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
悬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
背景技术:
2.汽车悬架是整个汽车制造过程中重要一环,包括制动器及制动盘、轮毂轴承、减震器、弹簧、摆臂件以及弹性元件组成。悬架是整个汽车的传力部分,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路面传递过来的激励都是由悬架传递到车身上,汽车设计过程中都希望各个部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因此,悬架的布置及结构至关重要。布置部门会根据悬架周围的元器件给出一定的悬架设计尺寸及安装空间,在此基础上需要对悬架各个部件进行详细设计,以此来满足足够的强度刚度等结构性能。
3.悬架结构相关部件要力求简单、高效、同时要满足工艺等各方面的要求。而现有的悬架系统往往会出现载荷不能均布,对于相关结构件存在承受的载荷较大,而对应结构件的强刚度无法满足性能要求,存在相关结构件出现变形、断裂失效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以摆臂件为主体,以转向节各支撑点作为平台,合理设计其中摆臂件的数量、形状及布置位置,使悬架各结构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可满足强刚度性能要求。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所述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的外侧设置有制动盘,所述转向节的前侧通过前上摆臂、前
下摆臂和前束调节杆与副
车架相连,所述转向节的后侧底部和上部分别通过减震摆臂、后上摆臂与副车架相连。
6.所述前束调节杆设置在所述前上摆臂和前下摆臂之间。
7.所述前上摆臂设置为v形臂,所述前上摆臂上随形设置有向转向节后侧凹陷的v形凹筋。
8.所述前下摆臂设置为直摆臂,所述前下摆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向转向节后侧凹陷的条形凹筋。
9.所述减震摆臂包括安装段和两端圆滑过渡相连的缩颈段ⅰ和缩颈段ⅱ,所述安装段内安装有弹簧并通过弹簧与车身相连,所述缩颈段ⅰ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所述缩颈段ⅱ与副车架相连。
10.所述减震摆臂的截面设置为u形,所述安装段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安装段外周之间围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弹簧预紧配合。
11.所述转向节后侧底部还安装有减震器并通过减震器与车身相连。
12.所述后上摆臂设置为圆滑的l形臂,所述后上摆臂上随形设置有朝向所述转向节前侧凹陷的l形凹筋。
13.所述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前束调节杆、减震摆臂和后上摆臂均由铝合金材质加工成型。
1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实用新型以转向节各支撑点作为平台,在转向节前侧设置与副车架相连的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和前束调节杆,在转向节后侧设置与副车架相连的减震摆臂和后上摆臂,通过五连杆与副车架相连,使各结构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降低了相关结构件出现变形、断裂失效的风险。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各摆臂由铝合金材质加工成型,减轻了悬架总成整体的重量,达到了轻量化的目的,而且通过设计各摆臂的形状和布置位置,并在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减震摆臂和后上摆臂上设置加强筋,可以增强各摆臂沿轴向的承载能力,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各结构件的强度和刚度性能,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在极限工况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
附图说明
17.下面对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图1中减震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20.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转向节,2.制动盘,3.前上摆臂,31.v形凹筋,4.前下摆臂,41.条形凹筋,5.前束调节杆,6.减震摆臂,61.安装段,62.缩颈段ⅰ,63.缩颈段ⅱ,64.凸台,65.环形凹槽,7.后上摆臂,71.l形凹筋,8.弹簧,9.减震器。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4.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所示,一种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1,转向节1的外侧设置有制动盘2,转向节1沿周向设置多个安装点用于安装各摆臂,转向节1的前侧通过前上摆臂3、前下摆臂4和前束调节杆5与副车架相连,转向节1的后侧底部通过减震摆臂6与副车架相连,转向节1的后侧上部通过后上摆臂7与副车架相连,通过五连杆与副车架相连,使各结构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降低了相关结构件出现变形、断
裂失效的风险。
