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叠屏组件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折叠屏是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显示装置,通常包括
柔性屏以及支撑于柔性屏下方的支撑板,为了允许柔性屏折叠且避免柔性屏在折叠时产生折痕,在相关技术中,柔性屏的弯折区域与其下方的支撑板之间通常没有固定连接关系,然而,在折叠屏进行折叠过程中,这可能会导致柔性屏的弯折区域相对于支撑板向上拱起,加重柔性屏的弯折区域的折痕甚至造成柔性屏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折叠屏组件及折叠式电子设备,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屏组件,包括柔性屏、
静电吸附层、第一支撑
结构、以及两个第二支撑结构;
5.
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在所述柔性屏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分别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以带动所述柔性屏折叠或展开;
6.所述静电吸附层包括第一静电吸附层,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所述柔性屏能够吸附在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上。
7.可选地,所述静电吸附层还包括第二静电吸附层,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包括连接区域和吸附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吸附区域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宽度方向排布,且所述吸附区域位于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之间,所述柔性屏连接于所述连接区域,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吸附区域上,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所述柔性屏能够吸附在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上。
8.可选地,所述吸附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7mm-18mm。
9.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每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均包括第二支撑板;
10.所述柔性屏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
11.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于所述柔性屏的一侧的第一聚酰亚胺薄膜;
12.每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均包括第二支撑板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于所述柔性屏的一侧的第二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
13.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与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一体成型,所述柔性屏分别连接
于两个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
15.可选地,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
16.可选地,所述静电吸附层为石墨烯层。
17.可选地,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为0.1μm-2μm。
18.可选地,所述石墨烯层通过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而成。
19.可选地,所述柔性屏包括oled层、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以及超薄玻璃层,所述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设置于所述oled层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一侧,所述超薄玻璃层粘接于所述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
20.可选地,所述超薄玻璃层的厚度为20μm-50μm。
21.可选地,所述柔性屏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表面贴设有减反射光学纳米膜ar膜。
22.本公开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折叠屏组件。
2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静电吸附层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能够使得柔性屏吸附在第一静电吸附层上,且第一静电吸附层和柔性屏之间为可分离关系,既能够使得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的弯折区域呈现为圆弧状,以避免柔性屏的弯折区域产生明显折痕。在柔性屏弯折过程中,柔性屏始终受到第一静电吸附层产生的指向于第一静电吸附层的静电吸附力的作用,从而避免柔性屏朝向远离第一静电吸附层的方向脱离或者拱起,避免柔性屏产生折叠或者损坏,保证柔性屏的安全性,延长折叠屏组件的使用寿命。
24.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25.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26.图1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屏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剖切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折叠屏组件处于平铺状态;
27.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28.图3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屏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剖切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
29.图4是本公开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屏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剖切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折叠屏组件处于平铺状态;
30.图5是图4中“b”部分的放大图;
31.图6是本公开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屏组件沿其宽度方向进行剖切的截面示意图,其中,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
