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公开总体上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后
挡板总成,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移除
车门的后挡板总成。
背景技术:
2.诸如皮卡车的车辆包括货厢。当后挡板总成处于关闭位置时,后挡板总成可以封闭货厢的一端。后挡板总成可以枢转到打开位置,在
所述打开位置中,后挡板总成基本上是水平的并且与货厢的底板对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
4.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方面的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尤其包括框架子总成,所述框架子总成包括驾驶员侧部段、乘客侧部段和将驾驶员侧部段联接到乘客侧部段的门槛。车门子总成设置在驾驶员侧部段与乘客侧部段之间。车门子总成和框架子总成可围绕第一轴线在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一起枢转。车门子总成可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第一车门轴线在车门关闭位置与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车门子总成可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不同于所述第一车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5.在前述总成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车门轴线和第二车门轴线竖直延伸并且彼此平行。
6.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至少一个铰链总成,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总成将车门子总成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子总成。至少一个铰链总成包括直接连接到框架子总成的框架支架。车门支架直接连接到车门子总成。连接构件联接到框架支架和车门支架。
7.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支架,以允许连接构件相对于框架支架围绕第一车门轴线枢转。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车门支架,以允许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8.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至少一个紧固件,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将连接构件固定到车门支架以阻止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9.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紧固件是螺纹紧固件,当至少一个紧固件阻止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枢转时,所述螺纹紧固件延伸穿过连接构件中的孔口以螺纹地接合车门支架。
10.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被配置为当车门子总成与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收起位置时与至少一个铰链总成的至少一部分接合以支撑车门子总成。
11.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被配置为容纳车门子总成的销。
12.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当车门子总成处于收起位置时,车门子
总成邻近车辆的货厢的前壁。
13.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所述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被配置为当车门子总成与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收起位置时与车门子总成的至少一个闩锁接合。
14.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和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邻近车辆的货厢的前壁设置。
15.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车门子总成的电连接器。电连接器被配置为当车门子总成与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收起位置时电连接到车辆。
16.根据本公开的又一个示例性方面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的铰链总成尤其包括直接连接到框架子总成的框架支架、直接连接到车门子总成的车门支架,以及联接到框架支架和车门支架的连接构件。铰链总成被配置为将后挡板总成的车门子总成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挡板总成的框架子总成。铰链总成允许车门子总成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第一车门轴线在车门关闭位置与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铰链总成允许车门子总成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不同于所述第一车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17.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支架,以允许连接构件相对于框架支架围绕第一车门轴线枢转。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车门支架,以允许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18.在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中,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各自竖直延伸并且彼此平行。
