盒以及印刷系统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发明涉及一种有关盒以及印刷系统的技术。


背景技术:



2.一直以来,关于墨盒,已知一种如下的技术,即,在以跨及油墨供给口的外周侧部分和盒本体的下表面的后端部的方式而被形成的凹部内配置有对油墨进行吸收并保持的吸收体(专利文献1)。
3.在现有的技术中,墨盒的吸收体对从油墨供给口向重力方向漏出来的油墨进行吸收。但是,在现有的技术中,在将墨盒从打印机上取下时,会出现无法通过吸收体来捕捉从液体导入部飞散的油墨的情况。此外,在现有的技术中,会出现吸收体较小而无法保持足够的油墨的情况。上述的课题并不限于墨盒以及对墨盒以可装拆的方式进行安装的打印机,在收纳油墨以外的液体的盒以及对盒以可装拆的方式进行安装的印刷装置中也是共通的。
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2001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5.(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供以能够装拆的方式而安装于具备液体导入部的印刷装置的盒。该盒具备:液体收纳部,其对液体进行收纳;液体供给部,其供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配置部,其将所述液体供给部配置于内侧,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顶端部对置的底壁,所述底壁在与所述顶端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供所述液体导入部插穿的开口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
6.(2)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上述方式的盒;印刷装置,其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
附图说明
7.图1为表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的结构的立体图。
8.图2为对盒的向盒安装部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的第一图。
9.图3为对安装过程进行说明的第二图。
10.图4为表示盒的向盒安装部的安装完成了的安装状态的图。
11.图5为从+z方向侧观察盒安装部的图。
12.图6为图5的6-6剖视图。
13.图7为图6的区域的放大图。
14.图8为第一种盒的立体图。
15.图9为作为配置部的适配器的立体图。
16.图10为图9的10-10剖视图。
17.图11为图10的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a.实施方式:
19.a-1.印刷系统的结构:
20.图1为表示作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1的结构的立体图。在图1中描绘出了互相正交的三个空间轴即xyz轴。x轴、y轴、z轴的箭头标记所朝向的方向分别表示沿着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将沿着x轴、y轴、z轴的正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z方向。与x轴、y轴、z轴的箭头标记所朝向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分别为沿着x轴、y轴、z轴的负方向。将沿着x轴、y轴、z轴的负方向分别设为-x方向、-y方向、-z方向。不管正负分别将沿着x轴、y轴、z轴的方向称为x方向、y方向、z方向。对于在之后所示的图以及说明也是同样的。
21.印刷系统1具备印刷装置10、和向印刷装置10供给作为液体的油墨的盒4。
22.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将作为液体的油墨从喷出头22喷出的喷墨打印机。该印刷装置10为,在海报等大幅的纸张(a2~a0等)上实施印刷的大型打印机。印刷装置10具备盒安装部6、控制部31、滑架20、喷出头22和驱动机构30。此外,印刷装置10具备用于供用户操作印刷装置10的动作的操作按钮15。
23.盒安装部6具有位于+y方向侧的第一装置壁67。第一装置壁67具有作为盒4的向收纳室61的出入口的插拔开口部674。经由该插拔开口部674,将盒4收纳在盒安装部6的收纳室61中,或者将盒4从收纳室61中拆下。在盒安装部6上,以分别能够装拆的方式而安装有多个盒4。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与黑、黄、品红、蓝绿这四种颜的油墨相对应的方式,使四种盒4各有一个、即共计四个盒4被安装在盒安装部6中。也将对黑的油墨进行收纳的盒4称为盒4k,也将对黄的油墨进行收纳的盒4称为盒4y,也将对品红的油墨进行收纳的盒4称为盒4m,也将对蓝绿的油墨进行收纳的盒4称为盒4c。在本实施方式中,盒4k被构成为,与盒4c、4m、4y相比能够收纳更多的液体。因此,将盒4k称为第一种盒4a,并将盒4c、4m、4y称为第二种盒4b。
24.印刷装置10在+y方向侧的前表面具有更换用罩13。当将更换用罩13的+z方向侧倒向作为+y方向侧的跟前侧时,盒安装部6的开口出现,从而能够实施盒4的装拆。当盒4被安装在盒安装部6上时,油墨能够经由作为液体流通管的管24而被供给至被设置于滑架20上的喷出头22。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水头差,将油墨从盒4供给至喷出头22。具体而言,利用盒安装部6内的油墨的液面和喷出头22之间的水头差,从而将油墨供给至喷出头22。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通过利用印刷装置10的未图示的泵机构对盒4内的油墨进行抽吸,从而将油墨供给至喷出头22。另外,管24针对油墨的每一个种类而进行设置。在此,也将盒4被安装在盒安装部6、且作为液体的油墨能够供给至印刷装置10的状态称为“安装状态”。
25.在喷出头22上,针对油墨的每一个种类而设置有喷嘴。喷出头22从喷嘴朝向印刷纸张2喷出油墨,从而对文字、图像等数据进行印刷。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印刷装置10为,盒安装部6不与滑架20的动作连动的、被称为所谓“离架式”的打印机。本公开的技术也能够应用于盒安装部6被设置于滑架20上且盒安装部6与滑架20一起移动的、所谓“在架式”的打印机。
26.控制部31实施印刷装置10的各部的控制、与盒4之间的信号的收发。滑架20使喷出头22相对于印刷纸张2进行相对移动。
27.驱动机构30基于来自控制部31的控制信号而使滑架20往复移动。驱动机构30具备同步带32和驱动电机34。通过将驱动电机34的动力经由同步带32而传递至滑架20,从而使滑架20在沿着x方向的方向即主扫描方向上往复移动。此外,印刷装置10具备用于使印刷纸张2在+y方向即副扫描方向上移动的输送机构。在实施印刷时,印刷纸张2通过输送机构而在副扫描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印刷完成后的印刷纸张2被输出到前面罩11上。
