上的弹性部件,所述笔杆和所述笔芯之间安装有按动伸缩机构,所述按动伸缩机构按动时与所述弹性部件配合以带动所述笔芯在所述笔杆内上下运动;
5.所述按动伸缩机构包括揿芯和转轮,所述揿芯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在所述笔杆内,其外周面上沿竖向设置有首尾相接的导向
轨道,所述笔芯的顶端抵置在所述揿芯的底部;所述转轮可转动的套装在所述揿芯上,其内壁上设置有
滑块,所述滑块延伸至所述导向轨道内并可在所述揿芯按动时沿所述导向轨道单向运动;
6.其中,所述导向轨道上具有一原位和一锁止位,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原位上时,所述笔芯处于回缩状态;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锁止位上时,所述笔芯处于书写状态。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揿芯沿外周面向内凹进形成有凹槽,且位于所述凹槽的中部设置有不与所述凹槽内壁连接的止位块,以此在所述止位块的外侧一圈形成所述导向轨道。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轨道上还具有伸出高点位和回缩高点位,所述伸出高点位和所述回缩高点位分别位于所述锁止位的上方两侧;
9.所述揿芯施以按压力能够使位于所述原位的所述滑块沿所述导向轨道相对滑动至所述伸出高点位,且在按压力解除后,在所述弹性部件弹力作用下,所述揿芯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滑块由所述伸出高点位落入所述锁止位;
10.所述揿芯施以按压力还能够使位于所述锁止位的所述滑块沿所述导向轨道相对滑动至所述回缩高点位,且在按压力解除后,在所述弹性部件弹力作用下,所述揿芯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滑块由所述回缩高点位返回至所述原位。
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止位块上具有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所述凹槽的内壁具有第三引导面、第四引导面和第五引导面;
12.所述第一引导面与所述原位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引导面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面的末端上方,且所述第三引导面的末端延伸至所述伸出高点位上,所述第一引导面用于将所述
滑块引导至所述第三引导面上,所述第三引导面用于将所述滑块引导至所述伸出高点位处;
13.所述第二引导面与所述伸出高点位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锁止位上,所述第二引导面用于将所述滑块引导至所述锁止位处;
14.所述第四引导面与所述锁止位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回缩高点位上,所述第四引导面用于将所述滑块引导至所述回缩高点位处;
15.所述第五引导面与所述回缩高点位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原位上,所述第五引导面用于将所述滑块引导至所述原位处。
1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向轨道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导向轨道呈中心对称的分布在所述揿芯的外周面上;相应的所述转轮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块。
1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按动伸缩机构还包括挡轮,固定在所述笔杆内且套装在所述揿芯的外侧,所述挡轮上设置有挡台,所述笔芯在所述弹性部件的弹力作用下推动所述揿芯向上止挡在所述挡台上。
1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揿芯的上端设置有按动杆,所述按动杆穿过所述挡轮露出在所述笔杆的顶部;所述按动杆沿轴线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滑槽,所述挡轮沿内壁设置有凸块,所述凸块滑动配合在所述限位滑槽内。
1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笔杆沿内壁设置有环形凸台,所述转轮限位在所述环形凸台和所述挡轮的底部之间。
2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揿芯沿下端设置有呈喇叭状的轨道滑入口,所述轨道滑入口连通在所述导向轨道的所述原位所在位置。