19.前述总成中的任一者的另一个示例包括至少一个紧固件,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将连接构件固定到车门支架以阻止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20.可以独立地或以任何组合方式采用前述段落、权利要求或以下描述和附图的实施例、示例和替代方案(包括它们的各种方面或相应各个特征中的任何一个)。结合一个实施例描述的特征适用于所有实施例,除非此类特征是不兼容的。
附图说明
21.根据具体实施方式,所公开示例的各种特征和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变得显而易见。随附于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可简要地描述如下:
22.图1示出了具有货厢和处于后挡板关闭位置的后挡板总成的皮卡车的后透视图。
23.图2示出了处于后挡板打开位置的后挡板总成的后透视图。
24.图3示出了图1的后挡板总成的后透视图,其中后挡板总成的车门子总成处于车门打开位置。
25.图4和图4a示出了将车门子总成联接到后挡板总成的其他零件的铰链总成。
26.图5示出了在开始从后挡板总成的其他部分移除车门子总成之后来自图4的铰链总成的特写。
27.图6示出了在从后挡板总成的其他部分移除之后的车门子总成。
28.图7示出了图1的车辆的载货区域,其中移除了车门子总成。
29.图8示出了图7的载货区域,其中车门子总成处于收起位置。
30.图9示出了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挡板总成的其他部分并且枢转到延伸位置的车门子
总成。
31.图10示出了当门子总成处于图9的延伸位置时铰链的特写图。
具体实施方式
32.本公开详述了包括车门子总成的示例性后挡板总成。车门子总成可以被打开以提供有助于用户触及车辆的货厢内的货物的进入区域。
33.图1示出了车辆10,此处是皮卡车,所述车辆具有由一对侧壁18、前壁22和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方面的后挡板总成26限定的货厢14。
34.后挡板总成26尤其包括框架子总成30和车门子总成34。
35.后挡板总成26可相对于货厢14围绕轴线h在图1中所示的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图2中所示的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枢转。轴线h水平延伸。示例性后挡板总成26在处于后挡板关闭位置时竖直对准,并且在处于后挡板打开位置时水平对准。出于本公开的目的,竖直和水平是参考呈车辆10在操作期间的正常取向的地面。
36.当框架子总成30和车门子总成34在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枢转时,车门子总成34处于车门关闭位置并且被闩锁到框架子总成30。因此,当后挡板总成26在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来回转变时,框架子总成30和车门子总成34一起枢转。
37.当处于后挡板关闭位置时,车门子总成34可相对于框架子总成30围绕轴线v1在图1中所示的车门关闭位置与图3中所示的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轴线v1是竖直延伸的轴线,其是横向的水平延伸的轴线h。
38.处于车门打开位置的车门子总成34提供货厢进入开口o。在此示例中,货厢进入开口o竖直地向下延伸到货厢14的底板38。
39.当车门处于图3的位置中时,用户可以通过由处于车门打开位置的车门子总成34提供的货厢进入开口o来进入货厢14。在示例性实施例中,具有车门子总成34的后挡板总成26简化了通过货厢进入开口o进入货厢14的过程。用户不需要(从若干车门中)选择打开哪个车门以便进入货厢14。此外,由于车门子总成34不会从驾驶员侧壁上的侧壁18一直延伸到乘客侧上的侧壁18,因此用户可以站在车辆10后面并且仍然能够打开车门子总成34。例如,这可以有助于保护用户42免受过往车辆的影响。
40.当货厢进入开口o竖直向下至少延伸到底板38时,用户具有相对畅通的路径以走上货厢14或将货物装载到货厢14中。也就是说,用户42不需要跨过后挡板总成26的任何升高部分,然后向下走到底板38上。
41.如图3中所示,后挡板总成26的框架子总成30包括驾驶员侧部段100、乘客侧部段104和将驾驶员侧部段100接合到乘客侧部段104的门槛108。当后挡板总成26处于图1的后挡板关闭位置时,当从后方观察车辆10时,驾驶员侧部段100和乘客侧部段104与车门子总成34一起可见。门槛108竖直地隐藏在车辆10的保险杠112或护板下方。因此,当后挡板总成26处于后挡板关闭位置时,门槛108被隐藏不可见。
42.在此示例中,仅利用竖直延伸跨过后挡板总成26的两条分割线116和120(图1)将车门子总成34结合到后挡板总成26中。因此,车门子总成34以相对最小的美学破坏结合到后挡板总成26中。
43.参考图4和图4a,两个铰链总成124将车门子总成34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子总成30。铰链总成124各自包括框架支架128、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框架支架128直接连接到框架子总成30的支撑梁140。在此示例中,支撑梁140是在框架子总成的乘客侧部段104的内部内竖直延伸的管状支撑梁。框架支架128可以利用机械紧固件附接到支撑梁140。车门支架136使用例如机械紧固件直接连接到车门子总成34。
44.示例性连接构件132可以被认为是鹅颈构件。连接构件132的端部可枢转地联接到相应的框架支架128,使得连接构件132可以相对于框架支架128围绕轴线v1枢转。
45.当车门子总成34相对于框架子总成30在图1的车门关闭位置与图3至图4a的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来回枢转时,铰链总成124的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与车门子总成34一起围绕枢转轴线v1枢转。连接构件132、车门支架136和车门子总成34相对于框架支架128并且相对于框架子总成30的其他部分一起枢转。
