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算绩效管理是我国深入财政体制改革,提升基层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能力的关键举措。本文以行政事业单位落实预算绩效管理为研究对象,探讨预算绩效管理对单位运行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同时,对其实施过程中亟待突破的难点问题和完善举措提出意见,以期进一步服务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
一、引言
盐酸储存罐
预算绩效管理是指将系统化的绩效考评方法和工具融入单位预算编制与执行过程的一种监督管理模式。通过对预算目标设定、执行举措制定、预算偏差自纠等方式,实现政府对年度公共事业及资源管理进行计划、编制与执行的动态化管理方式。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行体现了国家对财税制度改革的高度重视,是财政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预算制度改革引领作用的体现,也是行政事业单位利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式强化单位内部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二、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
黑纸白字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一方面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更好地聚焦阶段性的重点任务,集中有限的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对自身工作安排的合理性、财政资金利用的有效性进行检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治理能力,降低财政资金管理风险。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强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有助于强化事业单位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一方面,预算目标与具体执行举措制定时,以绩效审核的方式来检查预算目标制定合理性,对于预算目标制定不合理、不科学、不具可行性的及时提出修正意见。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目标与预算执行情况的偏差较大时要及时纠偏,分析原因,对影响要素的可控性、持续性进行预判并给出建议,及时调整优化。预算绩效管理也强化了财政资金支出考核,对资金使用方向和效率进行考核,严肃问责机制,同时实现对预算执行人员的监督和约束。
2.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运行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全员、全过程的参与为基本特征,调动各部门人员关注预算目标、计划与举措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关键任务的层层分解与执行,落实任务责任人与协同人,确定任务的关键节点和时间,及时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动态跟踪。通过对重点项目或关键任务的持续跟踪,推动各部门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均得到显著提升,从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运行质量。
3.促进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更广泛的监督
通过预算绩效管理办法的实施,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财政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度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促使行政事业单位接受更广泛的社会和众监督,不断提高政府预算精益化管理质量,聚焦于服务型、阳光型政府建设,把服务社会、服务众作为预算目标制定的出发点,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价值。
郑子岳
三、行政事业单位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建议
绝缘阻抗测试
1.实施难点
(1)绩效指标设定方面。一方面,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类别繁多,受历史因素影响分类较为
篮球打气筒复杂,各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分工不同,服务内容不同,造成了绩效指标的设定不具有普适性,各行业、各部门都需要一套适合本行业、本部门特点的评价指标,这项工作尚在起步阶段。另一方面,由于预算绩效考核指标的稳定性不够,且缺少横向和纵向的对比,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与业绩评价很难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
(2)绩效管理方法方面。当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办法也仍在探索和归纳,在预算绩效管理与单位内部控制的结合方面,在强化信息化手段应用、综合运用财政大数据平台方面,在绩效运行跟踪监督及根据反馈结果纠偏方面,在绩效评价结果运用方面,都只是建立了制度框架,缺少实践的检验和大量实践经验积累,还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完善。
(3)绩效目标评价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在实施预算绩效评价中需要经过单位自评、上级部门复评两阶段,各阶段实施的绩效评价均需要依据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在财政部门设定的绩效评价标准上,不同行政事业单位可实现的指标量级可能相差悬殊,按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还有待商榷。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自评部分通常具有较强的主观性,为了提升自评成绩,一些单位在自评分数核算时未严格按照评价标准的口径去实施。有些
评价标准的制定脱离实际,实施成本极高,甚至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造成最终的评价结果可能与项目、任务实施情况存在一定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