2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滑块呈菱形。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声按动笔,在笔杆内安装有揿芯和转轮,揿芯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导向轨道,转轮可转动的套装在揿芯上,并且转轮上设置有延伸至导向轨道内的滑块,滑块可在揿芯按动时沿导向轨道运动至锁止位及原位,以实现笔芯伸出或缩回笔杆内,进而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声响,达到静音效果;同时,本技术采用此结构设计还具有结构简单、各零部件装配方便、制造成本低、产品稳定性高及用户使用手感好的优点,而且按动笔也可以做到更细。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的剖视图;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的爆炸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去除笔杆后的立体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中揿芯的正视图;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中转轮的俯视图;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中挡轮的立体图;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位于揿芯的原位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31.图9为本实用新型滑块沿揿芯的导向轨道滑出原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2.图10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位于揿芯的伸出高点位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11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位于揿芯的锁止位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12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位于揿芯的回缩高点位上时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3为本实用新型滑块沿揿芯的导向轨道返回原位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36.图14为本实用新型滑块与揿芯的第一尖端接触时的结构示意图;
37.图15为本实用新型无声按动笔中转轮的剖视图。
38.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39.1、笔杆;101、环形凸台;2、笔芯;3、弹性部件;4、揿芯;401、导向轨道;4011、原位;4012、锁止位;4013、伸出高点位;4014、回缩高点位;4015、第三引导面;4016、第四引导面;4017、第五引导面;402、止位块;4021、第一引导面;4022、第二引导面;4023、第一尖端;4024、第二尖端;4025、第三尖端;403、按动杆;4031、限位滑槽;404、轨道滑入口;5、转轮;501、滑块;6、挡轮;601、挡台;602、凸块。
具体实施方式
4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41.参阅图1至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声按动笔,包括:笔杆1、笔芯2、弹性部件3和按动伸缩机构。笔杆1包括上笔壳和下笔壳,上笔壳为中空的管状,下笔壳的上端螺纹连接在上笔壳上,下笔壳的下端具有锥形头。笔芯2装设在笔杆1的内腔中,且笔芯2的笔头处于下笔壳的锥形头内。弹性部件3为弹簧,弹簧套装在笔芯2的笔头处。笔芯2靠近笔头的一端直径缩小,从而与笔芯2的本体形成第一阶梯面,弹性部件3的上端弹性抵置在该阶梯面上,弹性部件3的下端弹性抵置在下笔壳的锥形头内部。按动伸缩机构设置在笔杆1和笔芯2之间,按动伸缩机构按动时与弹性部件3配合以带动笔芯2在笔杆1内上下运动。
42.参阅图2至图4,按动伸缩机构包括揿芯4、转轮5和挡轮6,揿芯4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在笔杆1内,笔芯2的顶端抵置在揿芯4的底部。转轮5和挡轮6均呈圆环状,且均套装在揿芯4上。
43.其中,笔杆1相对于挡轮6沿内壁一圈设置有弧形凸筋,挡轮6沿外周壁一圈设置有弧形凹槽,挡轮6通过其上的弧形凹槽与弧形凸筋以紧配合方式实现与笔杆1相对固定。
44.其中,笔杆1沿内壁设置有环形凸台101,转轮5置于环形凸台101上且与笔杆1的内圆周壁间隙配合;此外,转轮5设置在挡轮6的下方,且转轮5的顶部与挡轮6的底部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以此将转轮5限位在环形凸台101和挡轮6的底部之间,而且不影响转轮5做旋转运动。
45.参阅图2和图7,揿芯4的上端面中部向上一体延伸出有按动杆403,按动杆403穿过挡轮6露出在笔杆1的顶部,以便于施以按压。该按动杆403的直径小于揿芯4的本体的直径,进而在揿芯4的本体与按动杆403之间具有第二阶梯面;挡轮6的上端朝向中心延伸形成有环形的挡台601,笔芯2在弹性部件3的弹力作用下向上推动揿芯4,通过其第二阶梯面向上止挡限位在挡台601的底面上。
46.参阅图4和图7,按动杆403沿轴线方向设置有两个对称的限位滑槽4031,环形的挡台601沿内周壁对应于两个限位滑槽4031处设置有两个凸块602,两个凸块602伸入对应的限位滑槽4031内,揿芯4通过其上的限位滑槽4031与凸块602滑动配合,以限制揿芯4不会转动,揿芯4仅能够做竖直上下运动。
47.参阅图5和图6,揿芯4的外周面上沿竖向设置有首尾相接的导向轨道401,转轮5内壁上一体成型有滑块501,滑块501延伸至导向轨道401内,滑块501可在揿芯4按动时沿导向轨道401单向运动。
48.具体的,揿芯4沿外周面向内凹进形成有凹槽,该凹槽的轮廓形状满足于滑块501的运动轨迹要求;此外,揿芯4位于凹槽的中部还设置有不与凹槽内壁连接的止位块402,以此在止位块402的外侧一圈形成导向轨道401。
