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0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的拥有量逐年增加,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停车场方便、快捷、安全的智能化功能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当前在停车场控制系统中主要有单片机、继电器控制、可编程控制器和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等控制系统。综合分析比较,LOGO!可编程逻辑控制器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寿命长、维修检测方便等优点,成为一种不错的选择。本设计采用LOGO!逻辑控制器,对停车场车辆进出的自动管理、监控,提高停车场管理的可靠性,降低设计制造及维护成本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1设计方案
本设计中,需要用LOGO!来控制停车场车位监测系统。为保证满足控制要求,采用地感应线圈感知车辆进出情况,结合视频监控设备的实时监控,加上智能读卡机进行收费记录,多方位实时、自动监控停车场车位空余情况,具体要求为:
(1)自动控制。正常情况下,控制系统能够自动处理车辆进出的记录、管理及收费。
(2)手动控制。当出现特殊情况时,能够手动自由控制进出门禁装置(栏杆)的开与关。
(3)实时监控。不管在自动还是手动情况下,系统都能够统计并记录车库的所有信息。
(4)急停。在紧急的情况下,无论该控制系统是处于自动状态还是手动状态,都能把整个系统强行停机。由于停车场的特殊性,急停情况下,手动控制不能受到约束。
除了以上要求以外,由于工作环境比较特殊,还要求该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可靠性,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便捷的操作性以及更好的可维护性。
2设计原理
停车场门禁系统的设备和外观图如图1所示。停车场门禁系统需要入口出口处的地感线圈(各两个)以监测车辆的进出情况,同时配合入口出口处的读卡机、摄像头、栏杆以及电子显示屏来实现车辆进出的门禁自动控制、自动收费、自动记录车辆信息的目标。
图1停车场车位智能监测示意图
1.入口读卡机;
2.入口地感线圈1;
3.入口摄像头;
4.入口地感线圈2;
5.入口栏杆;
6.出口读卡机;
7.出口地感线圈2;
8.出口摄像头;
9.出口地感线圈1;10.出口栏杆;11.电子显示屏
本设计主要采用西门子LOGO!软件中加减计时器模块、关断延时模块、接通延时模块、文本显示模块以及基本的与、或、非、边缘触发等模块实现该系统的自动运行。本设计考虑了入口出口处栏杆可能砸到车辆的问题,采用出入口栏杆延时关闭设置,设计了车辆防砸方案。设计中的读卡机、电子显示屏、和视频信息存储部分的功能由该设备自带控制硬件或软件以及控制室控制电脑完成。
3硬件电路设计
在该控制系统中,控制对象为小功率电机、地感线圈、电子显示屏、读卡机以及视频监控摄像头,故应采用电压等级为115~240V 的LOGO!本机模块,且还要求必须能够使用交流电进行供电。参照西门子LOGO!的产品列表,本设计采用LOGO!230RC 型本机模块。
LOGO!的扩展模块分为数字量模块、模拟量模块和通讯模块。在本控制系统中,需要12个数字输入量,4个数字输出量。由于本机模块LOGO!230RC 为8个模拟量输入,4个继电器输出,所以需要加入拓展模块DM8230R。控制系统硬件接线如图2所示。
图2控制系统硬件接线图
4系统软件设计
本程序是基于西门子LOGO!soft comfort v5.0版本编程软件设计的,整个程序通过功能块逻辑图表示出来。在程序中大量使用与门、或门、RS 锁存器、加减计数器、接通延时定时器、关断延时定时器、消息文本等逻辑功能模块。图3为系统软件设计流程图。(下转第39页)
一种停车场车位监测控制系统设计
陈明皝罗文钧金建良朱永祥降噪咪头
(湖南工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摘要】随着交通运输的繁忙和不断发展,停车场作为城市交通设施的组成部分,其智能化管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LOGO!逻辑控制模块设计的停车场车位监测系统,功能完善,操作方便,能高效满足停车场智能监测要求。
【关键词】停车场;车位监测;LOGO!;
控制系统
※基金项目:湖南工业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陈明皝(1991—),男,海南海口人,湖南工业大学2011级本科生。
16
. All Rights Reserved.
