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漏电断路器。
背景技术:
2.漏电断路器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漏电脱扣器以及
电磁脱扣器,且目前现有漏电断路器中的漏电脱扣器是和电磁脱扣器采用叠加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即将一个漏电脱扣器置于电磁脱扣器内,从而实现整体的漏电脱扣功能以及电磁脱扣功能。
3.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叠加组合在一起,使得整体结构复杂化,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之间的安装固定较为困难,且当漏电脱扣器损坏时,不易于将漏电脱扣器取出更换。同时,该种结构设置,漏电脱扣器的脱扣效果较差,漏电时无法及时实现脱扣,导致容易造成使用不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漏电断路器。
5.本实用新型所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漏电断路器,其中,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漏电脱扣器、电磁脱扣器以及动触机构,漏电脱扣器包括漏电支架以及缠绕在漏电支架上的漏电线圈,漏电支架上设有顶杆以及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与漏电支架连通的连接槽;电磁脱扣器包括中空设置的电磁壳体,电磁壳体内设有相互吸配的动
铁芯、静铁芯以及
推杆,推杆穿设于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电磁壳体一端伸入至连接槽内固定,推杆一端穿过电磁壳体、连接槽伸入至漏电之间内与顶杆联动,另一端伸出至电磁壳体外与动触机构联动。
6.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连接部以及连接槽的设置,实现了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前后连接的固定方式,也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分离式固定,使得整体的安装固定更为便捷,也便于更换。同时,通过顶杆与推杆的的设置,使得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之间的联动更为方便,即当线路发生漏电时,仅由漏电脱扣器工作,漏电线圈产生电磁力推动顶杆,进而顶杆推动推杆使动触机构解锁,实现脱扣效果,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的脱扣性能,且整体结构更为简单。
7.其中,连接部上设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分布的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夹持部,夹持部与连接槽配合固定电磁壳体。
8.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夹持部与连接槽的配合,形成了夹持效果,使得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之间连接更牢固,不易松动。
9.其中,漏电支架与电磁壳体呈同轴心设置。
10.采用同轴心设置,使得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连接后呈水平直线设置,使得漏电支架与电磁壳体连通,从而便于顶杆与推杆之间的联动,提高了整体的脱扣性能与兼容性。
11.其中,漏电支架内设有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套设于与顶杆上。
12.采用第一复位件设置,实现了顶杆的复位效果,同时,也使得顶杆能够在漏电线圈的作用下沿其轴向方向运动,提高了与推杆的联动效果。
13.其中,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推杆上设有限位凸起,第二复位件套设于推杆上且位于限位凸起运动轨迹上。
14.采用上述结构设置,通过限位凸起的设置,一方面起到限位效果,防止推杆滑出电磁脱扣器;另一方面与第二复位件配合实现了电磁脱扣器的复位效果。
15.其中,电磁壳体一端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与连接槽内壁相抵。
16.采用限位部设置,起到限位效果,防止动铁芯、静铁芯、推杆以及第二复位件滑出电磁壳体。
17.其中,电磁壳体另一端设有开口。
18.采用开口设置,便于动铁芯、静铁芯、推杆以及第二复位件的安装与取出,使得电磁脱扣器整体安装更为容易。
19.其中,静铁芯上设有固定凸台,壳体上设有磁轭,磁轭上设有第一卡槽,固定凸台穿过开口伸入至第一卡槽内固定。
20.采用固定凸台以及第一卡槽的设置,实现了电磁脱扣器与壳体之间的固定配合。
21.其中,磁轭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与电磁壳体适配。
22.采用第二卡槽设置,进一步增强了电磁脱扣器的固定效果,使得电磁脱扣器固定更牢固,不易松动。
23.其中,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卡槽以及第四卡槽,漏电支架上设有固定凸起,固定凸起与第三卡槽适配,第四卡槽与连接部适配。