49.进一步的,导向轨道401上具有原位4011、锁止位4012、伸出高点位4013和回缩高点位4014,原位4011位于导向轨道401的底部位置,锁止位4012位于止位块402上,伸出高点位4013和回缩高点位4014分别位于锁止位4012的上方两侧。当滑块501位于原位4011上时(如图8所示),笔芯2处于回缩状态。当揿芯4施以按压力,揿芯4带动笔芯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位于原位4011的滑块501沿导向轨道401相对滑动(如图9所示),并会使得转轮5发生转动,直至滑块501到达伸出高点位4013(如图10所示),并且在这一过程弹性部件3得到压缩进行储能;在按压力解除后,在弹性部件3弹力作用下,笔芯2推动揿芯4向上运动,使得滑块501由伸出高点位4013落入锁止位4012(如图11所示),笔芯2处于书写状态。当揿芯4再次施以按压力时,揿芯4带动笔芯2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位于锁止位4012的滑块501沿导向轨道401相对滑动,并会使得转轮5发生转动,直至滑块501到达回缩高点位4014(如图12所示),同时弹性部件3得到压缩进行储能;在按压力解除后,在弹性部件3弹力作用下,笔芯2推动揿芯4向上运动,使得滑块501沿导向轨道401相对滑动(如图13所示),由回缩高点位4014返回至原位4011。
50.更进一步的,继续参阅图5,止位块402呈向下指的箭头形状,止位块402上具有位于左侧的第一尖端4023、位于右侧的第二尖端4024、位于底部的第三尖端4025以及位于第一尖端和第二尖端之间的v形槽,该v形槽的尖端处即为锁止位4012所在位置。止位块402上连接在第二尖端4024与第三尖端4025之间的面为第一引导面4021、连接在第二尖端4024与锁止位4012之间的面为第二引导面4022。揿芯4的凹槽的内壁具有第三引导面4015、第四引导面4016和第五引导面4017。
51.以下对各引导面进行详细说明。
52.以图5为参照,第一引导面4021为止位块402的右下侧面,呈向上倾斜布置。第一引导面4021的首端处于第三尖端4025上,第一引导面4021的末端处于第二尖端4024上,其末端高于首端。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定义首端朝向末端的方向与滑块501沿导向轨道401运动的方向(逆时针方向)一致,下文同理。第一引导面4021与原位4011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原位4011能够竖直向上投影在第一引导面4021上。需要强调的是,原位4011所在竖直面相较于第三尖端4025所在竖直面是向右偏移的。当按压揿芯4时,揿芯4向下移动的初始一段距离时,由于转轮5沿导向轨道401相对竖向滑动,这一过程转轮5不会转动,为了保证滑块501由原位4011能够顺利相对滑动至第一引导面4021上,因此,需要将原位4011相对第三尖端4025设置为向右偏移的。当滑块501滑动至第一引导面4021上并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中,沿第一引导面4021继续相对滑动,滑块501在第一引导面4021的推动下,使得转轮5发生转动。
53.第三引导面4015位于第一引导面4021的末端(换言之第二尖端4024)上方,也就是说第一引导面4021的末端能够竖直向上投影在第三引导面4015上。第三引导面4015呈向上
倾斜布置,其末端高于首端,且其末端延伸至伸出高点位4013上。在揿芯4向下运动的过程中,第一引导面4021能够将滑块501引导至第三引导面4015上,再通过第三引导面4015将滑块501引导至伸出高点位4013处。
54.第二引导面4022与伸出高点位4013相对设置,位于伸出高点位4013的下方。第二引导面4022呈向下倾斜布置,其首端处于第二尖端4024上,其末端延伸至锁止位4012上,第二引导面4022的末端低于首端。需要强调的是,伸出高点位4013所在竖直面相较于第二尖端4024所在竖直面是向左偏移的。在按压力解除后,弹性部件3驱动笔芯2推动揿芯4向上运动的初始一段距离中,由于转轮5沿导向轨道401相对竖向滑动,这一过程转轮5不会转动,为了保证滑块501由伸出高点位4013能够顺利相对滑动至第二引导面4022上,因此,需要将伸出高点位4013相对第二尖端4024设置为向左偏移的。当滑块501滑动至第二引导面4022上并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中,沿第二引导面4022继续相对滑动,并由第二引导面4022引导至锁止位4012处;这一滑动过程中,滑块501在第二引导面4022的推动下,使得转轮5发生转动。
55.第四引导面4016与锁止位4012相对设置,位于锁止位4012的上方。第四引导面4016呈向上倾斜布置,其末端高于首端,且其末端延伸至回缩高点位4014上。需要强调的是,锁止位4012所在竖直面相较于伸出高点位4013所在竖直面是向左偏移的,锁止位4012能够竖直向上投影在第四引导面4016上。当再次按压揿芯4时,揿芯4向下运动的初始一段距离中,由于转轮5沿导向轨道401相对竖向滑动,这一过程转轮5不会转动,为了保证滑块501由锁止位4012能够顺利相对滑动至第四引导面4016上,因此,需要将锁止位4012相对伸出高点位4013设置为向左偏移的,防止滑块501滑回伸出高点位4013。当滑块501滑动至第四引导面4016上并在接下来的运动过程中,沿第四引导面4016继续相对滑动,并由第四引导面4016引导至回缩高点位4014处;这一滑动过程中,滑块501在第四引导面4016的推动下,使得转轮5发生转动。
