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炉灶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干烧电火灶。
背景技术:
2.相信大家的生活中应该出现过这样的一个情景,我们在厨房使用灶具烹饪食物,此时你的电话响起铃声或者外面有声音引起你的好奇,可能你会放下手上烹饪的食物,出去探究一番,等到回来的时候已经发现锅里食物已经煮干,更有可能引起火灾。
3.随着电火灶越来越普及,电火灶的加热效率非常高,如有出现用户长时间离开烹饪中的电火灶,容易出现烧干锅底出现其它危险状况,因此需要对电火灶增加防干烧功能,提高电火灶的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锅具干烧问题,提供一种防干烧电火灶。
5.一种防干烧电火灶,包括:第一
壳体组件;炉头组件,
所述炉头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上,所述炉头组件用于产生等离子体;防干烧组件,所述防干烧组件包括
测温元件、移动组件和导线,所述移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炉头组件上,所述移动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相对所述炉头组件运动,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能够相对炉头组件运动的部分上,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导线上,所述测温元件与所述导线的一端电连接;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炉头组件上,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炉头组件和所述导线远离所述测温元件的一端电连接。
6.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防干烧电火灶,电火灶工作时炉头组件产生等离子体可以对放在炉头组件上的锅具进行加热,通过移动组件设置在炉头组件上,当锅具放在炉头组件上,移动组件的顶部直接接触锅具底部,测温元件通过热传递获取锅具底部的温度,通过导线把测温元件获取的温度信号反馈给控制装置,控制装置根据测温元件的实时温度对炉头组件进行控制,例如,当测温元件获取的测量温度值大于参考值,则判定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控制装置控制炉头组件停止工作。通过炉头组件、防干烧组件和控制装置相互配合,能够安全高效实现电生火烹饪,避免锅具出现干烧损坏锅具或其引发的次生危险。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包括移动壳体、支撑杆和弹性件,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移动壳体上,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上,所述移动壳体套设在所述支撑杆上,所述移动壳体能够相对于支撑杆运动,所述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连接,所述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测温元件和/或所述移动壳体连接。通过设置弹性件,移动壳体受到锅具压力时弹性件发生弹性形变,移动壳体向下运动,支撑杆保持静止状态,同时弹性件施加一个反作用力给移动壳体,反作用力方向向上,使得移动壳体顶部紧贴锅具底部,避免因移动壳体和锅具接触松动有空隙,出现测温元件测量温度值与锅具实际温度值相差过大,导致防干烧组件不操作或者误操作,同时,当锅具撤走后,弹性件能够使移动壳体自动复位,结构简单且不易失效。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杆上形成第一限位环,所述移动壳体底部向内弯曲形成卡槽,所述第一限位环能与所述卡槽相抵或分离。通过支撑杆和移动壳体分别形成第一限位环和卡槽,当移动壳体受到锅具压力时移动壳体向下运动,第一限位环与卡槽分离且第一限位环与卡槽相对运动,锅具撤走后,弹性件带动移动壳体向上运动直到卡槽抵在第一限位环上,此时移动壳体不再运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壳体顶部为集热板,所述测温元件设置在所述集热板上。通过集热板直接接触锅具底部,通过热传递作用集热板与锅具底部的温度保持一致,测温元件只需测量集热板的温度就可以获取锅具温度,避免测温元件遭受火焰燃烧和直接接触锅具,对测温元件造成损坏,降低测温元件使用寿命。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干烧组件还包括第二隔离筒,所述第二隔离筒套设在所述移动组件能相对所述炉头组件运动的部分,所述移动组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隔离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通过把第二隔离筒套设在移动组件能相对所述炉头组件运动的部分,避免移动组件直接处于炉头组件产生的明火中,对测温元件的测量温度造成干扰,同时也避免移动组件长期遭受明火燃烧,容易失效;通过移动组件的外壁与第二隔离筒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热量能够从空隙中排出,加快散热,能够降低干扰,提高测温元件的精确度。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干烧组件设置在所述炉头组件中央。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隔离筒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透气孔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筒上。通过在第二隔离筒上设置多个透气孔,热量不仅可以通过移动壳体与第二隔离筒之间形成的空隙排出,同时可以通过多个透气孔排出热量,提升散热能力减少外部热量干扰。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移动组件的外壁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凸台,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隔离筒的内壁相抵接。通过凸台与第二隔离筒的内壁相抵接,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第二隔离筒固定在移动壳体上,即使移动壳体受到锅具压力向下运动时,第二隔离筒随着移动壳体同步运动进而保护移动壳体。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检锅元件,所述检锅元件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检锅元件间隔设置在炉头组件上,所述检锅元件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通过把检锅元件设置在炉头组件上,检锅元件能够检测炉头组件上是否存在锅具,通过检锅元件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检锅元件能够对防干烧组件进行控制,检锅元件把炉头组件的检锅结果输入到控制装置,若炉头组件上存在锅具,则防干烧组件正常工作,若炉头组件上没有锅具,防干烧组件停止工作。