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的制作方法

阅读: 评论:0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热膜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


背景技术:



2.贴在汽车玻璃或建筑物玻璃表面的贴膜,通常称为窗膜,用以提供隔热、防紫外线以及防红外线的功能。目前市面上的窗膜主要为双银隔热遮阳膜,此种膜不耐酸雨,且表面和边缘容易氧化。此外,由于双银膜中的主要成分为银合金,当该成分与空气、水等接触,易发生氧化变黑现象,从而导致膜的隔热效果变差、清晰度降低,以及使用寿命变短。


技术实现要素:



3.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以解决市面上双银隔热遮阳膜的表面和边缘氧化变黑问题,从而提高隔热效果和清晰度,延长膜的使用寿命。
4.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该双铝隔热遮阳膜自上而下由离型膜层、第一安装胶层、第一基材层、双铝层、第二安装胶层、第二基材层和耐刮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所述双铝层自上而下由第一折射层、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第一铝合金层、第一阻隔层、第二折射层、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第二铝合金层、第二阻隔层和第三折射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
5.进一步地,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一安装胶层的厚度为2~15um,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二安装胶层的厚度为3~5um,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为16~150um,所述耐刮层的厚度为1~15um;
6.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厚度为30~40um,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2~7um,所述第一铝合金层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厚度为0.2~0.45um,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为65~72um,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5~9um,所述第二铝合金层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二阻隔层的厚度为0.22~0.45um,所述第三折射层的厚度为25~40um。
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安装胶层、和第二安装胶层均为丙烯酸酯压敏胶层。
8.进一步地,所述离型膜层、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的材料均为pet,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88%。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和第三折射层的材料均为五氧化二钽,折射率为2.28。
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和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的材料均为ito,折射率为2.02。
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阻隔层和第二阻隔层的材料均为铬。
12.进一步地,所述耐刮层的材料为改性聚氨酯,硬度为4h。
13.相较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4.第一,该双铝隔热遮阳膜的基材均采用pet材料,厚度均匀,拉伸性大、韧性强,可任意贴合在有弧度的汽车玻璃以及建筑物玻璃上,其可见光波段透过率≥88%,清晰度高;
15.第二,本实用新型通过改变双铝磁控溅射材料工艺,选用高折射氧化物材料、金属
氧化物材料以及铝合金材料搭配组合的工艺,使铝合金材料完整贴合,从根本上杜绝了铝合金成分与空气和水接触而发生氧化变黑的问题,且该双铝隔热遮阳膜的红外线阻隔率大于或等于82%,能有效隔热降温节能,并保证高清晰度,延长使用寿命;
16.第三,该膜上所涂布的耐刮层为改性聚氨酯硬化涂层,硬度高达4h,在受到外力冲击时,膜层会呈蜘蛛网状分裂,将冲击力进行分散,不会造成玻璃飞溅,从而保护车内或建筑内人员的安全。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双铝隔热遮阳膜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图1中双铝隔热遮阳膜的透过率光谱曲线图。
19.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0020][0021][002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0024]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0025]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26]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该双铝隔热遮阳膜自上而下由离型膜层1、第一安装胶层2、第一基材层3、双铝层、第二安装胶层13、第二基材层14和耐刮层15依序叠加覆合而成,所述双铝层自上而下由第一折射层4、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第一铝合金层6、第一阻隔层7、第二折射层8、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第二铝合金层10、第二阻隔层11和第三折射层12依序叠加覆合而成。
[0027]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选用高折射氧化物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以及铝合金材料搭配组合的工艺,使铝合金材料完整贴合,从而防止铝合金成分与空气和水接触而发生氧化变黑现象。
[0028]
在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层1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一安装胶层2的厚度为2~15um,所述第一基材层3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二安装胶层13的厚度为3~5um,所述第二基材层14的厚度为16~150um,所述耐刮层15的厚度为1~15um;
[0029]
所述第一折射层4的厚度为30~40um,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的厚度为2~7um,所述第一铝合金层6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一阻隔层7的厚度为0.2~0.45um,所述第二折射层8的厚度为65~72um,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的厚度为5~9um,所述第二铝合金层10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二阻隔层11的厚度为0.22~0.45um,所述第三折射层12的厚度为25~40um。
[0030]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安装胶层2、和第二安装胶层13均为丙烯酸酯压敏胶层,具有防水、耐酸碱特性。
[0031]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离型膜层1、第一基材层3和第二基材层14的材料均为pet(一种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88%。