46.铰链总成124可以包括有助于将车门子总成34保持在部分打开位置、完全打开位置或两者的止停件或其他特征件。例如,部分打开位置可以是打开45度,并且完全打开位置可以是打开90度。
47.连接构件132的另一端部可枢转地联接到车门支架136。当需要时,车门支架136和车门子总成34可以任选地相对于连接构件132围绕枢转轴线v2枢转。与枢转轴线v1类似,枢转轴线v2是竖直延伸的。枢转轴线v1平行于枢转轴线v2。
48.可能期望使车门子总成34围绕枢转轴线v2而不是轴线v1枢转,以利于车门子总成34的移除,以增加对车门子总成34的表面的可触及性,以容纳某些货物,或出于某种其他原因。
49.对于每个铰链总成124,紧固件144(此处是螺纹机械紧固件)可以将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连接在一起。当将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连接在一起时,紧固件144延伸穿过连接构件132的凸缘中的孔口以螺纹地接合车门支架136的孔。将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连接在一起可以防止车门支架136相对于连接构件132围绕轴线v2枢转。
50.当期望使车门子总成34围绕轴线v1枢转时,紧固件144被安置成将连接构件132和车门支架136连接在一起。紧固件144在安置时还防止车门支架136与连接构件132分离。也就是说,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需要从安置位置移除紧固件144以允许从框架子总成30移除车门子总成34。
51.参考图5,用户可以使用工具来使每个铰链总成124的紧固件144脱离,以允许移除车门子总成34。然后可以提升车门子总成34,这从连接构件132中抽出枢轴销148,如图6中所示。在枢转销148被抽出之后,车门子总成34与框架子总成30分离。在一些示例中,还可能需要断开车门子总成34的电连接器146以便移除车门子总成34。电连接器146可以有助于为车门子总成34的摄像头、电子锁、灯等供电。
52.参考图7和图8并且继续参考图6,乘客侧支撑件152和驾驶员侧支撑件156设置在货厢14的前壁22附近。乘客侧支撑件152包括被配置为容纳车门支架136的枢轴销148的铰链支撑件160。驾驶员侧支撑件156包括被配置为与车门子总成34的驾驶员侧上的闩锁子总成接合的闩锁连接器164。
53.为了存放已经与框架子总成30分离的车门子总成34,车门子总成34的闩锁可以与驾驶员侧支撑件156上的闩锁连接器164接合,并且铰链支撑件160可以容纳车门支架136的
销。然后,车门子总成34由乘客侧支撑件152和驾驶员侧支撑件156保持。
54.货厢14的底板38可以包括凹陷部,当处于图8的收起位置时,所述凹陷部容纳车门子总成34的一部分。凹陷部可以有助于确保车门子总成34在处于收起位置时不会竖直向上突出太多,以防止例如干扰后厢盖。
55.在一些示例中,车门子总成34与前壁22之间的区域用于隐藏和保持货物。进入这些区域需要用户将车门子总成34从闩锁连接器164上解锁,这可能需要钥匙。
56.在一些示例中,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图8的存放位置时,车门子总成34的电连接器146可以电连接到来自车辆10的跨接器。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存放位置时,车辆与车门子总成34之间的电连接可以在车门子总成34处于收起位置时利于使用车门子总成34上的摄像头、车门子总成34上的灯或车门子总成34的其他电子特征。
57.例如,在车门子总成34处于图8的收起位置的情况下,车辆10可以拖曳挂车。即使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图8的收起位置时,车门子总成34的摄像头也可以用于捕获挂车和车辆10后面的区域的图像。在车门子总成34处于收起位置的情况下,挂车可能能够更容易地连接车辆10。
58.将车门子总成34置于图8的收起位置提供了后挡板总成26内的货厢进入开口o。由于货厢进入开口o,用第五车轮挂接件或鹅颈挂接件附接到车辆10的挂车可以具有距后挡板总成26的更大间隙。例如,开口o可以提供用于连接挂车的间隙。开口o还可以有助于车门子总成34的摄像头观察车辆10后面的区域。开口o可以为车门子总成34中的摄像头提供增强的可见性并且改善与挂车的间隙。
59.当车门子总成34联接到框架子总成30时,可以移除紧固件144,并且可以将车门子总成34围绕轴线v2枢转到图9和图10中所示的延伸位置。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延伸位置时,机械紧固件144已经被移除,但是车门支架136的枢轴销148被容纳在连接构件132内以允许车门支架136和车门子总成34相对于连接构件132围绕轴线v2一起枢转。
60.将车门子总成34置于延伸位置可以利于容纳例如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车门关闭位置时太长而无法放入货厢14中的一些类型的货物。此外,在涂漆过程期间,将车门子总成34置于延伸位置可以允许触及车门子总成34的基本上所有侧面。也就是说,当车门子总成34处于延伸位置时,可以更容易地对车门子总成34的侧向表面进行涂漆。
61.所公开的示例的一些特征包括具有车门的后挡板总成,所述车门可以打开以利于进入车辆的载货区域。车门经由具有两个枢转轴线的铰链总成可枢转地联接。当打开和关闭时,车门通常围绕轴线中的一者枢转。例如,使车门围绕另一轴线枢转可以利于车门的分离。当分离时,车门可以移动到车辆上的存放位置。即使在车门处于收起位置时,也可以维持车门的一些功能,诸如摄像头。
62.前文描述在本质上是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对所公开的示例作出的变化和修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能变得显而易见,所述变化和修改不一定脱离本公开的本质。因此,只能通过研究所附权利要求来确定赋予本公开的法律保护范围。
63.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的铰链总成,所述铰链总成具有:框架支架,所述框架支架直接连接到框架子总成;车门支架,所述车门支架直接连接到车门子总成;以及连接构件,所述连接构件联接到框架支架和车门支架,所述铰链总成被配置为将后挡板总成的车门子总成可枢转地联接到后挡板总成的框架子总成,所述铰链总