28.此外,在使滑架20在主扫描方向上移动的印刷区域外的位置设置有被称为初始位置的区域,在初始位置处,搭载有实施用于正常地使印刷执行的维护的维护机构。维护机构由被按压于在喷出头22的底面侧形成有喷嘴的面上并以包围喷嘴的方式而形成封闭空间的压盖部件8、为了按压于喷出头22的喷嘴面而使压盖部件8升降的未图示的升降机构、向因压盖部件8被按压于喷出头22的喷嘴面而形成的封闭空间导入负压的未图示的抽吸泵等构成。
29.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印刷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将沿着输送印刷纸张2的副扫描方向的轴设为y轴,将沿着重力方向的轴设为z轴,将沿着滑架20的移动方向的轴设为x轴。在此,“印刷系统1的使用状态”是指在水平的面上设置有印刷系统1的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副扫描方向设为+y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y方向,将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将反重力方向设为+z方向。x方向和y方向为沿着水平方向的方向。此外,在从前面侧对印刷系统1进行观察时,将从右侧朝向左侧的方向设为+x方向,将其相反方向设为-x方向。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安装而将盒4插入到盒安装部6中的插入方向为-y方向,将盒4从盒安装部6取下来的方向为+y方向。因此,也将盒安装部6中的-y方向侧称为里侧,将+y方向侧称为跟前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盒4的排列方向为x方向。
30.a-2.盒的安装过程以及安装状态的说明:
31.图2为表示对盒4的向盒安装部6的安装过程进行说明的第一图。图3为对安装过程进行说明的第二图。图4为表示盒4的向盒安装部6的安装完成了的安装状态的图。
32.安装过程由端子连接过程、和在端子连接过程之后被执行的供给部连接过程构成。如图2所示,端子连接过程为,经由第一装置壁67的插拔开口部674,使盒4向作为-y方向的插入方向d1移动而插入到盒安装部6的收纳室61中,从而使盒安装部6的后述的装置侧端子和盒4的后述的盒侧端子接触而电连接的过程。如图3以及图4所示,供给部连接过程为,在维持了装置侧端子和盒侧端子的电连接的状态下,对盒安装部6的后述的液体导入部和盒4的后述的液体供给部进行连接的过程。具体而言,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以盒安装部6的旋转支点698为中心,使盒4的后壁47侧向箭头标记所示的连接方向d2旋转移动,从而使液体导入部和液体供给部连接。另外,在图4所示的安装状态中,盒4通过由在盒安装部6的第一装置壁67侧所设置的卡合形成体677卡合从而保持安装状态。
33.如图4所示,在将盒4从盒安装部6取出的情况下,用户通过提起盒4的后壁47侧,从而以旋转支点698为支点向与连接方向d2相反的方向即连接解除方向d3使后壁47侧旋转移动。在该旋转移动时,由卡合形成体677实施的卡合被解除。使盒4向连接解除方向d3旋转移动且在盒4成为图3所示的状态后,通过使盒4向作为取下方向的+y方向移动,从而将盒4从盒安装部6中取出。
34.a-3.盒的安装状态的详细说明:
35.图5为从+z方向侧观察盒安装部6时的图。图6为图5的6-6剖视图。图7为图6的区域r7的放大图。在图5中,在盒安装部6上安装有盒4k。利用图5~图7对盒4的安装状态进行说明。另外,关于盒4c、4m、4y、4k,安装状态相同。
36.如图6所示,盒安装部6具有形成收纳室61的收纳室底壁的支承部件610。支承部件610从下侧对盒4进行支承。在盒4被插入到盒安装部6的收纳室61中的状态下,盒4由支承部件610从-z方向侧支承。此外,在盒4被安装于盒安装部6的收纳室61中的安装状态下,盒4的液体供给部442和盒安装部6的液体导入部642进行连接。由此,被收纳于盒4的液体收纳部450中的液体经由液体供给部442而被供给至液体导入部64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从液体供给部442被供给至液体导入部642,另一方面,被收纳于盒安装部6的液体贮留部699中的空气成为气泡,且在液体导入部642、液体供给部442中流通并流通至液体收纳部450中。由此,实施液体收纳部450的气液交换。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盒4也可以具有使液体收纳部450和外部连通的大气连通通道,并经由该大气连通通道来实施气液交换。大气连通通道被配置在与液体供给部442不同的位置,例如,被形成在形成液体收纳部450的壁上。
37.液体导入部642接受从盒4供给的液体。液体导入部642为筒状的部件,且在内部具有使液体流通的内部流道。液体导入部642具有基端642a和顶端642b。在顶端642b处,形成有与作为内部流道的导入部流道连通的开口,且液体供给部442的油墨经由该开口而流通至导入部流道。基端642a与液体贮留部699连接,并使在导入部流道中流通的油墨流通至液体贮留部699中。液体贮留部699位于收纳室61的-z方向侧。液体贮留部699经由图1所示的管24与喷出头22连通。如以上那样,液体导入部642经由液体贮留部699和管24与喷出头22连通。液体导入部642的中心轴ca1与安装状态下的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ca2平行,且相对于z方向倾斜。也就是说,沿着液体导入部642所延伸的方向即中心轴ca1的方向与盒4的插入方向交叉。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ca2是指沿着液体供给部442所延伸的方向的方向。
38.如图7所示,在盒4的安装状态下,盒4的电路基板50和盒安装部6的装置侧端子部70通过接触而被电连接。装置侧端子部70被保持机构73保持。装置侧端子部70具有多个装置侧端子721、端子保持部750和连接器739。
39.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装置侧端子721设置有9个。多个装置侧端子721分别为具有导电性的金属的板部件。装置侧端子721具有端子旋转支点rp,且与作为端部的电路基板50的盒侧端子521接触的部分能够以端子旋转支点rp为支点而进行弹性变形。弹性变形的方向为沿着y方向和z方向的方向。端子保持部750对多个装置侧端子721进行保持。连接器739与多个装置侧端子721电连接。此外,连接器739通过未图示的配线而与印刷装置10的控制部31电连接。由此,电路基板50和控制部31能够进行数据通信。
40.保持机构73具有施力部件780和安装部件782。施力部件780由螺旋弹簧构成。安装部件782在内侧配置施力部件780。此外,在安装部件782上安装有装置侧端子部70。施力部件780在盒4的向盒安装部6的插入完成了的状态下被压缩。由此,施力部件780经由安装部件782而对装置侧端子部70施加朝向作为第一装置壁67侧的盒4的取下方向侧的方向的外力fa。由于通过外力fa,装置侧端子部70被按压于电路基板50,因此,良好地维持了装置侧端子721和盒侧端子521的接触。