25.具体地,其中的前上摆臂3设置为v形臂,前上摆臂3上随形设置有向转向节1后侧凹陷的v形凹筋31,增强了前上摆臂3沿轴向的承载能力和抗扭矩能力;其中的前下摆臂4设置为直摆臂,前下摆臂4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向转向节1后侧凹陷的条形凹筋41,增强了前下摆臂4沿轴向的承载能力;其中的前束调节杆5为直杆件,将前束调节杆5设置在前上摆臂3和前下摆臂4之间,一方面可将轮胎传输到转向节1的力进行分散传输,另一方面将直杆件无加强筋结构的前束调节杆5设置在两个含加强筋的前上摆臂3和前下摆臂4之间,使前上摆臂3、前下摆臂4和前束调节杆5所收到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
26.具体地,如图2所示,其中的减震摆臂6包括安装段61和两端圆滑过渡相连的缩颈段ⅰ62和缩颈段ⅱ63,安装段61内安装有弹簧8并通过弹簧8与车身相连,缩颈段ⅰ62与转向节1相连,缩颈段ⅱ63与副车架相连,该减震摆臂6的截面设置为u形,安装段61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凸台64,凸台64与安装段61外周之间围成环形凹槽65,环形凹槽65与弹簧8预紧配合,保证了弹簧8安装的牢固性。另外,转向节1后侧底部还安装有减震器9并通过减震器9与车身相连,通过减震器9与弹簧8相配合可起到较好的减震效果。
27.具体地,如图1所示,其中的后上摆臂7设置为圆滑的l形臂,后上摆臂7上随形设置有朝向转向节1前侧凹陷的l形凹筋71,增强了后上摆臂7沿轴向的承载能力和抗扭矩能力。
28.另外,其中的前上摆臂3、前下摆臂4、前束调节杆5、减震摆臂6和后上摆臂7均由铝合金材质加工成型,其重量本身比传统材料减轻50%以上,同时经过强度分析之后其极限承载力能够达到50000-80000n,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升了在极限工况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
29.综上,本实用新型以摆臂件为主体,以转向节各支撑点作为平台,合理设计其中摆臂件的数量、形状及布置位置,使悬架各结构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可满足强刚度性能要求,提升乐在极限工况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
30.以上所述,只是用图解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原理,本说明书并非是要将本实用新型局限在所示所述的具体结构和适用范围内,故凡是所有可能被利用的相应修改以及等同物,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申请的专利范围。
技术特征:
1.一种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转向节,所述转向节的外侧设置有制动盘,所述转向节的前侧通过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和前束调节杆与副车架相连,所述转向节的后侧底部和上部分别通过减震摆臂、后上摆臂与副车架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束调节杆设置在所述前上摆臂和前下摆臂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摆臂设置为v形臂,所述前上摆臂上随形设置有向转向节后侧凹陷的v形凹筋。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下摆臂设置为直摆臂,所述前下摆臂沿其长度方向设置有向转向节后侧凹陷的条形凹筋。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摆臂包括安装段和两端圆滑过渡相连的缩颈段ⅰ和缩颈段ⅱ,所述安装段内安装有弹簧并通过弹簧与车身相连,所述缩颈段ⅰ与所述转向节相连,所述缩颈段ⅱ与副车架相连。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摆臂的截面设置为u形,所述安装段的顶部中心处设置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安装段外周之间围成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与所述弹簧预紧配合。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节后侧底部还安装有减震器并通过减震器与车身相连。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摆臂设置为圆滑的l形臂,所述后上摆臂上随形设置有朝向所述转向节前侧凹陷的l形凹筋。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前束调节杆、减震摆臂和后上摆臂均由铝合金材质加工成型。
技术总结
一种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属于汽车悬架系统技术领域,该汽车多连杆前置悬架总成,包括转向节,转向节的外侧设置有制动盘,转向节的前侧通过前上摆臂、前下摆臂和前束调节杆与副车架相连,转向节的后侧底部通过减震摆臂与副车架相连,转向节的后侧上部通过后上摆臂与副车架相连,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以摆臂件为主体,以转向节各支撑点作为平台,合理设计其中摆臂件的数量、形状及布置位置,使悬架各结构件所受的载荷能够均布合理,可满足强刚度性能要求,提升乐在极限工况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下结构抗变形抗开裂的风险能力。
技术研发人员:
张永军 孟凡亮 程凯 熊辉 刘丽丽 李绍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7.22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