成允许车门子总成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第一车门轴线在车门关闭位置与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所述铰链总成允许车门子总成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不同于第一车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64.根据一个实施例,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框架支架以允许连接构件相对于框架支架围绕第一车门轴线枢转,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车门支架以允许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65.根据一个实施例,第一轴线和第二轴线各自竖直延伸并且彼此平行。
66.根据一个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特征还在于至少一个紧固件,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将连接构件固定到车门支架以阻止车门支架相对于连接构件围绕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技术特征:
1.一种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框架子总成,所述框架子总成包括驾驶员侧部段、乘客侧部段和将所述驾驶员侧部段联接到所述乘客侧部段的门槛;以及车门子总成,所述车门子总成设置在所述驾驶员侧部段与所述乘客侧部段之间,所述车门子总成和所述框架子总成能够围绕第一轴线在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一起枢转;所述车门子总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子总成围绕第一车门轴线在车门关闭位置与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并且所述车门子总成能够相对于所述框架子总成围绕不同于所述第一车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门轴线和所述第二车门轴线竖直延伸并且彼此平行。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铰链总成,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总成将所述车门子总成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框架子总成,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总成包括直接连接到所述框架子总成的框架支架、直接连接到所述车门子总成的车门支架以及联接到所述框架支架和所述车门支架的连接构件。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框架支架以允许所述连接构件相对于所述框架支架围绕所述第一车门轴线枢转,其中所述连接构件可枢转地联接到所述车门支架以允许所述车门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车门轴线枢转。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紧固件,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将所述连接构件固定到所述车门支架以阻止所述车门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围绕所述第二车门轴线枢转。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是螺纹紧固件,当所述至少一个紧固件阻止所述车门支架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枢转时,所述螺纹紧固件延伸穿过所述连接构件中的孔口以螺纹地接合所述车门支架。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被配置为当所述车门子总成与所述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收起位置时与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总成的至少一部分接合以支撑所述车门子总成。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被配置为容纳所述车门子总成的销。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当所述车门子总成处于所述收起位置时,所述车门子总成邻近车辆的货厢的前壁。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所述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被配置为当所述车门子总成与所述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所述收起位置时与所述车门子总成的至少一个闩锁接合。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铰链支撑件和所述至少一个闩锁连接器邻近车辆的货厢的前壁设置。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所述车门子总
成的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被配置为当所述车门子总成与所述框架子总成分离并且处于收起位置时电连接到车辆。
技术总结
本公开提供了“用于车辆的后挡板总成”。一种后挡板总成尤其包括框架子总成,所述框架子总成包括驾驶员侧部段、乘客侧部段和将驾驶员侧部段联接到乘客侧部段的门槛。车门子总成设置在驾驶员侧部段与乘客侧部段之间。车门子总成和框架子总成可围绕第一轴线在后挡板关闭位置与后挡板打开位置之间一起枢转。车门子总成可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第一车门轴线在车门关闭位置与车门打开位置之间枢转。车门子总成可相对于框架子总成围绕不同于所述第一车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门轴线的第二车门轴线枢转。
技术研发人员:
亚德里安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05
技术公布日: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