41.如上所述,保持机构73将装置侧端子部70以能够在沿着盒4的插入方向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进行保持。此外,施力部件780的装置侧端子部70侧的一端部被构成为,能够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x方向以及z方向上微小地移动。由此,装置侧端子部70通过保持机构73以能够在与插入方向交叉的x方向以及z方向上微小地移动的方式而被保持。
42.如图6所示,在供给部连接过程中,通过盒安装部6所具有的突起即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进入到盒4所具有的凹形状的供给部定位部448中,从而限制了液体供给部442的与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ca2交叉的移动。由此,实施液体供给部442相对于液体导入部642的定位。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具有一端部644a和另一端部644b。一端部644a位于液体贮留部699侧。一端部644a位于与另一端部644b相比靠收纳室61侧。
43.在盒4的安装状态下,形成支承部件610的底部的主壁613相对于y方向倾斜。具体而言,支承部件610的主壁613以随着趋向于+y轴方向而位于作为下侧的-z方向侧的方式来倾斜。该主壁613在未安装有盒4的盒安装部6的初始配置状态下与y方向平行。
44.为了在盒4的安装状态下使支承部件610返回到初始配置状态的位置,盒安装部6具有将外力ft1施加到支承部件610上的施力部件625。施力部件625为被设置在支承部件610与液体贮留部699之间的螺旋弹簧,且在安装状态下成为压缩状态。通过压缩状态而将具有+z方向分量的外力ft1施加于支承部件610。另一方面,在盒4的安装状态下,通过盒4的盒卡合部497与盒安装部6的安装卡合部697进行卡合,从而维持了安装状态。安装卡合部697被形成在位于盒安装部6的第一装置壁67侧的卡合形成体677上。
45.如以上那样,如图6所示,通过支承部件610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而向连接方向d2被按下,从而使液体供给部442被按下并与液体导入部642连接。此外,通过支承部件610以旋转支点698为中心而向连接解除方向d3被推起,从而使液体供给部442被按压而从液体导入部642离开,进而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被解除。
46.a-4.盒4的详细结构:
47.图8为第一种盒4a的立体图。图9为作为配置部的适配器的立体图。图10为图9的10-10剖视图,并示出了包含适配器402的第一种盒4a的截面。图11为图10的区域r11的放大图。第一种盒4a和图1所示的第二种盒4b的不同在于液体收纳部450的容积。具体而言,由于第一种盒4a的后述的液体收纳体401的宽度大于第二种盒4b的液体收纳体401的宽度,因此,液体收纳部450的容积不同。关于适配器402等其他的结构,由于在第一种盒4a和第二种盒4b中相同,因此,在下文中利用第一种盒4a来对盒4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另外,之后,也将第一种盒4a简称为盒4。关于表示盒4的图,x方向、y方向、z方向将盒4的向盒安装部6的插入完成的状态、即图3所示的端子连接过程的完成状态时设为基准。也就是说,关于表示盒4的图,x方向、y方向、z方向将使支承部件610旋转移动的供给部连接过程之前的状态时设为基准。
48.如图8所示,盒4的外形为大致长方体形状。在盒4中,沿着作为向盒安装部6的插入方向的-y方向的方向为长边方向,x方向为作为宽度方向的短边方向,z方向为高度方向。在盒4中,长边方向的寸尺最大,短边方向的寸尺最小。
49.盒4具备盒本体41和被安装于盒本体41的电路基板50。在本实施方式中,盒本体41由两个部件构成。详细而言,盒本体41具备:液体收纳体401、和通过嵌合而被安装于液体收
纳体401上的作为配置部的适配器402。另外,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盒本体41也可以是一体的。
50.液体收纳体401和适配器402分别通过对聚丙烯等合成树脂进行例如注塑成型而被成型。液体收纳体401和适配器402既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51.盒本体41具有:前壁42、后壁47、上壁43、底壁44、第一侧壁45、第二侧壁46和角部89。各壁42、43、44、45、46、47也被称为各面42、43、44、45、46、47。前壁42和后壁47在沿着插入方向的y方向上对置。上壁43和底壁44在z方向上对置。z方向与沿着液体供给部442所延伸的方向的中心轴ca2平行。第一侧壁45和第二侧壁46在x方向上对置。
52.前壁42位于将盒4向安装部6插入的插入方向侧。也就是说,前壁42形成作为插入方向侧的-y方向侧的插入顶端面。后壁47形成作为取下方向的+y方向侧的面。上壁43位于+z方向侧,且与前壁42和后壁47交叉。底壁44在安装状态下位于作为重力方向侧的-z方向侧,且形成图3所示的连接方向d2的连接顶端面。也就是说,底壁44位于连接方向d2侧。底壁44与前壁42和后壁47交叉。在底壁44上形成有供液体导入部642插穿的开口部446。在从底壁44侧对盒4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开口部446和液体供给部442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液体供给部442被配置为,液体供给部442的中心轴ca2穿过开口部446。
53.第一侧壁45位于-x方向侧,第二侧壁46位于+x方向侧。第一侧壁45和第二侧壁46分别与前壁42、后壁47、上壁43和底壁44交叉。角部89被设置在前壁42和底壁44所交叉的拐角部分处。角部89具有向内部凹陷的凹形状的端子配置部90。电路基板50被安装在该端子配置部90上。
54.液体收纳体401具有对液体进行收纳的液体收纳部450和液体供给部442。液体供给部442为从与上壁43对置的液体收纳体401的收纳体底壁431突出的筒状部件。液体供给部442在安装状态下与液体导入部642连接,并且经由液体导入部642而将液体收纳部450的液体供给至印刷装置10的喷出头22。如图11所示,液体供给部442具有形成供液体导出到外部的开口的作为顶端部的供给部顶端部442a。
55.如图8所示,在适配器402上配置有与盒安装部6的各要素协作的盒侧要素。作为盒侧要素,可以列举出例如电路基板50、供给部定位部448、盒卡合部497、开口部446。
56.如图9所示,适配器402具有底壁44和从底壁44的周缘部朝向液体收纳体401侧竖立的侧壁408。侧壁408包括构成前壁42的壁、构成后壁47的壁、构成第一侧壁45的壁和构成第二侧壁46的壁。如以上的那样,适配器402为以底壁44为底部的凹形状。适配器402中的与底壁44对置的一侧开口,液体供给部442经由该开口而被配置收纳在适配器402的凹部830内。详细而言,如图11所示,适配器402将包括作为液体供给部442的顶端部的供给部顶端部442a在内的一部分配置在内侧。也将适配器402的凹部830中的配置液体供给部442的部分称为供给部配置部831。
