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力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
背景技术:
2.绞磨机是电力施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用具之一,通常采用动力机构带动减速器使分动箱带动绞磨筒旋转的结构,动力机构主要采用机械传动和液压传动两种形式,前者需要工人进行换挡操作来控制转速且无法实现多台机器远程集中控制,而后者虽然可以无级变速,但是液压传动需要配合发动机、油泵和油马达以及配套的冷却和控制系统来实现动力传输,而目前的液压绞磨机为了方便运输和使用,均将上述机构与绞磨筒制成一体式结构,不仅致体积庞大,而且由于液压绞磨机的工作均相对独立而不适合应用于两台及以上机器的集中控制。
3.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稳定性高,能够集中控制两台及以上执行机构的集控式绞磨机结构。为此,本技术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要提供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有助于改进绞磨机的控制与执行机构使其能够相互脱离并远程集中控制两台及以上执行机构工作,有效地提高了绞磨机的工作效率和操作的安全性。
5.本实用新型的任务是这样来完成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包括一控制主机和两个与控制主机连接的执行机构,
所述控制主机包括一主机
底座,该主机底座上固定
有一主机支架和一发动机,在所述发动机上连接有一油泵,在所述主机支架上靠近上方的位置处固定有一液压油箱和一冷却风扇,所述油泵的一端通过一吸油管与液压油箱的底部连通、而另一端构成有一出油口,在所述冷却风扇上形成有一冷却进油口和一冷却出油口,所述的冷却出油口与液压油箱的上部连通,所述的主机底座上还固定有一集成阀体,该集成阀体上构成有一集成阀体进油孔、一集成阀体出油孔、一对第一供回油孔、一第一泄油孔、一对第二供回油孔和一第二泄油孔,所述的主机支架上且位于发动机上方的位置处还固定有一第一电气
控制箱和一第二电气控制箱,所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和第二电气控制箱分别与集成阀体电气连通并分别用于控制第一供回油孔和第二供回油孔的出油速度以及切换供回油方向,所述的出油口与集成阀体进油孔连通,所述的集成阀体出油孔与冷却进油口连通;所述执行机构包括一绞磨筒底座、一固定在绞磨筒底座上的分动箱、一固定在分动箱一侧并且与其传动连接的绞磨筒减速器、一对与分动箱另一侧传动连接的绞磨筒和一固定在绞磨筒减速器上并与绞磨筒减速器传动连接的油马达,所述油马达上固定有一与油马达连通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所述执行机构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上构成有分别一进油管、一出油管以及一泄油管,其中一所述执行机构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与一对第一供回油孔连通且泄油管与第一泄油孔连通,而另一所述执行机构的进油管和出油管分别与一对
第二供回油孔连通且泄油管与第二泄油孔连通,所述泄油管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所述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上设置有一用于控制泄油管导通的电磁阀,其中一所述执行机构的电磁阀与第一电气控制箱控制连接,而另一所述执行机构的电磁阀与第二电气控制箱控制连接。
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 所述发动机的上方并位于液压油箱的一侧设置有与主机支架固定的一发动机油箱和一发动机电瓶,所述的发动机油箱和发动机电瓶分别与发动机供油和供电连接。
7.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液压油箱上部设置有一过滤器,所述的冷却出油口与过滤器连接。
8.在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电气控制箱上设置有一吨位显示器。
9.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主机底座上安装有至少一个主机吊架,该主机吊架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主机吊耳;所述绞磨筒底座安装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架,该绞磨底座吊架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耳。
10.在本实用新型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和第二电气控制箱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操作手柄和一第二操作手柄。
11.在本实用新型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绞磨筒底座上在对应于绞磨筒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绞磨筒固定支架,所述绞磨筒的一侧与分动箱传动连接、而另一侧旋转地支撑在绞磨筒固定支架上。