24.采用上述结构设置,实现了漏电脱扣器与壳体之间的固定配合,使得漏电脱扣器固定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漏电脱扣器与电磁脱扣器配合后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3的剖视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漏电脱扣器的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电磁脱扣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1.实施例1:
32.参照附图1-6所示,一种漏电断路器,壳体1、漏电脱扣器2、电磁脱扣器3以及动触机构4。
33.壳体1上设有磁轭11、第三卡槽12以及第四卡槽13。磁轭11位于第四卡槽13与动触机构4之间,磁轭11主要用于固定电磁脱扣器3,磁轭11上设有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12,第一卡槽111与电磁脱扣器3的电磁壳体31相适配,第二卡槽112与静铁芯33的固定凸台331相适配,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电磁脱扣器3与壳体1之间的固定配合。
34.第三卡槽12与第四卡槽13对应设置,第四卡槽13位于磁轭11左侧,第三卡槽12与漏电脱扣器2的固定凸起23相适配,第四卡槽13与漏电脱扣器2的连接部24相适配,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漏电脱扣器2与壳体1之间的固定配合。
35.漏电脱扣器2上包括漏电支架21以及缠绕在漏电支架21上的漏电线圈22,漏电支架21成体呈中空结构设置,漏电支架21上设有固定凸起23以及连接部24,固定凸起23伸入至第三卡槽12内固定,连接部24位于第四卡槽13内固定,从而实现了漏电脱扣器2位于壳体1内的固定效果。
36.进一步,连接部24上设有连接槽241以及若干个凹槽242。连接槽241位于连接部24朝向电磁脱扣器3一侧并呈内凹设置,连接槽241与漏电支架21的中空结构呈连通且同轴心设置,连接槽241与电磁脱扣器3的电磁壳体31适配,电磁壳体31一端部分伸入至连接槽241内固定,从而实现了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的前后相接的连接方式,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叠加组合,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分离式固定,使得安装固定更为便捷,也便于更换。
37.若干个凹槽242以圆周阵列的形式排布与连接部24上,具体的,若干个凹槽242位于连接槽241的边壁上呈圆周阵列排布,使得连接槽241与凹槽242连通且配合形成一个花型凹槽,同时,相邻凹槽242之间形成夹持部243,夹持部243与连接槽241配合形成夹持效果,当电磁壳体31伸入后,夹持部243与电磁壳体31外表面相抵,从而使得电磁壳体31固定更牢固,不易松动。通过该种结构设置,进一步增强了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之间的连接效果,同时,通过凹槽242的设置,也降低成本。
38.进一步,夹持部243上还设有导向斜面244,导向斜面244起到导向作用,便于电磁壳体31伸入至连接槽241内固定。
39.漏电支架21内还设有顶杆25以及第一复位件26,第一复位件26套设有于顶杆25上,推杆34位于顶杆25的运动轨迹上,通过该种结构设置,顶杆25通过漏电线圈22产生的电磁力以及第一复位件26的作用下,沿其轴向方向运动与推杆34相抵,并带动推杆34运动,从而实现了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之间的联动效果,也实现了漏电脱扣效果,同时,第一复位件26还能够起到复位效果。
40.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漏电支架21与电磁壳体31呈同轴心设置,即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连接后呈水平直线设置,使得漏电支架21与电磁壳体31连通,从而便于顶杆25与推杆34之间的联动,提高了整体的联动效果以及脱扣效果。
41.电磁脱扣器3包括电磁壳体31,电磁壳体31为中空结构设置,电磁壳体31一端部分伸入至连接槽241内固定,另一端与第一卡槽111以及第二卡槽112配合,从而实现了电磁脱扣器3的固定效果。
42.电磁壳体31上设有限位部311、开口312、动铁芯32、静铁芯33以及推杆34。限位部311位于电磁壳体31朝向连接部24一侧,限位部311一端与连接槽241内壁相抵,另一端位于动铁芯32的运动轨迹上,通过该种机构设置,起到了限位作用,有效防止动铁芯32等部件滑出。限位部311上设有第一通孔313,第一通孔313与漏电支架21的中空结构以及连接槽241呈同轴心设置,第一通孔313主要用于与推杆34配合,便于推杆34伸入至漏电脱扣器2内,从而实现联动效果。
43.开口312位于电磁壳体31朝向动触机构4一侧,开口312与限位部311配合,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便于动铁芯32、静铁芯33、推杆34以及第一复位件26的安装与取出,使得电磁
脱扣器3整体安装更为容易。
44.动铁芯32与静铁芯33相互配合,并安装于电磁壳体31内,具体的,动铁芯32安装于靠近限位部311一端,静铁芯33安装于靠近开口312一端且部分伸出至电磁壳体31外,推杆34穿设于动铁芯32与静铁芯33之间,且推杆34部分穿过动铁芯32、第一通孔313、连接槽241伸入至漏电支架21内与顶杆25联动,通过该种结构设置,实现了电磁脱扣器3的运作以及与漏电脱扣器2之间的联动效果。
45.动铁芯32与静铁芯33之间还设有第二复位件35,第二复位件35套设于推杆34上,推杆34上还设有限位凸起341,第二复位件35位于限位凸起341的运动轨迹上,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一方面起到限位效果,防止推杆34滑出电磁脱扣器3;另一方面与第二复位件35配合实现了复位效果。
