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泄气气泵及血压计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涉及泵阀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及血压计。


背景技术:



2.血压计在使用过程中,首先需要通过隔膜泵向袖带或腕带的气囊中的泵入气体,待气体压强达到一定数值后,血压计进行血压测量。血压测量完成后,需要将袖带或腕带的工作囊腔中的压缩气体排出。
3.专利公开号为cn114017282a公开了一种自动泄压泵及包含该自动泄压泵的血压计,其包括泵头、泵体以及驱动机构。泵头包括上盖、一体阀片以及阀固定座,上盖具有输出气路。泵体包括杯囊固定座和杯囊体,阀固定座具有第二气室,当驱动机构驱动泵体向泵头泵入气体的过程中,气体能够从第三气室进入到第二气室,第二气室中的气体进入到输出气路的过程中,一体阀片能够实现选择性连通功能。利用杯囊体与阀固定座之间的结构设置,巧妙地将单向阀功能集成到杯囊体与阀固定座上,同时利用一体阀片实现了自动泄压功能,从而无需再单独设置阀片作为单向阀,降低了自动泄压泵中零件的数量,节约了该自动泄压泵的空间,降低了该自动泄压泵的体积。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该自动泄压泵在充气过程中,气体从第二气室流向排出气路和止卸气路的过程中,需要一体阀片将泄压气路封堵,气体才能有效通过输出气路输出,在这过程中,一体阀片将泄压气路封堵需要时间,一部分气体容易通过泄压气路排出,造成泄压泵不稳定。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有助于提高气泵运行的稳定性,本技术提供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及血压计。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及血压计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第一方面
8.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包括隔膜座和安装在所述隔膜座内的隔膜,所述隔膜内安装有阀固定座,所述阀固定座上安装有阀片;所述隔膜与阀固定座之间设置有第一气室,所述阀固定座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的第二气室,所述阀固定座与阀片之间设置止卸气室和排出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分别与所述止卸气室以及所述排出气室连通,所述止卸气室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的气室容积。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气泵充气时,气体从第一气室流向第二气室,并从第二气室分别流向止卸气室和排出气室,由于止卸气室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的气室容积,因此止卸气室内的气体先充满,气体对阀片作用,利用阀片对泄压气路进行封堵,而后气体再通过排出气室,实现气泵的充气。本技术发现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并采用了简易的结构解决了泄压阀在充气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泵运行的稳定性。
10.可选的,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止卸气槽和第一排出气槽,所述第一止卸气槽和第一排出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室连通,所述第一排出气槽内设置有单
向功能柱,所述单向功能柱远离阀固定座的一端与阀片抵接,所述第一排出气槽内设置有加固柱,所述加固柱与阀片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止卸气槽的槽容积小于第一排出气槽的槽容积。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开槽的方式改变阀固定座的结构,进而改变止卸气室和排出气室的容积,在保障阀固定座正常运行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工艺转换成本。
12.可选的,所述加固柱内开设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二止卸气槽。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止卸气槽能够提高止卸气室的容积,阀片更加容易复位,并且能对阀片复位进行缓冲,使阀片的运行更加稳定和顺畅。
14.可选的,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开设有止卸连通气槽和排出连通气槽,所述止卸连通气槽与所述第二气室以及第一止卸气槽连通,所述排出连通气槽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室以及第一排出气槽连通,所述加固柱远离隔膜的端面与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不用额外降低加固柱的高度即可保障阀片具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动作,最大程度减少对加固柱的加工,降低工艺成本。
16.可选的,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开设有阀片定位槽,所述阀片靠近阀固定座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环,所述阀片定位环嵌设于所述阀片定位槽内。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阀片定位环实现阀片在阀固定座上的固定,又能保障阀片能正常进行弹性变形,提高阀片安装的稳定性。
18.可选的,所述阀片定位槽位于第一止卸气槽和/或第一排出气槽的周侧。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阀片频繁动作的位置进行限位固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阀片在阀固定座上安装的稳定性。
20.可选的,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开设有阀片固定孔,所述阀片靠近阀固定座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柱,所述阀片定位柱插设于所述阀片固定孔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片定位柱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阀片在阀固定座上安装的稳定性,减少阀片脱离阀固定座的现象出现,并且也便于阀片的拆装。
22.可选的,所述阀固定座远离隔膜的一侧设置有阀片密封环,所述阀片密封环与所述阀片的周侧边抵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片密封环一方面可以提高阀片安装在阀固定座上的稳定性,另一方面能够提高阀片与阀固定座之间的气密性,保障充泄气的正常工作。