57.如图11所示,底壁44与液体供给部442的供给部顶端部442a在z方向上对置。底壁44的开口部446被形成于与供给部顶端部442a在z方向上对置的位置。
58.如图9所示,盒4还具备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和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以及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为用于通过预定的毛细管力来保持液体的部件,可以为例如如聚氨酯泡沫那样的发泡性部件、由聚乙烯醇形成的多孔体、由无纺布形成的部件。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为薄片状的部件。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为,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
471相比体积较大的块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为长方体形状。另外,体积的大小以作为盒4而被装入的状态设为基准。
59.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被配置在适配器402的内侧、即凹部830内。详细而言,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以跨及供给部配置部831和吸收部件配置部832的方式而被配置,并位于供给部顶端部442a与底壁44之间。吸收部件配置部832为与供给部配置部831相邻的凹部830的结构要素。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被配置在底壁44的内表面上。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具有在盒4的安装状态下供液体导入部642插穿的吸收部件开口部476。即,在从底壁44侧对盒4进行观察的情况下,吸收部件开口部476、开口部446、供给部顶端部442a处于重叠的位置关系。此外,如图8所示那样,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一部分从开口部446露出。也就是说,在从底壁44侧对盒4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一部分处于与开口部446重叠的位置关系。也将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中的从开口部446露出来的部分称为露出部分477。
60.如图9所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被配置在适配器402的内侧、即凹部830的吸收部件配置部832。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被配置在未从开口部446露出的位置。如图11所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通过被配置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上,而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接触。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通过被夹在底壁44与收纳体底壁431之间,而在稍微压缩了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吸收部件配置部832。由此,能够良好地维持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和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接触,因此,能够易于将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所吸收的液体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
61.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毛细管力大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毛细管力。毛细管力为对液体进行吸收的力,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产生。毛细管力的大小能够通过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和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材料、孔的大小等而进行调整。例如,能够通过使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使用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相比孔眼更细的部件,从而使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毛细管力大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毛细管力。通过使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毛细管力大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毛细管力,从而能够以毛细管力的差作为驱动力,使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平顺地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由此,能够抑制可由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保持的液体量达到上限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漏出的情况。