12.在本实用新型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绞磨筒底座上在对应于油马达和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的位置处笼罩有一保护支架,该保护支架与绞磨筒底座焊接固定。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技术效果在于:由于采用了控制主机配合两台执行机构远程集中控制的结构,因而大大提高了绞磨机的工作效率并通过远程控制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与此类推,通过设置多个电气控制箱可以远程集中控制两台及以上的执行机构工作。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主机的左侧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控制主机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执行机构的右侧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执行机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中:1.控制主机、11.主机底座、111.主机吊架、1111.主机吊耳、112.主机支架、12.发动机、121.发动机油箱、122.发动机电瓶、13.油泵、131.吸油管、132.出油口、14.液压油箱、141.过滤器、15.第一电气控制箱、151.第一操作手柄、152.吨位显示器、16.冷却风扇、161.冷却进油口、162.冷却出油口、17.第二电气控制箱、171.第二操作手柄、18.集成阀体、181.集成阀体进油孔、182.集成阀体出油孔、183.第一供回油孔、184.第一泄油孔、185.第二供回油孔、186.第二泄油孔;2.执行机构、21.绞磨筒底座、211.分动箱、212.绞磨筒减速器、213.绞磨筒、214.油马达、215.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1.进油管、2152.出油管、
2153.泄油管、21531.压力调节阀、2154.电磁阀、216. 绞磨底座吊架、2161. 绞磨底座吊耳、217.绞磨筒固定支架、218.保护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实用新型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1.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包括一控制主机1和两个与控制主机1连接的执行机构2,前述控制主机1包括一主机底座11,该主机底座11上固定有一主机支架112和一发动机12,在前述发动机12上连接有一油泵13,在前述主机支架112靠近上方的位置处固定有一液压油箱14和一冷却风扇16,前述油泵13的一端通过一吸油管131与液压油箱14的底部连通、而另一端构成有一出油口132,在前述冷却风扇16上形成有一冷却进油口161和一冷却出油口162,前述的冷却出油口162与液压油箱14的上部连通,前述的主机底座11上还固定有一集成阀体18,该集成阀体18上构成有一集成阀体进油孔181、一集成阀体出油孔182、一对第一供回油孔183、一第一泄油孔184、一对第二供回油孔185和一第二泄油孔186,前述的主机支架112上且位于发动机12上方的位置处还固定有一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一第二电气控制箱17,前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分别与集成阀体18电气连通并分别控制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的出油速度以及切换供回油方向,前述的出油口132与集成阀体进油孔181连通,前述的集成阀体出油孔182与冷却进油口161连通。前述执行机构2包括一绞磨筒底座21、一固定在绞磨筒底座21上的分动箱211、一固定在分动箱211一侧并且与其传动连接的绞磨筒减速器212、一对与分动箱211另一侧传动连接的绞磨筒213和一固定在绞磨筒减速器212上并与绞磨筒减速器212传动连接的油马达214,前述油马达214上固定有一与油马达214连通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前述执行机构2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上构成有分别一进油管2151、一出油管2152以及一泄油管2153,其中一前述执行机构2的进油管2151和出油管2152分别与一对第一供回油孔183连通且泄油管2153与第一泄油孔184连通,而另一前述执行机构2的进油管2151和出油管2152分别与一对第二供回油孔185连通且泄油管2153与第二泄油孔186连通,前述泄油管2153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21531,前述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上设置有一用于控制泄油管2153导通的电磁阀2154,其中一前述执行机构2的电磁阀2154与第一电气控制箱15控制连接,而另一前述执行机构2的电磁阀2154与第二电气控制箱17控制连接。前述液压油箱14的上部设置有一过滤器141,前述的冷却出油口162与过滤器141连接。
22.请参阅图1, 前述发动机12的上方并位于液压油箱14的一侧设置有与主机支架112固定的一发动机油箱121和一发动机电瓶122,前述的发动机油箱121和发动机电瓶122分别与发动机12供油和供电连接。