24.可选的,所述阀片远离阀固定座的一侧设置有泵盖,所述泵盖面向阀片的一侧设置有挡流环,所述挡流环与所述阀片靠近周侧边的侧面抵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流环一方面进一步增强了阀片在阀固定座上安装的稳定性,另一方面也能够对阀片与泵盖之间的空间进行封闭,使气体能沿预设气路流动,保障气泵的正常运行。
26.第二方面,一种血压计,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泄气气泵。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本技术发现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并采用了简易的结构解决了泄压阀在充气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泵运行的稳定性。
29.2.利用开槽的方式改变阀固定座的结构,进而改变止卸气室和排出气室的容积,
在保障阀固定座正常运行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工艺转换成本。
30.3.阀片定位环、阀片定位柱以及阀片密封环的设置,最大程度降低成本的同时增强了阀片在阀固定座上安装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泵的整体结构剖视图。
32.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气泵的爆炸示意图。
33.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展示气泵处于充气状态的示意图。
3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展示阀固定座与阀片的爆炸示意图。
3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展示阀片与泵盖的爆炸示意图。
36.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主要展示气泵处于泄气状态的示意图。
37.附图标记说明:
38.100、驱动装置;110、电机;120、马达固定座;130、马达锁附螺丝;140、偏心轮;150、钢珠;160、摆杆;200、泵体;210、隔膜座;220、隔膜;300、泵头;310、阀固定座;311、凸台;312、第一气室;313、第二气室;314、止卸连通气槽;315、排出连通气槽;316、第一止卸气槽;317、第一排出气槽;318、单向功能柱;319、加固柱;320、第二止卸气槽;321、阀片定位槽;322、阀片固定孔;323、阀片密封环;330、阀片;331、排出孔;332、排出气室;333、止卸气室;334、阀片定位环;335、阀片定位柱;336、u型槽;340、泵盖;341、总装螺丝;342、充气孔;343、排气孔;344、第三气室;345、封堵环;346、挡流环。
具体实施方式
39.以下结合附图1-6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40.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参照图1和图2,气泵包括从下往上依次设置的驱动装置100、泵体200以及泵头300,驱动装置100又包括电机110、马达固定座120、马达锁附螺丝130、偏心轮140、钢珠150以及摆杆160,利用驱动装置100实现气泵的吸气,驱动装置100属于行业内常规技术手段,在此不作赘述。
41.参照图2和图3,泵体200包括隔膜座210和安装在隔膜座210内的隔膜220,泵头300包括阀固定座310、阀片330以及泵盖340,阀固定座310设置有凸台311,凸台311安装于隔膜220内,凸台311与隔膜220的内壁弹性配合,阀固定座310与隔膜220之间形成有第一气室312,阀固定座310的中心设置有第二气室313,第一气室312与第二气室313能够相互连通。
42.驱动装置100抽取的气体首先进入第一气室312内,由于凸台311与隔膜220弹性配合,在一定气体压力作用下,第一气室312与第二气室313之间的连接通道打开,气体从第一气室312流向第二气室313,并且凸台311的设置使第二气室313内的气体无法倒流回第一气室312,从而实现打气。
43.参照图3和图4,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止卸连通气槽314和排出连通气槽315,止卸连通气槽314和排出连通气槽315均与第二气室313连通,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还开设有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一排出气槽317,第一止卸气槽316与止卸连通气槽314连通,第一排出气槽317与排出连通气槽315连通。
44.其中,第一排出气槽317的中心固定有单向功能柱318,单向功能柱318的柱端高度
高于阀固定座310的顶面高度,阀片330安装在阀固定座310的顶面,阀片330对应于单向功能柱318的位置开设有排出孔331,第一排出气槽317与阀片330之间形成有排出气室332。阀片330具有弹性,在未充气状态,阀片330的底侧与单向功能柱318的顶端抵接。
45.第一止卸气槽316的中心固定有加固柱319,加固柱319内开设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二止卸气槽320,加固柱319的顶端面与阀固定座310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二止卸气槽320与阀片330之间形成有止卸气室333,止卸气室333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332的气室容积。
46.气体流动时,止卸气室333内的气体先充满,气体对阀片330作用,阀片330对泵盖340的某一位置进行封堵,而后气体再通过泵盖340的另一位置排出,实现气泵的充气。
47.参照图4和图5,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阀片定位槽321,阀片定位槽321位于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一排出气槽317的周侧,并且阀片定位槽321与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一排出气槽317相连通,阀片330面向阀固定座310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环334,阀片定位环334嵌设于阀片定位槽321内,利用阀片定位环334实现阀片330在阀固定座310上的安装。
48.参照图4和图5,为了进一步提高阀片330在阀固定座310上安装的稳定性,阀固定座310的顶侧开设有阀片固定孔322,阀片330面向阀固定座310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柱335,阀片定位柱335插设于阀片固定孔322内,阀片定位柱335的轴向长度大于阀片定位环334的轴向长度,利用阀片定位柱335进一步对阀片330进行固定,提高阀片330的稳定性。
49.参照图4和图5,阀固定座310的顶侧设置有阀片密封环323,阀片密封环323的内侧壁与阀片330的周侧边抵接,同时,阀片330的周侧边开设有u型槽336,阀片密封环323的一部分结构嵌设于u型槽336内,进一步增强了阀片330的密封性,也为阀固定座310与泵盖340的连接提供了空间。
50.参照图2,本实施例中,泵盖340通过总装螺丝341固定在阀固定座310上;在其它实施例中,泵盖340与阀固定座310也可以通过卡扣连接。