[0032]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折射层4,第二折射层8和第三折射层12的材料均为五氧化二钽(ta2o5材料折射率为2.0~2.3,透明区350~1000nm),折射率为2.28。
[0033]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和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的材料均为ito(氧化铟锡合成材料),折射率为2.02。
[0034]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阻隔层7和第二阻隔层11的材料均为铬。
[0035]
进一步地,所述耐刮层15的材料为改性聚氨酯,硬度为4h。
[0036]
下面以具体方式,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双铝隔热遮阳膜的制备步骤:
[0037]
(1)首先提供柔性pet膜作为离型膜层1、第一基材层3和第二基材层14,pet膜在张力250~300n条件下拉升不变形,安装离型膜层1的目的是解决柔性透明pet膜在磁控溅射过程当中拉伸不变形,从而使得pet膜可以作为镀膜基材来使用,实现在pet膜上溅射金属材料(五氧化二钽、ito、铝合金或镍)的工艺要求。
[0038]
(2)通过卷绕式涂布贴合线的方式在第一基材层3的一侧涂布第一安装胶层2,涂布速度20米/每分钟,第一安装胶层2厚度为6μm,涂布安装胶的过程中同步贴合离型膜层1。
[0039]
(3)通过双旋转阴极、中频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一基材层3上沉积第一折射层4,所述第一折射层4的材料为五氧化二钽,其折射率为2.28。
[0040]
本步骤中,通过磁控溅射的方式在pet膜上直接沉积五氧化二钽,由于五氧化二钽具有良好的附着力,可直接沉积在pet膜上,无需对pet膜进行额外的金属镀膜处理。
[0041]
(4)通过单旋转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一折射层4上沉积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的材料为ito,其折射率为2.02。
[0042]
本步骤中,沉积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的目的是促进后续铝合金层的生长,使其尽快长成连续的致密结构,因而显著降低后续铝合金层的厚度,降低隔热车衣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
[0043]
(5)通过单平面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上沉积第一铝合金层6,第一铝合金层6可以有效地反射红外线和紫外线,提高遮阳膜的隔热性能。
[0044]
(6)通过单平面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一铝合金层6上沉积第一阻隔层7,所述第一阻隔层7的材料为铬。
[0045]
本步骤中,第一阻隔层7用于对第一铝合金层6进行保护,避免第一铝合金层6氧化而降低隔热效果,确保第一铝合金层6的红外线反射率不会随使用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延长隔热遮阳膜使用寿命,保证持久的高隔热效果。
[0046]
(7)通过双旋转阴极、中频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一阻隔层7上沉积第二折射层8,所述第二折射层8的材料为五氧化二钽,其折射率为2.28。
[0047]
本步骤中,第二折射层8的厚度和折射率高于第一折射层4,即两层铝合金层之间设置更大折射率的第二折射层8,可以利用两层铝合金层之间的间隔形成反射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双反射结构,因而可以降低第二折射层8的厚度,进一步降低隔热遮阳膜的可见光波段的反射率。
[0048]
(8)通过单旋转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二折射层8上沉积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的材料为ito,其折射率为2.02。
[0049]
本步骤中,沉积的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的厚度比第一金属氧化物层5的厚度略大,进一步提高抗氧化的效果。
[0050]
(9)通过单平面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二金属氧化物层9上沉积第二铝合金层10。通过第一铝合金层6和第二铝合金层10的组合形成了反射红外线和紫外线的双反射结构,进一步降低了隔热遮阳膜的可见光反射率,同时增强了隔热性能。
[0051]
(10)通过单平面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二铝合金层10上沉积第二阻隔层11,所述第二阻隔层11的材料为铬,用以防止第二铝合金层10氧化,以保证持久的高隔热效果。
[0052]
(11)通过双旋转阴极、中频反应磁控溅射的方式在该第二阻隔层11上沉积第三折射层12,所述第三折射层12的材料为五氧化二钽,其折射率为2.28。最外侧的第三折射层12可对阳光中的红外线进行有效反射,进一步提高了隔热遮阳膜的隔热性能。
[0053]
(12)通过卷绕式涂布贴合线的方式在第三折射层12上涂布第二安装胶层13,涂布速度20米/每分钟,安装胶层厚度为6μm,涂布安装胶的过程中同步贴合第二基材层14。
[0054]
(13)通过卷绕式涂布贴合线的方式在第二基材层14的另一侧涂布耐刮层15,涂布速度20米/每分钟,耐刮层厚度为2μm,耐刮材料为由耐磨聚氨酯组成,硬度高达4h,耐刮材料由原先的液体材料通过卷绕式涂布贴合线的方式涂布在pet基材的外侧,涂布后的液态耐刮层材料通过uv固化箱以20米/每分钟的速度进行烘干,液态的耐磨聚氨酯材料由原先的液态变成固态,形成的耐刮层15。
[0055]
其中,磁控溅射沉积镀膜时,所有腔室内的温度恒定,并且所有腔室内恒定温度范围为-15℃~20℃。相应腔室中通入体积比为5:1~50:1的氩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设定溅射真空度10-6
torr,镀膜稳定气压为10-3
torr;双旋转阴极、中频反应磁控溅射功率为10kw
~20kw;单旋转阴极、直流反应磁控溅射功率为0.3kw~2.5kw。
[0056]
优选的,该双铝隔热遮阳膜包括依次层叠的以下各层:
[0057]
(1)离型膜层,厚度为75μm;
[0058]
(2)第一安装胶层,厚度为6μm;
[0059]
(3)第一基材层,厚度为150μm;
[0060]
(4)第一折射层,折射率为2.28,厚度为38nm;
[0061]
(5)第一金属氧化物层,折射率为2.02,厚度为2nm;
[0062]
(6)第一铝合金层,厚度为15nm;
[0063]
(7)第一阻隔层,厚度为0.2nm;
[0064]
(8)第二折射层,折射率为2.28,厚度为70nm;
[0065]
(9)第二金属氧化物层,折射率为2.02,厚度为5nm;
[0066]
(10)第二铝合金层,厚度为18nm;
[0067]
(11)第二阻隔层,厚度为0.45nm;
[0068]
(12)第三折射层,折射率为2.28,厚度为38nm;
[0069]
(13)第二安装胶层,厚度为6μm;
[0070]
(14)第二基材层,其厚度为50μm;
[0071]
(15)耐刮层,其厚度为2μm。
[0072]
分别对该双铝隔热遮阳膜进行可见光透过率,紫外线反射率,以及红外阻隔率测试。
[0073]
请参阅图2,采用分光分度计进行380nm-780nm波段测量数据。首先校正分光分度计,在无介质的情况下测量空气的可见光波段数据为透过率100%;然后裁剪100mm见方大小隔热遮阳膜放入测量夹具再进行透过率的数据测量,测量的可见光透过率大于等于70%。
[0074]
经过测试,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在波长为950nm波长处的红外阻隔率为82%;隔热遮阳膜的太阳能总阻隔率达到77%以上,表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0075]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采用紫外线加速耐气候试验机(kj-2029-uv),分别对双银基膜和双铝基膜分别进行紫外线氧化检测,氧化结果如表格1所示。其中,试验参数要求为:辐照度为0.9
±
0.05w/