32.图7是本公开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提供的折叠屏组件的柔性屏的截面示意图。
33.附图标记说明
34.1-柔性屏;11-oled层;12-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3-超薄玻璃层;14-ar膜;15-pet
层;2-静电吸附层;21-第一静电吸附层;22-第二静电吸附层;3-第一支撑结构;31-第一支撑板;4-第二支撑结构;41-连接区域;42-吸附区域;43-第二支撑板;51-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2-第二聚酰亚胺薄膜;6-粘接层。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36.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内、外”是指相关零部件轮廓的内、外。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的术语如“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另外,在参考附图的描述中,不同附图中的同一标记表示相同的要素。
37.如图1至图6所示,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屏组件,包括柔性屏1、静电吸附层2、第一支撑结构3、以及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第一支撑结构3和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共同支撑在柔性屏1的底部,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分别可运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3的两侧,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以带动柔性屏1折叠或展开,静电吸附层2包括第一静电吸附层21,第一静电吸附层21设置于第一支撑结构3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第一静电吸附层21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柔性屏1能够吸附在第一静电吸附层21上。
38.在上述的折叠屏组件中,第一支撑结构3和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共同对柔性屏1起到支撑作用,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分别可运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3的两侧,在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相对折叠或者展开时,能够带动柔性屏1折叠或者展开,实现折叠屏组件的折叠和展开功能。由于第一支撑结构3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设置有第一静电吸附层21,第一静电吸附层21产生的静电吸附力使柔性屏1能够吸附在第一静电吸附层21上,由于静电吸附力是通过静电感应产生的,第一静电吸附层21和柔性屏1之间为可分离关系。
39.在上述的折叠屏组件从平铺状态切换为折叠状态的过程中,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相互靠近,由于第一静电吸附层21产生的静电吸附力的作用,柔性屏1在弯折过程中始终受到指向于第一静电吸附层21的静电吸附力的作用,从而能够避免柔性屏1朝向远离第一静电吸附层21的方向完全脱离或者拱起,避免柔性屏1产生折叠或者损坏。
40.而由于静电吸附层2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远小于固定连接方式提供的连接力(例如粘接胶产生的粘接力),第一静电吸附层21和柔性屏1之间能够保持为可分离关系。在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即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相对折叠而使得柔性屏1折叠时,由于第一静电吸附层21和柔性屏1之间为可分离关系,第二支撑结构4为柔性屏1提供的支撑力可以克服第一静电吸附层21提供的静电吸附力,柔性屏1对应于第一静电吸附层21的弯折位置可以和第一静电吸附层21产生局部分离,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静电吸附层21上靠近于第二支撑结构4的边部区域可以和柔性屏1局部分离,以使柔性屏1的弯折区域能够呈圆弧状过渡,从而避免柔性屏1的弯折区域产生明显的折痕。
41.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静电吸附层21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能够使得柔性屏1吸附在第一静电吸附层21上,且第一静电吸附层21和柔性屏1之间为可分离关系,既能够使得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的弯折区域呈现为圆弧状,以避免柔性屏1的弯折区域产生明显折痕。在柔性屏1弯折过程中,柔性屏1始终受到第一静电吸附层21产生的指向于
第一静电吸附层21的静电吸附力的作用,从而避免柔性屏1朝向远离第一静电吸附层21的方向完全脱离或者拱起,避免柔性屏1产生折叠或者损坏,保证柔性屏1的安全性,延长折叠屏组件的使用寿命。
42.第一静电吸附层21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3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为了保证第一静电吸附层21能够提供均匀的静电吸附力,可选地,第一静电吸附层21在第一支撑结构3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等于第一支撑结构3在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第一静电吸附层21在第一支撑结构3的长度方向上均能够为柔性屏1提供静电吸附力,柔性屏1在长度方向上能够受到均匀的静电吸附力的作用,从而避免柔性屏1因为受力不均而产生拱起等问题,保证柔性屏1的安全性。
43.上述的静电吸附层2可以由任何能够产生静电吸附力的材料制成,例如聚苯乙烯等聚合物材料或者石墨烯等,本公开对静电吸附层2的具体材料不做限制。可选地,静电吸附层2可以为石墨烯层,石墨烯层具有良好的静电吸附性能,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既能够对柔性屏1提供静电吸附力以避免柔性屏1拱起,又能够加强折叠屏组件的力学性能,提高折叠屏组件的使用寿命。
44.在采用石墨烯层的实施例中,可选地,石墨烯层的厚度可以为0.1μm-2μm,在该厚度范围内的石墨烯层既能够为柔性屏1提供足够的静电吸附力,还能够保证折叠屏组件本身具有轻量化的特性,节约材料成本。
45.石墨烯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制备而成,可选地,石墨烯层通过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而成,通过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而成的石墨烯层具有良好的均匀度,能够保证石墨烯层在不同位置具有接近的厚度,从而能够对柔性屏1产生均匀的静电吸附力,使得柔性屏1能够受力均匀。