62.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由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露出部分477从开口部446露出,因此,在将盒4从印刷装置10取下的过程中,即使液体从液体导入部642飞散,也能够通过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露出部分477来捕捉液体。如图6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印刷系统1通过液体供给部442在具有作为上方向的+z方向分量的连接解除方向d3上被按压,从而解除了液体导入部642和液体供给部442的连接。在该液体供给部442被推起从而与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被解除的过程中,会出现液体导入部642内的液体伴随着液体供给部442的推起动作而被拉起、且从液体导入部642向上方向飞散的情况。但是,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通过露出部分477,对从该液体导入部642向重力方向以外、例如上方向飞散的液体进行捕捉。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由于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接触,因此,能够使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中所捕捉到的液体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侧,并利用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来进行保持。即,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利用
第二液体吸收部件来对仅通过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而无法完全保持的量的液体进行保持。
63.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如图11所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为块状的部件,且与作为薄片状的部件的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相比体积较大。由此,通过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能够保持更多的量的液体。
64.b.其他的实施方式:
65.b-1.其他的实施方式1:
66.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9以及图11所示,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为薄片状的部件,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为块状的部件,但是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以及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形状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也可以为块状的部件,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也可以为薄片状的部件。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体积大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体积,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体积也可以小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体积。此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毛细管力大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毛细管力,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2的毛细管力既可以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1的毛细管力相同,也可以比其小。即使设为如上述那样,在具有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这一点上,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
67.b-2.其他的实施方式2:
68.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6所示,通过盒4以旋转支点698作为中心而进行旋转移动,从而实施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的解除,但是并未被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盒4沿着z方向等的直线状进行移动,从而实施液体供给部442和液体导入部642的连接、和连接的解除。
69.b-3.其他的实施方式3:
70.本公开并不限于喷墨打印机及其墨盒,也能够应用在被安装于喷射油墨以外的其他液体的任意的印刷装置的盒中。例如,能够应用在如以下那样的各种的印刷装置及其盒中。
71.(1)传真装置等图像记录装置;
72.(2)喷射在液晶显示器等的图像显示装置用的颜滤波器的制造中所使用的颜材料的印刷装置;
73.(3)喷射在有机el(electro luminescence:电致发光)显示器、场致发射显示器(field emission display,fed)等的电极形成中所使用的电极材料的印刷装置;
74.(4)喷射包括在生物芯片制造中所使用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内的液体的印刷装置;
75.(5)作为精密移液器(pipette)的试样印刷装置;
76.(6)润滑油的印刷装置;
77.(7)树脂液的印刷装置;
78.(8)利用针头向钟表、照相机等精密机械喷射润滑油的印刷装置;
79.(9)为了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所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在基板上喷射出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的印刷装置;
80.(10)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出酸性或碱性等的蚀刻液的印刷装置;
81.(11)具备喷出其他任意微小量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印刷装置。
82.另外,“液滴”是指从印刷装置被喷出来的液体的状态,包括粒状、泪状、丝状地拉出尾状物的状态。此外,在此所说的“液体”只要是如能够由印刷装置喷射出来那样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液体”为物质是液相时的状态下的材料即可,粘性较高或者较低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以及溶胶、凝胶水、其他的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这样的液体状态的材料也被包含在“液体”中。此外,不仅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被包括在“液体”中,由颜料、金属颗粒等固体物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被溶解、分散或混合在溶剂中而成的物质等也被包括在“液体”中。此外,作为液体的代表性的示例,列举出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的油墨或液晶等。在此,油墨包括一般的水性油墨以及油性油墨、凝胶油墨、热熔性油墨等各种液体状组成物。