单元测试流程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将经过仿真后的程序通过LOGO!专用数据传输线下载到LOGO!主机中,接通电源,启动LOGO!系统按照程序的设定开始运行。经过反复实际验证,系统能够完全实现设计要求中的各项控制功能。
5小结
本文中基于LOGO!逻辑控制模块设计的停车场车位监测系统,具有投资少、易维护、编程简单、节约电能、实用性强等特点,能有效提高停车场智能监测的稳定与安全,在宾馆酒店以及居民小区等公共停车场中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
[1]赵惠忠.深入浅出西门子LOGO![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7:56-69.
[2]廖常初.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技术[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14-16.
[3]王文卿.城市汽车停车场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0-98.
[4]吴中俊,黄永红.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3-25.
[责任编辑:汤静]
图3控制系统软件流程图
3.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校园德育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设计和气氛是进行人文教育的潜在课程。一所学校本身的文化品位和格调十分重要,一所优秀大学,除了具有高水平的学术研究,还要具有高尚的情感、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人文氛围。营造文化氛围的关键在于能让学生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的氛围里,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味和人文素养,从而陶冶情
操,树立优良的道德品质,使身心得到全面的、健康的发展。因为无论是德育还是人文教育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课程、活动、讲座、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共同作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3.2全面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发挥教师的重要作用
课程是实现人文教育提升的主要途径,教师则是实现人文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学校要构建人文教育的课程体系,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的承受能力,也要考虑相应的师资水平,结合各学校专业的特殊性,具有现实可能性和可操作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等多种因素,还要突出文理渗透、工管结合等学科交叉的特点。
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和课的讲授主要依靠大学的主要力量———大学教师的作用。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无论教师本人意识与否,他们的言行举止所传达的无形语言,也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例如教师的理性追求、精神风貌、治学态度和气质修养等等,因此,教师应注意在专业课程中,有机地融入人文知识的教育。教师若能首先在思想和教育观念上建立起对人文知识教育和弘扬人文精神重要性的认同,就可能在各自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就可能发现许多专业知识教育结合人文知识教育的切入点,因为每门课程既有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也不同程度地蕴涵者文化积淀、价值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的因素。教书与育人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教学的过
程中,必然渗透着对学生思想、灵魂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因此,广大教师应有对学生全面负责的高度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3.3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实现德育理论与人文精神的内化
现在,人文教育大多停留在知识层面,但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精神。德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激发德育主体———大学生的内在作用,人文精神的养成需要通过受教育者的“内化”,即把各种人文知识和通过各种文化实践所获得的认识、感受充分吸收、升华,化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可以使自己的人文素质获得提高。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之间的中介关键是“实践”。而现在许多高校中大学生却往往处在了被动的位置,因此,我们要大力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并对大
学生的内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帮助大学生完成知识的内化,从而真正提高人文素质。
社会实践是学生实现人文知识内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参观、访问、考察、志愿劳动等等,从而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从而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对比于国外的教育,美国中学生要考大学,必须参加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劳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有助于增长知识、增长见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办事能力和应变能力,有助于增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更加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当然,在教育实践中,不同类型的院校应结合自身特点,或发挥传统优势,或进行新的创造,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实践活动的新形式,注意总结经验,规范实
践活动,不断丰富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水平。
人文教育在我国高校整体大德育系统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高校德育在面对种种挑战的境况下,要想走出当前“低效”的困境就必须重视人文教育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充分发挥人文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德育功能。人文知识虽然具有德育功能,但学生掌握了人文知识并不等于着一定有高尚的情操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究其原因是学生所学到和掌握的人文知识是否内化并形成人文精神。因此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任务,人文精神的成功内化才是人文教育中德育的成功标志,所以在大学的教学中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内化,多种途径共同实施,以确保人文教育在大学教学中的德育功能的有效实现。
高纯硝酸钾
[1]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0402封装[2]李鸿军.院校德育环境建设研究[M].云南教育出版社,1999.[3]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1999(4).
[4]秦钠.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的重要内涵[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5]孙晓燕.浅谈高校德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思想教育研究,2004(7).[6]吕嘉.关于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J].人文杂志,2000(5).
[7]顾明远.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J].高等教育研究,1995(4).[8]张岂之.关于教育人文观的思索
[J].高等教育研究,2000(6).
[9]顾明远.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演变和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2001(1).
[10]唐平秋.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德育功能[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缀花草坪[11]侯丽君.大学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磁化杯
[12]侯丽君.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渝西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13]韩蔚.论高校教育中的人文与科学教育融合[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
[责任编辑:曹明明]
(上接第16页)
39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