46.在两个第二支撑结构4相互折叠的过程中,第二支撑结构4能够带动柔性屏1折叠,即第二支撑结构4和柔性屏1之间具有连接关系以能够带动柔性屏1活动,第二支撑结构4和柔性屏1之间可以通过粘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固定连接,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可选地,第二支撑结构4和柔性屏1之间可以通过粘接层6粘接连接。
47.为了减少柔性屏1上对应第二支撑结构4的弯折位置所产生的折痕,第二支撑结构4上靠近于第一支撑结构3的弯折位置和柔性屏1之间可以设置为可分离关系,以使柔性屏1折叠后能够形成平滑的圆弧状结构。可选地,如图1、图2、图4以及图5所示,静电吸附层2还可以包括第二静电吸附层22,至少一个第二支撑结构4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可以包括连接区域41和吸附区域42,连接区域41与吸附区域42沿第二支撑结构4的宽度方向排布,且吸附区域42位于连接区域41与第一支撑结构3之间,柔性屏1连接于连接区域41,第二静电吸附层22设置于吸附区域42上,第二静电吸附层22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柔性屏1能够吸附在第二静电吸附层22上。
48.第二静电吸附层22能够为柔性屏1提供指向于第二静电吸附层22的静电吸附力,使得柔性屏1能够贴合于第二静电吸附层22,避免柔性屏1朝向远离第二静电吸附层22的方向拱起。而在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结构4带动柔性屏1处于折叠状态,由于第二支撑结构4的吸附区域42和柔性屏1之间为可分离关系,如图3和图6所示,在折叠屏组件处于折叠状态时,柔性屏1对应于吸附区域42的弯折位置能够呈平滑的圆弧状过渡,从而降低柔性屏1的弯折程度,减少折痕。
49.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吸附区域42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可以为7mm-18mm,在上述的尺寸范围内,吸附区域42上的第二静电吸附层22能够对柔性屏1施加良好的静电吸附力,避免柔性屏1产生拱起,还能够保证柔性屏1的弯折位置具有较大的圆弧状过渡区域,降低柔性屏1的弯折程度。
50.如图1至图3所示,作为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支撑结构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31,每个第二支撑结构4均包括第二支撑板43,柔性屏1连接于两个第二支撑板43,第一静电吸附层21设置于第一支撑板31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
51.上述的第一支撑板31和/或第二支撑板43可以为不锈钢板(即sus板),也可以为合金材料制成,本公开对其具体材质和尺寸不做限制。可选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43可以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52.在第二支撑结构4包括吸附区域42的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支撑板43的连接区域41可以和柔性屏1连接,第二支撑板43的吸附区域42可以设置有第二静电吸附层22,能够为柔性屏1提供吸附于第二静电吸附层22的静电吸附力。
53.为了加强折叠屏组件的抗压性,可选地,折叠屏组件还可以包括聚酰亚胺薄膜,聚酰亚胺薄膜可以支撑在柔性屏1的下方。由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高抗张强度和高抗冲击强度,同时具有良好的耐热绝缘性能,能够加强折叠屏组件的整体强度性能,提高折叠屏组件的使用寿命。
54.如图4至图6所示,作为另一种示例性实施方式,第一支撑结构3可以包括第一支撑板31和位于第一支撑板31靠近于柔性屏1的一侧的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每个第二支撑结构4均包括第二支撑板43和位于第二支撑板43靠近于柔性屏1的一侧的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连接于第二支撑板43,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与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一体成型,柔性屏1分别连接于两个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第一静电吸附层21设置于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
55.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和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为一体成型,是指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和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可以相互连接且为一体成型的整张聚酰亚胺薄膜上的不同位置的组成部分。
56.在第二支撑结构4包括连接区域41和吸附区域42的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朝向柔性屏1的表面可以包括连接区域41和吸附区域42,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可以通过连接区域41和柔性屏1连接,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的吸附区域42可以设置有第二静电吸附层22。
5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上的第二静电吸附层22可以和第一聚酰亚胺薄膜51上的第一静电吸附层21相互连接,或者,第一静电吸附层21和第二静电吸附层22可以为一体成型。
58.如图6所示,可选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靠近于第一支撑板31的边部可以和第二支撑板43局部可分离连接,由于聚酰亚胺薄膜具有高强度的特性,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不易产生拱起,而第二聚酰亚胺薄膜52和第二支撑板43局部可分离连接,能够降低聚酰亚胺薄膜在弯折时的折损,延长其使用寿命。
59.如图7所示,可选地,柔性屏1可以包括oled层11、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以及超薄玻璃层13,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设置于oled层11远离第一支撑结构3和第二支撑结构4
一侧,超薄玻璃层13粘接于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
60.在上述实施例中,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是指彩膜(color filter)以及像素间隙的黑矩阵(black matrix)的集成结构,当外界光线入射屏幕时,不需要的光会被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中的黑矩阵所吸收,其余的光会透过彩膜中的rgb像素点所入射,随后该rgb像素点便会显示出颜并反射。由此可见,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能够实现反光和透光,使得柔性屏无需再设置偏光片,由于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12可以通过蒸镀工艺形成,其整体厚度远小于常规的偏光片的厚度,而超薄玻璃层13具有超薄性、可弯曲以及高耐用性的特点。因此,上述实施例中的柔性屏1具有整体厚度低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61.为了保证超薄玻璃层13的耐用性及轻薄化,可选地,上述的超薄玻璃层13的厚度可以为20μm-50μm。
