柑橘黑点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阅读: 评论:0

柑橘黑点病的发生及其防治
作者:姜东明
来源:《农家科技》2013年第03
        变压器油箱柑橘黑点病是目前我国和日本柑橘上发生最普遍、危害比较严重的病害,对果实的外观品质影响非常大,过去我国称为树脂病或沙皮病。现将该病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技术综述如下。
        一、病状与为害特点
        1 果实症状。果实在谢花后至果实整个膨大期均可发病,表面形成褐或黑点状、线状、曲线状、环形或不定形的硬胶质小粒点,病菌浓度高时病斑呈泥块状或泪痕状。在我国大部分柑橘产区,8月上旬感染的前期症状,病斑大,隆起,周围木栓化;8月中旬以后感染的后期症状,病斑小,略凹陷,因后期病原菌数高,对果实品质影响大,梅雨季(6月中旬至7月中旬)和秋雨季(9月上中旬)是感染高峰期。成熟果实发病始于蒂部或伤口,初为水渍状,病斑淡褐,后变暗褐,扩展后边缘波纹状。贮藏期果实发病称为褐蒂腐病。果实内部腐烂的速度比果皮快,当果皮病部扩展到l/3-1/2左右时,果心已全部腐烂,故又称穿
心烂
        2 枝梢症状。新叶和新梢上发病开始产生透明退绿的针状小斑点,以后形成类似果实表面的褐或黑褐硬胶质小粒点。枝条上表现流胶型或干枯型症状。甜橙、温州蜜柑等品种在暖湿季节表现流胶质型症状,病部组织松软,呈灰褐,渗出褐胶液,并发出恶臭,当天气干燥时,病势发展缓慢,病部逐渐干枯下陷,皮层开裂剥落,木质部裸露,形成隆起的疤痕。早桔、本地早、南丰蜜桔和朱红等品种常表现为干枯型症状,病部皮层呈红褐,干枯略凹陷,病健交界处有一条明显的界线,当高温高湿时也会流胶。
        二、发病条件
        病菌在柑橘枯枝上增殖,形成孢子和子囊孢子。罹病枯枝是主要侵染源,一般集中在5-9月发生,高峰期是6-7月,约占年罹病枯枝发生量的60%左右。夏季发生的枯枝约可视对讲机尺寸90%成为保菌枝,形成9月份的传染源,枝条干径越大,含菌率和孢子溢出率越高。生理落果比较多的橘园,果梗枝枯死后就成为侵染源,往往发病较重。如果把修剪下的粗枝条放置在柑橘内,就会成为重要的传染源,产生的子囊孢子可远距离飞散,子囊孢子的致病力比性孢子强。随降雨飞散的孢子附着到新梢或生长期果实的表面后,就萌发菌丝侵入。孢子侵
入到老熟枝条和果梗上会诱发树脂病,侵入到枯枝上就会增殖形成新的侵染源。
        降雨会诱发孢子的形成、飞散和萌发,一般雨水多,尤其是长期阴雨会加重发病。果园坐南朝北、被高山遮光或防风林树木过高的阴湿园,通风透光性差,易产生枯枝,湿度高,易发病。老龄园、枯枝多的密植园,整枝修剪差或偏施氮肥的橘园,树冠内部光照通风条件差,易发病。严寒冰冻会加重枝条流胶型或干枯型症状产生。
        女士化妆包调查中还发现,管理粗放或者失管的果园由于树体老化,树势弱,抗病力差发病也较严重,病虫害发生重的果园发病较一般果园发病严重。
        三、防治技术
        1 农业防治。消灭侵染源。及时剪除枯枝,尤其是要剪除属于重要传染源的粗枯枝,并带出园外烧毁。改善环境。改造老龄园、枯枝多的密植园、整枝修剪差的园,增强树冠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合理施肥。要增施有机肥,氮、磷、钾比例应控制在212,不宜偏施氮肥。同时要注意加强果园管理,做好抗旱、防冻防寒。覆草防旱,若连续干旱15天以上,及时灌水湿润土壤。寒流来临前的中午速灌速排适量水分湿润土壤,橘
树基部培土保暖。夏季枝叶较少的橘园或易受冻的橘园用生石灰0.5千克、硫磺光滑塞规0.1千克、水3-4千克和食盐20克调匀后用于主干涂白。
        2 药剂防治。选择有效药剂和掌握关键喷药时期,果实和新梢在谢花后开始发病,应在4月底至5月初喷施第一次药剂。防治果实和枝梢黑点病,可选用安泰生(70%丙森锌)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77%氢氧化铜600倍液、70%甲托基布津800倍液或50%多菌灵600倍液等均有较好效果。防治主干和枝条上的病斑,先用利刀刮除病部组织,再用75%酒精或10%纯碱水消毒后再涂1地磁指数预报120波尔多液或常用杀菌剂30-50倍液保护伤口,伤口宽度达到主干或枝条周长1/5以上的须用薄膜包扎。
        根据笔者试验结果,在生产上以前期使用安泰生500倍液加70%导电胶水甲托基布津800倍液和后期使用75%百菌清800倍液组合喷药,防治柑橘黑点病的效果最佳。

本文发布于:2023-06-06 02:08:0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78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发病   枯枝   形成   枝条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