23.请参阅图2, 前述第一电气控制箱15上设置有一吨位显示器152,前述吨位显示器152用于显示执行机构2的负载吨位数值。前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操作手柄151和一第二操作手柄171。进一步地, 前述的主机底座11上安装有至少一个主机吊架111,该主机吊架111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主机吊耳1111,本实施例中前述主机吊架111和主机吊耳1111的数量示意了一个,优选地使用两个主机吊架
111并且每个主机吊架111上设置两个主机吊耳1111;前述绞磨筒底座21安装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架216,该绞磨底座吊架216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耳2161,本实施例中前述绞磨底座吊架216和绞磨底座吊耳2161的数量为一个,优选地使用两个绞磨底座吊架216并且每个绞磨底座吊架216上设置两个绞磨底座吊耳2161。
24.进一步地,前述的的绞磨筒底座21上在对应于绞磨筒213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绞磨筒固定支架217,前述绞磨筒213的一侧与分动箱211传动连接、而另一侧旋转地支撑在绞磨筒固定支架217上。前述的绞磨筒底座21上在对应于油马达214和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的位置处笼罩有一保护支架218,该保护支架218与绞磨筒底座21焊接固定。
25.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电气控制箱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7沿用了现有绞磨机所用的常规产品,此处,并未对第一电气控制箱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7的内部结构作改进,因而省略赘述。前述的集成阀体18为本技术人单位(常熟市电力机具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jck01的集成模块,在该集成阀体18内对应于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的位置处各设置有流量电磁阀,流量电磁阀分别受控于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并用来控制每个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的出油速度,前述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分别与集成阀体进油孔181连通,两第一供回油孔183和集成阀体进油孔181连通的交汇处以及两第二供回油孔185与集成阀体进油孔181的连通交汇处分别设置有换向电磁阀,通过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控制换向电磁阀就可以切换两第一供回油孔183之间以及两第二供回油孔185之间的供回油关系(即用于控制油马达绞磨筒的正反转),当其中一第一供回油孔183和/或一第二供回油孔185处于出油状态时,则另一第一供回油孔183和/或另一第二供回油孔185与集成阀体进油孔181均处于不连通状态并会与集成阀体出油孔182连通,反之亦然。
26.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至图5,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当需要使用绞磨机时,先将两台执行机构2通过绞磨底座吊耳2161吊装并部署到工作位置上,将前述控制主机1通过主机吊耳1111吊装至远离工作位置的安全地带,再将前述的一对第一供回油孔183和一对第二供回油孔185分别与两执行机构2上的进油管2151和出油管2152管路连通,然后将两前述的泄油管2153分别与第一泄油孔184和第二泄油孔186管路连通,接着将两前述电磁阀2154分别与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电路连接,此时启动前述发动机12使油泵13工作,控制前述的第一操作手柄151和第二操作手柄171来分别控制对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的出油量,使油马达214工作并保持一定输出功率,前述油马达214工作带动绞磨筒213转动而完成作业,具体是:由第一操作手柄151和第二操作手柄171控制内置于集成阀体8内的流量电磁阀来控制出油量,在油马达工作的同时能带动绞磨筒动作而完成相应的作业,从而实现了主机控制两台油马达以及绞磨筒的完全集中控制的目的。当绞磨筒213负载过大时,液压油突破压力调节阀21531经泄油管2153回流入第一泄油孔184和第二泄油孔186,又通过集成阀体出油孔182使液压油经过冷却风机16冷却后从过滤器141进入液压油箱14内,从而实现对油马达214的保护。当绞磨筒213需要刹车时,经第一操作手柄151和第二操作手柄171控制使电磁阀2154主动打开泄油管2153泄油,同时停止油泵13的供油,液压油经过冷却风机16冷却后通过过滤器141进入液压油箱14内,从而使油马达214减速并依靠负载刹车。
27.综上前述,前述控制主机1实现了远程集中控制两台及以上执行机构2的目的,不
仅有效地提高了绞磨机的工作效率,而且操作的安全性进一步得到了提升。
技术特征:
1.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控制主机(1)和两个与控制主机(1)连接的执行机构(2),所述控制主机(1)包括一主机底座(11),该主机底座(11)上固定有一主机支架(112)和一发动机(12),在所述发动机(12)上连接有一油泵(13),在所述主机支架(112)上靠近上方的位置处固定有一液压油箱(14)和一冷却风扇(16),所述油泵(13)的一端通过一吸油管(131)与液压油箱(14)的底部连通、而另一端构成有一出油口(132),在所述冷却风扇(16)上形成有一冷却进油口(161)和一冷却出油口(162),所述的冷却出油口(162)与液压油箱(14)的上部连通,所述的主机底座(11)上还固定有一集成阀体(18),该集成阀体(18)上构成有一集成阀体进油孔(181)、一集成阀体出油孔(182)、一对第一供回油孔(183)、一第一泄油孔(184)、一对第二供回油孔(185)和一第二泄油孔(186),所述的主机支架(112)上且位于发动机(12)上方的位置处还固定有一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一第二电气控制箱(17),所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分别与集成阀体(18)电气连通并分别用于控制第一供回油孔(183)和第二供回油孔(185)的出油速度以及切换供回油方向,所述的出油口(132)与集成阀体进油孔(181)连通,所述的集成阀体出油孔(182)与冷却进油口(161)连通;所述执行机构(2)包括一绞磨筒底座(21)、一固定在绞磨筒底座(21)上的分动箱(211)、一固定在分动箱(211)一侧并且与其传动连接的绞磨筒减速器(212)、一对与分动箱(211)另一侧传动连接的绞磨筒(213)和一固定在绞磨筒减速器(212)上并与绞磨筒减速器(212)传动连接的油马达(214),所述油马达(214)上固定有一与油马达(214)连通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所述执行机构(2)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上构成有分别一进油管(2151)、一出油管(2152)以及一泄油管(2153),其中一所述执行机构(2)的进油管(2151)和出油管(2152)分别与一对第一供回油孔(183)连通且泄油管(2153)与第一泄油孔(184)连通,而另一所述执行机构(2)的进油管(2151)和出油管(2152)分别与一对第二供回油孔(185)连通且泄油管(2153)与第二泄油孔(186)连通,所述泄油管(2153)上设置有一压力调节阀(21531),所述的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上设置有一用于控制泄油管(2153)导通的电磁阀(2154),其中一所述执行机构(2)的电磁阀(2154)与第一电气控制箱(15)控制连接,而另一所述执行机构(2)的电磁阀(2154)与第二电气控制箱(17)控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12)的上方并位于液压油箱(14)的一侧设置有与主机支架(112)固定的一发动机油箱(121)和一发动机电瓶(122),所述的发动机油箱(121)和发动机电瓶(122)分别与发动机(12)供油和供电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油箱(14)上部设置有一过滤器(141),所述的冷却出油口(162)与过滤器(141)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气控制箱(15)上设置有一吨位显示器(15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主机底座(11)上安装有至少一个主机吊架(111),该主机吊架(111)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主机吊耳(1111);所述绞磨筒底座(21)安装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架(216),该绞磨底座吊架(216)的上端中部构成有至少一个绞磨底座吊耳(216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电气控制箱
(15)和第二电气控制箱(17)上分别设置有一第一操作手柄(151)和一第二操作手柄(17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绞磨筒底座(21)上在对应于绞磨筒(213)的位置处还设置有一绞磨筒固定支架(217),所述绞磨筒(213)的一侧与分动箱(211)传动连接、而另一侧旋转地支撑在绞磨筒固定支架(217)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绞磨筒底座(21)上在对应于油马达(214)和油马达控制连接模块(215)的位置处笼罩有一保护支架(218),该保护支架(218)与绞磨筒底座(21)焊接固定。
技术总结
一种集控式绞磨机结构,属于电力施工设备技术领域。包括一控制主机和两个执行机构,控制主机包括主机底座,主机底座上固定有主机支架和发动机,发动机连接油泵,在主机支架上有液压油箱和冷却风扇,油泵的一端与液压油箱的底部连通、另一端有出油口,冷却风扇上有冷却进油口和冷却出油口,冷却出油口与液压油箱的上部连通,主机底座上还有集成阀体,集成阀体上有集成阀体进、一出油孔、一对第一供回油孔、第一泄油孔、一对第二供回油孔和第二泄油孔,主机支架上还有第一、第二电气控制箱;执行机构包括绞磨筒底座、分动箱、绞磨筒减速器、一对绞磨筒和油马达。优点:提高绞磨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可以远程集中控制两台及以上的执行机构工作。机构工作。机构工作。
技术研发人员:
梅生杰 张玉兴 周志飞 倪叶 傅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华东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8.16
技术公布日:
20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