83.c.其他的方式:
84.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来实现。例如,关于与在以下所记载的各个方式中的技术特征对应的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或者为了达成上述效果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能够适当地进行替换、组合。此外,只要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没有作为必须的特征进行说明,就能够适当地删除。
85.(1)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供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具备液体导入部的印刷装置的盒。该盒具备:液体收纳部,其对液体进行收纳;液体供给部,其供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配置部,其将所述液体供给部配置于内侧,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顶端部对置的底壁,所述底壁在与所述顶端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供所述液体导入部插穿的开口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从开口部露出,因此,在将盒从印刷装置取出的过程中,即使液体从液体导入部飞散,也能够利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来捕捉液体。此外,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因此,能够使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中所捕捉到的液体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侧,并由第二液体吸收部件来保持。即,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对仅利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而无法完全保持的量的液体进行保持。
86.(2)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二液体吸收部件的毛细管力大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毛细管力。根据该方式,能够使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中所捕捉到的液体平顺地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由此,能够抑制可由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保持的液体量到达上限的情况,因此,能够抑制液体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漏出来的情况。
87.(3)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为薄片状的部件,所述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为体积大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块状的部件。根据该方式,能够通过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对更多量的液体进行保持。
88.(4)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印刷系统。该印刷系统具备:上述方式的盒;印刷装置,其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从开口部露出,因此,在将盒从印刷装置取下时,即使液体从液体导入部飞散,也能够利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对液体进行捕捉。此外,根据该方式,由于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与第一液
体吸收部件接触,因此,能够使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中所捕捉到的液体移动至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侧,并通过第二液体吸收部件进行保持。即,根据该方式,能够利用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对仅利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而无法完全保持的液体进行保持。
89.(5)也可以为,在上述方式中,所述印刷装置还具有:支承部件,其对所述盒进行支承;旋转支点,其使所述支承部件进行旋转移动,通过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旋转支点作为中心而被按下,从而使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按下而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通过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旋转支点作为中心而被推起,从而使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推起而解除与所述液体导入部的连接。在此,在液体供给部被推起而解除与液体导入部的连接的过程中,会出现液体导入部内的液体伴随着液体供给部的抬起动作而向上方向漏出来的情况。根据该方式,即使在液体从液体导入部向上方向漏出来的情况下,由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从开口部露出,因此,也能够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露出来的部分处捕捉液体。
90.本公开除了上述方式以外,还能够通过盒的制造方法等方式来实现。
91.符号说明
[0092]1…
印刷系统;2