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头组件包括第二壳体组件和等离子组件,所述第二壳体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上,所述等离子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等离子组件获得高压后,对自身附近的空气进行电击,被击穿的空气产生等离子体形成类似火焰的状态,能够对锅具进行加热。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隔离筒,所述第一隔离筒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所述第一隔离筒环绕所述防干烧组件设置。通过第一隔离筒环绕防干烧组件,第一隔离筒能够作为第一层保护层对防干烧组件进行保护,避免明火直接燃烧防干烧组件。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壳体组件包括第二壳体本体和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上,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壳体本体围合形成隔热腔,所述等
离子组件设置在所述安装板上,所述等离子组件穿过所述隔热腔。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炉头组件还包括锅圈,所述锅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或所述第一壳体组件上,所述等离子组件位于所述锅圈内侧。通过设置锅圈,锅圈不仅能够对锅具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同时由于等离子组件位于锅圈内侧,即使是大风环境下锅圈能够降低大风对火焰的影响,保证加热效率。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件,所述固定件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件为相对设置,所述固定件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上或第一壳体组件上,两个所述固定件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内壁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杆形成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与所述凹槽相适配。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高压发生装置,所述高压发生装置与所述炉头组件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装置用于提供高压给炉头组件。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对所述高压发生装置和所述炉头组件降温。通过设置风扇组件,能够持续实现第一壳体组件内部与外部进行空气交换,加快高压发生装置和炉头组件散热,避免高压发生装置和炉头组件因长时间高温加速内部电子原件老化,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附图说明
22.图1为防干烧电火灶的立体图;
23.图2为防干烧组件的剖面图;
24.图3为防干烧组件的爆炸图;
25.图4为固定件的立体图;
26.图5为防干烧电火灶的爆炸图;
27.图6为防干烧电火灶的剖面图。
28.其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9.1第一壳体组件;
30.2炉头组件,21第二壳体组件,211第二壳体本体,212安装板,213固定件,22等离子组件,23锅圈;
31.3防干烧组件,31测温元件,32移动组件,321移动壳体,322支撑杆,323 弹性件,33导线,34第二隔离筒;
32.4第一隔离筒;
33.5检锅元件;
34.6控制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3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3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
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37.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防干烧电火灶。
38.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干烧电火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炉头组件2,炉头组件2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上,炉头组件2用于产生等离子体;防干烧组件3,防干烧组件3包括测温元件31、移动组件32和导线33,移动组件32设置在炉头组件2上,移动组件32的至少部分能够相对炉头组件2运动,测温元件31设置在移动组件32能够相对炉头组件2运动的部分上,测温元件31设置在导线33上,测温元件31与导线33的一端电连接;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设置在炉头组件2上,控制装置6分别与炉头组件2和导线33远离测温元件31的一端电连接。
39.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防干烧电火灶,电火灶工作时炉头组件2产生等离子体可以对放在炉头组件2上的锅具进行加热,通过移动组件32设置在炉头组件2 上,当锅具放在炉头组件2上,移动组件32的顶部直接接触锅具底部,测温元件31通过热传递获取锅具底部的温度,通道导线33把测温元件31获取的温度信号反馈给控制装置6,控制装置6根据测温元件31的实时温度对炉头组件2 进行控制,例如,当测温元件31获取的测量温度值大于参考值,则判定锅具处于干烧状态,控制装置6控制炉头组件2停止工作。通过炉头组件2、防干烧组件3和控制装置6相互配合,能够安全高效实现电生火烹饪,避免锅具出现干烧损坏锅具或其引发的次生危险。
40.如图2和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移动组件32包括移动壳体321、支撑杆322和弹性件323,测温元件31设置在移动壳体321上,支撑杆322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上,移动壳体321套设在支撑杆322上,移动壳体321能够相对于支撑杆322运动,弹性件323的一端与支撑杆322连接,弹性件323的另一端与测温元件31和/或移动壳体321连接。通过设置弹性件323,移动壳体321受到锅具压力时弹性件323发生弹性形变,移动壳体321向下运动,支撑杆322保持静止状态,同时弹性件323施加一个反作用力给移动壳体321,反作用力方向为向上,使得移动壳体321顶部紧贴锅具底部,避免因移动壳体321和锅具接触松动有空隙,出现测温元件31测量温度值与锅具实际温度值相差过大,导致防干烧组件3不操作或者误操作,同时,当锅具撤走后,弹性件323能够使移动壳体321自动复位,结构简单且不易失效。
