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与流程

阅读: 评论:0



1.本技术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


背景技术:



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对显示设备的屏占比要求越来越高,柔性显示面板具有可弯曲、柔性佳、体积轻薄、功耗低等优点,在边缘区域可以设置为曲面异形区,以满足人们极致追求窄边框或无边框显示的需求,提升显示设备的屏占比,从而提升用户体验。然而在相关技术中,在具有异形区的显示模组贴合作业时,异形区容易出现贴合不良,从而影响显示模组的良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可改善异形区出现贴合不良的情况,提升贴合良率。
4.本技术一方面的实施例供了一种贴合装置,所述贴合装置包括:
5.仿形压头,包括仿形表面,所述仿形表面包括呈曲面状的边缘区域;
6.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仿形压头与所述边缘区域相对的部分,用于实现所述边缘区域与待贴合膜层的固定和分离。
7.本技术另一方面的实施例供了一种贴合方法,包括:
8.通过贴合装置对待贴合膜层进行仿形,包括将待贴合膜层与贴合装置的仿形表面接触,并通过所述贴合装置的固定组件将所述待贴合膜层与所述贴合装置的仿形表面的边缘区域固定;
9.将仿形后的所述待贴合膜层与被贴合膜层对位贴合;
10.控制所述固定组件以解除所述待贴合膜层与所述边缘区域的固定。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装置中,通过在仿形压头中形成具有曲面状的边缘区域的仿形表面,并在与边缘区域相对的部分设置固定组件,从而可实现对待贴合膜层结构的固定与仿形,使得待贴合膜层的边缘具有与被贴合膜层的异形区相匹配的形状,防止待贴合膜层与被贴合膜层贴合过程中,待贴合膜层的边缘与被贴合膜层的异形区提前接触,在贴合过程中,可通过固定组件与待贴合膜层的分离时间,实现待贴合膜层的边缘与被贴合膜层的后贴合,防止提前贴合后发生贴合不良。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14.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17.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18.图7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9.图8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0.图9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贴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10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合方法的流程图;
22.图11至图1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贴合方法中膜层变化示意图。
23.附图中:
24.1-贴合装置;10-仿形压头;11-固定组件;101-仿形表面;1011-边缘区域;110-真空吸孔;111-抽气装置;1101-开口;2-吹气装置;3-复合胶带;31-保护膜;32-支撑层;321-第一支撑层;322-第二支撑层;33-吸光层;34-粘接层;112-电磁铁;113-可调节粘接层;114-电阻丝;12-辅助固定组件;121-真空吸附孔;123-抽气装置;122-电磁铁;4-驱动装置;5-待贴合膜层;6-被贴合膜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将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技术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技术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技术的示例来提供对本技术的更好的理解。
26.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27.发明人经研究发现,具有异形区的显示设备中,涉及到平面状的待贴合膜层与具有异形区的被贴合膜层的贴合不良问题,待贴合膜层与被贴合膜层贴合时,由于被贴合膜层中异形区的存在,待贴合膜层边缘区域容易提前接触到被贴合膜层,从而容易造成贴合不良的问题,具体包括与异形区贴合的位置处出现褶皱、翘曲、反弹等问题。基于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发明人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以提升贴合效果。
28.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下面结合图1至图12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贴合装置1和贴合方法进行详细描述。
29.请参阅图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贴合装置1,贴合装置1包括仿形压头10和固定组件11。仿形压头10包括仿形表面101,仿形表面101包括呈曲面状的边缘区域1011。固定组件11设置于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部分,用于实现边缘区域1011与待贴合膜
层的固定和分离。
30.如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装置1可用于实现具有异形区的显示模组的贴合作业,其中,显示模组包括具有异形区的被贴合膜层6以及用于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的待贴合膜层5。贴合装置1包括仿形压头10和固定组件11。仿形压头10包括仿形表面101,仿形表面101包括呈曲面状的边缘区域1011,以用于与待贴合膜层5接触并对待贴合表面进行仿形,方便了该待贴合膜层5后续与被贴合膜层6的贴合。固定组件11设置于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部分,具体地,可设置于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部分的内部或者外部,用于实现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和分离。
31.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装置1中,通过在仿形压头10中形成具有曲面状的边缘区域1011的仿形表面101,并在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部分设置固定组件11,从而可实现对待贴合膜层5结构的固定与仿形,使得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具有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相匹配的形状,防止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过程中,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提前接触,在贴合过程中,可通过固定组件11与待贴合膜层5的分离时间,实现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与被贴合膜层6的后贴合,防止提前贴合后发生贴合不良。
