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第一编中国古代史第四讲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强化训练

阅读: 评论:0

通史强化训练(四)辽宋夏金元时期
一、选择题
1.(2022·济南市高三三模)下表是宋代前期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及其平均任职年限统计。这反映了当时( A )
C.丞相干预朝政D.选官制度日趋完善
【解析】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从太祖朝到仁宗朝用相人数逐渐增多,且任职年限逐渐缩短,这种频繁更换宰相、增加宰相数量的做法反映了相权逐渐削弱,故选A项;通过宰相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宋朝的政治局势,排除B项;丞相数量增多说明相权逐渐被削弱,因此干预朝政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了丞相数量的变化,未说明这个时期如何选拔官员,排除D项。
2.(2022·滨州市高三二模)唐后期至五代时,枢密使一职先是以宦官充任,曾一度左右宰相任免,插手皇帝废立,后多为武将,权倾将相。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专掌军政,与宰相分权。宋初统治者此举意在( C )
A.削弱宰相权力B.结束藩镇割据
无动力清扫器
C.防止权臣乱政D.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枢密使一职在唐后期至五代时权力非常大,“权倾将相”,到宋初,枢密使“多以文臣出任”,并且“专掌军政”,大大缩小了其权力范围,防止其专权乱政,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枢密使权力范围的缩小,与“宰相权力”无关,排除A项;藩镇割据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枢密使属于中央权臣,与“地方”无关,排除B项;枢密使
权力的缩小,使得其不能够“权倾将相”,“与宰相分权”,这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
3.(2022·漳州市高三4月联考)宋辽澶渊之盟以后,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沿边开放了雄州等四处榷场,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从中可以看出( A )
A.区域文明程度不均衡B.榷场受官府控制较严
C.奢侈品贸易占据主导D.民间的走私较为常见
【解析】据材料“双方交换的主要商品中,宋方有香药、犀角象牙、苏木、茶叶、缯帛、漆器、杭稻、瓷器、麻布和书籍等,辽方有羊、马、橐驼、北珠等”,可知宋朝的商品多手工业产品,而辽方多牧业产品,说明双方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开放榷场及双方交换的商品,但并无管理措施,排除B项;交易商品中日常生活用品也较多,排除C项;榷场获得了官方认可,属于合法的商品贸易场所,排除D项。
4.(2022·湖北省十一校高三第二次联考)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教育改革是其重要内容之一,王安石在太学中实行“三舍法”,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同时,颁布《三经新义》作为学校统一教材,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在科举改革方面,废除明经诸科,只以进士科取士。王安石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B )剖分轴承
A.充实完善儒家思想B.争夺变法的主导权
C.寻变法理论依据D.完善发展科举制度
【解析】据材料“规定上舍生学行优秀者,或授官,或可直接参加省试、殿试”可知,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为变法培养人才,进而争夺变法的主导权,故选B项;据材料“此书对《诗》《书》《周礼》三部儒
家经典重新加以注释而成”可知,《三经新义》是对儒学经典的进一步解读,不是新的理论,不能完善儒家思想,排除A项;据所学,王安石的教育改革涉及面较多,并非只是寻理论依据,排
除C项;据所学,完善发展科举制度是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影响,而非目的,排除D项。
5.(2022·潍坊市高三4月模拟)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对大臣道:“凡国家庶务,钜细各殊,若宪度不明,则何以为治?下亦何由知禁”,于是命大臣“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一举措( B )
A.打破了农耕和游牧文明的隔阂
B.基于辽境内政治经济不平衡
机读答题卡C.反映了儒学成为治国指导思想
D.旨在完善辽朝法律制度建设
【解析】据材料“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可知,契丹建国后,既有从事畜牧业的游牧民族,也有从事农耕业的汉人和渤海人,辽朝统治者在考虑自身情况和借鉴中原汉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地缘关系的因俗而治的双轨制,用不同的法律去治理,故选B项;A、C、D项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6.(2022·济宁市高三三模)1042年,辽兴宗在给宋仁宗的信中写道:“封圻(疆土)殊两国之名,方册(典籍)纪一家之美。”第二年,他又写道:“两朝事同一家。”其意在表达辽和宋( C )