56.第五引导面4017与回缩高点位4014相对设置,位于回缩高点位4014的下方。在本实施例中,第五引导面4017是由相互衔接的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组成,第一斜面和第二斜面均呈向下倾斜布置,且第二斜面的末端延伸至原位4011处。需要强调的是,回缩高点位4014所在竖直面相较于第一尖端4023所在竖直面是向左偏移的,且回缩高点位4014能够竖直向下投影在第一斜面上。当按压力再次解除后,弹性部件3驱动笔芯2推动揿芯4向上运动的初始一段距离中,由于转轮5沿导向轨道401相对竖向滑动,这一过程转轮5不会转动,为了保证滑块501由回缩高点位4014能够顺利相对滑动至第一斜面上,因此,需要将回缩高点位4014相对第一尖端4023设置为向左偏移的,防止第一尖端4023对滑块501产生阻碍。当滑块501滑动至第一斜面上,再由第一斜面过渡到第二斜面上,最终由第二斜面将滑块501引导至原位4011处。当然,第五引导面4017也可以是一个向下倾斜的曲面,该曲面末端延伸至原位4011处,可以起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57.需要说明的是,滑块501在导向轨道401内由各点位相对滑动至相应引导面的过程中,虽然会存在有碰撞,但是该碰撞不足以发出声响,这是因为滑块501由各点位滑动至相应引导面的行程很小,并且各引导面均为斜面,滑块501落入相应引导面上沿斜面会直接滑动,此外手按动揿芯4的速度不会很快,而解除按压的时候,手也不能瞬时脱开揿芯4,从而达到无声的效果。
58.其中,导向轨道40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导向轨道401呈中心对称的分布在揿芯4的外周面上。相应的,转轮5设置有两个滑块501,两个滑块501一一对应伸入两个导向轨道401内,可以提高各部件运动时的稳定性。
59.此外,揿芯4沿下端对应于两个导向轨道401设置有两个轨道滑入口404,轨道滑入口404呈下端大上端小的喇叭状,轨道滑入口404一一对应连通在导向轨道401的原位4011所在位置。在装配的时候,先将转轮5放置在笔杆1内,再将揿芯4直接插入转轮5上方,使得转轮5上的滑块501沿轨道滑入口404滑至原位4011处,装配非常方便。
60.参阅图15,滑块501呈菱形,其上下两个顶角均设置有倒角,且上下两个顶角处于同一竖直面上,滑块501依靠上下两个顶角滑动在各引导面上,使接触面更小,能够更加平稳的滑动。而且,在笔芯2由书写状态到回缩状态的过程中,按动揿芯4不需要整个滑块501完全越过第一尖端4023,只要保证滑块501下面的顶角越过第一尖端4023后,松开揿芯4,弹性部件3驱动笔芯2推动揿芯4向上运动的过程中,使得第一尖端4023与滑块501的一个斜面接触(如图14所示),推动滑块501沿导向轨道401滑动。因此,采用菱形的滑块501使得揿芯4的导向轨道401可以做到更小的转动角,从而按动笔可以做的更细,并且还能够减小笔芯2运动的行程。
61.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声按动笔,在笔杆1内安装有揿芯4和转轮5,揿芯4的外周面上设置有导向轨道401,转轮5可转动的套装在揿芯4上,并且转轮5上设置有延伸至导向轨道401内的滑块501,滑块501可在揿芯4按动时沿导向轨道401运动至锁止位4012及原位4011,以实现笔芯2伸出或缩回笔杆1内,进而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噪音,达到静音效果;同时,本技术采用此结构设计还具有结构简单、各零部件装配方便、制造成本低、产品稳定性高及用户使用手感好的优点,而且按动笔也可以做到更细。
62.在以上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以上描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上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同时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无声按动笔,包括笔杆(1)、装设在笔杆(1)内的笔芯(2)以及弹性抵置在所述笔芯(2)上的弹性部件(3),所述笔杆(1)和所述笔芯(2)之间安装有按动伸缩机构,所述按动伸缩机构按动时与所述弹性部件(3)配合以带动所述笔芯(2)在所述笔杆(1)内上下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动伸缩机构包括揿芯(4)和转轮(5),所述揿芯(4)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在所述笔杆(1)内,其外周面上沿竖向设置有首尾相接的导向轨道(401),所述笔芯(2)的顶端抵置在所述揿芯(4)的底部;所述转轮(5)可转动的套装在所述揿芯(4)上,其内壁上设置有滑块(501),所述滑块(501)延伸至所述导向轨道(401)内并可在所述揿芯(4)按动时沿所述导向轨道(401)单向运动;其中,所述导向轨道(401)上具有一原位(4011)和一锁止位(4012),当所述滑块(501)位于所述原位(4011)上时,所述笔芯(2)处于回缩状态;当所述滑块(501)位于所述锁止位(4012)上时,所述笔芯(2)处于书写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揿芯(4)沿外周面向内凹进形成有凹槽,且位于所述凹槽的中部设置有不与所述凹槽内壁连接的止位块(402),以此在所述止位块(402)的外侧一圈形成所述导向轨道(40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道(401)上还具有伸出高点位(4013)和回缩高点位(4014),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和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分别位于所述锁止位(4012)的上方两侧;所述揿芯(4)施以按压力能够使位于所述原位(4011)的所述滑块(501)沿所述导向轨道(401)