32.上述实施方式中,仿形压头10可以为双曲结构,如图2和图3所示,或者如图4所示,为四曲结构,具体地,仿形压头10可以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间区域1012以及位于中间区域两侧的边缘区域1011,或者仿形压头10可以包括位于中间的中间区域1012以及位于中间区域四周的边缘区域1011。中间区域1012可呈由中间凸出的结构,以便于在贴合过程中,待贴合膜层5的中间首先与被贴合膜层6接触,并沿中间向边缘的方向逐渐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从而可改善贴合过程中出现气泡的现象,提升贴合良率。
33.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待贴合膜层5可以为柔性显示面板、被贴合膜层6可以为曲面盖板;或者待贴合膜层5可以为复合胶带3、被贴合膜层6结构为具有曲面盖板和显示面板的显示模组等等,本技术不作特别限定。
34.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4所示,固定组件11包括开口1101位于边缘区域1011的真空吸孔110和与真空吸孔110连接的抽气装置111。
35.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1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与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固定,具体地,固定组件11包括真空吸孔110以及抽气装置111,真空吸孔110的开口1101位于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抽气装置111与真空吸孔110连通,从而可通过控制抽气装置111工作以对真空吸孔110抽气,使得固定于仿形表面101的待贴合膜层5与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真空吸附固定。
36.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仿形表面101的待贴合膜层5与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真空吸附固定,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和分离方便控制,且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和分离不易对待贴合膜层5造成损伤。同时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有利于环保。
3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分离后,即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完成后,可进一步利用上述真空吸附孔121增加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的贴合强度。具体地,可通过设置吹气装置2,并将吹气装置2与真空吸附孔121连通,在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分离后,可控制吹气装置2向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吹气,以为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施加朝向被贴合膜层6的压力,从而实现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
层6的进一步固定,提升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的贴合效果,改善贴合后待贴合膜层5边缘贴合不牢造成的翘曲问题,并改善翘曲后发生拉胶的问题。
3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真空吸孔110均匀分布于边缘区域1011,从而可使得固定组件11为待贴合膜层5提供的吸附力作用位置更为均匀,从而有助于提升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固定后的平坦度,从而提升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后的良率,改善边缘出现褶皱的现象。
3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真空吸孔110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如图5所示,,真空吸孔110为条状长孔,本技术不作特别的限定。
40.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待贴合膜层5包括复合胶带3,复合胶带3包括保护膜31。具体地,复合胶带3主要用于对屏体进行散热、电磁屏蔽,同时起到缓冲外部作用力以及防止显示模组漏光的作用。具体的,复合胶带3包括吸光层33、支撑层32和保护膜31,其中,吸光层33可以为黑泡棉,为保证支撑效果,支撑层32可以包括第一支撑层321和第二支撑层322,第一支撑层321为金属层,例如:铜,第二支撑层322位于第一支撑层321与吸光层33之间,第二支撑层322的材质可以为聚酰亚胺(pi),从而可提升支撑效果。保护膜31用于对复合胶带3进行保护。复合胶带3中,吸光层33背离保护膜31的一层用于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因此,复合胶带3中可以将保护膜31与仿形表面101接触,以对复合胶带3进行仿形。保护膜31与第一支撑层321通过粘接层34固定,粘接层34可以采用热减黏胶,从而可在常温下,使得保护膜31与第一支撑层321保持良好的粘接固定效果,在复合胶带3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完成之后,通过调整温度使得粘接层34粘性降低,使得保护膜31与第一支撑层321更容易剥离。
41.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复合胶带3中保护膜31采用磁性材料,固定组件11包括用于吸附保护膜31的电磁铁122,电磁铁122位于仿形压头10内,或者电磁铁122位于边缘区域1011上。
4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1与复合胶带3通过磁吸固定,复合胶带3的保护膜31采用磁性材料、固定组件11采用能够对磁性材料磁吸固定的电磁铁122,电磁铁122可以位于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内部或者边缘区域1011上,以便于对保护膜31进行磁吸固定,保护膜31在贴合完成后去除。
43.或者,也可以复合胶带中保护膜31中用于与边缘区域相接触的边缘区采用磁性材料,此时也可实现保护膜31与固定组件的固定。
44.采用电磁铁122,可通过控制通电以将固定组件11与待贴合膜层5固定,通过断电以将固定组件11与待贴合膜层5分离,控制方便。
4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固定组件11包括可调节粘接层113,可调节粘接层113的粘性可调。
4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组件11与待贴合膜层5通过粘接固定,固定组件11采用粘性可调节的可调节粘接层113,可调节粘接层113位于边缘区域1011上,可通过调大粘性以与待贴合膜层5粘接固定,通过调小粘性以与待贴合膜层5分离。
4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可调节粘接层113为紫外线解黏胶、热解黏胶、化学解黏胶中的一种。
4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调节粘接层113可采用紫外线解黏胶,此时,仿形压头10需
采用透光材质,以便于将紫外线透过仿形压头10后照射到待贴合膜层5上,以实现可调节粘接层113与待贴合膜层5的分离。