印刷纸张;4、4c、4m、4y、4k

盒;4a

第一种盒;4b

第二种盒;6

盒安装部;8

压盖部件;10

印刷装置;13

更换用罩;15

操作按钮;20

滑架;22

喷出头;24

管;30

驱动机构;31

控制部;32

同步带;34

驱动电机;41

盒本体;42

前壁;43

上壁;44

底壁;45

第一侧壁;46

第二侧壁;47

后壁;50

电路基板;61

收纳室;67

第一装置壁;70

装置侧端子部;73

保持机构;89

角部;90

端子配置部;401

液体收纳体;402

适配器;408

侧壁;431

收纳体底壁;442

液体供给部;442a

供给部顶端部;446

开口部;448

供给部定位部;450

液体收纳部;471

第一液体吸收部件;472

第二液体吸收部件;476

吸收部件开口部;477

露出部分;497

盒卡合部;521

盒侧端子;610

支承部件;613

主壁;625

施力部件;642

液体导入部;642a

基端;642b

顶端;644

装置侧供给部定位部;644a

一端部;644b

另一端部;674

插拔开口部;677

卡合形成体;697

安装卡合部;698

旋转支点;699

液体贮留部;721

装置侧端子;739

连接器;750

端子保持部;780

施力部件;782

安装部件;830

凹部;831

供给部配置部;832

吸收部件配置部;ca1

中心轴;ca2

中心轴;d1

插入方向;d2

连接方向;d3

连接解除方向;fa

外力;ft1

外力;rp

端子旋转支点。

技术特征:


1.一种盒,其供以能够装拆的方式安装于具备液体导入部的印刷装置,所述盒具备:液体收纳部,其对液体进行收纳;液体供给部,其供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以将所述液体供给至所述印刷装置;配置部,其将所述液体供给部配置于内侧,且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的顶端部对置的底壁,所述底壁在与所述顶端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供所述液体导入部插穿的开口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露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所述配置部的内侧,且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二液体吸收部件的毛细管力大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毛细管力。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盒,其中,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为薄片状的部件,所述第二液体吸收部件为体积大于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块状的部件。4.一种印刷系统,具备: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盒;印刷装置,其具有与所述液体供给部连接的液体导入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系统,其中,所述印刷装置还具有:支承部件,其对所述盒进行支承;旋转支点,其使所述支承部件进行旋转移动,通过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旋转支点作为中心而被按下,从而使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按下而与所述液体导入部连接,通过所述支承部件以所述旋转支点作为中心而被推起,从而使所述液体供给部被推起而解除与所述液体导入部的连接。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供一种盒以及印刷系统,其能够提供在盒中捕捉从液体导入部飞散的液体的技术。液盒具备:液体收纳部;液体供给部;配置部,其将液体供给部配置于内侧,且具有与液体供给部的顶端部对置的底壁,底壁在与所述顶端部对置的位置处具有供液体导入部插穿的开口部;第一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配置部的内侧,且所述第一液体吸收部件的一部分从开口部露出;第二液体吸收部件,其被配置在配置部的内侧,且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与第一液体吸收部件接触。


技术研发人员:

大屋瞬 水谷忠弘 小泉義弘 长岛巧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技术研发日:

2022.03.25

技术公布日:

2022/10/3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17:57:5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89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液体   部件   方向   所述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