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辊道窑炉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辊道窑炉。
背景技术:
2.锂电池是目前最具优势性能的充电电池,随着应用的不断推广,对于锂电池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制备锂电池所采用的正极材料主要是licoo2、linio2、limn2o4等以及掺杂或改性物。将锂电池粉料放置在匣钵内,然后将匣钵送至辊道窑炉内进行烧结,直到锂电池粉料符合加工需要。
3.相关技术中,辊道窑炉包括燃烧仓和烧结仓,燃烧仓和烧结仓之间通过隔焰板分隔,燃料在燃烧仓内燃烧放热,热量通过隔焰板传导至烧结仓内,辊道位于烧结仓内,匣钵放在是辊道上由辊道进行传送。燃烧仓的热量通过隔焰板自发的向烧结仓内传递,传递的速度较慢,使得窑炉刚启动时,需要较长的预热时间。因此实有必要提供一种辊道窑炉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辊道窑炉,可以缩短窑炉启动时的预热时间,并且可以加快烧结仓内的空气循环,使烧结仓内的温度分布均衡。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辊道窑炉,包括底座、顶盖、隔焰板、传送辊及送风系统,
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隔焰板的上下两侧,所述隔焰板包括
顶板、
底板及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顶盖配合围成烧结仓,所述底板和所述底座配合围成燃烧仓,所述顶板、底板及侧板配合围成第一
风道,所述顶板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烧结仓和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孔,所述侧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外界的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鼓风机及送风管,所述送风管连通所述鼓风机及所述进风口,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道内送风。
7.优选的,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间隔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风孔位于所述间隙正下方。
8.优选的,多排所述第一风孔沿匣钵的传送方向等距间隔排布,间隔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的间隔距离相等;每排所述第一风孔沿所述传送辊的轴线方向等距间隔排布。
9.优选的,所述传送辊为中空的辊体,其中空区域形成第二风道,所述传送辊的圆周面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烧结仓的第二风孔,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送风支管,所述送风支管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送风管,所述送风支管上设置有阀门。
10.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二风孔沿所述传送辊的中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11.优选的,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均采用三层结构,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铝砖层、陶瓷纤维层及钢板层。
12.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辊道窑炉,将隔焰板设置为双层结构,顶板和底板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风道,顶板上设置有第一风孔,第一风道内进风,第一风孔出风,可以加快烧结仓内的换热,缩短预热时间,可以还可以使所述烧结仓内的温度均匀。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14.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辊道窑炉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隔焰板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图2所示的隔焰板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17.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并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说明。
18.请结合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辊道窑炉100,包括底座10、顶盖20、隔焰板30、送风系统40及传送辊50。
19.所述底座10和所述顶盖20均采用三层结构,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铝砖层、陶瓷纤维层及钢板层,具备较好的隔热保温效果,避免热量的耗散;外层采用钢板,可塑性强,可以制成任意造型。
20.所述底座10和所述顶盖20设置于所述隔焰板30的上下两侧,所述隔焰板30包括顶板31、底板32及侧板33,所述顶板31与所述底板32间隔设置,所述侧33板连接所述顶板31和所述底板32,所述顶板31、底板32及侧板33配合围成第一风道34,所述顶板31与所述顶盖20配合围成烧结仓,所述底板与所述底座10配合围成燃烧仓。燃料在所述燃烧仓内燃烧产生热量,产生的热量通过所述隔焰板30向上传递进入所述烧结仓,为锂电池材料的烧结提供热量。所述顶板31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烧结仓和所述第一风道34的第一风孔310,所述侧板33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34和外界的进风口35及出风口36,所述进风口35及所述出风口36上均设置有阀门。