51.参照图3和图5,泵盖340上开设有充气孔342和排气孔343,充气孔342位于泵盖340的中心,泵盖340与阀片330之间形成有第三气室344。充气时,阀片330对应于单向功能柱318的位置被气体顶起,气体通过排出孔331流向第三气室344,并通过第三气室344流向气泵外侧,实现充气。
52.泵盖340面向阀片330的一侧设置有挡流环346,挡流环346的底侧与阀片330靠近周侧边的平面抵接,利用挡流环346进一步对第三气室344进行密封,并且提高阀片330安装在阀固定座310上的稳定性。
53.参照图3,充气时,止卸气室333内的气体将阀片330顶起,利用阀片330对排气孔343进行封堵;为了进一步提高对排气孔343封堵的稳定性,泵盖340位于排气孔343的周侧设置有封堵环345,封堵环345的底侧与阀片330的顶侧抵接。
54.参照图6,封堵环345的设置使位于排气孔343周侧的气室结构形成阶梯气室,气体在阶梯气室的作用下向下冲击阀片330,使阀片330能顺利复位。泄气时,气体从充气孔342回流,阀片330位于单向功能柱318的位置被封堵,阀片330位于加固柱319的位置下移,排气孔343打开,气体从排气孔343排出,实现泄气。
55.本技术实施例一种自动泄气气泵的实施原理为:气泵充气时,气体从第一气室312
流向第二气室313,并从第二气室313分别流向止卸气室333和排出气室332,由于止卸气室333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332的气室容积,因此止卸气室333内的气体先充满,气体对阀片330作用,利用阀片330对排气孔343进行封堵,而后气体再通过排出气室332和第三气室344,实现气泵的充气。气泵泄气时,气体从充气孔342返回到第三气室344,在气体的作用下,阀片330下移,排气孔343开启,排出孔331闭合,使气体沿排气孔343排出。本技术发现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并采用了简易的结构解决了泄压阀在充气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泵运行的稳定性。
56.本技术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血压计,包括如上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
57.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包括隔膜座(210)和安装在所述隔膜座(210)内的隔膜(220),所述隔膜(220)内安装有阀固定座(310),所述阀固定座(310)上安装有阀片(330);所述隔膜(220)与阀固定座(310)之间设置有第一气室(312),所述阀固定座(310)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室(312)连通的第二气室(313),所述阀固定座(310)与阀片(330)之间设置止卸气室(333)和排出气室(332),所述第二气室(313)分别与所述止卸气室(333)以及所述排出气室(332)连通,所述止卸气室(333)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332)的气室容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一排出气槽(317),所述第一止卸气槽(316)和第一排出气槽(317)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室(313)连通,所述第一排出气槽(317)内设置有单向功能柱(318),所述单向功能柱(318)远离阀固定座(310)的一端与阀片(330)抵接,所述第一排出气槽(317)内设置有加固柱(319),所述加固柱(319)与阀片(330)之间具有间距,所述第一止卸气槽(316)的槽容积小于第一排出气槽(317)的槽容积。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柱(319)内开设有呈环状设置的第二止卸气槽(320)。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止卸连通气槽(314)和排出连通气槽(315),所述止卸连通气槽(314)与所述第二气室(313)以及第一止卸气槽(316)连通,所述排出连通气槽(315)分别与所述第二气室(313)以及第一排出气槽(317)连通,所述加固柱(319)远离隔膜(220)的端面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位于同一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阀片定位槽(321),所述阀片(330)靠近阀固定座(310)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环(334),所述阀片定位环(334)嵌设于所述阀片定位槽(321)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定位槽(321)位于第一止卸气槽(316)和/或第一排出气槽(317)的周侧。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开设有阀片固定孔(322),所述阀片(330)靠近阀固定座(310)的一侧固定有阀片定位柱(335),所述阀片定位柱(335)插设于所述阀片固定孔(322)内。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固定座(310)远离隔膜(220)的一侧设置有阀片密封环(323),所述阀片密封环(323)与所述阀片(330)的周侧边抵接。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泄气气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阀片(330)远离阀固定座(310)的一侧设置有泵盖(340),所述泵盖(340)面向阀片(330)的一侧设置有挡流环(346),所述挡流环(346)与所述阀片(330)靠近周侧边的侧面抵接。10.一种血压计,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一种自动泄气气泵。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自动泄气气泵及血压计,属于泵阀的技术领域。其包括隔膜座和安装在所述隔膜座内的隔膜,所述隔膜内安装有阀固定座,所述阀固定座上安装有阀片;所述隔膜与阀固定座之间设置有第一气室,所述阀固定座内设置有与所述第一气室连通的第二气室,所述阀固定座与阀片之间设置止卸气室和排出气室,所述第二气室分别与所述止卸气室以及所述排出气室连通,所述止卸气室的气室容积小于排出气室的气室容积。本申请发现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并采用了简易的结构解决了泄压阀在充气过程中不稳定的问题,进一步提高了气泵运行的稳定性。定性。定性。


技术研发人员:

江沛杰 李辉 赵仲康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市桑泰达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1

技术公布日:

2022/11/4

本文发布于:2022-12-01 08:32: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786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气泵   隔膜   气体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