62.可选地,柔性屏1远离第一支撑结构3和第二支撑结构4的表面可以贴设有ar膜14。这里的ar膜(ar,anti-reflection)是指减反射光学纳米膜,能够降低光的表面反射。在柔性屏1包括pet层15的实施例中,pet层15粘接于超薄玻璃层13,能够对超薄玻璃层13起到防爆保护作用,在该实施例中,ar膜14可以贴设于pet层15。在一个实施例中,该ar膜可以实现反射率小于2%的超低反射率效果。
63.本公开第二方面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上述的折叠屏组件。上述的折叠式电子设备可以为折叠手机、折叠式平板电脑或者折叠式显示器等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做具体限制。
64.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65.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66.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技术特征:
1.一种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柔性屏、静电吸附层、第一支撑结构、以及两个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在所述柔性屏的底部,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分别可运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两侧,且两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以带动所述柔性屏折叠或展开;所述静电吸附层包括第一静电吸附层,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所述柔性屏能够吸附在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层还包括第二静电吸附层,至少一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包括连接区域和吸附区域,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吸附区域沿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宽度方向排布,且所述吸附区域位于所述连接区域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之间,所述柔性屏连接于所述连接区域,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吸附区域上,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所述柔性屏能够吸附在所述第二静电吸附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区域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7mm-18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每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均包括第二支撑板;所述柔性屏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板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支撑板和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于所述柔性屏的一侧的第一聚酰亚胺薄膜;每个所述第二支撑结构均包括第二支撑板和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板靠近于所述柔性屏的一侧的第二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与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一体成型,所述柔性屏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第二聚酰亚胺薄膜,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所述第一聚酰亚胺薄膜朝向所述柔性屏的表面。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为钛合金材料制成。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静电吸附层在所述第一支撑结构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等于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的尺寸。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静电吸附层为石墨烯层。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层的厚度为0.1μm-2μm。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层通过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而成。11.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包括oled层、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以及超薄玻璃层,所述彩膜及黑矩阵集成层设置于所述oled层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一侧,所述超薄玻璃层粘接于所述彩膜及黑矩阵
集成层。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玻璃层的厚度为20μm-50μm。13.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屏远离所述第一支撑结构和所述第二支撑结构的表面贴设有减反射光学纳米膜ar膜。14.一种折叠式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组件。
技术总结
本公开涉及一种折叠屏组件及折叠式电子设备,包括柔性屏、静电吸附层、第一支撑结构、以及两个第二支撑结构,第一支撑结构和两个第二支撑结构共同支撑在柔性屏的底部,两个第二支撑结构分别可运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结构的两侧,且两个第二支撑结构能够相对折叠或展开,以带动柔性屏折叠或展开,静电吸附层包括第一静电吸附层,第一静电吸附层设置于第一支撑结构朝向柔性屏的表面,第一静电吸附层用于产生静电吸附力,以使柔性屏能够吸附在第一静电吸附层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静电吸附层和柔性屏可分离连接,第一静电吸附层产生的静电吸附力能够吸附柔性屏,避免柔性屏在折叠过程中产生拱起,减少柔性屏的折痕,提高折叠屏组件使用寿命。屏组件使用寿命。屏组件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李健 徐志文 唐磊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1
技术公布日:
202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