4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调节粘接层113可采用热解黏胶,此时,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内部、或者边缘区域1011上可设置电阻丝114,通过控制电阻丝114的通断电控制电阻丝114的热量,当断电时,热量较低,可实现可调节粘接层113与待贴合膜层5的粘接固定,当贴合完成后,可对电阻丝114通电,使得电阻丝114热量较高,以实现待贴合膜层5与可调节粘接层113的分离。电阻丝114可均匀分布于仿形压头10中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内部或者边缘区域1011上,以使得热解黏胶受热均匀,分离效果更好;具体地,电阻丝114呈螺旋状均匀排列;或者,呈条状,沿仿形压头10的中心方向向边缘方向排列,此时可通过控制各个电阻丝114的通电顺序,实现可调节粘接层113与待贴合膜层5的逐渐分离,分离方向可以为沿仿形压头10的中心方向向边缘方向,从而可进一步防止贴合不良的现象发生。
5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调节粘接层113可采用化学解黏胶,可将化学解黏药液沿边缘区域1011与待贴合膜层5之间的缝隙注入,以实现对化学解黏胶的解黏,从而实现可调节粘接层113与待贴合膜层5的分离。
51.在贴合完成后,可以对待贴合膜层5上残留的可调节粘接层113进行去除,以保证产品出厂的良率。
52.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贴合装置1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12,辅助固定组件12位于仿形压头10与边缘区域1011之外的区域相对的部分。
5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1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12,辅助固定组件12位于仿形压头10中与边缘区域1011相对的区域之外的部分的内部或者表面,以实现对待贴合膜层5的进一步固定。
54.本技术提供的贴合装置1中,通过固定组件11可实现对待贴合膜层5边缘的固定,从而可使得待贴合膜层5平展后固定于仿形表面101上,并随仿形表面101的形状进行仿形,在增设辅助固定组件12后,可实现对待贴合膜层5与仿形表面101的全面固定,使得仿形表面101与待贴合膜层5的固定效果更好,可使得待贴合膜层5与仿形表面101的固定更紧密,减小待贴合膜层5产生褶皱的概率。
55.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如图8所示,辅助固定组件12包括开口1101位于仿形表面101的真空吸附孔121和与真空吸附孔121连接的抽气装置123,或者,如图9所示,辅助固定组件12包括电磁铁122,电磁铁122位于仿形压头10内或者位于仿形表面101上。
56.上述实施方式中,辅助固定组件12采用真空吸附或者磁吸固定的方式与待贴合膜层5固定。采用真空吸附的方式操作简单,且不易对待贴合膜层5造成损伤。采用磁吸固定的方式,可通过将复合胶带3的保护膜31设置为磁性材料,以便于与辅助固定组件12中的电磁铁122固定。上述两种方式均固定于分开的方式简单且固定于分离的良率高。
57.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仿形压头10的材质为硅胶。采用硅胶材质一方面可以便于在通过仿形表面101对待贴合膜层5仿形的过程中,为待贴合膜层5提供支撑,同时不易损伤待贴合膜层5;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在将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的过程中,硅胶材质的仿形压头10在施加朝向被贴合膜层6的挤压力时,可以发生形变,以便于对异形区更好的贴合。
58.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1还包括与仿形压头10连接的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用于控制仿形压头10动作、以进行待贴合膜层5的贴合作业。
59.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贴合装置1还包括驱动装置4,驱动装置4与仿形压头10连接,用于驱动仿形压头10动作,从而便于实现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的贴合。采用驱动装置4来控制仿形压头10动作可实现贴合过程的自动化,提升贴合效率。
60.或者,仿形压头10也可以手动控制,本技术不作特别限定。
61.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贴合方法,如图10所示,用于将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贴合,贴合方法包括:
62.s200,通过贴合装置1对待贴合膜层5进行仿形,包括将待贴合膜层5与贴合装置1的仿形表面101接触,并通过贴合装置1的固定组件11将待贴合膜层5与贴合装置1的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固定,如图11所示。
63.s400,将仿形后的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对位贴合,如图12和图13所示。
64.s600,控制固定组件11以解除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如图14所示。
65.其中,待贴合膜层5为贴合前平展的膜层,被贴合膜层6为包括异形区的膜层结构,具体地,被贴合膜层6可包括位于中间的平面区以及位于平面区边缘的异形区,异形区可以为相对设置于平面区两侧的两个,或者为围绕平面区设置的四个等等,本技术不做特别限定。
66.上述贴合方法中,首先通过贴合装置1为待贴合表面进行仿形,贴合装置1包括仿形表面101,仿形表面101包括位于边缘的边缘区域1011,边缘区域1011与被贴合膜层6具有相匹配的形状,即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呈曲面状,从而在将待贴合膜层5与仿形表面101接触并固定后,仿形表面101可将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仿形成为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具有相匹配的形状,以便于后续贴合,防止贴合过程中边缘与异形区提前接触而造成贴合不良。上述贴合方法中,在仿形表面101的边缘区域1011通过固定组件11将边缘区域1011与待贴合膜层5进行固定,使得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与边缘区域1011固定紧密,防止提前接触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
67.上述贴合方法中,将放行后的待贴合膜层5与被贴合膜层6对位贴合之后,控制固定组件11接触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即在贴合过程中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始终保持固定,贴合完成后才解除待贴合膜层5与边缘区域1011的固定,从而使得贴合过程中,待贴合膜层5可跟随仿形压头10动作,防止待贴合膜层5提前与异形区接触,从而可改善由于待贴合膜层5的边缘区与被贴合膜层6的异形区贴合不良而造成的褶皱、翘曲、反弹等问题,有效提升贴合质量。
68.依照本技术如上文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的具体实施例。显然,根据以上描述,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技术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利用本技术以及在本技术基础上的修改使用。本技术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技术特征:


1.一种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包括:仿形压头,包括仿形表面,所述仿形表面包括呈曲面状的边缘区域;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仿形压头与所述边缘区域相对的部分,用于实现所述边缘区域与待贴合膜层的固定和分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开口位于所述边缘区域的真空吸孔和与所述真空吸孔连接的抽气装置。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孔均匀分布于所述边缘区域,所述真空吸孔的横截面为圆形;或者,所述真空吸孔为条状长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待贴合膜层包括复合胶带,所述复合胶带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采用磁性材料;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用于吸附所述保护膜的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仿形压头内,或者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边缘区域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可调节粘接层,所述可调节粘接层的粘性可调。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节粘接层为紫外线解黏胶、热解黏胶、化学解黏胶中的一种。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辅助固定组件,所述辅助固定组件位于所述仿形压头与所述边缘区域之外的区域相对的部分。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固定组件包括开口位于所述仿形表面的真空吸附孔和与真空吸附孔连接的抽气装置,或者,所述辅助固定组件包括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位于所述仿形压头内或者位于所述仿形表面上。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仿形压头的材质为硅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贴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装置还包括与所述仿形压头连接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控制所述仿形压头动作、以进行待贴合膜层的贴合作业。11.一种贴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通过贴合装置对待贴合膜层进行仿形,包括将待贴合膜层与贴合装置的仿形表面接触,并通过所述贴合装置的固定组件将所述待贴合膜层与所述贴合装置的仿形表面的边缘区域固定;将仿形后的所述待贴合膜层与被贴合膜层对位贴合;控制所述固定组件以解除所述待贴合膜层与所述边缘区域的固定。

技术总结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贴合装置和贴合方法,贴合装置包括仿形压头和固定组件,仿形压头包括仿形表面,所述仿形表面包括呈曲面状的边缘区域;固定组件设置于所述仿形压头与所述边缘区域相对的部分,用于实现所述边缘区域与待贴合膜层的固定和分离。本申请提供的贴合装置可改善异形区出现贴合不良的情况,提升贴合良率。提升贴合良率。提升贴合良率。


技术研发人员:

杨彪 黎胜明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6.28

技术公布日:

2022/11/10

本文发布于:2022-11-29 04:52: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223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贴合   压头   所述   边缘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