41.如图2、图3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支撑杆322上形成第一限位环3221,移动壳体321底部向内弯曲形成卡槽,第一限位环3221能与卡槽相抵或分离。通过支撑杆322和移动壳体321分别形成第一限位环3221和卡槽,当移动壳体321受到锅具压力时移动壳体321向下运动,第一限位环3221与卡槽分离且第一限位环3221与卡槽相对运动,锅具撤走后,弹性件323带动移动壳体321向上运动直到卡槽抵在第一限位环3221 上,此时移动壳体36不再运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42.如图2、图3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移动壳体321顶部为集热板,测温元件31设置在集热板上。通过集热板直接接触锅具底部,通过热传递作用集热板与锅具底部的温度保持一致,测温元件31只需测量集热板的温度就可以获取锅具温度,避免测温元件31遭受火焰燃烧和直接接触锅具,对测温元件31造成损坏,降低测温元件31使用寿命。
43.如图2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防干烧组件
3还包括第二隔离筒34,第二隔离筒34套设在移动组件32能相对炉头组件2运动的部分,移动组件32的外壁与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通过把第二隔离筒34套设在移动组件32能相对炉头组件2运动的部分,避免移动组件32直接处于炉头组件2产生的明火中,对测温元件31的测量温度造成干扰,同时也避免移动组件32长期遭受明火燃烧,容易失效;通过移动组件32的外壁与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热量能够从空隙中排出,加快散热,能够降低干扰,提高测温元件31的精确度。
44.可选地,防干烧组件设置在炉头组件中央。防干烧组件设置在炉头组件中央可以更好的实现防干烧功能,例如,防干烧组件的集热板直接接触锅具底部的中央并获取其对应位置的温度,通过与锅具底部中央的温度能更好地判断锅具是否处于干烧状态。
45.如图3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隔离筒34设有透气孔,透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透气孔周向设置在第二隔离筒 34上。通过在第二隔离筒34上设置多个透气孔,热量不仅可以通过移动壳体 321与第二隔离筒34之间形成的空隙排出,同时可以通过多个透气孔排出热量,提升散热能力减少外部热量干扰。
46.如图2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移动组件32的外壁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凸台,凸台和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相抵接。通过凸台与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相抵接,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第二隔离筒34 固定在移动壳体321上,即使移动壳体321受到锅具压力向下运动时,第二隔离筒34随着移动壳体321同步运动进而保护移动壳体321。
47.如图1和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检锅元件5,检锅元件5数量为多个,多个检锅元件5间隔设置在炉头组件2上,检锅元件5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通过把检锅元件5设置在炉头组件2 上,检锅元件5能够检测炉头组件2上是否存在锅具,通过检锅元件5与控制装置6电连接,检锅元件5能够对防干烧组件3进行控制,检锅元件5把炉头组件2的检锅结果输入到控制装置6,若炉头组件2上存在锅具,则防干烧组件 3正常工作,若炉头组件2上没有锅具,防干烧组件3停止工作。
48.如图5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炉头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组件21和等离子组件22,第二壳体组件21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1上,等离子组件22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21上。等离子组件22获得高压后,对自身附近的空气进行电击,被击穿的空气产生等离子体形成类似火焰的状态,能够对锅具进行加热。
49.如图5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第一隔离筒4,第一隔离筒4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21上,第一隔离筒4 环绕防干烧组件3设置。通过第一隔离筒4环绕防干烧组件3,第一隔离筒4能够作为第一层保护层对防干烧组件3进行保护,避免明火直接燃烧防干烧组件3。
50.如图5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二壳体组件21包括第二壳体本体211和安装板212,安装板212设置在第二壳体本体211上,安装板212和第二壳体本体211围合形成隔热腔,等离子组件22设置在安装板212上,等离子组件22穿过隔热腔。
51.如图5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炉头组件2还包括锅圈23,锅圈23设置在第二壳体组件21或第一壳体组件1 上,等离子组件22位于锅圈23内侧。通过设置锅圈23,锅圈23不仅能够对锅具起到一个支撑作用,同时由于等离子组
件22位于锅圈23内侧,即使是大风环境下锅圈23能够降低大风对火焰的影响,保证加热效率。
52.如图4和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固定件213,所述固定件213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件213为相对设置,所述固定件213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上或第一壳体组件1上,两个所述固定件213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件213内壁设有凹槽,所述支撑杆 322形成第二限位环3222,所述第二限位环3222与所述凹槽相适配。
53.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第一隔离筒4由陶瓷材料制成。通过第一隔离筒4由陶瓷材料制成,陶瓷属于绝缘不导电材料,等离子组件22放电击穿空气时,第一隔离筒4能够把防干烧组件3 与等离子组件22相互隔离,防止防干烧组件3遭受电击损坏设备,保证设备稳定运行。