46.进一步,静铁芯33上还设有固定凸台331,固定凸台331伸出至开口312外与第一卡槽111适配,当固定凸台331伸入至第一卡槽111内固定时,静铁芯33侧面与磁轭11内壁相抵,电磁壳体31位于第二卡槽112内固定,从而实现了整体的固定效果,且有效防止静铁芯33等部件的滑出。固定凸台331上还设有第二通孔332,第二通孔332主要用于与推杆34配合,推杆34穿过第二通孔332与动触机构4联动,从而实现脱扣功能。进一步,固定凸台331还起到了限位效果,即当电磁脱扣器3工作时,第一复位件26与固定凸台331相抵,防止第一复位件26滑出,同时,也实现了第一复位件26的复位效果。
47.此处,在本实施例中,推杆34的长度大于电磁壳体31整体的长度,通过该种结构设置,使得推杆34有足够的长度位于电磁壳体31内滑移,防止推杆34过短造成联动效果差,提高了整体的脱扣效果。
48.因此,当线路发生短路时,电磁脱扣器3工作,产生的电磁力使电磁壳体31内的动铁芯32与静铁芯33吸配,同时,动铁芯32也带动推杆34克服第二复位件35的弹力,使推杆34穿出第二通孔332将动触机构4解锁,从而实现脱扣;当线路发生漏电时,仅由漏电断路器工作,此时,漏电线圈22产生电磁力,使顶杆25沿其轴向方向运动,进而顶杆25推动推杆34克服第二复位件35的弹力,将推杆34穿出第二通孔332将动触机构4解锁,从而实现脱扣。
49.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相较现有技术而言,通过连接部24以及连接槽241的设置,实现了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前后连接的固定方式,也实现了两者之间的分离式固定,使得整体的安装固定更为便捷,也便于更换。同时,通过顶杆25与推杆34的的设置,使得漏电脱扣器2与电磁脱扣器3之间的联动更为方便,即当线路发生漏电时,仅由漏电脱扣器2工作,漏电线圈22产生电磁力推动顶杆25,进而顶杆25推动推杆34使动触机构4解锁,实现脱扣效果,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体的脱扣性能,且整体结构更为简单。
技术特征:
1.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漏电脱扣器、电磁脱扣器以及动触机构,漏电脱扣器包括漏电支架以及缠绕在漏电支架上的漏电线圈,漏电支架上设有顶杆以及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与漏电支架连通的连接槽;电磁脱扣器包括中空设置的电磁壳体,电磁壳体内设有相互吸配的动铁芯、静铁芯以及推杆,推杆穿设于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电磁壳体一端伸入至连接槽内固定,推杆一端穿过电磁壳体、连接槽伸入至漏电之间内与顶杆联动,另一端伸出至电磁壳体外与动触机构联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连接部上设有若干个圆周阵列分布的凹槽,相邻凹槽之间形成夹持部,夹持部与连接槽配合固定电磁壳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漏电支架与电磁壳体呈同轴心设置。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漏电支架内设有第一复位件,第一复位件套设于与顶杆上。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设有第二复位件,推杆上设有限位凸起,第二复位件套设于推杆上且位于限位凸起运动轨迹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电磁壳体一端设有限位部,限位部与连接槽内壁相抵。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电磁壳体另一端设有开口。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静铁芯上设有固定凸台,壳体上设有磁轭,磁轭上设有第一卡槽,固定凸台穿过开口伸入至第一卡槽内固定。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磁轭上设有第二卡槽,第二卡槽与电磁壳体适配。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漏电断路器,其特征在于:壳体上还设有第三卡槽以及第四卡槽,漏电支架上设有固定凸起,固定凸起与第三卡槽适配,第四卡槽与连接部适配。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漏电断路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漏电脱扣器、电磁脱扣器以及动触机构,漏电脱扣器包括漏电支架以及缠绕在漏电支架上的漏电线圈,漏电支架上设有顶杆以及连接部,连接部上设有与漏电支架连通的连接槽;电磁脱扣器包括中空设置的电磁壳体,电磁壳体内设有相互吸配的动铁芯、静铁芯以及推杆,推杆穿设于动铁芯与静铁芯之间,电磁壳体一端伸入至连接槽内固定,推杆一端穿过电磁壳体、连接槽伸入至漏电之间内与顶杆联动,另一端伸出至电磁壳体外与动触机构联动;本实用新型具有安装便捷、容易更换、脱扣效果好等特点。脱扣效果好等特点。脱扣效果好等特点。
技术研发人员:
徐团结 王成文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乐清市好未来电器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7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