21.轨道窑炉启动时,关闭所述出风口36上的阀门,点燃燃料仓内的燃料,使其燃烧放热,然后向所述进风口35内注入冷风,冷风经所述第一风道34后,被所述底板32加热,变成热风,然后通过所述第一风孔310进入所述烧结仓内,与所述烧结仓内的冷空气换热,使烧结仓内的温度快速提升,轨道窑炉工作时,进风口35内持续进风,还可以促进所述烧结仓内气体的流动,加快换热效果,使所述烧结仓内各处温度保持均衡。
22.窑炉关闭时,打开所述出风口36上的阀门,将出风口36与后续的换热装置连通,持续向所述第一风道34内进风,还可以将所述烧结仓及所述燃烧仓内残留热量传递出,通过换热装置进行换热,可以实现余热的合理利用。
23.所述进风系统40包括鼓风机41及送风管42,所述送风管42连通所述鼓风机41及所
述进风口35,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道34内送风。
24.所述传送辊50用于传送匣钵,所述传送辊5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传送辊50沿所述匣钵的传送方向等距间隔排布。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50间隙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风孔310位于所述间隙的正下方,避免所述第一风孔310的出风直接冲击在所述传送辊50上造成所述传送辊50的过热。
25.优选的,多排所述第一风孔310沿所述匣钵的传送方向等距间隔排布,间隔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50的间隔距离相等;每排所述第一风孔310沿所述传送辊50的轴线方向等距间隔排布。
26.进一步的,所述传送辊50为中空的辊体,其中空区域形成第二风道51,所述传送辊50的圆周面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51和所述烧结仓的第二风孔52,所述送风系统40还包括送风支管43,所述送风支管43连通所述第二风道51和所述送风管42,所述送风支管43上设置有阀门。所述送风支管43用于向所述第二风道51内送风,可以携带走所述传送辊50上的热量,降低所述传送辊50的温度,避免所述传送辊50过热变形,可以延长所述传送辊50的使用寿命;同时,所述传送辊50上出风时,还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所述烧结仓的气体流动,使烧结仓内各处温度均衡;需要进行余热利用时,所述第二风孔52内出风,还可以促进所述烧结仓内的空气流动,使热空气可以更好的排出。
27.优选的,所述第二风孔5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二风孔52沿所述传送辊50的中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
28.与相关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辊道窑炉,将隔焰板设置为双层结构,顶板和底板之间间隔形成第一风道,顶板上设置有第一风孔,第一风道内进风,第一风孔出风,可以加快烧结仓内的换热,缩短预热时间,可以还可以使所述烧结仓内的温度均匀。
29.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顶盖、隔焰板、传送辊及送风系统,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隔焰板的上下两侧,所述隔焰板包括顶板、底板及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和所述顶盖配合围成烧结仓,所述底板和所述底座配合围成燃烧仓,所述顶板、底板及侧板配合围成第一风道,所述顶板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烧结仓和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孔,所述侧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外界的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鼓风机及送风管,所述送风管连通所述鼓风机及所述进风口,用于向所述第一风道内送风。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间隔形成有间隙,所述第一风孔位于所述间隙正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多排所述第一风孔沿匣钵的传送方向等距间隔排布,间隔的距离与相邻两个所述传送辊的间隔距离相等;每排所述第一风孔沿所述传送辊的轴线方向等距间隔排布。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辊为中空的辊体,其中空区域形成第二风道,所述传送辊的圆周面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烧结仓的第二风孔,所述送风系统还包括送风支管,所述送风支管连通所述第二风道和所述送风管,所述送风支管上设置有阀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二风孔沿所述传送辊的中轴线呈环形阵列分布。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辊道窑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均采用三层结构,包括由外向内依次设置的高铝砖层、陶瓷纤维层及钢板层。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辊道窑炉,包括底座、顶盖、隔焰板、传送辊及送风系统,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设置于所述隔焰板的上下两侧,所述隔焰板与所述底座配合围成燃烧仓,所述隔焰板与所述顶盖配合围成烧结仓,所述隔焰板包括顶板、底板及侧板,所述顶板与所述底板间隔设置,所述侧板连接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所述顶板、底板及侧板配合围成第一风道,所述顶板上贯穿设置有连通所述烧结仓和所述第一风道的第一风孔,所述侧板的相对两侧分别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风道和外界的进风口及出风口,所述送风系统包括鼓风机及送风管,所述送风管连通所述鼓风机及所述进风口。本实用新型可以缩短预热时间。间。间。
技术研发人员:
文小洪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长沙众一工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5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