,波长为340nm。紫外线氧化试验条件为:箱体温度60℃
±
3℃,箱体湿度70%;累计进行1344小时紫外线光照氧化。
[0076]
表格1紫外线氧化检测
[0077][0078][0079]
由表1可知,双银基膜1#、双银基膜2#、双银基膜3#,氧化现象明显,而双铝基膜4#、双铝基膜5#、双铝基膜6#,无氧化现象。
[0080]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它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或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且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该双铝隔热遮阳膜自上而下由离型膜层、第一安装胶层、第一基材层、双铝层、第二安装胶层、第二基材层和耐刮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所述双铝层自上而下由第一折射层、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第一铝合金层、第一阻隔层、第二折射层、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第二铝合金层、第二阻隔层和第三折射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膜层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一安装胶层的厚度为2~15um,所述第一基材层的厚度为10~200um,所述第二安装胶层的厚度为3~5um,所述第二基材层的厚度为16~150um,所述耐刮层的厚度为1~15um;所述第一折射层的厚度为30~40um,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2~7um,所述第一铝合金层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一阻隔层的厚度为0.2~0.45um,所述第二折射层的厚度为65~72um,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的厚度为5~9um,所述第二铝合金层的厚度为8~12um,所述第二阻隔层的厚度为0.22~0.45um,所述第三折射层的厚度为25~40u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安装胶层、和第二安装胶层均为丙烯酸酯压敏胶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型膜层、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的材料均为pet,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88%。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射层,第二折射层和第三折射层的材料均为五氧化二钽,折射率为2.2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层和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的材料均为ito,折射率为2.0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层和第二阻隔层的材料均为铬。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铝隔热遮阳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耐刮层的材料为改性聚氨酯,硬度为4h。

技术总结


一种双铝隔热遮阳膜,该双铝隔热遮阳膜自上而下由离型膜层、第一安装胶层、第一基材层、双铝层、第二安装胶层、第二基材层和耐刮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所述双铝层自上而下由第一折射层、第一金属氧化物层、第一铝合金层、第一阻隔层、第二折射层、第二金属氧化物层、第二铝合金层、第二阻隔层和第三折射层依序叠加覆合而成。本实用新型通过双铝层使铝合金材料完整贴合,从而防止铝合金成分与空气和水接触而发生氧化变黑现象,从而提高隔热效果和清晰度,延长膜的使用寿命。长膜的使用寿命。长膜的使用寿命。


技术研发人员:

柯秋平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

九江力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2022.05.26

技术公布日:

2022/9/16

本文发布于:2022-11-28 20:38: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patent.en369.cn/patent/4/1128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标签:所述   厚度   基材   氧化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369专利查询检索平台 豫ICP备2021025688号-20 网站地图