54.如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高压发生装置,高压发生装置与炉头组件2电连接,高压发生装置用于提供高压给炉头组件2。
55.如图6所示,除上述实施例的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限定了:还包括风扇组件,风扇组件用于对高压发生装置和炉头组件2降温。通过设置风扇组件,能够持续实现第一壳体组件1内部与外部进行空气交换,加快高压发生装置和炉头组件2散热,避免高压发生装置和炉头组件2因长时间高温加速内部电子原件老化,提高设备运行稳定性。
56.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57.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壳体组件(1);炉头组件(2),所述炉头组件(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上,所述炉头组件(2)用于产生等离子体;防干烧组件(3),所述防干烧组件(3)包括测温元件(31)、移动组件(32)和导线(33),所述移动组件(32)设置在所述炉头组件(2)上,所述移动组件(32)的至少部分能够相对所述炉头组件(2)运动,所述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所述移动组件(32)能够相对炉头组件(2)运动的部分上,所述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所述导线(33)上,所述测温元件(31)与所述导线(33)的一端电连接;控制装置(6),所述控制装置(6)设置在所述炉头组件(2)上,所述控制装置(6)分别与所述炉头组件(2)和所述导线(33)远离所述测温元件(31)的一端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组件(32)包括移动壳体(321)、支撑杆(322)和弹性件(323),所述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所述移动壳体(321)上,所述支撑杆(322)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上,所述移动壳体(321)套设在所述支撑杆(322)上,所述移动壳体(321)能够相对于支撑杆(322)运动,所述弹性件(323)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杆(322)连接,所述弹性件(323)的另一端与所述测温元件(31)和/或所述移动壳体(321)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322)上形成第一限位环(3221),所述移动壳体(321)底部向内弯曲形成卡槽,所述第一限位环(3221)能与所述卡槽相抵或分离;和/或所述移动壳体(321)顶部为集热板,所述测温元件(31)设置在所述集热板上。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干烧组件(3)还包括第二隔离筒(34),所述第二隔离筒(34)套设在所述移动组件(32)能相对所述炉头组件(2)运动的部分,所述移动组件(32)的外壁与所述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之间形成空隙。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筒(34)设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透气孔周向设置在所述第二隔离筒(34)上;和/或所述移动组件(32)的外壁部分向外延伸形成凸台,所述凸台和所述第二隔离筒(34)的内壁相抵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锅元件(5),所述检锅元件(5)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检锅元件(5)间隔设置在炉头组件(2)上,所述检锅元件(5)与所述控制装置(6)电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炉头组件(2)包括第二壳体组件(21)和等离子组件(22),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上,所述等离子组件(22)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上。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隔离筒(4),所述第一隔离筒(4)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上,所述第一隔离筒(4)环绕所述防干烧组件(3)设置;和/或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包括第二壳体本体(211)和安装板(212),所述安装板(212)设
置在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11)上,所述安装板(212)和所述第二壳体本体(211)围合形成隔热腔,所述等离子组件(22)设置在所述安装板(212)上,所述等离子组件(22)穿过所述隔热腔;和/或所述炉头组件(2)还包括锅圈(23),所述锅圈(23)设置在所述第二壳体组件(21)或所述第一壳体组件(1)上,所述等离子组件(22)位于所述锅圈(23)内侧。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筒(4)由陶瓷材料制成。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干烧电火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压发生装置,所述高压发生装置与所述炉头组件(2)电连接,所述高压发生装置用于提供高压给炉头组件(2);还包括风扇组件,所述风扇组件用于对所述高压发生装置和所述炉头组件(2)降温。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干烧电火灶,包括:第一壳体组件;炉头组件,炉头组件设置在第一壳体组件上;防干烧组件,防干烧组件包括测温元件、移动组件和导线,移动组件设置在炉头组件上,测温元件设置在移动组件上,测温元件设置在导线上,测温元件与导线电连接;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与炉头组件和导线电连接。电火灶工作时炉头组件对锅具进行加热,测温元件测量锅具底部温度并把温度值反馈给控制装置进而对炉头组件进行控制。通过炉头组件、防干烧组件和控制装置相互配合,实现电火灶防干烧功能。实现电火灶防干烧功能。实现电火灶防干烧功能。
技术研发人员:
谭刚 梁欢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深圳国爱全电化智慧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12
技术公布日: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