A.政治上亲如一家B.经济上有互补性
C.文化上有认同感D.关系上相互依赖
【解析】材料中的“两国”“一家”都旨在表现辽这个少数民族政权和宋是具备一致性的,即民族虽有差异,但文化系统是一体的,都是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圈,因此材料中辽兴宗强调的是辽和宋之间在文化上的认同感是一致的,故选C项;排除A、B、D项。
7.(2022·沈阳市高三三模)据统计,金代六部尚书共227人,女真族97人、汉族108人、契丹族13人、渤海族9人。据此可知,金代政权( C )隐蔽式水箱
A.中央始终为三省六部制
B.北方汉族占据主导地位
C.促进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D.实现了各民族一律平等
【解析】据题干信息可知,金代六部尚书除了本民族的女真人,还有汉族、契丹族、渤海族等多人,可知金代统治者注意任用各民族的人才,推动民族交融,故选C项;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金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排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道口报警器
8.(2022·衡阳市高三三模)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土地可卖、可典、可租。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官庄”“营田”“没官田”无不经常投入土地的流通领域,并形成错综复杂、交织重叠的多方面的法律关系。这反映了当时( D )
A.商品经济得以自由发展
B.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
C.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增加
D.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解析】题干“宋代取得和占有土地的方式复杂灵活”“不仅百姓买卖土地,国家也参与其中”等,与宋代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下土地私有制发展相合,故选D项;“自由发展”不合史实,重农抑商政策在宋代只是松动,排除A项;人身依附关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丧失”人身自由而依附于封建地主的状况,题干未提及,排除B项;“大幅增加”与题干无关,题干未提及国家投入市场的利润与成本
的收支,排除C项。
9.(2022·聊城市二模)宋代,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每逢春冬农闲季节,他们则“为工、为匠、为刀镊、为负贩”;福建路山多田少,农民“多费良田,以种瓜植蔗”“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上述现象共同说明,当时( A )
A.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B.农民破产现象严重
C.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
D.土地种植结构失衡
【解析】据材料“两浙西路的秀州农村,小农家庭‘布缕菽粟,鸡豚狗彘百物皆售’,福建路山多田少,‘虽上熟之年,犹仰客舟兴贩二广及浙西米前来出粜’”可知,秀州农村的小农家庭出售布匹、粮食、鸡、狗、猪等,福建路山多田少,经济作物广泛种植,依赖广东粮食供给,说明农村地区商品经济发展,故选A项;B、C、D项在材料中无体现,排除。
10.(2022·南通市高三四模)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
落,并扩展至城墙外,连城墙外的附郭草市也被纳入城市市场之中。由此,不少附郭草市脱离了乡村管辖制度,并入以坊、厢管辖的城市体例。这表明宋代( C )
A.城乡经济呈现出一体化趋势
B.官府对商业的管控更加严厉
C.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巨变
D.城市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解析】根据“宋代城市的市场交易已从固定的‘市’渗透到‘坊’,渗透到城墙内的每一个角落,并扩展至城墙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说明宋代的商品交易市场突破了空间限制,说明城市市场空间布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故选C项;A、B、D与材料不符,排除。
11.(2022·石家庄市高三三模)北宋仁宗时选用人才多取北人,后“仁宗皇帝照知其弊,公听并视,兼收博采,无南北之异。于是范仲淹起于吴,欧阳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闽,杜衍起于会稽,余靖起于岭南,皆一时名臣……及绍圣(宋哲宗年号)、崇宁(宋徽宗年号)间,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这反映了宋代( A )
A.经济重心南移B.政治中心南移
cnc真空吸盘怎么做
C.取士人数增多D.文官地位提高
【解析】据材料“取南人更多,而北方士大夫有沉抑之叹”可知,随着北

本文发布于:2023-07-26 23:24: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9372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排除   材料   可知   土地   说明   宰相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