相对滑动至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且在按压力解除后,在所述弹性部件(3)弹力作用下,所述揿芯(4)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滑块(501)由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落入所述锁止位(4012);所述揿芯(4)施以按压力还能够使位于所述锁止位(4012)的所述滑块(501)沿所述导向轨道(401)相对滑动至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且在按压力解除后,在所述弹性部件(3)弹力作用下,所述揿芯(4)向上移动使得所述滑块(501)由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返回至所述原位(4011)。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止位块(402)上具有第一引导面(4021)和第二引导面(4022),所述凹槽的内壁具有第三引导面(4015)、第四引导面(4016)和第五引导面(4017);所述第一引导面(4021)与所述原位(4011)相对设置,所述第三引导面(4015)位于所述第一引导面(4021)的末端上方,且所述第三引导面(4015)的末端延伸至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上,所述第一引导面(4021)用于将所述滑块(501)引导至所述第三引导面(4015)上,所述第三引导面(4015)用于将所述滑块(501)引导至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处;所述第二引导面(4022)与所述伸出高点位(4013)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锁止位(4012)上,所述第二引导面(4022)用于将所述滑块(501)引导至所述锁止位(4012)处;所述第四引导面(4016)与所述锁止位(4012)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上,所述第四引导面(4016)用于将所述滑块(501)引导至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处;所述第五引导面(4017)与所述回缩高点位(4014)相对设置,且其末端延伸至所述原位
(4011)上,所述第五引导面(4017)用于将所述滑块(501)引导至所述原位(4011)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轨道(401)设置有两个,且两个所述导向轨道(401)呈中心对称的分布在所述揿芯(4)的外周面上;相应的所述转轮(5)设置有两个所述滑块(50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动伸缩机构还包括挡轮(6),固定在所述笔杆(1)内且套装在所述揿芯(4)的外侧,所述挡轮(6)上设置有挡台(601),所述笔芯(2)在所述弹性部件(3)的弹力作用下推动所述揿芯(4)向上止挡在所述挡台(601)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揿芯(4)的上端设置有按动杆(403),所述按动杆(403)穿过所述挡轮(6)露出在所述笔杆(1)的顶部;所述按动杆(403)沿轴线方向设置有至少一个限位滑槽(4031),所述挡轮(6)沿内壁设置有凸块(602),所述凸块(602)滑动配合在所述限位滑槽(4031)内。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笔杆(1)沿内壁设置有环形凸台(101),所述转轮(5)限位在所述环形凸台(101)和所述挡轮(6)的底部之间。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揿芯(4)沿下端设置有呈喇叭状的轨道滑入口(404),所述轨道滑入口(404)连通在所述导向轨道(401)的所述原位(4011)所在位置。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声按动笔,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501)呈菱形。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声按动笔,包括:笔杆、装设在笔杆内的笔芯以及弹性抵置在所述笔芯上的弹性部件,所述笔杆和所述笔芯之间安装有按动伸缩机构,所述按动伸缩机构包括揿芯和转轮,所述揿芯可上下滑动的限位在所述笔杆内,其外周面上沿竖向设置有首尾相接的导向轨道,所述笔芯的顶端抵置在所述揿芯的底部;所述转轮可转动的套装在所述揿芯上,其内壁上设置有滑块,所述滑块延伸至所述导向轨道内并可在所述揿芯按动时沿所述导向轨道单向运动;所述导向轨道上具有原位和锁止位,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原位上时,所述笔芯处于回缩状态;当所述滑块位于所述锁止位上时,所述笔芯处于书写状态。该无声按动笔不会因为碰撞而发出噪音,达到静音效果。达到静音效果。达到静音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
李彦锦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宁波华丰文具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4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